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▪P86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弥陀圣众─不来而来,亲垂接引┐

  ┤  ├┤    ├也

  使└文成印坏┘└行人心识,不往而往,托质宝莲┘

  这个净土的果是「感应道交」。「感应道交」是说,我们从因缘上观察,有十法界的差别。佛有佛的功德庄严,凡夫有凡夫的惑业苦,这当中是有界限的。每一个人的身心,有自己的活动范围。但是这个地方,印光大师讲出一个很重要的话说:这净土门是怎么回事呢?「以信愿持名为能感,弥陀大悲愿力为能应,感应道交,自然蒙佛接引,带业往生。」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,以凡夫的信愿持名为能感。我们这个信愿持名有招感性。招感谁呢?弥陀的大悲愿力为能应。这个时候,我们凡夫的心,因为忆念名号的关系,跟弥陀的大悲心感应道交,二个道路,凡夫的心跟佛的心就接触了。这个时候「阿弥陀佛,与诸圣众,现在其前」,自然蒙佛接引,带业往生。是这样子的,就是能感跟能应二个道路接触了。这样的情况,讲一个譬喻:「文成印坏」。古时候的文字,没有铅字打字,是用蜡做成一个印。这个蜡印里面有文字的模型,将它打在这个沙里面,这个文字成就了,而这个蜡同时也坏掉了。所以古人说:「临终在定之念,即是净土受生之念。」就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,一句佛号具足无间念、无后念,信愿专持名号,这个时候前一念在娑婆世界灭,同时下一念在极乐世界莲华化生,就像文字成就的当下,蜡印也坏掉一样。所以这当中的感应道交怎么说呢?从能应的角度来说,「弥陀圣众,不来而来,亲垂接引」。「弥陀」与诸「圣众」从本性上来说是没有活动的,但是从因缘上还是来了,以大悲的愿力「而来,亲垂接引」。我们凡夫的这一念「心识,不往而往」,虽然在自性上来说,没有所谓的不生不灭、不来不去,但是从因缘上还是去了,「托质宝莲」。这样子来说,就是我们凡夫的心识跟弥陀的大悲心,在临命终的时候感应道交。所以我们要注意:我们念佛正式的果报,是在临终的往生,这是正式的果报。所以它「文成印坏」,这个「印」指的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寿命,我们娑婆世界的寿命死掉以后,这个「文」字「成」就,这个文字成就是指极乐世界的莲华正式化生。为什么能够化生呢?不是我们自己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进、禅定的力量庄严,而是感应道交的关系。这个感应道交讲一句白话,就是佛力加被,弥陀本愿的摄持。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弥陀的本愿功德力要相应,然后得到弥陀本愿的摄持。这个是他力法门的加被,这个是无上果,是这个意思。

  第三十卷

  请打开《讲义》第五十四页,「别明能持所持」。前一科说明「无上因果」,说我们信愿持名是净土的正因,临终能够蒙佛接引,往生净土,是净土的果。这当中,蕅益大师在简别这个能持跟所持。意思就是说,我们在念佛的时候,在操作佛号的时候,一句弥陀念诵听,这当中有二个部分:第一个部分是能持的心。第二个是所持的法,这个法就是弥陀的名号。这个地方,我们把「能持」的心,跟「所持」的法门作一个简别,是这个意思。先看能持的心:

   别明能持所持

  ┌出家、在家┐

  ┌男┐  │  │

  ┌善┤ ├者,不论┼贵贱、老少┼但闻佛名,即多劫

  │ └女┘  │  │

  │  └六趣、四生┘

  │

  │  善根成熟,五逆、十恶皆名善也。

  这个地方是说:谁有资格念佛?基本上我们今天在抉择一个法门的时候,今天要修天台止观、唯识止观,我们一定要定一个标准,你内心当中要达到什么程度,才能够修这个法门?否则你怎么修,不能相应。这当中就是简别能持的心,到底是谁有资格念佛?这地方就讲出这个道理。说:或者你是个「男」人你有资格念佛、或者你是个「女」人你也有资格念佛,这个男人、女人当中再把他扩大,事实上在经典上说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是一个简单扼要的说明,事实上广泛的来说,谁有资格念佛呢?「不论出家、在家,贵贱、老少,六趣、四生」,连畜生道、饿鬼道、地狱的众生,你都有资格念佛。怎么说呢?「但闻佛名」,你能够听到十方诸佛的名称,就表示一件事情:你多生「多劫」成佛的「善根成熟」了。虽然你是「五逆、十恶」,但是你也可以说是一个「善」男子、善女人。这个意思就是说:我们一个人内心当中要发动一句佛号,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。在我们觉得我们要念一句佛号,不就是这样念下去吗?事实上从我们内心的因缘观,我们内心有很多很多的作用。我们内心会起烦恼,我们内心当中会归依三宝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这个背后都是有因缘的、有熏习的。这过去有熏习的力量,现在才有这样的一种作用。没有熏习,是不可能发动这样的作用。这净土宗有一个祖师,他拿了很多的铜板,到乞丐堆里面说:你念一句佛号,给你一块钱。有些人他做乞丐,你明明说你念一句佛号给你钱,他念不出来。他这句阿弥陀佛,他内心要把这句佛号发动出来,他有困难。就是说他内心当中,不能生起这样的作用,不可以。哪一个乞丐不喜欢钱呢?但是他内心当中要去创造一个佛号的功德,他创造不出来,因为他过去生没有这样的栽培。所以蕅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上说:「殊不知恒沙世界无量劫中,妙法名字不可得而闻也。」我们今天在亲近三宝,在三宝当中的造作,我们觉得很平常。他说「殊不知」,你要想一想,在广大的时间当中「无量劫中」,在广大的空间当中,十方世界「恒沙世界」这么广大的空间,无量劫中,有多少流转生死的众生,他对三宝的名字,「妙法名字,不可得而闻也」。他的生命当中出生了,他做了很多的事情、也受了很多的痛苦,他死掉了,他一辈子没有听过三宝的名称就死掉了。下辈子再来,又做一只蚂蚁,东跑西跑,又被这个大雨给冲死掉了,也没有听过三宝的名字。这样子的人,就没办法念佛了,他不能创造这样的一种因缘,这个人没有办法,没有善根就没有办法。就是说在念佛的过程当中,它还不怕你有罪业,说你五逆、十恶,不怕!这个罪业不能障碍善根的,黑暗不能障碍光明一样。所以《唯识三十颂》里面说:微小的善根,能够破坏广大的罪业。如果光明不能破除黑暗,没有一个人能够成佛。说无量劫来每一个人造的罪业有体相的话,尽虚空不能容受,谁能够成佛?那三大阿僧祇劫都不够!成佛不就是一念的相应慧吗?一念的光明现前,无量无边的颠倒戏论,它是一下子,所有的颠倒、粗重的种子都消灭。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在简别:谁能够念佛呢?就是这个因地能够念佛的标准是什么呢?这个「善男」子、善「女」人,「不」管「出家、在家,贵贱、老少,六趣、四生」,你是以什么果报体出现都没关系,乃至你这一念心当中,摄持无量无边的烦恼罪业,像「五逆、十恶」也没关系;但是你必须有「善根」,就是你必须对佛号有信心、有愿力,这是个关键。你必须具足净土的善根,这样子你就有资格来操作这句佛号,就是说你有资格念佛了,你有这个标准来念佛。这个是在简别能持的心,他必须有善根,而且这个善根必须「成熟」,这个「善根成熟」就是他已达到一个标准。其次,我们简别我们所持的法门,什么是我们在修行的法门呢?

  │  ┌以名召德┐

  └阿弥陀佛是万德洪名┤  ├故─

  └罄无不尽┘

  ┌即以执持名号为正行─┐┌至简易┐

  ─┤   ├┤  ├也。

  └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┘└至直捷┘

  「念佛求生净土,乃一门圆摄百千法门,非举一废百也。但必一门深入,念佛为正行,余一切戒定慧等为助。」

  本经当中所修的法门,就是「执持名号,若一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乱」。所以这当中所操作的法是弥陀的名号。「弥陀」的名号是一个「万德洪名」。什么是「万德洪名」呢?就是「以名召德,罄无不尽」。简单的说就是以一句名号,来总持阿弥陀佛所有依正二报的功德,而这样总持的情况是「罄无不尽」的,这个「罄」就是收摄,而没有遗失的情况。所以在本经当中是「以执持名号为正行」,而「不必更涉观想参究等行」。这个「观想」,它也是跟弥陀感应的方式,就是观想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相貌。这个「参究」就是禅宗的参话头,就是我们在念佛的时候,我们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,这个时候我们不是对佛号生起归依的心。你不是生归依的心,那你念佛干什么呢?我是假藉这样的造作,使令内心当中造作,去创造佛号,我回光返照念佛是谁?刚刚在念佛的是谁?我为什么能够去念佛?从这个内心的作用当中,去回光返照那个内在灵灵觉觉的本性,这个就偏重在自力法门,这是禅宗的方法,它偏重在参究念佛是谁。这个都不是本经所收摄的,本经是「以执持名号为正行」。这个地方值的我们注意的,就是说这个所持的法门,蕅益大师在《灵峰宗论》开示说:念佛法门,是以一门圆摄百千法门;但必以信愿持名为正行,其他法门为助行。就是说我们在修行净土的时候,你容许持大悲咒来破障,你也容许兼持观世音菩萨的圣号,你也容许念地藏菩萨的圣号,都容许,也容许你修种种广大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广大的万善来庄严净土,都可以的,「一门圆摄百千法门」。但是这当中有一个地方你要注意,你这一念心在操作无量无边法门的时候,你要以佛号为正行。就是站在跟弥陀感应道交的角度,这个弥陀名号是跟弥陀感应的一个正因,主要的因是弥陀名号。比如说你持大悲咒也是可以;但是你持大悲咒,它在净土的一个定位是至心回向,它之所以能够庄严你的净土,是靠回向力。所以印光大师说:你不念佛兼修其他的法门,这个其他的法门是靠回向。比如我念观世音菩萨,可不可以庄严净土吗?可以,的确是可以。但是因为你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跟弥陀的本愿是不相应,不相应怎么庄严净土呢?「至心回向」,靠你的广大信心跟愿力回向下去。印光大师就提出一个重要的看法,他说:凡夫至心回向不容易,…
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