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彌陀聖衆─不來而來,親垂接引┐
┤ ├┤ ├也
使└文成印壞┘└行人心識,不往而往,托質寶蓮┘
這個淨土的果是「感應道交」。「感應道交」是說,我們從因緣上觀察,有十法界的差別。佛有佛的功德莊嚴,凡夫有凡夫的惑業苦,這當中是有界限的。每一個人的身心,有自己的活動範圍。但是這個地方,印光大師講出一個很重要的話說:這淨土門是怎麼回事呢?「以信願持名爲能感,彌陀大悲願力爲能應,感應道交,自然蒙佛接引,帶業往生。」這個淨土法門的特色,以凡夫的信願持名爲能感。我們這個信願持名有招感性。招感誰呢?彌陀的大悲願力爲能應。這個時候,我們凡夫的心,因爲憶念名號的關系,跟彌陀的大悲心感應道交,二個道路,凡夫的心跟佛的心就接觸了。這個時候「阿彌陀佛,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」,自然蒙佛接引,帶業往生。是這樣子的,就是能感跟能應二個道路接觸了。這樣的情況,講一個譬喻:「文成印壞」。古時候的文字,沒有鉛字打字,是用蠟做成一個印。這個蠟印裏面有文字的模型,將它打在這個沙裏面,這個文字成就了,而這個蠟同時也壞掉了。所以古人說:「臨終在定之念,即是淨土受生之念。」就是我們臨命終的時候,一句佛號具足無間念、無後念,信願專持名號,這個時候前一念在娑婆世界滅,同時下一念在極樂世界蓮華化生,就像文字成就的當下,蠟印也壞掉一樣。所以這當中的感應道交怎麼說呢?從能應的角度來說,「彌陀聖衆,不來而來,親垂接引」。「彌陀」與諸「聖衆」從本性上來說是沒有活動的,但是從因緣上還是來了,以大悲的願力「而來,親垂接引」。我們凡夫的這一念「心識,不往而往」,雖然在自性上來說,沒有所謂的不生不滅、不來不去,但是從因緣上還是去了,「托質寶蓮」。這樣子來說,就是我們凡夫的心識跟彌陀的大悲心,在臨命終的時候感應道交。所以我們要注意:我們念佛正式的果報,是在臨終的往生,這是正式的果報。所以它「文成印壞」,這個「印」指的是我們娑婆世界的壽命,我們娑婆世界的壽命死掉以後,這個「文」字「成」就,這個文字成就是指極樂世界的蓮華正式化生。爲什麼能夠化生呢?不是我們自己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的力量莊嚴,而是感應道交的關系。這個感應道交講一句白話,就是佛力加被,彌陀本願的攝持。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彌陀的本願功德力要相應,然後得到彌陀本願的攝持。這個是他力法門的加被,這個是無上果,是這個意思。
第叁十卷
請打開《講義》第五十四頁,「別明能持所持」。前一科說明「無上因果」,說我們信願持名是淨土的正因,臨終能夠蒙佛接引,往生淨土,是淨土的果。這當中,蕅益大師在簡別這個能持跟所持。意思就是說,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在操作佛號的時候,一句彌陀念誦聽,這當中有二個部分:第一個部分是能持的心。第二個是所持的法,這個法就是彌陀的名號。這個地方,我們把「能持」的心,跟「所持」的法門作一個簡別,是這個意思。先看能持的心:
別明能持所持
┌出家、在家┐
┌男┐ │ │
┌善┤ ├者,不論┼貴賤、老少┼但聞佛名,即多劫
│ └女┘ │ │
│ └六趣、四生┘
│
│ 善根成熟,五逆、十惡皆名善也。
這個地方是說:誰有資格念佛?基本上我們今天在抉擇一個法門的時候,今天要修天臺止觀、唯識止觀,我們一定要定一個標准,你內心當中要達到什麼程度,才能夠修這個法門?否則你怎麼修,不能相應。這當中就是簡別能持的心,到底是誰有資格念佛?這地方就講出這個道理。說:或者你是個「男」人你有資格念佛、或者你是個「女」人你也有資格念佛,這個男人、女人當中再把他擴大,事實上在經典上說「善男子、善女人」是一個簡單扼要的說明,事實上廣泛的來說,誰有資格念佛呢?「不論出家、在家,貴賤、老少,六趣、四生」,連畜生道、餓鬼道、地獄的衆生,你都有資格念佛。怎麼說呢?「但聞佛名」,你能夠聽到十方諸佛的名稱,就表示一件事情:你多生「多劫」成佛的「善根成熟」了。雖然你是「五逆、十惡」,但是你也可以說是一個「善」男子、善女人。這個意思就是說:我們一個人內心當中要發動一句佛號,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。在我們覺得我們要念一句佛號,不就是這樣念下去嗎?事實上從我們內心的因緣觀,我們內心有很多很多的作用。我們內心會起煩惱,我們內心當中會歸依叁寶、念佛、念法、念僧,這個背後都是有因緣的、有熏習的。這過去有熏習的力量,現在才有這樣的一種作用。沒有熏習,是不可能發動這樣的作用。這淨土宗有一個祖師,他拿了很多的銅板,到乞丐堆裏面說:你念一句佛號,給你一塊錢。有些人他做乞丐,你明明說你念一句佛號給你錢,他念不出來。他這句阿彌陀佛,他內心要把這句佛號發動出來,他有困難。就是說他內心當中,不能生起這樣的作用,不可以。哪一個乞丐不喜歡錢呢?但是他內心當中要去創造一個佛號的功德,他創造不出來,因爲他過去生沒有這樣的栽培。所以蕅益大師在《靈峰宗論》上說:「殊不知恒沙世界無量劫中,妙法名字不可得而聞也。」我們今天在親近叁寶,在叁寶當中的造作,我們覺得很平常。他說「殊不知」,你要想一想,在廣大的時間當中「無量劫中」,在廣大的空間當中,十方世界「恒沙世界」這麼廣大的空間,無量劫中,有多少流轉生死的衆生,他對叁寶的名字,「妙法名字,不可得而聞也」。他的生命當中出生了,他做了很多的事情、也受了很多的痛苦,他死掉了,他一輩子沒有聽過叁寶的名稱就死掉了。下輩子再來,又做一只螞蟻,東跑西跑,又被這個大雨給沖死掉了,也沒有聽過叁寶的名字。這樣子的人,就沒辦法念佛了,他不能創造這樣的一種因緣,這個人沒有辦法,沒有善根就沒有辦法。就是說在念佛的過程當中,它還不怕你有罪業,說你五逆、十惡,不怕!這個罪業不能障礙善根的,黑暗不能障礙光明一樣。所以《唯識叁十頌》裏面說:微小的善根,能夠破壞廣大的罪業。如果光明不能破除黑暗,沒有一個人能夠成佛。說無量劫來每一個人造的罪業有體相的話,盡虛空不能容受,誰能夠成佛?那叁大阿僧祇劫都不夠!成佛不就是一念的相應慧嗎?一念的光明現前,無量無邊的顛倒戲論,它是一下子,所有的顛倒、粗重的種子都消滅。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在簡別:誰能夠念佛呢?就是這個因地能夠念佛的標准是什麼呢?這個「善男」子、善「女」人,「不」管「出家、在家,貴賤、老少,六趣、四生」,你是以什麼果報體出現都沒關系,乃至你這一念心當中,攝持無量無邊的煩惱罪業,像「五逆、十惡」也沒關系;但是你必須有「善根」,就是你必須對佛號有信心、有願力,這是個關鍵。你必須具足淨土的善根,這樣子你就有資格來操作這句佛號,就是說你有資格念佛了,你有這個標准來念佛。這個是在簡別能持的心,他必須有善根,而且這個善根必須「成熟」,這個「善根成熟」就是他已達到一個標准。其次,我們簡別我們所持的法門,什麼是我們在修行的法門呢?
│ ┌以名召德┐
└阿彌陀佛是萬德洪名┤ ├故─
└罄無不盡┘
┌即以執持名號爲正行─┐┌至簡易┐
─┤ ├┤ ├也。
└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┘└至直捷┘
「念佛求生淨土,乃一門圓攝百千法門,非舉一廢百也。但必一門深入,念佛爲正行,余一切戒定慧等爲助。」
本經當中所修的法門,就是「執持名號,若一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亂」。所以這當中所操作的法是彌陀的名號。「彌陀」的名號是一個「萬德洪名」。什麼是「萬德洪名」呢?就是「以名召德,罄無不盡」。簡單的說就是以一句名號,來總持阿彌陀佛所有依正二報的功德,而這樣總持的情況是「罄無不盡」的,這個「罄」就是收攝,而沒有遺失的情況。所以在本經當中是「以執持名號爲正行」,而「不必更涉觀想參究等行」。這個「觀想」,它也是跟彌陀感應的方式,就是觀想極樂世界依正二報的相貌。這個「參究」就是禅宗的參話頭,就是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我們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,這個時候我們不是對佛號生起歸依的心。你不是生歸依的心,那你念佛幹什麼呢?我是假藉這樣的造作,使令內心當中造作,去創造佛號,我回光返照念佛是誰?剛剛在念佛的是誰?我爲什麼能夠去念佛?從這個內心的作用當中,去回光返照那個內在靈靈覺覺的本性,這個就偏重在自力法門,這是禅宗的方法,它偏重在參究念佛是誰。這個都不是本經所收攝的,本經是「以執持名號爲正行」。這個地方值的我們注意的,就是說這個所持的法門,蕅益大師在《靈峰宗論》開示說:念佛法門,是以一門圓攝百千法門;但必以信願持名爲正行,其他法門爲助行。就是說我們在修行淨土的時候,你容許持大悲咒來破障,你也容許兼持觀世音菩薩的聖號,你也容許念地藏菩薩的聖號,都容許,也容許你修種種廣大的布施、持戒、忍辱等廣大的萬善來莊嚴淨土,都可以的,「一門圓攝百千法門」。但是這當中有一個地方你要注意,你這一念心在操作無量無邊法門的時候,你要以佛號爲正行。就是站在跟彌陀感應道交的角度,這個彌陀名號是跟彌陀感應的一個正因,主要的因是彌陀名號。比如說你持大悲咒也是可以;但是你持大悲咒,它在淨土的一個定位是至心回向,它之所以能夠莊嚴你的淨土,是靠回向力。所以印光大師說:你不念佛兼修其他的法門,這個其他的法門是靠回向。比如我念觀世音菩薩,可不可以莊嚴淨土嗎?可以,的確是可以。但是因爲你觀世音菩薩的聖號跟彌陀的本願是不相應,不相應怎麼莊嚴淨土呢?「至心回向」,靠你的廣大信心跟願力回向下去。印光大師就提出一個重要的看法,他說:凡夫至心回向不容易,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