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9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白,但是它的本來面目,還是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,雖然你不敢承當。說你是一個乞丐,你不敢承認你是大富長者的兒子,但是你還是大富長者的兒子,這個事實是不能改變的。所以不管你開悟也好、不開悟也好,只要你真實的念佛,你內心的功德力就自然顯現。所以引證,「大勢至法王子雲: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」在這個《楞嚴經》上說:「若衆生心,憶佛念佛,現前當來必定見佛,去佛不遠,不假方便,自得心開。」不必假藉其他的方便,換句話說,你能夠好好的念佛,不必假藉觀想、參究,自得心開,這個是「一行叁昧中大火聚語」,這樣的法語像大火聚,「敢有觸者,甯不被燒」!

  我們如果注意一下,我們中國佛教的曆史,中國佛教在南北朝的時候,它偏重在翻譯經典。中國佛教真正的發揚光大是在唐朝。唐朝的佛教之所以發揚光大,是因爲宗派的建立──八宗的建立。每一個宗派根據它的經典,抉擇出他們宗派的修行方法。但是中國社會的動蕩,每一個朝代的替換、戰亂,慢慢慢慢很多宗派就沒落了。唯識宗是第一個沒落的,這個人材一雕零,這個法就沒落了。唯識宗、叁論宗、天臺宗、華嚴宗,在唐朝以後就慢慢沒落了。到了蕅益大師明末的時候,可以說在八宗當中,如果我們注意一下佛教史,有二個宗派是一直不沒落的:一個是禅宗,一個是淨土宗。這二個宗派一直興盛,從唐朝一直興盛到明末,修行的人非常多,成就的大德也非常多。之所以這樣子,禅宗跟淨土宗的大德就有很多辯論的問題出現。

  這個「念佛是誰」,其實這句話主要是禅宗的修行方法。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我們是不會參究念佛是誰的。關于這一點,蓮池大師提出了四料簡,我們把它解釋一下。蓮池大師本身也是參禅開悟的,他提出四料簡,來抉擇參禅跟念佛的差別相。他第一個問題說:「即心是佛,爲何舍此念彼?」禅宗說:你這一念心就是佛,一念不生即如如佛,「即心是佛」,你爲什麼不好好的憶念你這一念清淨心,要「舍此念彼」?你放棄了你現前一念的清淨心,去念十萬億土的佛呢?爲什麼要這樣子呢?禅宗的大德就提出這樣的問題來問淨土宗的大德,說「即心是佛,爲何舍此念彼」?蓮池大師回答說:這個淨土法門念這個佛呢,正是要開顯你的自性佛。因爲我們這一念心性,有無明的遮障不能開顯,所以必須假藉念佛的因緣,來開顯我們的自性佛,所謂的「托彼名號,顯我自性」。所以念佛正是有助于開顯我們的自性佛。假設我們完全不假藉他力的加被,那變成了執理廢事。理上是佛,但事實上你內心當中有無量無邊的煩惱障礙你、有罪業障礙你、老病死的果報障礙你,還是不能突破。理上是佛,事實上完全是凡夫的功能,他內心當中所表現的是惑業苦,那不是凡夫的功能嗎?所以你說即心是佛,這樣子是執理廢事,這第一點。第二個「爲何不普遍的憶念十方諸佛?」好,我念佛可以啊,我應該像《華嚴經》的「法界觀」,普念十方諸佛,普遍的求十方諸佛的加被,應該是這樣子的!爲什麼我單單念阿彌陀佛呢?就提出這個問題。既然要求佛力的加被,來幫助我們破除障礙,應該普遍的念十方佛!蓮池大師回答說:「末世衆生心思雜亂,令念一佛使心專一。」說這個「末世衆生」啊「心思雜亂」,所以釋迦牟尼佛慈悲,要我們專心的念一尊佛,使令我們內心當中容易專一、容易成就叁昧,是這個意思。你普遍的憶念十方諸佛,對我們沒有幫助的。你一定是要能夠製心一處,才能夠無事不辦。所以普念十方諸佛,對我們沒有好處,因爲心思散亂,不能成就叁昧啊,當然是不能夠去破除無明。這個第二個。第叁個「佛佛可念,爲何專念阿彌陀佛?」既然要專一的念一尊佛,爲什麼選擇阿彌陀佛呢?我也可以選釋迦牟尼佛、選藥師佛,佛佛可念,爲何專念阿彌陀佛?蓮池大師回答說:「以阿彌陀佛跟衆生偏有緣故。」這個很重要。說十方諸佛的佛土,你要往生,你都必須憑你自己的力量解脫叁界的業力,你自己去,有本事你自己去。十方諸佛的國土,只有阿彌陀佛的國土,「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」,有這種境界──佛力的接引。這一點太重要,臨命終的時候,佛力的接引,只有阿彌陀佛有這樣的本願。比如說我們今天念一尊佛,念了一輩子,臨命終的時候,這尊佛也沒來,對我來說,不是違背我們的心情嗎?因爲他跟我們的緣非常的淺。他沒有發這個願,你一直念一直念,你根本就沒有辦法感應道交。這世間上的事情不是單方面的,你一直求他;但是他沒有這樣的心情,是沒有辦法感應的。所以因爲阿彌陀佛跟我們衆生特別有緣,他之所以有緣,是彌陀的本願特別加被末世的衆生,他有這第十八願。這個地方就是因爲有偏有緣的緣故,有彌陀本願的加持力,所以我們專念阿彌陀佛,我們可以臨命終跟彌陀感應道交。是這個因素,在十方諸佛當中,單單的舉出阿彌陀佛。第四個疑惑:「爲何不憶念阿彌陀佛的功德跟相好?」既然我們今天要憶念阿彌陀佛,阿彌陀佛的境界,阿彌陀佛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正報、依報的功德,阿彌陀佛有無量的相好,爲什麼單念名號呢?蓮池大師解釋:「以持名一法,于末世衆生最契機故。」因爲末世衆生心的堪能性太弱了,只有執持名號這一個法門,最爲契機,契合我們的根機。任何的時間、任何的地點都能夠念。好,這是蓮池大師對于念佛法門的四料簡,這樣就一層一層的破除其他的一些疑惑。我們把蓮池大師的這個四料簡跟蕅益大師的這一段來看,就能夠明白念佛的一個特色。我們再看:

   甯保非魔疑

  ┌問:臨終佛現,甯保非魔?

  │

  ┤ ┌修心人不作佛觀,而佛忽現,非本所期,故名魔

  │ │

  │ │ 事。

  └答┤

  │┌念佛見佛,已是相應┐

  └┤  ├何須疑慮。

  └況臨終非致魔時──┘

  臨命終的時候,阿彌陀佛現前,誰知道這個佛是不是魔境呢?怎麼知道這個是魔境呢?蕅益大師回答:「修心人不作佛觀,而佛忽現,非本所期,故名魔事。」一般的次第法門,他就稱爲「修心人」。一般的自力法門,主要的是在觀心,觀照現前一念心性。他因地的時候,並沒有「作佛」的「觀」想;臨命終的時候、或者平常的時候「佛現」前,這個「非本所期」,這因果不符。你因地沒有念佛的名號、沒有作佛的觀想,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你怎麼會有佛現前呢?這是嚴重違背了因果的道理,所以這個就是「魔事」。「念佛」的人,你因地的時候憶佛、念佛,果地的時候「見佛」,這是因果的「相應」,何「況臨」命「終」的時候,它不是「致魔」的因緣,「何須疑慮」!就是我們在修行的時候,不管我們修什麼法門,他一個修行的方向,就是一個逆生死流。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法門相應的時候,就在我們無量無邊的煩惱、業力跟果報惑業苦的生死流當中,産生一種正念的力量出現。這樣的一個力量,跟過去的生死流真妄交攻的時候,會有很多的境界出現。窺基大師提出一個方法,他說: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假設有佛出現,怎麼知道這真的是彌陀的現前,或者是魔境呢?窺基大師說:你看到佛現前、或者看到蓮華、看到各式各樣的境界,你這個時候攝心,不要去攀緣它,攝心念佛,用這個佛號來鍛煉它。假設你所現的境界是佛的境界,你因地的時候一直栽培這個佛號,那因果相隨順,他會更加的明顯、更加的廣大。假設它是魔境,你因地的時候用佛號來鍛煉它,它會越來越模糊,因爲因果不相符嘛。你因地念佛的時候,你所現的是一個魔境,這個時候你一直攝心念佛,它這個境界會慢慢消失掉,那表示是你一直的打妄想,突然間這個魔境插進來了。就是你這個真金不怕火煉,你看看這個是不是真金,用火來鍛煉它。我們在修行亦複如是,你遇到境界,怎麼知道這個境界是真實、是虛妄呢?你用佛號來鍛煉它就知道、用佛號來鍛煉。如果是魔境,它禁不起你佛號的鍛煉、禁不起的。我覺得窺基大師這個開示很好,這個方法很好。

   料簡七日一念

  ┌問:七日不亂,平時耶,臨終耶?

  ┌┤

  │└答:平時也。

  本經講到「若一日……若七日一心不亂」,這個是約「平時」;如果是「臨終」七日不亂,誰也不能往生!這個淨土法門就不是叁根普被了。

  │┌問:七日不亂之後,複起惑造業,亦得生耶?

  ├┤

  │└答:果得一心不亂之人,無更起惑造業之事。

  如果我們平時「七日」一心「不亂」以後,再「起惑造業」,那這個人能夠往生嗎?蕅益大師說:「果得一心不亂之人」,決定不可能再「起惑造業」了。因爲一心不亂,它的定義就是要伏除煩惱。一個淨業要成就的人,你最起碼的標准就是伏住煩惱。雖然不斷煩惱,但是要能折伏現行煩惱,所以他不可能再起惑造業,因爲他淨業成就了。

  │┌問:大本十念,《寶王》一念,平時耶,臨終耶?

  就是說大本的《無量壽經》、或者是《念佛叁昧寶王論》講到十念、一念往生,這個是約平時呢?還是約臨終呢?

  ├┤  ┌晨朝十念屬平時。

  ││ ┌十念通二時┤

  │└答┤  └十念得生,與《觀經》十念稱名

  │  │

  │  │  同,屬臨終時。

  │  │

  │  └一念則但約臨終時。

  在經論當中講到「十念」往生,這個十念是「通」平時、也通臨終,這「通二時」。如果是「晨朝十念」,印光大師很強調的晨朝十念,這個是「平時」;如果是「十念得生」決定得生,這個是「與《觀經》十念稱名同,屬臨」命「終」,這個不同了。如果「一念」的話,一定是「約臨終」的時候,一念往生,這個是約臨終。最後:

  │┌問:十念一念並得生,何須七日?

  └┤

  │ ┌答:若無平時七日功夫,安有臨終十念一念?

  └答┤

  └縱下下品逆惡之人,並是夙因成熟,故感臨終

  

  遇善友,聞便信願。此事萬中無一,豈可僥幸

  

  。《淨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