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夫有什麼關系呢?
明自功德
┌信願┐ ┌攝佛功德┐故亦曰阿彌陀佛不可
┌又行人┤ ├全┤ ├
│ └持名┘ └成自功德┘思議功德之利。
前面講到極樂世界的功德,我們凡夫在「信願持名」的當下,一句彌陀念誦聽,我們以一念歸依的心、發願的心,來憶持這句佛號。在念念當中呢,「攝佛功德,成」爲「自」己的「功德」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念佛的當下,我們內心當中,也就念念的成就「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」,這個「功德之利」就會透過佛號的運轉,我們內心當中也能夠生起這樣的「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」,這個跟我們有關系的。前面是講佛陀准備好的一個「功德之利」;這個地方是指──透過我們信、願、持名以後,這個「功德之利」變成我們內心的功德,是這個意思。
│ ┌諸佛不可思議功德┐ ┌諸佛┐皆以阿彌為
└下又曰┤ ├是┤ ├
└我不可思議功德─┘ └釋迦┘自也。
這個地方是指佛佛道同,後面會講到,所謂諸佛的不可思議功德、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之利,其實這個都是道同,都是同一個理性、同一個真如所表現出來。沒有二個真如,只是因緣的不同。這個地方這樣子講,「舍利弗,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」這個「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」,釋迦牟尼佛贊歎這個功德,蕅益大師的意思是二方面:第一個,阿彌陀佛本身所成就的功德,他所准備的功德;第二個,我們衆生透過持名,我們內心當中所成就的功德。這二個功德,釋迦牟尼佛都贊歎,這二個功德都贊歎。這個不可思議,不是我們一般凡夫的意識分別心所能夠想象的,不可心思口議的。這個是佛陀對這件事情的贊歎。一個法門釋迦牟尼佛贊歎已經非常不得了了,這下面就是這個法門不是釋迦牟尼佛贊歎而已,六方諸佛同時贊歎,六方諸佛對這件事情──對阿彌陀佛所成就的功德贊歎,對一切凡夫能夠信、願、持名,在他的苦惱心中,也能成就這樣的功德,六方諸佛也是贊歎。這以下先引「東方」:
東方亦有阿鞞佛、須彌相佛、大須彌佛、須彌光佛、妙音佛,如是等恒河沙數諸佛,各于其國,出廣長舌相,遍覆叁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:汝等衆生,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
這個「東方」佛,以下舉出幾個,我們先解釋「阿鞞」,這個地方蕅益大師解釋:
釋佛號
┌阿鞞,此雲無動。
這個地方是贊歎佛陀的智慧。佛陀的這一念心,他能夠不爲八風所動。我們凡夫的心有取著,別人贊歎我們,我們非常歡喜;別人毀謗我們,我們內心當中非常沮喪:我們內心當中會被外在的境界所牽動而有變化。佛陀的內心跟境界接觸的時候,他能夠不爲發風所動,因爲他有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這個地方是贊歎佛的智慧。
│ ┌或取因┐
│ │ │ 雖舉一隅
│ ├或取果┤ ┌ ┐
│佛有無量德,應有│ │ │仍具四悉│
└ ┼或性─┼等┤ ├
無量名,隨機而立│ │ │隨一一名│
├或相─┤ └ ┘
│ │ 顯所詮德
└或行願┘
──劫壽說之,不能悉也。
佛陀是萬德莊嚴,他的因地也是無量無邊的因,所以他果地的功「德」也就「無量」無邊的果。當然他也「應」該「有無量」的「名」稱,但是「隨」著「機」緣,他有所偏重:或者偏重他「因」地的本願、或者偏重他「果」地的功德、或者偏重在「性」。這個「性」指的是內在的本性,特別指的是智慧。比如說這個須彌光佛,這個「光」,在經典裏面這個「光」,有二個:一個是指身相的光明,一個是智慧的光明。如果是贊歎他內在的本性的話,這個「光」指的是智慧;如果是贊歎外表的話,或者是相,外在的形相,比如說須彌相佛,贊歎這個佛陀所現的應化身啊,特別的高大,像須彌山一樣──須彌相佛、大須彌佛,這個是以他的相來立名。或者是贊歎他內在的本性,或者贊歎他外在的形「相」,或者是贊歎他的「行」或「願」。「舉一隅」,這個「隅」是一角,一個正方形的一個角,就是隨便贊歎他的一個名號,都「具」足「四悉」檀的因緣,都能夠使令衆生歡喜、生善、破惡、入理。所以「隨一一名」來「顯所诠」的功「德」,事實上「劫壽說之,不能悉也」,這只是一個代表,這個名號只是一個代表。再看「東方」的「恒河沙」:
釋東方
┌東方虛空不可盡,世界亦不可盡┐
┤ ├略舉恒河沙耳。
└世界不可盡,住世諸佛亦不可盡┘
贊歎阿彌陀佛法門的佛陀,這個地方說這個「東方」,舉這個東方啊,其實「東方」的「虛空不可盡」,所以這個住世的「世界亦不可盡。世界不可盡,住世諸佛亦不可盡」,這個地方只是「略舉恒河沙耳」。這個「恒河沙」,這個恒河是印度的五大河之一,是廣大的河。這個恒河的沙非常的細,所以說這個恒河的沙表示非常的多,一定是非常的多,就像恒河沙灘上的沙這麼多的佛。蕅益大師說這是「略舉」,只是略舉而已。這個地方是講「恒河沙諸佛」,表示相當的多。這些佛呢,「各于其國出廣長舌相」。這個「其國」,古德解釋什麼是「其國」呢?「本所住國」(根本的本),他所安住的國土,他本所住國。就是每一尊佛,他有他教化的一個國土,他們就在自己的國土當中,「本所住國」。他們在本所住國,「出廣長舌相」,我們看蕅益大師解釋:
釋舌相
┌此等諸佛,各出廣長舌勸信此經。而衆生猶不生信
│
│ ,頑冥極矣。
這些「諸佛出廣長舌」相,來「勸信此經」,如果「衆生猶不生信」,那真的是「頑」固「冥」,這個「冥」是愚癡到了極點。因爲這個法門它的出現,要很多很多的因緣,一個這麼殊勝的國土要成立,表示這一尊佛在因地的時候,他要花很多很多的精神體力,才能夠成就這一期的果報。我們一般的衆生善得人身,遇到淨土法門的住世,遇到這個法門又不相信,那真的是頑固愚癡到了極點。
┤┌常人叁世不妄語─舌能至鼻。
││
││ ┌廣┐
└┼藏果頭佛,叁大僧祇劫不妄語,舌薄┤ ├可覆面
│ └長┘
│
│今證大乘淨土妙門─┌理誠稱真┐
└ ┤ ├也。
所以遍覆叁千─表 └事實非謬┘
這個地方解釋「廣長舌」。這種舌頭,從經典上說這個果報如是相,從這個舌頭的相狀,我們可以判斷這個人過去口業的情況。一般的人「叁世不妄語」,這個地方不妄語指的是口離四過,就是他不兩舌、不绮語、不妄語、不惡口,這叫不妄語。他的舌頭就很特別了,他的「舌」又廣又長,「能」夠伸到「鼻」子。就是我們能夠從他的相貌,判斷這個人的口業清淨。「藏」教的「佛」,藏教的佛現的都是丈六比丘相,他因爲「叁大」阿「僧祇劫不妄語」,他的「舌薄廣長可覆面」。我們看到的釋迦牟尼佛,他平常要是不講話的時候,他要不現廣長舌,他舌頭放在嘴巴裏面,跟一般人是一樣的;但是他要證明一件因緣的時候、證明一件事理的時候,他現出廣長舌來,可以把整個臉蓋住:這個是藏教佛舌頭的一個相貌。現在諸佛爲了證明大乘淨土法門這個難信之法,所以「遍覆叁千大千世界」,這個是多生多劫的口業清淨,來表示淨土的理是真實的,淨土的事也是真實的。這個淨土的理啊,跟一般的理還不完全一樣。我們一般五戒十善這種法門,它的理是偏重在業果,善有善報、惡有惡報;二乘的理是建立在空性,四谛十二因緣的根本理論是建立在我空的真理;淨土的理是建立在萬法唯是一心、建立在現前一念心性。就是說從一心的角度,衆生的心是如,佛的心也是如,一如無二如,所以能夠感應道交,這個真理是真實的。其次這個事相上,「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」,這個因緣也是事實的。不管是能變現的心,從這個心變現萬法的角度是事實;不管是阿彌陀佛創造的因緣,這件事情也是事實:這二個都是事實的。這二件事情都不可思議,所以這是一個特殊的因緣。既然是證明特殊的因緣,所以他的舌相也就特別的廣大,來證明佛陀的口業是多生多劫的不妄語,以這個不妄語的德行,來保證這件事情。「遍覆叁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」,這個「說誠實言」是怎麼說呢?這個地方是諸佛在「本所住國」,弘揚淨土法門所說的話。換句話說,是釋迦牟尼佛去轉述諸佛在本所住國,他們在弘揚淨土法門當中,他們說了一個誠實的話,說什麼話呢?說:「汝等衆生,當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」這個「汝等衆生」不是指著娑婆世界,是指他方諸佛的衆生。他方的諸佛,都現廣長舌相,來爲他們的衆生說:汝等衆生,你應該要相信「稱贊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。這個是本經的經題。其實本經的經題,在釋迦牟尼佛當中,他自己講出的經題是「稱贊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」,這個經題,釋迦牟尼佛後面有解釋說爲什麼安立這個名稱。這個標出經題,我們看蕅祖的解釋:
釋標題
什師─順此方好,略譯
┌ ┐
標出經題,│今題,巧合持名妙行 │文有詳略,
┤ ├
流通之本 │奘師─譯雲《稱讚淨土│義無增減。
└ ┘
佛攝受經》
羅什大師知道我們中國人喜歡簡「略」,所以翻成「佛說阿彌陀佛經」,配合持名;玄奘大師的另外一個譯本,叫「《稱贊淨土佛攝受經》」:文字上「有詳略」的不同,「義」理上是沒有差別的。
「流通分」的第一個「勸信流通」,是比較特別的一個情況,在諸經當中。在一般的經典,基本上都是釋迦牟尼佛自己贊歎這個法門,釋迦牟尼佛很少引證其他的佛也在贊歎這個法門,很少。換句話說,每一尊佛他們在教化衆生的時候,其實他們偏重的法門有所不同。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