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土或问》斥此最详,今人不可不读。
有人就问:十念、一念都能够往生,为什么在本经当中,要保持一日、保持七日呢?要保持这么久的时间呢?不是十念、一念就可以了吗?「答:若无平时七日功夫,安有临终十念、一念!」这个临终的一念、十念是怎么来的呢?它也正是我们平时,若一日、……若七日的用功加行栽培起来的,是这个意思。乃至「下下品」的五「逆」十「恶」,这个五逆十恶,他平常根本不念佛,他不就是临命终的时候,遇到善知识的开示,他才念十念吗?他哪有平常的一日、七日呢?蕅益大师回答:此人「并是夙因成熟,故感临终遇善友」,而且「闻便信愿」。说这个人他今生虽然没有念佛;但是他过去生是一个大乘善根的人,而且跟净土的因缘很深。怎么知道呢?因为你看他能够在临命终这么一个短暂紧要的关头,能够遇到净土的善知识现前,这个是多么不容易的因缘。临命终的时候,不就是很短的时间吗,刚好有善知识的因缘现前;而且又在临命终身心逼迫的时候,善知识几句简短的开示,就能够使令他发起信心、发起往生的愿力,所以这个地方「此事万中无一」。这个净土法门是一个难信之法,我们真正能够对名号生起真实的归依,这个是不容易的。我们对于娑婆真实的厌离、对极乐世界真实的欣求,也不容易的。这个人却能够在临命终的时候,身心逼迫的情况下,短暂的几句话,就能够生起真实的信心跟愿力,这个都是宿世的善根成熟,「此事万中无一,岂可侥幸?《净土或问》斥此最详,今人不可不读。」
我们现在的台湾,有些人有一个毛病。什么毛病呢?就是他平常也不念佛,但是他心情是想往生极乐世界。他是什么想法呢?怕什么,反正临终再等人家来助念就好了。(哈──)不但是居士有这样的想法,很多弘法的法师,他也提倡这样的想法,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思想。所以蕅益大师说:下品下生,他临终仰仗善知识的开导,而生起十念往生的,这种只能够增长我们的信心则可,不能当作榜样来修行的,这是一种特殊的个案、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个案,你看「万中无一」,一万个找不到一个。所以我们在正常的情况下,一定要强调「若无平时的正念,绝无临终的正念。」这个是比较合乎正常修行的一个情况。就是我们的念头是等流性,你一定是平常有这样的栽培,临终才有这个念头出现。当然,生命是无量的,谁知道你过去生栽培过什么念头?谁也不知道。但是你存有这个侥幸,可能你就会出差错!你一定要假设你是大乘善根的人(诃──),会出差错,因为这种人万中无一。所以我们正常的修行、正常的弘法,你还是要按照正常的轨则。不管我们过去世是不是有善根,不管,根据正常的信、愿、持名来栽培,是这个意思。
第三二卷
请打开《讲义》第五十八页,「遥远即到疑」:
遥远即到疑
┌问:西方去此十万亿土,何得即生?
这个地方是说明距离的疑惑:「西方」国土距离我们有「十万亿佛土」这么的远,临命终的时候,怎么能够马上往生呢?蕅祖的回答:
│ ┌十万亿土,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,以心
│ │
│ ┌┤ 性本无外故。
│ ││
│ │└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,何难即生。
我们之所以往生,这当中主要有二种的力量:第一个「十万亿土,不出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,以心性本无外故。」第一个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的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议,心的力量不可思议。我们的念头一动,就能够到十法界,说这个心的力量不可思议。其次,「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,何难即生?」其次呢,弥陀的本愿功德力不可思议,本愿的摄持,佛力不可思议。这当中讲出一个譬喻:
│ ┌┤ 如鏡中照數十┌层数宛然─实无远近,
│ │└─ ┤
│ │ 層山水樓閣 └一照俱了─见无先后。
└答┤
我们往生极乐世界的情况,就像「镜」子去「照数十层山水楼阁」,在空间上「层数宛然,实无远近」,在时间上「一照俱了,见无先后」。换句话说,这个时空对镜子是无障碍的,关键在你跟镜子是不是相应。换句话说,这个山水,它一定要在镜子的前面,你把这个山水放在镜子的后面,怎么照也不能够出现。就是说它的关键不在时间的先后、也不在空间的远近,你一定要把它放在镜子的前面,它就能够显现。我们往生净土亦复如是,关键还不是十万亿佛土、二十万亿佛土,不在距离;而是你内心当中,是不是能够成就这样的资粮、成就这样的因缘,跟弥陀的本愿能够感应道交,关键在这个地方。所以蕅益大师把它合法:
│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
│┌ ───亦如是┐
││,有世界名曰極樂 │
││ │
│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, │
│├ ────亦如是┤
││今現在說法 ├
└┤ │
│ 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 │
│┌ ┐ │
││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│ │
└┤ ├亦如是┘
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,即得│
└ ┘
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
┌海印三昧┐
──当知字字皆┤ ├之灵文也。
└大圆镜智┘
这句话,蕅益大师讲得很有力量。感应道交这件事情,这个「十万亿佛土」依报的「极乐」世界「亦如是」;正报的「阿弥陀亦如是」;乃至「临命终」的时候「弥陀」的「现前」,我们众生的「往生亦如是」。而这些都是「海印三昧、大圆镜智之灵文也」。这个「海印三昧」跟「大圆镜智」,都是说明我们这一念所谓的自性清净心,或者讲现前一念心性。不过古德解释「海印三昧」,偏重在「理具」,这个「海」具足无量无边的宝,偏重在理具;「大圆镜智」偏重在「事造」,它偏重在显现这一部分;这个「海」偏重在含受、理具这一部分。前面的话,实在是佛陀的清净心所流露出来的真理「之灵文」。所以说佛法的缘起观,是建立在现前一念心性的基础之下,所谓的万法唯是一心。
过去天主教有一个神父,他说《圣经》他越研究,他的信心越动摇。我们可以看得出来,这个神父他的心很细。就是说虽然天主教他们归依上帝,他们也是一种归依的心情;我们净土法门讲归依阿弥陀佛:但这二个的内涵是不同的。因为天主教他们所归依的上帝,是离开这一念心以外,有一个常一主宰的、有自体的上帝。所以他整个归依在操作的时候,是明显的心外求法,那心是向外的。我们大乘的净土法门,讲到十万亿佛土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,蕅益大师一再的强调:这个阿弥陀佛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之外,与我心性本无外故。就是说阿弥陀佛在哪里?他存在我们的心中。所以我们在归依的时候,我们的心情是回光返照的。所以这是一个不同的方向。这外道在求归依的时候,他的心是向外的。我们净土人在归依的时候,我们愈归依内心是愈寂静。你这个心向外,你愈归依心是愈扰动的,你的方向不同。所以我们说:这个人会怀疑十万亿佛土不能去,这个人一定是初学者。一个老修行人,他把佛号念到有功夫的时候,即使他没有明白教理,他讲不出个道理;但是他一定肯定他能够往生。就是这个念佛法门你愈深入以后,我们讲:阿弥陀佛为什么活在我们的心中?这句话我们怎么体会呢?我想我们每一个人在念佛的时候,我们遇到逆境的时候,我们每一个人都会念佛;而且你多多少少都会感觉到:的确佛陀已经帮你化掉很多灾难,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的体会。但是你在这几十年的念佛当中,你会有一个经验,就是说你每一次念佛,佛对你的加被都不一样。你越专注,佛对你的加被越大。这表示什么?假设佛是离开你的心中有独立的体性,他每一次对你的加被应该都是一样的,因为他是这么真实独立的自体!你每一次跟他接触,他给你的力量应该都一样!但事实上不然。他给你的力量,要看你当时的虔诚、专注。可见得佛不离开我们一念心中。之所以为什么我们每一次不同的心态,我们所接受到的佛力加被会不一样,这表示佛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,他不能够离开我们心的因缘。我们一个人念佛慢慢上路以后,你内心当中就会想出蕅益大师这句话:「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,有世界名曰极乐亦如是;其土有佛号阿弥陀,今现在说法亦如是。」你就会肯定的讲出这一句话出来,往生极乐世界你不是问题。因为真理它是禁得起锻炼的,它是一个真实的相貌,你不断的去修行,你跟真理愈接近,你会觉得这句话是真实的。一个违背真实相的道理,你越修行,这个错误的思想颠倒会愈明显。所以你看蕅益大师讲出这句话:「其人临命终时,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;是人终时心不颠倒,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,亦复如是。」这个都是「海印三昧、大圆镜智之灵文也」。这个是佛陀大智慧的清净心,所流露出来的真理。整个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,原来不离开我现前一念心性,这距离不是问题。关键的是:你是不是跟弥陀相应,这是个关键。这个地方是破除我们对距离的怀疑。:
二行差别疑
┌问:持名判行行,则是助行,何名正行?
执持名号它是「行行」,信愿是「慧行」。一般行行是偏重在事修,属于定门;慧行是属于慧门,是属于正行。这样子讲,持名应该是助行了,怎么说是正行呢?看蕅益大师回答:
│ ┌信┐ ┌无愿行─不名真信
│ │ │┌非先后┐ │
│ ┌依一心说┼愿┼┤ ├盖┼无行信─不名真愿
│ │ │ │└非定三┘ │
│ │ └行┘ └无信愿─不名真行
我们刚开始在栽培的时候,应该是先有信心,我们相信这句名号具足三力不可思议,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具足三力不可思议,相信我们一定能够仰仗弥陀的名号,使令业障消除、福慧增长,使令我们临终蒙佛接引、往生西方。有这样的可能性以后,我们才进一步的去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,乃…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