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8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內心的信願,往往夾雜著對叁界的貪愛。所以這麼一回向下去,就要扣掉一點所得稅了。可能你念了一百句觀世音菩薩,你的功德是六十句乃至七十句;你念一百句佛號,念念的跟彌陀本願感應道交。印光大師說:念佛不必至心回向。因爲念念的跟彌陀本願相應,它本來就是往生的正因,你幹什麼要回向呢?它的方向本來就趨向彌陀的本願,不必再回轉導向再去做回向了,不必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蕅益大師慈悲,「即以執持名號爲正行,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。至簡易、至直捷也。」所以我們臨命終的時候,我們念佛,不要說:唉呀!這句佛號那麼簡單,這個力量夠不夠啊?這樣的功德是不是可以莊嚴淨土啊?果然不能莊嚴淨土。爲什麼呢?因爲你懷疑,這個功德在你的心中不能表現出來。所以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內心一定要有這樣的作意:「名以召德,罄無不盡」,無量無邊的功德,全部在這句佛號上,全部了。這個時候,你死心踏地,一心歸命、通身靠倒,這個時候佛號在你的心中,發揮出最大的力量,就是這個意思。所以我們在操作法門的時候,站在你要求淨土往生的人來說,你可以內心當中攝持無量無邊的法寶,都可以。但是你要以佛號爲主,就是在你的心目當中,佛號是你的本命元神,是最重要的一個根本法寶,其他的是在保護、在增上這個根本法寶的,你心中必須要有這樣的作意才行。不管你佛號念得多、念得少,你內心當中很清楚知道:你內心當中根本的依止處是佛號,這才是一個修淨土的人一個往生的正因。所以這個地方特別的標出來,不管是平時、不管是臨命終,你一定「以執持名號爲正行,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」,這才是「至簡易、至直捷」的,也才合乎本經的無上因果。這一段是總標,以下「別明叁慧」:

   別明叁慧叁

  蕅益大師把念佛的整個次第分成聞慧、思慧、修慧。這個聞思修的安排,我們先看經文。經文當中,蕅益大師的安排是:「舍利弗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」,這是講到能修行的一個根機,是一個有善根的男人、或者是有善根的女人,他「聞說阿彌陀佛」,這個地方判作聞慧;「執持名號」是思慧;「若一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亂」這個是修慧:就是聞思修叁慧。好,我們回過來看《講義》。先看「聞慧」:

  明聞慧

  這個「聞說阿彌陀佛」:

  ┌聞而信,信而願,乃肯執持。

  聞┤

  └不信不願,與不聞等,雖爲遠因,不名聞慧。

  這個地方,蕅益大師把聞慧畫出一個標准說,這個「聞慧」是什麼情況呢?就是你「聞」,這個「聞」就是你聽到了阿彌陀佛的名號,當然也包括了聽到極樂世界廣大依正二報的莊嚴,你要能夠深信叁力不可思議。這叁力當中,主要的就是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相信你現前這句佛號,能夠使令你業障消除、福慧增長,能夠使令你臨終蒙佛接引,往生西方。你對這句佛號的現生跟臨終的功德,深信不移,這叫做「信」。相「信」還不夠,還要發「願」,要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。這樣「乃肯執持」,你聽到這句佛號以後,生起了信、生起了願,這個叫做「聞慧」,是這樣的一個標准。你雖然聽到了,但你「不」相「信」;或者相信這句佛號功德很大,但是你又「不願」到極樂世界去;那跟「不聞」是相「等」的,「雖爲遠因,不名聞慧」,這樣子就不能構成淨土的一種聞慧。所以「聞說阿彌陀佛」這句話的標准是在這個地方。什麼是「聞說阿彌陀佛」呢?就是你聽到阿彌陀佛這個廣大依正二報的功德、名號功德以後,你能夠深信發願,這句話叫做「聞說阿彌陀佛」,就是這當中的「聞」具足了信跟願的功德在裏面。接著我們介紹思慧──「執持名號」:

  明思慧二

   標

  ┌事持

  執持─則念念憶佛名號,故是思慧,然有┤

  └理持

  這個「執持」就是用手去抓住一個東西,不令它丟掉,叫做「執持」。這個地方指的是我們這一念心「念念憶佛名號」,我們這一念心專注的、相續的去憶念彌陀的名號,這個叫做「執持名號」。前面的「聞」只是信跟願,沒有采取任何的行動;這個「思慧」就更進一步,他已經正式在修行了,開始在心中一句一句的去操作心中的佛號,「一句彌陀念誦聽,十句成片叁叁四」,一句佛號在他的心中,一句接一句的,就像這個泉水一樣,不斷的湧出來,這個叫做「思慧」。這個思慧有「事持」跟「理持」的差別,先看「事持」:

   釋二

  事持

  ┌信有西方阿彌陀佛

  │

  事持者┤  ┌是心作佛┐但以決志┌如子憶母。

  └而未達┤  ├  ┤

  └是心是佛┘願求生故└無時暫忘。

  這個事相的執持就是說,這個人也是很難得,他相「信有」,這個「有」就是存在,有「西方阿彌陀佛」,他內心當中很誠實的相信,「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」,他相信。但是他這樣的相信,是一種事相的相信,沒有把這種相信的境界,會歸到現前一念心性。換句話說,他相信離開了一念心性,另外有一個極樂世界,這個極樂世界跟我們這念心,完全是不相幹的,心外求法,是這個意思,就是「事持」。這種情況,他爲什麼會相信呢?因爲他「未達是心作佛、是心是佛」。這個地方是淨土宗一個很重要的觀念。《觀經妙宗鈔》很詳細的解釋這二句話,我在這個地方簡單的說明。這句話的一個觀念,「是心」這個「心」指的是現前一念心性,也就是我們現前一念明了分別的心性。這個「作佛」是講修德,這個「是佛」是一個性德。我們這一念心基本上有二種功德:第一個是「作」,這個「作」就是造作,它不是在一種寂靜的狀況,它是在那個地方活動。是在什麼境界活動呢?「作佛」,它是在佛的境界活動。這一念心,或者觀想、觀像彌陀的相好,或者憶念彌陀的功德,或者是憶念彌陀的名號,就是說他這個一念心在阿彌陀的境界活動,在這個地方思惟觀察、觀察思惟,這叫「是心作佛」,這一念心有一種修德。這樣子有什麼好處呢?「是心是佛」。他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活動的當下,他這一念心就有事情要出現了,就是這一念心念念成就佛的功德莊嚴。「是心是佛」,這個「是」者,成就也,他這一念明了的心性,就在它活動的當下,它就創造了一種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依正二報的功德莊嚴,就在佛境界活動的時候,念念成就,就是他的自性功德表達出來,就「是心是佛」。這個「是心是佛」是性德的彰顯,這個「是心作佛」是修德的造作。蕅益大師在《靈峰宗論》作一個簡別,他說:如果你只強調「是心作佛」,而不強調「是心是佛」,說「是心作佛」,但是你不知道「是心是佛」,這樣心外求法,執事昧理。就是我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造作,這個功德不是我內心出現的,是另外有一個功德,這心外求法,執事昧理。如果你強調「是心是佛」,而忽略了「是心作佛」,這個是執事廢理,自然外道。我內心當中,本來就是佛;但是你內心當中本來就是佛,你不在佛的境界操作,他的性德彰顯不出來。所以這二句話必須同時具足。所謂的「修德有功,性德方顯,性修不二。」就是說我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操作,也由我這一念心念念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,簡單的說「妙因妙果,不離一心」。不管是因地的造作,不管是果地的成就,都是由我一念心所造作、一念心所顯現。就是說這個「事持」的人,他不能明白這樣的一個道理;但是他也非常難得,「但以決志願求生故,如子憶母,無時暫忘」。他說:離開我這一念心,佛當然不可能存在我的心中,因爲我的心是如此的汙穢,如此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佛是這麼光明的境界,怎麼會存在我的心中呢?那他存在哪裏呢?他存在十萬億佛土之外那麼遙遠。沒關系,我也是願意去,我「決志願求生故」。那個心情「如子憶母,無時暫忘」,就像一個流浪在外的兒子,離開了家庭,叁餐也沒飯吃,做乞丐,風吹雨打,也沒有一個房子可以遮蔽。他內心當中,不斷的憶念他的故鄉,乃至他的母親一樣,像這樣的一個心情。這種人基本上,他的念佛是一種信心,信行人。他這個信的建立,我們講叁力不可思議,他偏重在佛力跟法力──本願功德力的攝持跟名號功德力的加被,他對這個自性功德力是不能明白的,不能明白自心本具無量的功德,不能明白這個道裏,所以叫「事持」。

  理持

  ┌是我心具┐  

  理持者─信西方阿彌陀佛┤  ├即以自心─

  └是我心造┘  

  ┌所具┐  ┌爲系心之境,

  ─┤  ├洪名┤

  └所造┘  └令不暫忘也。

  這個人圓滿的相信叁力不可思議,他相「信阿彌陀佛」是真實的存在。阿彌陀佛存在哪裏呢?「是我」內「心」當中本來「具」足,無量無邊的彌陀依正二報的功德,是我內心本具,性德。我怎麼去受用呢?也是我念佛的當下,念念去創造出來。就以內「心」當中「所具」足的功德、所創造的這個名號,「爲系心之境,令不暫忘也」。他整個修行的操作當中,他都是法法消歸心性,妙因妙果,不離一心。

  我過去認識高雄的一個居士,這個居士他是一個很有信心的佛教徒,對叁寶的護持不遺余力。有一次這個居士組團到大陸去朝禮四大名山。他們朝禮四大名山的方式,就是到了一個道場以後,距離約幾百公尺的地方,叁步一拜的拜上去,非常的虔誠。他去了一個月回來,那個時候我去看他,我說:你這一次去朝禮四大名山、參訪善知識,有什麼樣的心得呢?他說:他有一個很大很大的心得。怎麼回事呢?他說:他有一天到了一個道場,那個時候天氣非常寒冷,路況也非常不好,都是石頭路;但是他堅持要叁步一拜拜上去,拜得整個腳都破掉了,但是他們還是虔誠的拜下去。一直拜、一直拜、一直拜,拜到最後到了山門口,他拜下去的時候,他頭一擡起來,看到山門寫了四個字:「莫向外求」。他內心當中很大的感動跟沖擊,那時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