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90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好,一一好有八萬四千種光明,一一光明當中遍照無量衆生攝取不舍。我們「凡夫」的「心力」,很難作這樣的觀想,太過于微細、太過于複雜。所以佛陀的慈悲,就在第九觀講過以後,在「第十叁」觀當中,又「開」出「劣像觀」,所謂的劣應身,就是丈六八尺的比丘相,跟我們人長的高度差不了多少。這個是講到佛陀的爲實施權。但是「而障重者,猶不能念彼佛,故于第十六大開稱名之門。」雖然十叁觀當中的劣相觀,已經很接近我們凡夫的情況;但是「障重者,猶不能念彼佛」。就是說當我們面對現實的時候,我們這一念心要去造作的時候,不管是在叁寶的境界造作、或者是在各式各樣的境界造作,我們的心中受到叁層的障礙:第一個、煩惱會障礙你,你的昏沈、掉舉會障礙你;第二個、你內心當中的罪業,這個罪業有擾動性,它會障礙你;第叁個、你的果報體,老病死會障礙你,你身體的病痛,它會障礙你修觀。所以我們根本就沒有辦法去作劣相觀。所以佛陀慈悲,在十六觀當中又「大開稱名之門」,在第十六觀當中告訴我們念佛名號,乃至十念,這第十六觀,這是佛陀在《觀經》施設的方便。在本「經」當中,「因」爲「末世障重者多,故專主第十六觀」。本經當中,主要是強調持名,強調《觀經》當中的第十六觀,它的理由是:因爲「末世障重者多」。我們既然會生在末法時代,我們的叁障特別的重;但是沒關系,「當知人根雖鈍,而丈六八尺之像身、無量壽佛之名字,未嘗不」是我們內「心」所造「作」的,也未嘗不是我們內心所顯現。所以「觀劣者不勞勝觀,而稱名者並不勞觀想也」。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: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我們在創造因果的時候,在大乘的思想說:妙因妙果,不離一心。就是說這個因果的成立,跟你內心的狀態,有決定性的影響力。比如說叁歸五戒的法門,這個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,或者是不殺生、不偷盜、不邪淫、不妄語、不飲酒,這個叁歸五戒的法門,我們一般內心去操作這個法門的時候,它能夠出現人天的果報。但是假設你能操作的心,是依止著菩提心、依止著一種大乘的正見,你以這樣的心去操作叁歸五戒的時候,它所出現的是一個成佛的資糧,就不是人天果報。所以關鍵點就是「能操作的心」。所以我們看密宗它的本尊相應的修行,也是這個意思。你看敦珠仁波切,敦珠仁波切在教我們修本尊相應的時候,他提醒我們說:你去觀察普賢菩薩,你觀察普賢菩薩,有些人把普賢菩薩想得很複雜:他這個福報大,作了很多的相貌、作了六牙白象、各式各樣的莊嚴。有些人他心力羸弱,他只能把普賢菩薩想成一道白色的光明。敦珠仁波切說:這個都不是重點。你把他想得多麼的微細,或者只是一個粗概的光明都好,重點在于你要能深信你心中所想的,他就是普賢菩薩的功德。假設你內心當中,你不相信你心中所想的相貌是普賢菩薩的化身,你想這個根本就不能成就本尊相應。我們這個地方念佛亦複如是,蕅益大師提醒我們:重點不是說你去觀想得多複雜,重點是你內心當中,跟這個法的相應性,感應道交。你去念佛的時候、你去觀想的時候,你是不是真實的──內心對你的歸依境,你所想出的這個佛的身像、佛的名號,你相信這句名號是總持彌陀的功德;你內心當中也真實的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。而以這樣的心境,來作觀想、來作持名。關鍵在這個地方。所以這個地方,蕅益大師說:你是觀想念佛也好、觀像念佛也好,重點在你一定要跟彌陀感應道交,關鍵在這個地方。你有本事,你心力強,你觀想、觀像,行;我們自己覺得業障深重,我們持名,也行。就是「契機就是妙法,治病就是良藥」,把你的病治好就是良藥。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你一定要信願具足。不管你的歸依境是用名號來代表、或者是身像來代表,都可以的。這個地方是我們所注意的、所注意的。再看第二點:

   不必參究疑二

  這當中分二段:第一個「正破不必參究」,第二個「兼破不肯死心」。先看第一個:

  正破不必參究

  ┌天奇┐

  ┌問┤  ├諸祖,皆主參念佛者是誰,何謂不必參究

  │ └毒峰┘

  │

  這當中有一個問題:明代的這些大禅師,比如說「天奇」禅師、「毒峰」禅師,這些都是臨濟宗的大德,他們提倡「念佛者是誰」。蕅益大師你爲什麼說「不必參究」呢?你這樣子是不是跟祖師的思想相違背呢?

  這個「念佛是誰」啊,他在念佛的時候,他這一念心在運用的時候,他的重點不是在這個「佛」字,他的重點是在這個「誰」字──「誰」在念佛?假藉我們在念佛的過程當中,跟這一念心的活動啊,去觀察這一念心的本來面目,是這個意思。觀察我爲什麼能夠念佛?從這一念心當中,一直觀進去,觀到他內心的深處──那一念真如本性,是這個意思,這是一個回光返照的功夫。看蕅益大師怎麼回答:

  │ ┌此義即出天奇諸祖。

  │ │

  │ ├前祖因念佛人,不契釋迦徹底悲心,故傍不甘─

  │ │

  └答┤  ┌直下诘問┐

  │  ─┤  ├何止長夜複旦。

  │  └一猛提醒┘

  │

  └我輩至今日,猶不肯死心念佛─

  ┌苦欲執敲門瓦子─┐  ┌成惡逆┐

  ─┤  ├則于諸祖┤  ├也。

  └向屋裏打親生爺娘┘  └非善順┘

  「不必參究」這個思想呢,事實上跟「天奇」祖師是相隨順的。怎麼說呢?因爲祖師看到我們「念佛人」,不能夠明白佛陀的「悲心」,佛陀出世的本懷是要開示悟入佛的知見。佛陀出世的目的,並不是顯現他的神通、他的功德;而是假藉種種的方便,引導我們每一個衆生,能夠好好的回光返照、好好的檢討我們現前這一念具足無量無邊功德的心性。但是我們一般念佛人,只是心外求法。所以祖師慈悲,提出一個這樣的公案:念佛是誰?目的就是「直下诘問,一猛提醒」,提醒我們:你在念佛的時候,你稍微注意一下「你爲什麼能夠念佛」?哦!原來我有現前一念心性、有一念跟諸佛同體的一念心性。祖師大德是這樣的心情,否則的話「何止長夜複旦」!我們怎麼去停止無明的長夜?怎麼去「複旦」?怎麼去恢複我們本性的光明呢?

  禅宗的根本思想,就是「即心即佛」。什麼是佛?你這一念心就是佛。換句話說,我們講一念的迷,就是生死浩然、就是衆生,一念的悟就是佛,這是大乘的不二思想。禅宗它提出這樣的公案,主要的就是說:你在念佛之余,你也不妨體驗一下,你這一念心性,它的本性跟諸佛是無差別的,你不妨有這樣的體驗,這是禅淨雙修的意思。但是「我輩至今日,猶不肯死心念佛」,我們到現在還「不肯死心念佛」,還是在那個地方參「念佛是誰」啊!講一個譬喻,就好象拿「敲門」的「瓦子」這個瓦片,拿到「屋裏」去傷害「親生」的爹「娘」。這意思就是說:你在那個地方打妄想,念佛是誰?想了半天也想不出個所以然,增加你的妄想、增加你的生死業力,根本就不合乎你的真如本性,只有增加無明的勢力。所以這個參禅的功夫,不是每一個人都適合的。所以你對「祖」師這樣的一個心情、這樣的用意,反而是「惡逆」,而不是隨「順」。因爲祖師說「念佛是誰」,本來是對我們有所幫助,結果你在那個地方打妄想,反而是違背了真如佛性,在這個心中多一層的妄想。這個法門有時是一時的對治,有時是恒常受持的法門,祖師有時是一時的對治一下,讓你體驗一下「念佛是誰」;但是如果你老是去注意「誰」字,那你就不是構成淨土的正行。因爲你老是注意這個「誰」字啊,你雖然嘴巴念佛;但是你對這個佛號沒有信願行叁種資糧,完全沒有。沒有信心、沒有往生的願力、也沒有一個行的專注力,你只是注意那一念心,這樣子就違背了祖師的真實義了,是這個意思。再看第二段:

  兼破不肯死心

  ┌進問:此在肯心者則可,未肯者何得相應?

  一個「肯心」念佛的人,你這樣子講他當然就同意了;如果他不「肯」念佛,怎麼辦呢?

  │ ┌噫!正唯未肯,所以要你肯心相應!

  └曰┤

  │┌汝等正信未開──┐  

  └┤  ├當知─

  └如生牛皮不可屈折┘

  ┌有目者─固無日下然燈之理。

  ┌┤

  │└而無目者─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。

  ┤

  │  ┌不假方便┐

  └大勢至法王子雲┤  ├

  └自得心開┘

  ┌此一行叁昧中大火聚語也。

  ┤

  └敢有觸者,甯不被燒。

  蕅益大師說:就是因爲你不肯「肯心」念佛,所以才告訴你前面的開示。就是說前面的話,是針對你不肯肯心念佛而說的。爲什麼呢?「汝等正信未開,如生牛皮不可屈折。」事實上你到現在還在那個地方參「念佛是誰」,表示你對于「即心即佛、是心作佛、是心是心」這樣的信心還沒有建立,這樣的理解還沒有成就。「如生牛皮不可屈折」,就是這個牛皮沒有烤過,不能做皮鞋、也不能做皮帶,什麼功能都不能做。同樣的一個牛皮,經過烤過呢,能夠創造很多很多的功能。你這一念心那個法執、我執那麼堅固啊,你參一輩子也沒有效果。所以「當知有目者,固無日下燃燈之理。而無目者,亦何必于日中苦覓燈炬」呢?一個有眼睛的人、一個開悟者,他當然不可能在光明之下又去燃燈──念佛是誰,去找那個誰!念佛的就是你這一念心嘛,你這一念具足無量無邊性德的這一念心性。所以你念佛的當下,你當下就是能念的心力本自不可思議、所念的佛號不可思議;你爲什麼要多一個「誰」,多出這個妄想呢?所以說你本來就是在太陽之下,又去燃燈,這不是頭上安頭嗎?多了一個妄想。「無目者」,你不明白這一念心的功德不可思議,那也可以,你就觀想「我是業障凡夫,絕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,了生脫死」,也是行的。所以說沒有眼睛的人,也不必在「日中苦覓燈炬」。就是雖然你相信你是業障深重,但是你業障深重的這一念心,也真實不可思議;雖然你不明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