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著。這個法門的施設,有通也有別。通相來說,就是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。你一定要持戒,特別是四根本重戒,「堅持四重戒法,爲入道之根本」,這是通于一切法門,持戒爲本。其次,止觀雙運。任何一個法門,它在安定內心的時候,它不是止就是觀,不是觀就是止,沒有其它第叁種狀態,「善巧安心止觀」。這個戒、定、慧叁無漏學,是一切法門的總相。但是它有它的別相,這個止觀的別相,就是它的所緣境有所不同。這段我們解釋一下。智者大師解釋《法華經》的經題「妙法蓮華經」,他解釋這個「妙法」,說妙法有叁種法妙:第一個是衆生法妙。這個衆生法,就是衆生有無量無邊的惑業苦,有各式各樣的煩惱,這煩惱一動,就是一個罪業,有無量無邊的罪業。有這個罪業,就會有各式各樣痛苦的果報,這件事情不可思議,所以衆生法妙。第二個、佛法妙。佛菩薩的功德莊嚴,正報莊嚴、依報的莊嚴,這件事也是妙。第叁個是心法妙。前面的衆生法是約著雜染的境界來說;這個佛法界是一種清淨的法界;現前的一念心性,智者大師的意思:它有染有淨,有淨有染,一念具足十法界。它迷惑的時候,它所表現出來的是一個雜染的法界;它覺悟的時候,表現出來的是清淨的法界:染淨不二,所以這個現前一念心性也是不可思議,也是妙。
我們一般在修止觀,就是叁種所緣境:或者你觀察衆生法界。一般南傳佛教,它的止觀就是觀我們的五蘊身心──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,無量無邊的煩惱、無量無邊的罪業所招感的現前色受想行識,是我們的所觀境。不過觀察衆生法,一般我們的心情,那是否定的,用不淨、或者是苦、無常、無我這四種智慧來觀照它,基本上我們對它是厭惡的、否定的,是要把它息滅掉的,是這樣的一種心態。第二種的所觀境是佛法界。這個淨土宗跟密宗歡喜用這種觀法,就是我們現前一念的心性,直接去觀察佛菩薩的功德莊嚴,或者觀想佛菩薩的正報莊嚴,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、放大光明;或者去觀察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,七寶池、八功德水、琉璃地、蓮華、宮殿、樓閣。我們去觀想佛菩薩莊嚴時,內心是肯定的,這個時候所緣境,這種佛菩薩的本尊相現前的時候,我們內心當中是贊歎、禮拜、供養的一種歸依的心情。若按密宗的道次第來說,密宗認爲:我們直接觀佛菩薩的這種功德莊嚴,這是最直捷、最圓頓的方法,就是成佛最快。印光大師講出一句話來形容這種觀法,他說:我們這一念心直接觀察佛菩薩的這種莊嚴,就像是「即衆生心,投大覺海」。我們現前一念無量無邊這種煩惱的心,去觀察佛菩薩的莊嚴,是就著我們現前一念的心,投入佛菩薩的功德大海去,一念的相應就是一念的佛,念念相應念念佛。所以說在無量無邊的所觀境當中,你用衆生法爲觀境、以心法爲所觀境、以佛法界爲所觀境,這當中以佛法界爲所觀境,是最直捷、最圓頓的成佛法門,是這個意思,叫「淨土橫超勝」。這當中牽涉到有佛力的加被,本尊相應,密宗講,就是我們跟佛菩薩這樣一觀以後,我們這一念心跟佛菩薩的功德就接觸了,蒙佛加被,這當中有佛力的力量加持進來,所以這個地方就有直捷跟圓頓這二種功德。這是講到這個法門的一個比較性,有橫超的、有豎出的差別。其次,我們再看下一段:
又顯持名勝二
正顯
在整個淨土當中,這個「持名」又特別殊「勝」,有二段,第一個「正顯」。
又於一切念佛法┌至簡易┐ ┌信 願
┤ ├者,則莫若┤
門之中,求其 └至穩當┘ └專持名號
念佛法門,我們講本尊相應,它的一個基本觀念,就是你要想盡一切辦法,使令你這一念心,跟佛菩薩的那一念大悲心能夠接觸,就是感應道交。這當中基本上有叁種的方法:第一個,觀想佛菩薩的相狀,觀想、或者觀像、或者持名,你憶念它的名號。就是說你去觀想、觀像、持名,都能夠跟佛菩薩的大悲心相接觸。但是這叁個「法門」當中,我們如果要加以簡別的話,就是它要能夠「至簡易」,下手最簡易,它的成就最「穩當」,萬修萬人去,成功率最高,那就是「信願專持名號」。執持名號,它有簡易跟穩當的二種功德。
簡易跟穩當這件事,我們可以從二方面來說,第一個從平時的修學方面來說。在叢林古時候有一個叫冬瓜和尚,冬瓜和尚他歡喜吃冬瓜,所以人家稱他叫冬瓜和尚。這個冬瓜和尚他的工作是采購,古時候的叢林,「天下名山僧占多」,這高山上,從山上走下來四個小時,上去四個小時,來回八個小時,他哪有時間去念佛堂用功呢?他整天都在外面跑來跑去。但是他想:這樣下去不是辦法。有一天,隔壁來了一個參學客的比丘,他就去找他說:我一天到晚在外面跑來跑去,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一個方法能夠修持。這個客比丘說:你好好的專心念阿彌陀佛。這個人也是老實、厚道,他一聽就相信了。他就在這個工作當中跑來跑去,心中就好好的念阿彌陀佛,「信願專持名號」。有這麼一天,大家早課做完要下殿,冬瓜和尚就站出來說:大衆師慈悲,我今天要往生淨土,請大家先不要下殿,送我一程(呵──)。大衆師心想:你平常念佛堂也沒看到你來參加,你現在說你要往生淨土?大家半信半疑。大家想:好嘛,看看嘛。那冬瓜和尚就在中間坐著,大家爲他念佛。念一段時間以後,冬瓜和尚就講了一個偈頌:「終日走街坊,心中念佛忙,世人皆不知,別有一天堂。」講完以後,就安然坐化。這當中就把他一生的修因,因地的修行跟他果地的功德表達出來。看他的因地是怎麼修的?他的因地是「終日走街坊」,我這個人工作隨緣盡分,我的工作範圍是一天到晚在外面跑,在街坊、在菜市場當中跑過來跑過去,不像你們有這個福報在念佛堂、禅堂用功。當然這是我身體的狀態,我的身體在這個街坊當中跑過來跑過去,終日走街坊。但是我內心是什麼境界呢?「心中念佛忙」,內心當中念念的憶念彌陀的名號。這件事情是不容易的。我們看《釋禅波羅蜜》,任何止觀的修學,一定要閑居靜處、息諸緣務,把所有塵勞的事情都要放下,沒有說什麼終日走街坊的。因爲淨土法門它的所觀境最簡易,因爲你這個佛號一現前,一句彌陀念、誦、聽,念從心起,聲從口出,音從耳入,經過這叁個次第,這個佛號從你信願的心裏生起,從嘴巴的震動産生一個聲相,再把它聽回去。诶!這件事就相應了,就跟你的本尊相應了。所以說他最後成就了,「世人皆不知,別有一天堂。」你看我一天到晚在外面跑來跑去,我內心的境界、我心中的佛號是什麼境界,「世人皆不知,別有一天堂」。所以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來,這個淨土法門的方便。你在佛堂用功當然是好,但是你在動中也可以跟彌陀相應,那這是約著平時的用功來說。
第二個約臨命終,這個臨命終就是我們一生最關鍵的時候,古人說:「臘月叁十算總帳」。印祖說:我們一個人,平常什麼事情都能夠作假:你沒有修行,也能夠裝出有修行的樣子;你造了很多罪業,也能夠現出慈悲善良的樣子。平時是可以作假,但是臨命終的時你作不了假的。臨命終你現出什麼相貌,善業起現行、惡業起現行,你作不了主,你沒有辦法作假,那你這個叫算總帳了。那這個算總帳就會影響到我們下一輩子的投胎,善業起現行,或者惡業起現行。這當中有二個因素會決定我們來生的果報:第一個隨業往生,我們會隨順過去的善惡業去投胎,如果善業起現行就到人天法界去,惡業起現行就到叁惡道法界去,隨業往生;第二個隨念往生,就是臨命終的時候,你能夠栽培一個強大的心念,去改變你的業力,在這個業還沒有成熟之前。比如說你憶念你一生曾經做過什麼樣的善法,那以這個強大的善念,能使令這個善業先得果報,隨念往生。或者你在這個淨土法門當中,你這時候專心的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這個時候會有這樣明確而堅定的心念,這個時候也是隨念帶業往生。但是這個隨念的標准,這個念力一定要能夠強過你的業力,這個念力一定是非常明確、非常堅定的念力。那在臨命終的時候,在這樣一種散亂心的狀態,我們要栽培一個明確而堅定的念力,念阿彌陀佛的名號是最簡易、最穩當,因爲它的所觀境最簡單。你在臨命終的時候,色身的敗壞、內心的散亂,你要去觀想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、依報莊嚴可就不容易了,不像平常身體健康、心情愉快在念佛堂當中那麼容易。所以站在臨命終的時候,這個至簡易、至穩當就非常重要。不管是平時、不管是臨終,我們講這個下手最簡易、成功最穩當的,就是信願專持名號,把這個念佛當中加以簡別。蕅益大師講完這一段話以後,他又加以「引證」,把他的理論作一個「引證」。
引證
是故淨土叁經並行于世,而古人獨以《阿彌陀經》
列爲日課,豈非有見于持名一法─
┌─普被叁根───┐
┤ ├尤爲不可思議也哉!
│┌攝事理以無遺┐│
└┤ ├┘
└統宗教而無外┘
好,我們先休息十分鍾。
第二卷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一頁:
引證
是故淨土叁經並行于世,而古人獨以《阿彌陀經》
列爲日課,豈非有見于持名一法─
┌─普被叁根───┐
┤ ├尤爲不可思議也哉!
│┌攝事理以無遺┐│
└┤ ├┘
└統宗教而無外┘
這個「淨土叁經」,就是《觀無量壽佛經》《佛說無量壽經》《阿彌陀經》,叁經。這「叁經並行于世」,同時在世間流通。但是「古人獨以《阿彌陀經》列爲日課。」古大德在叁經當中他單獨以《阿彌陀經》列爲叢林的晚課。這是什麼理由呢?「豈非有見于持名一法普被叁根,攝事理以無遺,統宗教而無外,尤爲不可思議也哉!」在叁經當中,古德特別重視《阿彌陀經》,乃至于整個叁經當中,以《阿彌陀經》列爲晚課,這當中的理由是:第一個,它「普被叁根」,上至文殊、普賢,下至五逆、十惡。這個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