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9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通達教理的,對于信願持名的法門,它的下手至「簡易」、至「直捷」,它果地的功德最「無上」、最「圓頓」。你對這個法門,不要把它看做太「難」,它講一心不亂、信願具足,這何等的難!而「辄生退诿」;你也不要把它想得太簡單,反正臨命終等人助念,「而漫不策勤」。「勿視爲淺」,這句佛號太簡單了,我要找一個更深妙的法門,我這個人的個性就是要修複雜的,我要觀想、觀像。「勿視爲深而弗敢承任」,這個佛力的境界太深了,不敢承當,我還是觀我的五蘊身心,這個比較簡單。破除我們對淨土一種難、易、淺、深的四種障礙。總結:

  │    ┌十───┐

  │  所持之名號─真  │  │

  │ ┌  ┐  ├百  │聲,聲皆

  │ │實不可思議  │持一聲,則一聲│  │

  └蓋┤  ├  ┼千  ├不可思議

  │能持之心性─亦│不可思議。持 │  │

  └  │  ├萬  │也。

  真實不可思議 ┘  │  │

  └無量無數┘

  所以說這個淨土法門,的確是一個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。「不可思議」這句話就是說:你這個人布施、持戒,下輩子成就了一個諸天的可樂果報。诶,這件事情可思議,因爲你布施、持戒嘛!你有這個因地、有這個天上的果報,這是很容易理解的。說你這個人臨命終的時候念了一句佛號,往生到極樂世界,那是一個什麼境界呢?那是一個廣大無邊的依報國土、那是一個長遠無盡的正報壽命,的確不可思議。你說你因地這麼少,你怎麼念一句佛號,那個聲音不是很短暫嗎,爲什麼短暫的因地,有這麼廣大的功德呢?這件事情不可思議。所以蕅益大師後面會講到。我們如果不能破除小大的這種執取,我們總是認爲:你的因地這麼小,果報這麼多?有這種小大的執取啊,你很難把佛號念好。所以它這種念佛是華嚴的思想,一爲無量、無量爲一,小中現大、大中現小。這個不可思議的關鍵在什麼呢?因爲你所念的名號,這個萬德洪名、這句佛號雖然它是小,但是你可知道這句佛號是什麼意思嗎?這句佛號是無量光、無量壽,它具足無量光的功德、它具足無量壽的功德,所念的佛號不可思議。這不是小跟多的問題,這是功德的問題,小東西也可以具足大功德的。我們這一念心也的確不可思議,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承當,我們這一念心也具足無量無邊的德能,能念的心也不可思議。二個不可思議的東西一接觸啊,所以也就是「持一聲不可思議,持百千萬聲不可思議」。

  我們剛開始,也不妨先從事持下手,因爲這個心性的功德力不可思議啊,的確不容易理解。如果我們對大乘經典,對《法華經》《華嚴經》這種一心的思想,沒有長時間的熏習;我們經常觀察我們這一念心,經常起煩惱(诃──),觀久了對自己都沒有信心。觀我們這一念心,它不是起煩惱、就是業障,從來沒有看到這一念心有什麼功德相貌。(诃──)對自己就會産生像印光大師說的:唉呀!我是業障凡夫,絕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,了生脫死。不過慢慢慢慢的,你煩惱淡薄以後,你再去讀《法華經》,你會有不同的感覺,你會知道你這一念心就像蓮華一樣,含攝無量無邊的功德在裏面。所以我們剛開始不妨從事持,先相信彌陀的名號不可思議。但是慢慢的,你念佛的時候你總是會增長,因爲這個佛號在你的心中運轉,清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;佛號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。慢慢的你這個業障消滅了以後,你心的堪能心強,你再來看《大正》經典,那你感受會不一樣,你就敢承當:「自知我是未成之佛,諸佛是已成之佛,其體無別。」這句話你就敢承當。慢慢慢慢你就能從事持轉成理持。我們不妨有這樣的次第。

  丙二、重勸

  這個是「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」的第二科,前面是「正釋無上因果」,這是「重勸」。這個「重」就是重複、再一次的勸我們要發願以往生淨土,這是第二次的勸我們。看經文:

  舍利弗,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。

  若有衆生,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

  佛陀講完這個無上因果以後,又招呼了一聲「舍利弗」說:「我見是利」。這個「我」是誰?「我」是大智慧光明的佛陀,「我」親眼看到淨土這種殊勝的利益,我才會說出這樣的話,我才敢講出前面的無上因果。佛陀會抉擇出一個無上因果,他也不是憑空想象的,他的確是看到的、的確是親證的。所以再一次的勸勉我們:「若有衆生,聞是說者」,若有衆生聽到淨土這樣的殊勝因果,你應該要發願「生彼國土」。關于這一點,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。先看「正釋」:

  正釋二

   約理圓釋

  「正釋」分二科:第一個「約理圓釋」,第二個再「約事確釋」。從道理上說,先解釋「我見是利」:

  ┌我見者─佛眼所見究盡明了也。

  │

  │  ┌橫出五濁──┐

  │  │  │

  └是利者┼圓淨四土  ┼是爲不可思議功德之利也。

  │  │

  └直至不退位盡┘

  「我見」這個「我」指的是「佛眼」,當然「佛眼」是大智慧光明眼。「佛眼所見」是「究盡明了」,沒有任何的差錯。佛眼睛所見的事情,都是一個現量的境界。佛陀從來沒有作任何的猜測,佛陀的心中沒有任何的比量,佛陀所想的、所說的,都是現量境、都是現量境,佛陀不作任何的猜測──這個是可能、或許、大概是,佛陀不會有。佛陀演說的每一件事,佛陀說如果這件事情還不明確,佛陀會默然。比如說這個人會到哪裏去?他的業還不決定之前,佛陀不會表達任何意見;但是佛陀只要講出來:這個人七天以後會死,這件事情決定了,只要佛陀講出來,這件事情決定了。所以佛陀見到這種功德利是究竟明了,沒有任何差錯的。佛陀是見到什麼利益呢?這淨土的利益:第一個「橫出五濁」,這個是強調他力門。就是我們要離開叁界,要靠自己斷惑的;這個地方是帶業往生,橫超叁界,這是第一個利益。第二個「圓淨四土」,這個是強調「諸上善人聚會一處」;「直至不退位盡」,這個是講圓證叁不退,「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」。這個就是所謂的他力門果地教,這件事情是「不可思議」的「功德利」益,這是不共于其他的法門。這樣講「我見是利」是比較開闊的、比較圓滿的解釋。另外一層解釋「我見是利」,是約臨命終,看蕅益大師。「約事確釋」這當中分二科:「明仗自力之難」,第二個「明仗他力之易」。看我們自力的情況:

   約事確釋

  明仗自利之難

  ┌─複次是利,約命終時心不顛倒而言。

  │

  │    ┌頑修┐

  │   ┌無論┤  ├無功。

  │ 蓋穢土 ┌生死關頭┐│  └狂慧┘

  │┌  ┤  ├┤

  ││自力修行└最難得力┘│ ┌悟門深遠┐  

  ││   └即┤  ├之人─

  ┼┤   └操履潛確┘  

  ││ 

  ││  ┌倘分毫習氣未除,

  ││  ─┤

  ││  └未免隨強偏墜。

  ││  

  ││   ┌陰境若現前┐此誠可寒

  │└永明祖師所謂十人九蹉路┤  ├

  │   └瞥爾隨他去┘心者也!

  │

  │┌初果昧于出胎┐  ┌強作主宰,

  └┤  ├者裏豈容┤

  └菩薩昏于隔陰┘  └僥幸颟顸。

  「我見是利」,蕅益大師說這個「是利」,也可以約著臨「命終」的時候「心不顛倒」來說。就是說「心不顛倒」是有佛力的加被,而達到心不顛倒,這個也是功德利益。這怎麼說呢?「蓋穢土自力修行,生死關頭,最難得力。」就是我們自力的修行,我們平常這一念心,身體健康,果報體不障礙我們,也沒有老病死來障礙我們,身體健康、心情也愉快,心中也沒有煩惱。我們內心當中也可能會有一段時間,叁障暫時不現前。我們就在這個冷氣的大殿當中,我們這一念心也會去思惟甚深的法義,跟一切法畢竟空的真理相應,也可能。但是到了臨命終的時候,就不行了。這怎麼回事呢?這臨命終的境界,跟平常在冷氣房的情況不一樣。(哈哈)在臨命終的時候,《瑜伽師地論》上說:我們的內心有叁種狀態:第一個是明利心(明了的明,利益的利),這個時候的明了性很強,但是他極度的散亂,就是亂心位,你控製不住,這種散亂不是我們一般的散亂能夠比的。怎麼個散亂法呢?明利心的時候,你一生的善惡業力一直起現行,你根本控製不住,就像泉水一直流出來一樣。你小時候做過什麼事、長大後做過什麼事,你本來都忘了一乾二淨,到了臨命終的時候,可是原原本本的現前,像看電影一樣,善惡業力一時現前,這個時候你極度的散亂,在《成唯識論》說這個叫亂心位。這種你控製不住的。如果一個人能夠念佛往生,應該在明利心的時候就要成就了,因爲這個是最好念佛的時候。

  如果在明利心的時候,你沒有把佛號提起來,明利心過去以後,下一個就是昏昧心。這個時候,一個人開始正式死亡,你的諸根開始敗壞、你的心識開始昏昧。你可能是耳識失去功能,耳朵聽不到聲音,外面任何的講話聲你聽不到了;或者眼識失去功能,看不到外面的境界;這前五識次第的破壞、昏昧。這個時候,你真的感覺到你要死亡了。一般人在昏昧心的時候,會生起一個痛苦。這個痛苦怎麼回事呢?就是你那個生死的業力,要推動你去離開你的果報體;但是你內心當中那無始的愛著啊,你執取這個果報體:诶!這個果報體我已經用了幾十年了,這個房子好歹不管破舊,這個家總是住了幾十年了,你要把我拉出來!就如生龜脫殼,就是這個業力要把你的神識從果報體推出來的時候,你有一種痛苦的感受,很辛苦。就是在這個昏昧心的時候,你正式死亡的時候,有這樣的痛苦。

  到了昏昧心過去了,下一個剎那就入夢覺。夢覺的時候,第六意識全部不活動了,就像一個人睡覺不做夢的時候,完全沒有知覺了。這個時候,全身開始冰冷了,第八識也逐漸要離開。如果這個人善業起現行,就往生到人天的可樂果報,他的身體是從腳部開始冰冷起,從下面往上冰上來。如果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