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9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至于執持名號。就是這個信、願、行在生起的次第,你的確能夠前前引生後後。但是當這叁個資糧同時操作的時候,就沒有所謂的先後,這叁個就不能分割了,離開一個,二個都不能成就。

  │ │  ┌信─┐ ┌信┐

  │ │  │  │ │ │叁,聲聲圓具,所以名

  └答┼今全由┼願─┼故┼願┼

  │  │  │ │ │多善根、福德因緣。

  │  └持名┘ └行┘

  │

  └《觀經》稱佛名故,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

  ,此之謂也。若福善不多,安能除罪如此之大?

  這句話的大意是說:「信願」是偏重在一種理觀,一種理觀、一種智慧的抉擇;「持名」是偏重在事修,它是偏重。但是這二個在操作的時候,是互相影響的。就是說你爲什麼會堅持去念佛?因爲你有信願的引導。信願的引導,使令我們能夠萬緣放下、死心塌地的念佛。我們念佛以後,又增長我們的信願,我們更能夠肯定這是一個事實:「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亦複如是。」經過你實際的操作以後,真理畢竟是真理,禁得起鍛煉,你會對這件事情更加相信。所以信願引生持名,持名加強你的信願,這二個是不可以分開的。最後:

   能除罪否疑二

  平日除罪疑

  ┌問:臨終猛切,能除多罪,平日至心稱名,亦除罪否?│

  我們臨命終的時候,內心非常的至誠懇切,能滅「除」衆「多」的「罪」業;那平常「至心稱名」也能夠「除罪」嗎?平常我們在佛堂念佛也除罪嗎?看蕅益大師回答:

  │ ┌如日出,群暗消。

  └答┤

  └稱洪名,萬罪滅。

  蕅益大師這個文詞寫得好。蕅益大師一開始先作一個譬喻說:這個太陽一出來的時候,所有的黑暗都消除掉了,太陽有對治黑暗的功能。這個意思就是說:「稱洪名,萬罪滅。」這個佛號亦複如是,它有對治罪業的功能。你這佛號一現前的時候,「萬罪滅」。基本上光明跟黑暗是不能同時存在的。這個人爲什麼會有黑暗呢?因爲他沒有光明。這個人爲什麼罪障重呢?因爲他心中沒有佛號,心中沒有佛,就是有罪障。所以「稱洪名,萬罪滅。」

  散心除罪疑

  ┌問:散心稱名,亦除罪否?

  至心稱名能夠滅罪,如果我們「散心」念佛,一方面念佛、可也是一方面打妄想,一方面打妄想、可也是一方面念佛,這樣子能夠破除罪障嗎?看蕅祖的回答:

  │  名號功德┌甯不除罪─┐以悠悠散善,難

  │  ┌  ┤  ├

  └答┬正答┤不可思議└但不定往生┘敵無始積罪故。

  │  │(「異」字打錯)

  我們散亂心念佛,也能夠除罪;但是因爲你內心當中,你這個佛號對煩惱沒有調伏的功能,所以淨業不成就,就不決定往生。能夠滅罪,但不保證往生。因爲「悠悠散善」這個散亂的善業,很難抵抗「無始」的罪業。

  │  │  積罪假使有體相者,

  │  │  ┌  ─┐

  │  │  │盡虛空界不能容受。 │

  │  ├當知┤   ├然─

  │  │  │雖百年晝夜彌陀十萬,│

  │  │  └   ┘

  │  │  一一聲滅八十億劫生死

  │  │  

  │  │  ┌所滅罪如爪上土

  │  │  ─┤

  │  │  └未滅罪如大地土

  │  │

  │  └唯念至一心不亂,則如健人突圍而出,

  │

  │  非複叁軍能製耳。

  如果我們今天在念佛的過程當中,沒有加上「信、願」這二個理觀,只是事修,我們看,假使把信願這二個觀慧拿掉,就是持名的話,這樣的滅罪情況,就是說你無始的「罪」業如果「有體相」,「盡虛空界不能容受」。你用一「百年」的時間,這一百年還不是空過,「晝夜彌陀十萬」,一天念十萬聲佛號,每「一聲」佛號都「滅八十億劫生死」重罪;但事實上跟你所「積」的罪業比較呢,「所滅罪如爪上土,未滅罪如大地土」,所滅的罪還是有限。就是說假設你這句佛號沒有真正的信願具足,你只是嘴巴念佛號,事修;那你所滅的罪,饒你「晝夜彌陀十萬」念一百年,所滅的罪還「如爪上土,未滅罪如大地土」。你一定要念到一心不亂,這個時候「則如健人突圍而出,非複叁軍能製耳」,這解脫生死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的「一心不亂」,其實我們在看這個一心不亂的時候,要注意「不亂」這二個字。「一心」是不難的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可能在五分鍾、十分鍾,乃至一個小時,把這個佛號念到「一心」,心一境性,這不難。但是要達到「不亂」,不爲煩惱所亂、不爲見思煩惱所亂。我們可以這樣子講:「一心」是生善義,「不亂」則破惡義。就是說你爲什麼不爲煩惱所亂?表示你已經有對治煩惱的力量。因爲我們煩惱一定會活動的,生死凡夫哪有人不起煩惱的!但是你爲什麼在念佛的時候不爲煩惱所亂呢?他爲什麼會被煩惱所亂?就是他沒有這個理觀,他對這個煩惱沒有對治的力量。所以爲什麼祖師大德在念佛的時候強調:「以折伏現行煩惱爲修心之要務」,重要的事務。所以你不能只是一路念佛,你要看看你這個佛號是不是能夠折伏現行煩惱,所以關鍵還不是在「一心」。就是說你這種一心的境界,是不是能夠對治見思煩惱?不亂,不爲煩惱所亂,關鍵在這個地方。這個地方是決定往生的關鍵。至于滅罪,每一句佛號都能夠滅罪,是的。但是你要能夠往生,那一定要達到一心而且是不亂。是這個意思。所以滅罪跟往生,這二個標准就不一樣。

  └引證┬然稱名便爲成佛種子,如金剛終不可壞。

  就算你是亂也無所謂,它畢竟也是一個「成佛」的「種子」,譬如「金剛」寶石,它「終不可」破「壞」。下面引證:

  │

  ├佛世一老人求出家,五百聖衆皆謂無善根

  │

  │ 。佛言:此人無量劫前爲虎逼,失聲稱

  │

  │ 南無佛。今此善根成熟,值我得道,非

  │

  │ 二乘道眼所知也。

  │

  └由此觀之,《法華》明過去佛所,散亂稱

  名,皆已成佛。豈不信哉!

  這個地方是說明:假設我們信願沒有具足,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,但是這個念佛還是一個未來成佛的種子。這以下引證。這引證是說:佛在世的時候有一個「老人」家,他從工作中退休下來,就住在家裏面。子女看到他這老病的身體,一天到晚住在家裏面不工作,就嫌棄他。嫌棄他,這個老人很傷心啊說:我一輩子爲了工作、爲了家庭,年紀大了,子女不孝,就跑到僧團求出家。求出家,阿羅漢他也不須要你填什麼資料,他一入定就知道你這個人有沒有善根。舍利弗尊者先看:唉呀!這個八萬大劫跟叁寶都沒有結緣,所以這個人度你出家也沒有用,就不度他出家。如是的次第,「五百」個阿羅漢都沒有度他,就在僧團外面哭。佛陀從外面回到僧團來,看到他明知故問說:你發生什麼事啊?說:我要出家,五百個阿羅漢都不同意我出家。佛陀就帶他進來,命令目犍連尊者剃度他。剃度以後,這個老人家年紀大了,心中的妄想就比較重。人世間打滾得多,打坐的時候不是昏沈就是掉舉、不是掉舉就是昏沈。這個時候,目犍連尊者有一天就用這個神通力,帶他到大海的旁邊這個河岸,看到一條大魚的屍骨。他說:你知道嗎,這是你的前生。你前生是一個大魚,被這個漁人抓到以後,萬刀殺死了,這個肉都被吃光了。爲什麼呢?因爲你過去生曾經做過國王,這做國王殺業太重,所以做著魚來償還。但是你這個罪業還沒有償還完,你今生再不努力啊,你繼續要到叁惡道去。這個老人家一聽,非常驚怖,看到他過去生做大魚,回來以後就精進了。一個人啊,我們講心力不可思議,什麼事情就是怕你心力提起來,心力一提起來的時候,就觸動了他的善根。他過去生曾經是一個柴夫,到山中砍柴的時候,遇到老「虎」的「逼」迫跑到樹上,老虎要去咬樹的時候,他稱了一聲「南無佛」。那他精進用功,就觸動了最初的善根,就證得阿羅漢果,在今生成就阿羅漢果。所以這樣的一種念佛思想,跟《法華經》的思想:「若人散亂心,入于塔廟中,一稱南無佛,皆已成佛道。」釋迦牟尼佛說:在過去佛當中,曾經在寺廟當中以散亂心稱念佛名的,現在都已經成佛道了。這個是說明成就佛道的因緣,就是這樣子栽培下來的。

  這句話的意思,我們把它分成二部分。這句佛號啊,在我們心中操作,對我們可能會有二種的功德出現:第一個就是你還沒有念到一心不亂,你雖然念佛,但是你可也沒有具足信願,你還是貪戀娑婆世界,對佛號的信心還是相信懷疑、懷疑相信,沒有真實的信願具足。這句佛號你念的時候,這句佛號對你來說,就是所謂的「散稱爲佛種」。就是你這句佛號,爲你未來成佛的因緣,先種下一個種子。就像說你種這個蘋果,你現在不能吃,以後才吃到。你先把這個種子種下去,你種這個蘋果的種子,你現在吃不到,這第一種,就是信願不具足,「散稱爲佛種」。第二個「執持登不退」,這個佛號在你心中操作的時候,你可是信願具足,有事有理。一方面對佛號專一相續的安住,一方面信願持名深信切願,這心中這二道的光明現前,相信發願、發願相信。這一句佛號,讓你今生就能夠得到利益了,執持登不退,你今生就能夠解脫生死。

  蕅益大師這一段就是講這件事情,就是念佛人分成二類:一個是念到一心不亂,一個是沒有一心不亂。這個時候有二種差別的功德:一個是爲未來種下一個成佛的因種,一個是今生就能夠成就叁不退。這是「破疑」,這是本科(丙一正示無上因果)的第二段。看最後一個「誡勸」:

  誡勸

  ┌缁┐  ┌簡易┐ ┌勿視爲難─而辄生退诿

  │ │  │  │ │

  ├素│  ├直捷│法├勿視爲易─而漫不策勤

  ┌伏願┤ ├于此┤  ├ ┤

  │  ├智│  ├無上│門├勿視爲淺─而妄致藐輕

  │  │ │  │  │ │

  │  └愚┘  └圓頓┘ └勿視爲深─而弗敢承任

  蕅益大師很誠懇的說:希望所有的出家、在家,通達教理的、不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