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人是惡業起現行,要到叁惡道去,這個罪業是一個沈重性的,這個時候他的冰冷情況,是從頭部開始往下冰冷起。夢覺的人,他跟外面的境界完全不能接觸,前六識完全不活動。夢覺過了就中陰身,中陰身就像叁尺高的衆生,他的果報體相似于他後來的果報。如果這個人是要做一只牛,這中陰身看起來就像牛一樣,七天一死,最多七次,最多七七四十九天,一定要投胎。
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,不管你是明利心極端的散亂、不管是昏昧心極端的昏昧,你的功夫都提不起來。因爲那是一個強大的水流,你一生的善惡業現前的時候,那是一個強大的生死流,這生死關頭最難得力。不要說平常「頑修狂慧,無功」,就算是「悟門深遠,操履潛確」,這解門的深遠,行持的「操履潛確,傥分毫習氣未除,未免隨強偏墜」,這業力啊隨強的業力先投胎。所以「永明祖師」說「十人九蹉路」,永明大師做這個四料簡:「有禅無淨土,十人九磋路;陰境忽現前,瞥爾隨他去。」「有禅無淨土」這個「有禅」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這個「禅」是指明心見性,如果你沒有明心見性,你還沒有資格稱爲「有禅」。即使你是一個明心見性的人,但是你沒有佛力的加被,臨命終的時候,還是「十人九磋路」。「陰境若現前」,臨命終的時候,「瞥爾隨他去。此誠可寒心者也!」所以「初果昧于出胎,菩薩昏于隔陰,者裏豈容強作主宰,僥幸颟顸。」所以我們在臨命終的時候,面對無始的生死業力現前,這個地方是作不了主的。怎麼辦呢?
明仗他力之易
┌信願┐ ┌佛慈悲願,定不唐捐┐
┌唯有┤ ├仗他力故┤ ├
│ └持名┘ └彌陀聖衆,現前慰導┘
│
│ ┌無倒┐
│ ─故得┤ ├往生。
│ └自在┘
念佛人就不同,因爲他在念佛的當下,有這個「仗他力故」,彌陀本願功德的加持。我幾年前到正覺精舍,去拜訪一個老和尚叫了一長老。了一長老過去是親近倓虛老和尚,他曾經做個倓虛老和尚的侍者。他說倓虛老和尚,他是一個講經的法師,也蓋了很多寺廟。他老人家本身是念佛的,但是他思想很開放,他的道場你參禅也可以、修什麼法門都可以,所以他的道場當中有參禅的有念佛的、有念佛的有參禅的。他說他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情就是:他親眼看到二個人往生,在旁邊從頭看到尾。第一個就是裏面很有名的開悟禅師。說這個禅師很小就出家了,打坐的功夫非常好,他不但是「悟門深遠」,他盤腿的功夫也特別好,他一盤能盤好幾個小時。他臨命終的時候生病,當然人死亡之前都會生病,他說他本來的心情是想坐著往生,他就坐在一個禅椅上。當然禅宗的人哪有什麼往生助念這件事情,人一定要靠自己。他在這病痛當中,坐了幾個小時以後,身體實在受不了,身體的病痛、身體的散亂昏昧,色身的病痛實在是沒有辦法,到最後也只好躺下去。我聽了一長老說:他的眼神還是有一點罣礙、還是有一點病痛。最後還是沒有辦法堅持坐著就躺下去。反觀倓虛老和尚就不同。他說:倓老本身是一個法師,他哪有時間打坐!倓虛老和尚在臨命終的時候也是有生病、病痛,後來就不吃東西了。但是念佛人他有什麼差別呢?了一長老說:他非常明顯。他說:開悟長老跟倓虛長老臨終的時候,病痛的相貌是差不多;但是這倓虛長老在念佛的時候,他這個佛號一現前的時候、大家助念的時候,很明顯這個臉色就開始改變,本來有點痛苦的,就轉成很安祥,乃至念到最後的時候,整個臉非常的紅潤,還帶一點光彩。到最後臨命終的時候,倓虛長老還特別的雙手一舉,要侍者把他扶起來。結果大家把他扶起來,他就半躺半坐往生。了一長老說:他親眼看到這二個,從頭看到尾往生,他就很清楚一個人仗自力跟仗他力的人差別有多少。他說:事實上他們那時候的那一個道場,開悟長老的修行是大家公認的,不管是悟門深遠、操履潛確,那是一個真實的修行人。但是臨命終的時候,生死關頭最難得力,的確不容易、功夫不得力。因爲你短暫的幾十年,跟你無量劫的生命所積集的罪業,怎麼能夠比呢?因爲倓虛長老是念佛人,他不同,「唯有信願持名,仗他力故。佛慈悲願,定不唐捐;彌陀聖衆,現前慰導。故得無倒,自在往生。」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,你臨命終的時候,你念佛人有佛力的加被,在這個地方。
└佛見衆生臨終倒亂之苦,特爲保任此事,所以
┌願──┐
殷勤再勸發願─以┤ ├故也。
└能導行┘
是這個意思。好,我們看:
破情二
問
問:佛既心作心是,何不竟言自佛,而必以他佛爲勝,
何也?
既然「是心作佛、是心是佛」,我們應該直接觀照我們現前一念佛性,爲什麼念阿彌陀佛呢?這剛剛也講過了,我們稍微把這個文疏通一下:
答二
約二見破
此之法門,全┌若諱言他佛,則是他見未忘。
答: ┤
在─了他即自└若偏重自佛,卻成我見顛倒。
這個念佛法門偏重在自他不二,就是佛跟心的體性是不二的。如果你一定要說離開現前一念心性有一個「他佛」,你就是「他見未忘」,心外求佛。如果你「偏重自佛」,便「成我見顛倒」,便成自然外道。
約四益破
儻不從世界
┌ ┐
悉檀四益,後叁│深發慶信 │
┌又─ ┤ ├何況悟入理佛?
│ 益,事不孤起 │則欣厭二益│
│ └ ┘
│ 尚不能生
│ (所以重點在于:)
│ ┌彌陀聖衆現前
│ ┌即事持達理持,所以┤
│ │ └即是本性明顯
└唯┤
│ ┌成就慧身
└往生彼土,見佛聞法,即是┤
└不由他悟
所以說要點是「即事持」而「達理持」,「彌陀聖衆現前,即是本性明顯。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。」假藉彌陀的因緣來開顯我們的自性佛,這才是真正的理事無礙,我們不偏理、也不偏事,有事修、也有理觀,是這個意思。
總結
┌破盡一切戲論
┌法門深妙┤
│ └斬盡一切意見
│
│ ┌馬鳴┐
│ │ │
│ ├龍樹┤
│┌唯┤ ├之流,徹底擔荷得去。
││ ├智者┤
││ │ │
├┤ └永明┘
││
││ ┌世智辯聰┐┌盡思度量┐ ┌夫┐
│└其余┤ ├┤ ├又不若愚┤ ├
│ └通儒禅客┘└愈推愈遠┘ └婦┘
│
│ ┌潛通佛智┐
│ ──老實念佛者,爲能┤ ├也
│ └暗合道妙┘
│
└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─分明以佛眼、佛音,印定此事
,豈敢違抗,不善順入也哉!
──乙叁、「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」竟──
說這個淨土「法門」的確「深妙」。你說你這一念心去操作佛號,一句彌陀念誦聽,這當下就能夠出現叁種力量:心力不可思議、法力不可思議、佛力不可思議,這的確是深妙不可思議。在這個不思議的當中呢,息滅「一切」的「戲論」,也「斬盡一切」的「意見」。這樣的一種境界,只有法身菩薩──「馬鳴、龍樹、智者、永明」這種法身菩薩,才能夠「徹底」的「荷擔」,我們凡夫主要是靠仰信。但是念佛法門最怕的是誰呢?就是「世智辯聰,通儒禅客」,這些大禅師,在那個地方「盡思度量,愈推愈遠」,在那邊打妄想。這樣子還比不上「愚夫愚婦」,他雖然是事持:我是業障深重的凡夫,絕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,了生脫死;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,一定能夠救拔我們。他雖然事持,但是遲早要「潛通佛智,暗合道妙」。所以這個淨土法門,最怕偏空的學者,它還不怕你著有,最怕偏空。因爲它這一個殊勝的無上因緣啊,就是在你的生命當中,佛陀明確的指出一條道路。我們講我們這一念心,有很多因緣。你內心當中是依止什麼軌則,它就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。而釋迦牟尼佛「我見是利」,明白的講出這個因緣,現前了,這麼好的因緣,你內心當中只要遵循著信願行的操作,你臨命終的時候,彌陀現前。釋迦牟尼佛跟你講得很明白,但是有些偏空的人就是不相信。所以這個地方最怕這種「世智辯聰」跟「通儒禅客」。所以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講完前面的無上因果以後,要講出「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」呢?就是說「分明以佛眼、佛音,印定此事」,佛陀以大智慧的眼睛、跟大慈悲的音聲,來證明這件事情的真實性,「豈敢違抗,不善順入也哉!」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。佛陀的慈悲,再一次的強調:「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。」
所以蓮池大師他有一段開示很重要,我把它講一下。蓮池大師說:「著事而念能相繼」,說你執事而修,但是你的念頭能夠相繼,淨念相繼,「著事而念能相繼,不虛入品之功」,你還能夠往生極樂世界,品位低一點,但是至少往生了。「著事而念能相繼,不虛入品之功。執理而心實未明」,你執著空性,但是你還真的不明白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道理,你只知道這個空而已,還不知道妙用,「執理而心實未明,反受落空之禍」,反受落空之禍,你會錯過一個這麼殊勝的因緣,白白的錯過了、當面錯過了。好不容易得到人身,遇到淨土法門的出世,淨土法門這樣一個修行的傳承還存在;但是你卻不去操作,這件事情啊,反受落空之禍。這個地方是講到「我見是利,故說此言。若有衆生,聞是說者,應當發願,生彼國土。」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第叁叁卷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六十二頁,「甲叁、流通分」。
甲叁、流通分二
蕅益大師解釋本經,把本經分成了叁科:第一科是「序分」,第二科是「正宗分」,第叁科是「流通分」。第一科「序分」當中,就是所謂的「爾時,佛告長老舍利弗: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,號阿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