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土或問》斥此最詳,今人不可不讀。
有人就問:十念、一念都能夠往生,爲什麼在本經當中,要保持一日、保持七日呢?要保持這麼久的時間呢?不是十念、一念就可以了嗎?「答:若無平時七日功夫,安有臨終十念、一念!」這個臨終的一念、十念是怎麼來的呢?它也正是我們平時,若一日、……若七日的用功加行栽培起來的,是這個意思。乃至「下下品」的五「逆」十「惡」,這個五逆十惡,他平常根本不念佛,他不就是臨命終的時候,遇到善知識的開示,他才念十念嗎?他哪有平常的一日、七日呢?蕅益大師回答:此人「並是夙因成熟,故感臨終遇善友」,而且「聞便信願」。說這個人他今生雖然沒有念佛;但是他過去生是一個大乘善根的人,而且跟淨土的因緣很深。怎麼知道呢?因爲你看他能夠在臨命終這麼一個短暫緊要的關頭,能夠遇到淨土的善知識現前,這個是多麼不容易的因緣。臨命終的時候,不就是很短的時間嗎,剛好有善知識的因緣現前;而且又在臨命終身心逼迫的時候,善知識幾句簡短的開示,就能夠使令他發起信心、發起往生的願力,所以這個地方「此事萬中無一」。這個淨土法門是一個難信之法,我們真正能夠對名號生起真實的歸依,這個是不容易的。我們對于娑婆真實的厭離、對極樂世界真實的欣求,也不容易的。這個人卻能夠在臨命終的時候,身心逼迫的情況下,短暫的幾句話,就能夠生起真實的信心跟願力,這個都是宿世的善根成熟,「此事萬中無一,豈可僥幸?《淨土或問》斥此最詳,今人不可不讀。」
我們現在的臺灣,有些人有一個毛病。什麼毛病呢?就是他平常也不念佛,但是他心情是想往生極樂世界。他是什麼想法呢?怕什麼,反正臨終再等人家來助念就好了。(哈──)不但是居士有這樣的想法,很多弘法的法師,他也提倡這樣的想法,這是一個非常危險的思想。所以蕅益大師說:下品下生,他臨終仰仗善知識的開導,而生起十念往生的,這種只能夠增長我們的信心則可,不能當作榜樣來修行的,這是一種特殊的個案、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個案,你看「萬中無一」,一萬個找不到一個。所以我們在正常的情況下,一定要強調「若無平時的正念,絕無臨終的正念。」這個是比較合乎正常修行的一個情況。就是我們的念頭是等流性,你一定是平常有這樣的栽培,臨終才有這個念頭出現。當然,生命是無量的,誰知道你過去生栽培過什麼念頭?誰也不知道。但是你存有這個僥幸,可能你就會出差錯!你一定要假設你是大乘善根的人(诃──),會出差錯,因爲這種人萬中無一。所以我們正常的修行、正常的弘法,你還是要按照正常的軌則。不管我們過去世是不是有善根,不管,根據正常的信、願、持名來栽培,是這個意思。
第叁二卷
請打開《講義》第五十八頁,「遙遠即到疑」:
遙遠即到疑
┌問:西方去此十萬億土,何得即生?
這個地方是說明距離的疑惑:「西方」國土距離我們有「十萬億佛土」這麼的遠,臨命終的時候,怎麼能夠馬上往生呢?蕅祖的回答:
│ ┌十萬億土,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,以心
│ │
│ ┌┤ 性本無外故。
│ ││
│ │└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,何難即生。
我們之所以往生,這當中主要有二種的力量:第一個「十萬億土,不出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,以心性本無外故。」第一個就是我們現前一念心性的自性功德力不可思議,心的力量不可思議。我們的念頭一動,就能夠到十法界,說這個心的力量不可思議。其次,「又仗自心之佛力接引,何難即生?」其次呢,彌陀的本願功德力不可思議,本願的攝持,佛力不可思議。這當中講出一個譬喻:
│ ┌┤ 如鏡中照數十┌層數宛然─實無遠近,
│ │└─ ┤
│ │ 層山水樓閣 └一照俱了─見無先後。
└答┤
我們往生極樂世界的情況,就像「鏡」子去「照數十層山水樓閣」,在空間上「層數宛然,實無遠近」,在時間上「一照俱了,見無先後」。換句話說,這個時空對鏡子是無障礙的,關鍵在你跟鏡子是不是相應。換句話說,這個山水,它一定要在鏡子的前面,你把這個山水放在鏡子的後面,怎麼照也不能夠出現。就是說它的關鍵不在時間的先後、也不在空間的遠近,你一定要把它放在鏡子的前面,它就能夠顯現。我們往生淨土亦複如是,關鍵還不是十萬億佛土、二十萬億佛土,不在距離;而是你內心當中,是不是能夠成就這樣的資糧、成就這樣的因緣,跟彌陀的本願能夠感應道交,關鍵在這個地方。所以蕅益大師把它合法:
│ 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
│┌ ───亦如是┐
││,有世界名曰極樂 │
││ │
│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, │
│├ ────亦如是┤
││今現在說法 ├
└┤ │
│ 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 │
│┌ ┐ │
││與諸聖眾現在其前 │ │
└┤ ├亦如是┘
│是人終時心不顛倒,即得│
└ ┘
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
┌海印叁昧┐
──當知字字皆┤ ├之靈文也。
└大圓鏡智┘
這句話,蕅益大師講得很有力量。感應道交這件事情,這個「十萬億佛土」依報的「極樂」世界「亦如是」;正報的「阿彌陀亦如是」;乃至「臨命終」的時候「彌陀」的「現前」,我們衆生的「往生亦如是」。而這些都是「海印叁昧、大圓鏡智之靈文也」。這個「海印叁昧」跟「大圓鏡智」,都是說明我們這一念所謂的自性清淨心,或者講現前一念心性。不過古德解釋「海印叁昧」,偏重在「理具」,這個「海」具足無量無邊的寶,偏重在理具;「大圓鏡智」偏重在「事造」,它偏重在顯現這一部分;這個「海」偏重在含受、理具這一部分。前面的話,實在是佛陀的清淨心所流露出來的真理「之靈文」。所以說佛法的緣起觀,是建立在現前一念心性的基礎之下,所謂的萬法唯是一心。
過去天主教有一個神父,他說《聖經》他越研究,他的信心越動搖。我們可以看得出來,這個神父他的心很細。就是說雖然天主教他們歸依上帝,他們也是一種歸依的心情;我們淨土法門講歸依阿彌陀佛:但這二個的內涵是不同的。因爲天主教他們所歸依的上帝,是離開這一念心以外,有一個常一主宰的、有自體的上帝。所以他整個歸依在操作的時候,是明顯的心外求法,那心是向外的。我們大乘的淨土法門,講到十萬億佛土不離開我現前一念心性,蕅益大師一再的強調:這個阿彌陀佛不離開我現前一念心性之外,與我心性本無外故。就是說阿彌陀佛在哪裏?他存在我們的心中。所以我們在歸依的時候,我們的心情是回光返照的。所以這是一個不同的方向。這外道在求歸依的時候,他的心是向外的。我們淨土人在歸依的時候,我們愈歸依內心是愈寂靜。你這個心向外,你愈歸依心是愈擾動的,你的方向不同。所以我們說:這個人會懷疑十萬億佛土不能去,這個人一定是初學者。一個老修行人,他把佛號念到有功夫的時候,即使他沒有明白教理,他講不出個道理;但是他一定肯定他能夠往生。就是這個念佛法門你愈深入以後,我們講:阿彌陀佛爲什麼活在我們的心中?這句話我們怎麼體會呢?我想我們每一個人在念佛的時候,我們遇到逆境的時候,我們每一個人都會念佛;而且你多多少少都會感覺到:的確佛陀已經幫你化掉很多災難,每個人多多少少都有這樣的體會。但是你在這幾十年的念佛當中,你會有一個經驗,就是說你每一次念佛,佛對你的加被都不一樣。你越專注,佛對你的加被越大。這表示什麼?假設佛是離開你的心中有獨立的體性,他每一次對你的加被應該都是一樣的,因爲他是這麼真實獨立的自體!你每一次跟他接觸,他給你的力量應該都一樣!但事實上不然。他給你的力量,要看你當時的虔誠、專注。可見得佛不離開我們一念心中。之所以爲什麼我們每一次不同的心態,我們所接受到的佛力加被會不一樣,這表示佛不離開我們現前一念心性,他不能夠離開我們心的因緣。我們一個人念佛慢慢上路以後,你內心當中就會想出蕅益大師這句話:「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亦如是;其土有佛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亦如是。」你就會肯定的講出這一句話出來,往生極樂世界你不是問題。因爲真理它是禁得起鍛煉的,它是一個真實的相貌,你不斷的去修行,你跟真理愈接近,你會覺得這句話是真實的。一個違背真實相的道理,你越修行,這個錯誤的思想顛倒會愈明顯。所以你看蕅益大師講出這句話:「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;是人終時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,亦複如是。」這個都是「海印叁昧、大圓鏡智之靈文也」。這個是佛陀大智慧的清淨心,所流露出來的真理。整個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,原來不離開我現前一念心性,這距離不是問題。關鍵的是:你是不是跟彌陀相應,這是個關鍵。這個地方是破除我們對距離的懷疑。:
二行差別疑
┌問:持名判行行,則是助行,何名正行?
執持名號它是「行行」,信願是「慧行」。一般行行是偏重在事修,屬于定門;慧行是屬于慧門,是屬于正行。這樣子講,持名應該是助行了,怎麼說是正行呢?看蕅益大師回答:
│ ┌信┐ ┌無願行─不名真信
│ │ │┌非先後┐ │
│ ┌依一心說┼願┼┤ ├蓋┼無行信─不名真願
│ │ │ │└非定叁┘ │
│ │ └行┘ └無信願─不名真行
我們剛開始在栽培的時候,應該是先有信心,我們相信這句名號具足叁力不可思議,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具足叁力不可思議,相信我們一定能夠仰仗彌陀的名號,使令業障消除、福慧增長,使令我們臨終蒙佛接引、往生西方。有這樣的可能性以後,我們才進一步的去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,乃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