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白,但是它的本来面目,还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,虽然你不敢承当。说你是一个乞丐,你不敢承认你是大富长者的儿子,但是你还是大富长者的儿子,这个事实是不能改变的。所以不管你开悟也好、不开悟也好,只要你真实的念佛,你内心的功德力就自然显现。所以引证,「大势至法王子云: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」在这个《楞严经》上说:「若众生心,忆佛念佛,现前当来必定见佛,去佛不远,不假方便,自得心开。」不必假藉其他的方便,换句话说,你能够好好的念佛,不必假藉观想、参究,自得心开,这个是「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」,这样的法语像大火聚,「敢有触者,宁不被烧」!
我们如果注意一下,我们中国佛教的历史,中国佛教在南北朝的时候,它偏重在翻译经典。中国佛教真正的发扬光大是在唐朝。唐朝的佛教之所以发扬光大,是因为宗派的建立──八宗的建立。每一个宗派根据它的经典,抉择出他们宗派的修行方法。但是中国社会的动荡,每一个朝代的替换、战乱,慢慢慢慢很多宗派就没落了。唯识宗是第一个没落的,这个人材一雕零,这个法就没落了。唯识宗、三论宗、天台宗、华严宗,在唐朝以后就慢慢没落了。到了蕅益大师明末的时候,可以说在八宗当中,如果我们注意一下佛教史,有二个宗派是一直不没落的:一个是禅宗,一个是净土宗。这二个宗派一直兴盛,从唐朝一直兴盛到明末,修行的人非常多,成就的大德也非常多。之所以这样子,禅宗跟净土宗的大德就有很多辩论的问题出现。
这个「念佛是谁」,其实这句话主要是禅宗的修行方法。我们在念佛的时候,我们是不会参究念佛是谁的。关于这一点,莲池大师提出了四料简,我们把它解释一下。莲池大师本身也是参禅开悟的,他提出四料简,来抉择参禅跟念佛的差别相。他第一个问题说:「即心是佛,为何舍此念彼?」禅宗说:你这一念心就是佛,一念不生即如如佛,「即心是佛」,你为什么不好好的忆念你这一念清净心,要「舍此念彼」?你放弃了你现前一念的清净心,去念十万亿土的佛呢?为什么要这样子呢?禅宗的大德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来问净土宗的大德,说「即心是佛,为何舍此念彼」?莲池大师回答说:这个净土法门念这个佛呢,正是要开显你的自性佛。因为我们这一念心性,有无明的遮障不能开显,所以必须假藉念佛的因缘,来开显我们的自性佛,所谓的「托彼名号,显我自性」。所以念佛正是有助于开显我们的自性佛。假设我们完全不假藉他力的加被,那变成了执理废事。理上是佛,但事实上你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烦恼障碍你、有罪业障碍你、老病死的果报障碍你,还是不能突破。理上是佛,事实上完全是凡夫的功能,他内心当中所表现的是惑业苦,那不是凡夫的功能吗?所以你说即心是佛,这样子是执理废事,这第一点。第二个「为何不普遍的忆念十方诸佛?」好,我念佛可以啊,我应该像《华严经》的「法界观」,普念十方诸佛,普遍的求十方诸佛的加被,应该是这样子的!为什么我单单念阿弥陀佛呢?就提出这个问题。既然要求佛力的加被,来帮助我们破除障碍,应该普遍的念十方佛!莲池大师回答说:「末世众生心思杂乱,令念一佛使心专一。」说这个「末世众生」啊「心思杂乱」,所以释迦牟尼佛慈悲,要我们专心的念一尊佛,使令我们内心当中容易专一、容易成就三昧,是这个意思。你普遍的忆念十方诸佛,对我们没有帮助的。你一定是要能够制心一处,才能够无事不办。所以普念十方诸佛,对我们没有好处,因为心思散乱,不能成就三昧啊,当然是不能够去破除无明。这个第二个。第三个「佛佛可念,为何专念阿弥陀佛?」既然要专一的念一尊佛,为什么选择阿弥陀佛呢?我也可以选释迦牟尼佛、选药师佛,佛佛可念,为何专念阿弥陀佛?莲池大师回答说:「以阿弥陀佛跟众生偏有缘故。」这个很重要。说十方诸佛的佛土,你要往生,你都必须凭你自己的力量解脱三界的业力,你自己去,有本事你自己去。十方诸佛的国土,只有阿弥陀佛的国土,「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」,有这种境界──佛力的接引。这一点太重要,临命终的时候,佛力的接引,只有阿弥陀佛有这样的本愿。比如说我们今天念一尊佛,念了一辈子,临命终的时候,这尊佛也没来,对我来说,不是违背我们的心情吗?因为他跟我们的缘非常的浅。他没有发这个愿,你一直念一直念,你根本就没有办法感应道交。这世间上的事情不是单方面的,你一直求他;但是他没有这样的心情,是没有办法感应的。所以因为阿弥陀佛跟我们众生特别有缘,他之所以有缘,是弥陀的本愿特别加被末世的众生,他有这第十八愿。这个地方就是因为有偏有缘的缘故,有弥陀本愿的加持力,所以我们专念阿弥陀佛,我们可以临命终跟弥陀感应道交。是这个因素,在十方诸佛当中,单单的举出阿弥陀佛。第四个疑惑:「为何不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跟相好?」既然我们今天要忆念阿弥陀佛,阿弥陀佛的境界,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,正报、依报的功德,阿弥陀佛有无量的相好,为什么单念名号呢?莲池大师解释:「以持名一法,于末世众生最契机故。」因为末世众生心的堪能性太弱了,只有执持名号这一个法门,最为契机,契合我们的根机。任何的时间、任何的地点都能够念。好,这是莲池大师对于念佛法门的四料简,这样就一层一层的破除其他的一些疑惑。我们把莲池大师的这个四料简跟蕅益大师的这一段来看,就能够明白念佛的一个特色。我们再看:
宁保非魔疑
┌问:临终佛现,宁保非魔?
│
┤ ┌修心人不作佛观,而佛忽现,非本所期,故名魔
│ │
│ │ 事。
└答┤
│┌念佛见佛,已是相应┐
└┤ ├何须疑虑。
└况临终非致魔时──┘
临命终的时候,阿弥陀佛现前,谁知道这个佛是不是魔境呢?怎么知道这个是魔境呢?蕅益大师回答:「修心人不作佛观,而佛忽现,非本所期,故名魔事。」一般的次第法门,他就称为「修心人」。一般的自力法门,主要的是在观心,观照现前一念心性。他因地的时候,并没有「作佛」的「观」想;临命终的时候、或者平常的时候「佛现」前,这个「非本所期」,这因果不符。你因地没有念佛的名号、没有作佛的观想,在修行的过程当中,你怎么会有佛现前呢?这是严重违背了因果的道理,所以这个就是「魔事」。「念佛」的人,你因地的时候忆佛、念佛,果地的时候「见佛」,这是因果的「相应」,何「况临」命「终」的时候,它不是「致魔」的因缘,「何须疑虑」!就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,不管我们修什么法门,他一个修行的方向,就是一个逆生死流。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法门相应的时候,就在我们无量无边的烦恼、业力跟果报惑业苦的生死流当中,产生一种正念的力量出现。这样的一个力量,跟过去的生死流真妄交攻的时候,会有很多的境界出现。窥基大师提出一个方法,他说:我们在念佛的时候,假设有佛出现,怎么知道这真的是弥陀的现前,或者是魔境呢?窥基大师说:你看到佛现前、或者看到莲华、看到各式各样的境界,你这个时候摄心,不要去攀缘它,摄心念佛,用这个佛号来锻炼它。假设你所现的境界是佛的境界,你因地的时候一直栽培这个佛号,那因果相随顺,他会更加的明显、更加的广大。假设它是魔境,你因地的时候用佛号来锻炼它,它会越来越模糊,因为因果不相符嘛。你因地念佛的时候,你所现的是一个魔境,这个时候你一直摄心念佛,它这个境界会慢慢消失掉,那表示是你一直的打妄想,突然间这个魔境插进来了。就是你这个真金不怕火炼,你看看这个是不是真金,用火来锻炼它。我们在修行亦复如是,你遇到境界,怎么知道这个境界是真实、是虚妄呢?你用佛号来锻炼它就知道、用佛号来锻炼。如果是魔境,它禁不起你佛号的锻炼、禁不起的。我觉得窥基大师这个开示很好,这个方法很好。
料简七日一念
┌问:七日不乱,平时耶,临终耶?
┌┤
│└答:平时也。
本经讲到「若一日……若七日一心不乱」,这个是约「平时」;如果是「临终」七日不乱,谁也不能往生!这个净土法门就不是三根普被了。
│┌问:七日不乱之后,复起惑造业,亦得生耶?
├┤
│└答:果得一心不乱之人,无更起惑造业之事。
如果我们平时「七日」一心「不乱」以后,再「起惑造业」,那这个人能够往生吗?蕅益大师说:「果得一心不乱之人」,决定不可能再「起惑造业」了。因为一心不乱,它的定义就是要伏除烦恼。一个净业要成就的人,你最起码的标准就是伏住烦恼。虽然不断烦恼,但是要能折伏现行烦恼,所以他不可能再起惑造业,因为他净业成就了。
│┌问:大本十念,《宝王》一念,平时耶,临终耶?
就是说大本的《无量寿经》、或者是《念佛三昧宝王论》讲到十念、一念往生,这个是约平时呢?还是约临终呢?
├┤ ┌晨朝十念属平时。
││ ┌十念通二时┤
│└答┤ └十念得生,与《观经》十念称名
│ │
│ │ 同,属临终时。
│ │
│ └一念则但约临终时。
在经论当中讲到「十念」往生,这个十念是「通」平时、也通临终,这「通二时」。如果是「晨朝十念」,印光大师很强调的晨朝十念,这个是「平时」;如果是「十念得生」决定得生,这个是「与《观经》十念称名同,属临」命「终」,这个不同了。如果「一念」的话,一定是「约临终」的时候,一念往生,这个是约临终。最后:
│┌问:十念一念并得生,何须七日?
└┤
│ ┌答:若无平时七日功夫,安有临终十念一念?
└答┤
└纵下下品逆恶之人,并是夙因成熟,故感临终
遇善友,闻便信愿。此事万中无一,岂可侥幸
。《净…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