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9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」在這一科當中,蕅益大師說:佛陀先總標淨土的無上因果,先把極樂淨土果地的功德跟因地的修行,先作一個總標,一個大綱的說明。到了「正宗分」,佛陀就詳細的介紹極樂世界,先介紹極樂世界果地的功德、依報的功德、正報的功德,來啓發我們的信願。其次,再講它因地的修行。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亂。」「正宗分」是詳細的介紹極樂世界無上的因跟無上的果,「流通分」,它這一科的內涵是扣著淨土的因果在發揮。不過它這個地方的意義,跟「正宗分」的意義還不一樣。這「正宗分」在介紹無上因果的時候,是屬于事理上的發揮,不管是事、不管是理上的發揮。「流通分」它這個地方的介紹,它是一種贊歎的口氣,歎德的口氣。由于佛陀的贊歎,使令這個法門能夠流通後世、普遍十方,這是「流通分」的一個特色,它的口氣是贊歎的。在講「流通分」之前,蕅益大師有一段的說明:

  ┌信願┐  ┌圓收┐一切┌豎與一切法門渾同┐

  ┌┤  ├一法┤  ├,   ┤  ├

  │└持名┘  └圓超┘法門└橫與一切法門迥異┘

  │

  │  諸經論中,亦有橫義,乃隨斷

  │ ┌   ┐

  │ │惑淺深,即於同居見上叁土 │

  │ ┤   ├也

  │ └是則約證名橫,約斷仍豎──┘

  本經的一個修行方法就是「信、願、持名」,這個法門是「圓收」一切法門,也是「圓超一切法門」。從「圓收」的角度來說,這個信、願、持名本身能夠攝受一切法門,因爲一切的大乘經典,它所诠釋的觀念,是有助我們對淨土的信願。這個「信願」,蕅益大師解釋:深信切願就是無上菩提,就是菩提心,所以它是收攝一切的大乘法門。它也「圓超」,因爲它在整個修學過程當中,有佛的本願功德加被,這樣就超越了其他的自力法門,因爲它有佛力加被。所以它這個法門的特色,它「圓收」它也「圓超」。「豎與一切法門渾同」,就是在整個斷惑證真的次第上,它跟一切法門也是相同的,它的修行過程當中,也是要先求專注、再成片、再一心不亂,由事一心到理一心,它整個斷惑證真的次第,跟一切法門相同。但是「橫與一切法門迥異」,從圓融的角度呢,因爲有本願的攝受,它有橫生四土、圓證叁不退,這樣就跟一切法門不同了。它有次第的、也有圓融性的。講到這個圓融性呢,「諸經論中」也是有圓融的情況(這個「及」是個錯字,應該是「乃」。),「乃隨斷惑淺深,即于同居見上叁土」。(這個脈絡畫的有問題,這個「居見上叁土」,要畫到前一行的下面。)就是說隨著斷惑淺深,雖然你在同居土,你在同居土當中,只要你斷了見思,你就在同居當中去受用方便土;你斷了無明,就能夠受用實報土。換句話說,這樣子也可以說是圓融的情況。就是說雖然是同居土,但是它也具足了叁土的功德。但是它這個「橫具」是「約證名橫,約斷仍豎」。換句話說,它這種四土的橫具,是要憑你的本事,你在斷惑上到什麼程度,你就受用什麼樣的國土。不像極樂世界,它凡聖同居土,它很自然的受用上叁土,所以這一點還是不完全一樣的。所以一般經論當中,其他國土「橫」的情況,跟淨土「橫」的情況,還不完全一樣,因爲它這個地方「約證名橫,約斷仍豎也」,你還是要憑自己斷惑的功德力去受用的。

  │┌─既無問自說,誰堪倡募流通──┐唯佛佛可與

  └┤    ├

  │┌唯佛與佛,乃能究盡諸法實相┐│流通耳。

  └┤   ├┘

  └此經唯佛境界───────┘

  這個淨土妙門不可思議,所以它是「無問自說」。在這個不可思議的法門當中,誰有能力去承當「流通」的責任呢?「唯佛與佛,乃能究盡諸法實相。」這個諸法實相,就是生命究竟圓滿的一個相狀。這種相狀我們簡單的說就是自性清淨心,也可以說是現前一念心性。這個現前一念心性它的一個相貌呢,就是說我們這一念心,透過種種修止的鍛煉啊,解脫了我執、法執以後,所顯出來的一種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境界,它表現出一種即空、即假、即中的境界。這種境界,它簡別凡夫的著有、也簡別二乘人的偏空。套一句蕅益大師的話:這淨土的境界啊,「一一理性具足莊嚴,一一莊嚴全體理性。」這個就是諸法實相,叁世諸佛所安住的境界,就是這種境界,就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這種諸法實相是誰的境界呢?不是凡夫的境界,「此經唯佛境界」,那是佛的境界,只有佛才真正的證到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所以只有「佛」跟「佛」才有資格「流通」。我們一般古德說:「叁賢十地居果報,唯佛一人居淨土。」說這個叁賢十地的菩薩,他還在居果報,他還安住在他自己所修的成就果報。誰是居淨土呢?只有佛一人居淨土。所以這個淨土法門,只有佛陀能夠流通,這是一般經典所沒有的。比如說《法華經》,普賢菩薩流通;《華嚴經》,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二個大菩薩共同流通;但是本經,只有佛陀可以流通。因爲淨土法門,這種佛陀跟衆生心的感應境界,「即衆生心,投大覺海」,這種不思議境啊,只有佛陀能夠完全明白這當中奧妙的道理。所以這當中既然只有佛陀能夠明白,所以只有佛能夠流通。

  文爲二

  ┌初勸信流通┐

  ┌初普勸┐乙初│  │丙初┌初略引標題┐

  ┤  ├  ┼二勸願流通├  ┤  ├

  └二結勸┘中叁│  │中二└二征釋經題┘

  └叁勸行流通┘

  

  ┌初東方至六上方┐

  ─丁初中六┤  ├今略攝故(戊)今初

  └唐譯十方───┘

  這「流通分」分爲二科:「初、普勸;二、結勸」。「普勸」當中又分成叁科:「初、勸信流通;二、勸願流通;叁、勸行流通。」蕅益大師「流通分」也是分成叁科:信、願、行。他序、正、流通都是分成信、願、行。在「勸信流通」當中又分二科:「初、略引標題;二、征釋經題」,先解釋本經的經題,然後就著這個經題再加以回答它的內涵。「略引標題」當中又分六科,從「東方」到「上方」,總共是六方,「東方至上方」。「唐譯」是玄奘大師譯的,玄奘大師譯的是「十方」,本經鸠摩羅什譯的是六方(羅什大師是秦譯,奘師是唐譯。),這個是開合的不同,「今略攝故」。我們看第一個,就是先講到「略引標題」,看經文:

   乙一、普勸叁

  丙一、勸信流通二

   丁一、略引標題六

  戊一、東方

  舍利弗,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東方亦有阿鞞佛、須彌相佛、大須彌佛、須彌光佛、妙音佛,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,各于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叁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:汝等衆生,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
  「流通分」它就是一個贊歎的口氣了,對于前面所說法門的贊歎。這個贊歎的文我們分成二科:第一科是「本佛贊歎」(根本的本),「本佛贊歎」指的是釋迦牟尼佛;第二科是「他佛贊歎」。「本佛贊歎」就是:「舍利弗,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」,這是「本佛贊歎」;下面的文就是他佛的贊歎。先看「本佛贊歎」。釋迦牟尼佛講完極樂世界的無上因果以後呢,釋迦牟尼佛招呼了一聲「舍利弗」說:「如我今者」,正如我現在「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」。這一段我們看蕅祖的注解。佛的「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」是什麼意思呢?蕅益大師解釋這一段分成二個情況:第一個先解釋「佛」的功德,第二個解釋「自」的功德。

  釋功德二

   釋佛功德

  ┌一橫超叁界,不俟斷惑─────┐

  │    │

  ├二即西方橫具四土,非由漸證  │

  不可思議│    │

  ┼叁但持名號,不假禅觀諸方便  ├

  略有五意│    │

  ├四一七爲期,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│

  │    │

  │ 持一佛名,即為諸佛護念,不異│

  └五    ┘

  持一切佛名

  ┌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

  ┤

  └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

  「不可思議」的功德「略有五意」,不可思議的功德分成五點:第一個「橫超叁界,不俟斷惑」。就是極樂世界它的往生,它是帶業的,不必斷煩惱,帶業往生。「帶業往生,橫超叁界」,這件事情不可思議,這件事情是不共其他淨土的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「即西方橫具四土,非由漸證」,這也是不共于其他淨土的。就是極樂世界的四土,它是橫具的。你生到凡聖同居土,你也同時能夠跟方便有余土、實報莊嚴土的這種依正二報互相的見聞。這樣的一種情況呢,也是不可思議的,也是不共于其他淨土的情況。前面二個都是約果地的功德,講到不可思議,後面叁個約因地。它因地的修行,「但持名號,不假禅觀諸方便」,這個法門也不可思議,這麼廣大的一個果報莊嚴,在因地只要一句佛號就能夠莊嚴,這麼少許的名號,就能夠成就這長劫的壽命跟廣大的國土,這件事情也不可思議。第四「一七爲期,不藉多劫多生多年月。」這個名號的修持呢,它是一七爲期,換句話說是一生成就的,不必多劫多生。第五「持一佛名,即爲諸佛護念,不異持一切佛名。」這個後面會講到,就是阿彌陀佛的名號是總持一切佛的功德,後面蕅益大師有詳細的發揮。這個就是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,包括他果地的功德不可思議、包括他因地的修行也不可思議。這種不可思議當然不是上帝所創造的、也不是自然而有的,「此皆導師大願行之所成就,故曰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」這種「不可思議的功德之利」,是阿彌陀佛的因地大願、跟他的大行所創造出來的。這一期極樂世界的依正果報,是阿彌陀佛花了很多很多的時間、發願跟修行所成就的。這個地方的「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」,是指的佛陀本身他所成就的。就著「自功德」,這「自功德」分二個:一個是約「行人」,一個是約「諸佛」。這種「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」,跟我們凡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