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四卷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六十六頁:
問答破疑二
本經講淨土法門以後,釋迦牟尼佛引出了「六方的恒河沙數諸佛」來贊歎淨土法門。這段經文講完了以後,我們就會有一些疑惑,既然有疑惑,就應該破除。看第一個疑惑:
偏贊歎西方疑
我們在看完這部經,我們一般人就會有一種疑惑說:
┌問:諸方必有淨土,何偏贊西方?
既然十方的諸佛都創造了他的「淨土」,都非常的莊嚴,爲什麼十方諸佛他們會共同的去贊歎西方淨土呢?這是什麼理由呢?蕅益大師他有一個簡單的回答:
┤
└答:此亦非善問,假使贊阿佛國,汝又疑偏東方,
展轉戲論。
我們看蕅益大師他這個回答方式,跟禅宗很像。你問禅宗的祖師一個問題,他一開始一定不會回答你,先呵責你,先把你心中的妄想先停下來,後面再解釋道理給你聽。蕅益大師也是這個意思,其實他後面有解釋。但是他第一個他不馬上回答你。因爲你依止意識分別心,你怎麼講,他不能夠承當的,所以他一開使先破斥你:「此亦非善問」,呵責你:你提這個問題啊不是善問。因爲如果十方諸佛「贊」歎「阿佛國」,你又懷「疑東方」了,這是你心中的分別心「戲論」,先呵責你這個妄想心。以下蕅益大師就正式回答爲什麼贊歎西方的理由。看第二個:
遍緣法界疑二
問
問:何不遍緣法界?
爲什麼不「遍緣」一切諸佛的「法界」呢?我們要成就無量無邊的功德,佛的每一個名號,都诠釋一個廣大的功德,我們應該普遍的念「阿鞞佛、須彌相佛、大須彌佛、須彌光佛」,我們每一天都念不同佛的名號,廣泛的跟十方諸佛結緣嘛!應該這樣子嘛!爲什麼不遍緣一切的法界呢?蕅益大師這以下就心平氣和合的回答這個問題。這當中,他「約事」跟「約理」。從事相、從因緣上回答,這當中有叁層的意思:
答二
約事答
┌令初機易標心故
│
┌有叁義┼阿彌本願勝故
│ │
│ └佛與此土衆生偏有緣故
答┤
對于一個「初機」的業障凡夫來說,他內心當中有各式各樣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這種心思散亂的情況之下,你告訴他一尊佛,他容易達到專一,「易標心故」,就是能夠專注一個境界。我們知道:一個法門要能夠成就廣大的功德,一定是在叁昧的境界,不是在散亂心。而成就叁昧,一定要心一境性。所以站在容易成就叁昧的角度、容易成就一心不亂的角度,所以只要攀緣一尊佛就可以了,這是第一個理由。既然攀緣一尊佛,十方諸佛爲什麼選擇阿彌陀佛呢?「阿彌本願勝故」因爲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力當中,他有第十八願的「臨終接引」。所以在本經當中說: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亂,阿彌陀佛,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。」「阿彌陀佛,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」,這件事情不可思議。十方諸佛的國土,門戶都是開放的;但是要來,你自己憑本事過來,你自己內心當中,乘法身船,至涅槃岸。你內心當中要有船,你要有法身這種般若波羅蜜的力量啊,解脫你生死的業力。沒有說:「阿鞞佛與諸聖衆現在其前,接引你到他的國土去」,沒有這種事,你去還要佛來接你去,沒有這種事。但是阿彌陀佛因地的時候,知道我們衆生的確是有困難,有事實上的困難。比如說我很想到這個國土去,但是我去不得。阿彌陀佛慈悲,他就考慮到這一點了,這個生死關頭最難得力。所以阿彌陀佛本願的殊勝,我們看看古大德的解釋,他的殊勝在第十八願「臨終接引,十念必生」,就是「阿彌陀佛,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」所以我們在研究《阿彌陀經》的時候,這段經文太重要了。沒有這段經文,我們講前面極樂世界再怎麼樣的好,我們完全沒有關系,誰也去不了。如果沒有「阿彌陀佛,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」這件事情,這個就不是所謂的易行道了。所以爲什麼在十方諸佛當中呢,要特別選出阿彌陀佛的法門出來贊歎呢?就是彌陀的「本願」殊勝、他的本願殊勝。其次,「佛與此土衆生偏有緣故。」那當然啦,有願就有緣。佛陀有這樣的願力,他攝受的角度就更開闊了。一個國土的標准越高、門檻越高,它攝受的緣就是有限;門檻越低,它的攝受──上至文殊、普賢,下至五逆、十惡,當然這個緣就更開闊了、更爲開闊了。他跟衆生特別有緣。這是從義理上說。這個義理,蕅益大師在把它作一個詳細的發揮。
│ ┌佛度生┐ ┌難易┐
│ ┌┤ ├其間┤ ├總在于緣─
│ │└生受化┘ └淺深┘
│ │
│ │ ┌能令─歡喜信入
│ │ │
│ │ ┌緣之所在┐ ├能令─觸動宿種
└蓋┤ ┤ ├種種教啓┤
│ └恩德弘深┘ ├能令─魔障難遮
│ │
│ └能令─體性開發
「佛」陀「度」化衆「生」,衆「生」蒙「受」佛陀的教「化」,這當中有很多的差別,有「難、易、淺、深」的差別。說這個人遇到了釋迦牟尼佛,佛陀對他沒有講什麼話;這個人遇到阿彌陀佛,他跟阿彌陀佛溝通的管道非常好。就是說衆生跟佛之間的互動,這當中我們要考慮一個很重要的事實,就是因緣。不是佛陀功德本身有問題,而是「緣」的問題。你跟這尊佛有緣,「緣之所在」,這件事就好辦了,「恩德弘深」,他對你的「種種教啓」,「能」夠使「令」你「歡喜信入」,得到歡喜義,對這個法門的歡喜。「能」夠使「令」你「觸動宿種」,你無量無邊的善根,他跟你講幾句話,你的善根就發動了,發菩提心了。「能」夠使「令」你「魔障難遮」,你內心有各式各樣的障礙,你跟他有緣,他講幾句話,诶,障礙消除了,破惡。「能令」你「體性開發」,你自性本具的光明開展出來,入理。
佛在世的時候,我們看《阿含經》,阿羅漢到各地去遊化,阿羅漢托完缽吃飽飯以後,他就入定。入定以後他會知道一些事情:哦,這個村莊會發生什麼事情,這個人跟那個人會發生什麼事情。但是阿羅漢他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,他還會繼續的再入定觀察:這個人跟我有沒有緣?如果這個人跟我宿世有緣,阿羅漢會從定中出來,會采取行動來幫助他。如果阿羅漢發現這個人跟他沒緣,阿羅漢他就不采取行動,因爲他去也沒用。你去跟他教誡,他也不能夠歡喜信受、也不能夠破除魔障。所以說這個衆生跟佛菩薩之間的互動關系,這因緣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。
你看佛在世的時候,佛陀當初有一個很大的護法居士,就是須達長者,就是給孤獨長者,後來獻給佛陀祇樹給孤獨園的這個長者。這個長者他們家幾乎全家都是信佛;但是長者有一個困擾,就是他有一個老管家(對他們家貢獻很大的一個老管家),就是這個城東老母,這個人她不相信佛陀。須達長者在供養佛陀的時候,這個城東老母她有很多的意見。須達長者很困擾:我們大家在一起,應該要同見、同行才好。他就派了一個侍者去請佛陀來用餐,希望佛陀能夠假藉用餐的因緣,來度化這個城東老母,佛陀對這件事情就默然答應了。這麼一天佛陀就帶了比丘、阿羅漢,來到須達長者的地方用餐。用完餐以後,佛陀就往城東老母的(當然這個城東老母她不出來,知道佛陀要來,就把門關起來,在房間裏面。這個時候佛陀就遠遠的往城東老母的)房間走過去。城東老母看佛陀來,趕快跑出來,就往空曠的地方跑過去。佛陀從東邊過來,這城東老母她頭就朝西方;這個時候佛陀用神通力,在西方現前,她往南方;如是展轉往北方,她就是不看佛;最後她看佛陀往北方來,她頭就看上面;佛陀從上面下來,她二個手把眼睛遮住;佛陀用神通力把她的手變透明的。但是佛陀知道神通不能調伏一個人,佛陀這個只是示現給須達長者看。佛陀就下來,下來以後,佛陀就叫羅羅小沙彌去度化她。羅羅一去,城東老母一看:唉呀!這個小沙彌真是可愛啊!小沙彌跟她講幾句話:你應該歸依叁寶,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。她一聽到以後,馬上歸依叁寶,受持叁歸五戒,從此以後做佛的弟子。我們會想:佛陀度化她,使用那麼大的神通力,城東老母完全排斥。但是羅羅尊者,一個小沙彌阿羅漢,他就過去,他也沒有講什麼話,也沒有顯什麼神通,這個城東老母一看到羅羅,內心當中打從心裏的歡喜,講幾句話她就接受了。
所以「緣之所在,能令」衆生「歡喜信入、觸動宿種、魔障難遮、體性開發」。所以我們今天在抉擇一個本尊相應的時候,一個不可避免的事實:你要考慮你跟這個本尊要有緣。你選擇這個法門跟你沒有緣,事倍功半、事倍功半。你看曆代的叢林也是這樣,禅宗的大德都是很實際的,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,「此身不向今生度,更待何生度此身」!老師跟弟子二個一見面,那不浪廢時間的。他跟你講幾句話就說:你的因緣不在這裏,你這個人要到德山祖師那個地方。他一去果然開悟了。所以師長跟弟子之間、佛跟衆生之間,我們不能夠不面對的事實就是「因緣」。你跟他有緣,诶,他就容易教化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抉擇十方諸佛淨土的時候,我們必須要面對一個不可忽略的事實就是:這個佛的國土要跟你有緣。這個地方再看阿彌陀佛國土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:
│ ┌本從法身┐
└諸佛┤ ├固結緣種─
└垂迹──┘
┌世─┐
┌若┤ ├悉不可思議┐
│ └出世┘ │
│ │ ┌萬德欽承
─┤┌尊隆于教乘┐ ├所以┤
││ │ │ └群靈拱極
│├舉揚于海會┤ │
└┤ ├───┘
├沁入于苦海┤
│ │
└慈契于寂光┘
這個地方的「諸佛」,我看古德的注解,他明確的指出這個地方指的是阿彌陀佛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