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4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因爲「佛」的妙觀察「智」,觀察衆生的根「機」是沒有錯「謬」的,看到「大衆應」該得到「淨土」的法門,而得到「四」種利「益」──歡喜、生善、滅惡、入理,所以「不」必等待發「問」,「便自發起」。這個地方,蓮池大師的《疏鈔》講得詳細,他說:這個本經是無問自說。這個在經典上來說,是不按牌理出牌的。因爲一般的經典,都是要有人修行有問題,佛陀才宣說。說你這個人有病,醫生才開藥;怎麼你沒有向我索藥,我就開藥呢?這當中有一個理由,佛陀無問自說有一個重要理由。蓮池大師先講一個譬喻說:有一個人他身體長了一個毒瘡,這個毒瘡發作的時候非常痛苦,而且須臾將死,馬上就要死掉了。這個時候剛好有一個醫生,這個醫生他有阿伽陀藥。這個阿伽陀藥萬病總治,拿給這個人吃,入口即活。吃到他的嘴巴裏面,把它含起來,它就能夠把這個毒瘡治好。所以說這個醫生在這個急迫的情況之下,他不等到對方的啓請,就把這個藥給他,因爲這個藥萬病總治的。而且他這個人須臾將死,命在旦夕了,他來不及啓請了,這個時間太急迫了。蓮池大師就合法說:「末世衆生亦複如是,根鈍障深,壽命短促。」說末法衆生根鈍障深,根機、善根很鈍,修止觀修半天也修不來,煩惱也沒辦法斷。罪障也重、煩惱障也重、果報體也重,動不動就生病,這一期的生命也很短促。這個時候「解脫、禅定甚難可得」,你要他「解脫」(就是般若波羅蜜),得到禅定,甚難可得,很難成就的。末法衆生他沒有這個智慧來啓請,佛陀還是要爲他宣說,因爲這是一個叁根普被的法門。所以在這個因緣之下,「故不俟問,便自發起」,這樣的一個理由,佛陀便自動的發起,是可以的。接下來引證。蕅益大師引用智者大師的著作來解釋,「如梵網」經「下卷」上說:「我今盧舍那」,「方坐蓮華臺,周匝千華上,複現千釋迦」。《梵網經》也是無問自說,因爲《梵網經》講的那種境界,也是特別的甚深,報身佛。「我今盧舍那」,就是釋迦牟尼佛講《梵網經》是現報身佛。報身佛坐在蓮華臺上,旁邊的千華上現出很多很多的釋迦佛。「智者」大師把這一段「判作發起序」,這也是比「例可知」,這也是一種無問自說的情況。蕅益大師他引用智者大師的科判,來解釋這一段經文應該是屬于發起序,是這個意思。

 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: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。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

  這一段我們把經文簡單的消釋。「爾時」,就在這個法會大家集合的時候,有聲聞衆、菩薩衆、天人衆,在「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」集會的那個時候,大家都集會在那個時候,叫「爾時」。這個時候,「佛」陀就主動的「告」訴「長老舍利弗」說:「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。」說在娑婆世界的西方,距離經過十萬億佛土,這當中有二件重要事情,他講了二件重要的事情。第一件事情「有世界名曰極樂」,就是那個地方有一個依報的國土叫極樂,叫做依報的莊嚴。第二件事情「其土有佛,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。」那個國土有什麼人在那個地方呢?有一尊佛,是阿彌陀佛在那個地方說法,是正報的莊嚴。就是發起序,佛陀主動告訴長老舍利弗,講出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的名號,來作本經的一個發起。看蕅祖的注解:

  明召告意

  ┌─叁根普被───┐

  │  │┌圓收┐

  淨土法門┤┌絕待┐  ├┤  ├一切法門,甚

  └┤  ├不可思議┘└圓超┘

  └圓融┘

  ┌非第一智慧─┐

  深難信,故特告大智慧者┤  ├也。

  └不能直下無疑┘

  與會的大衆這麼多,佛陀爲什麼單單告訴舍利弗呢?佛陀告訴這個大智慧的舍利弗有什麼意思呢?這當中蕅益大師把這一層意思解釋出來:「淨土法門,叁根普被,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。」淨土法門從它的廣度來說,「叁根普被」,上至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,他們也能夠念阿彌陀佛,念念成就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;下至五逆、十惡,這個五逆、十惡的衆生,他那一念苦惱躁動的心,他憶持阿彌陀佛,也能夠轉地獄的火成金蓮華:所以是「叁根普被」,所以這一句佛號「叁根普被」,這是講它廣度的殊勝。其次,它的深度「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」。這句話我們解釋一下,什麼叫「絕待圓融,不可思議」?這個「絕待」是約著「對待」來說。就是我們在轉凡成聖,把染汙的緣起轉成清淨的緣起,這個染淨二法,有「對待」跟「絕待」的差別。比如說我們講念佛法門,譬如「清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;佛號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。」我們念佛當中,以這一念心來攝持佛號,這當中有二件事情:第一個「能念的心」,我們這一念心就像一個汙濁的水,累積了無量無邊的煩惱跟罪業,汙濁的水,能念的心。其次,「所念的佛號」,就是清水珠,萬德洪名,攝持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功德。這當中蕅益大師把它判作二種修行方法:第一個事持。就是你剛開始是建立對佛號的信心,就是說:我這個水實在太髒了,一點辦法都沒有。我是業障凡夫,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,了脫生死;阿彌陀佛的萬德洪名有大勢力,一定能夠救拔我。這個時候對名號通身靠倒,但是這個時候是一種對待觀法,因爲染淨是獨立的,雜染不能變成清淨、清淨不能雜染,這雜染跟清淨是對立存在的,是有自性的,這是對待的觀法。但是有自性沒關系,萬德洪名的功德太大了,我這一念心一點辦法都沒有了,就通身靠倒,這清水珠的力量太大了,這是事持。第二個理持。這個理持就是說,我們在贊歎這個清珠的功德,這萬德洪名的功德之下,我們也應該贊歎我們這一念心也不可思議。說這個水也不可思議,清珠能夠把水淨化,當然清珠是不得了,但是這個水也不得了。爲什麼?因爲它變化?表示這個水它不受染汙,水表面上跟這個染汙在一起,但是這個染汙的東西不能染汙水。這個意思就是說:「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」,從這句話的角度來觀察這個煩惱跟罪業,是如夢如幻的,它沒有真實的染汙我們這一念心。所以說,我們這一念如夢如幻煩惱的心,跟清珠一接觸的時候,「清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」,我這一念心能夠變化。染汙的心,在迷惑的時候,全真成妄,在迷惑的時候;當這一念生起了信願的時候,接觸這個佛號的時候,全妄即真:這真妄是不二的,染淨是不二的。這個時候,智者大師說:你能夠作這樣的理觀,這個就是理持。也就是所謂的絕待圓融不可思議。所以蕅益大師經常告訴我們:我們要體會我們念佛的時候,能念的心本自不可思議,所念的佛號也本自不可思議。說這個清珠跟濁水一接觸的時候,清珠不可思議,這個水也不可思議,這個水能夠變化也不可思議,這樣子就是「絕待圓融不可思議」了。「圓收圓超一切法門,甚深難信,故特告大智慧者,非第一智慧,不能直下無疑也。」它能夠收攝一切法門,淨土法門它以信、願、持名爲正行,以一切六波羅蜜爲助行;而且它還超越一切法門,因爲它是他力法門,所以「甚深難信」,只有「大智慧者」才能夠直下承擔的。所以佛陀告訴「舍利弗」有這一層意思,這意思就是說淨土法門,它是靠智慧抉擇的,不能只是靠這個情感的歸依而已,要作一些理觀的。這是一個總說。這以下我們解「釋西方」。這一段是解釋「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」,先解釋這個極樂世界的方向跟距離,看「正釋」:

  正釋經文五

   釋西方二

  正釋

  ┌西方者,橫亘直西,標示現處也。

  │

  ┼十萬億者,千萬曰億,今積億至十萬也。

  │

  └佛土者,叁千大千世界,通爲一佛所化。

  「西方」就是「橫亘」,這個「亘」就是從此端延伸到彼端,叫做「亘」,就是從這個地方延伸到那個地方叫做「亘」。「橫亘」就是從我們娑婆世界一直延續到「西」方,這表示處所,它所顯現的這個處所,「現處」。這是講方向。這以下是講距離,「十萬億者,千萬曰億」,古時候千萬叫做億,把這個「億」一直累「積」到「十萬」個億,叫十萬億。接下來解釋「佛土」,這個佛土是古時候的單位,這個佛土就是一個「叁千大千世界」,是「一佛」教「化」的地方。

  且以此土言之─

  

  ┌東西南北各一洲┐  

  │  │

  ┌一須彌山┤同一日月所照 ├名「一四天下」┐

  │  │  │  │

  │  └一鐵圍所繞──┘  │

  │     │

  ┼千「四天下」─名「小千世界」──────┼

  │     │

  ├千「小 千」─名「中千世界」──────┤

  │     │

  └千「中 千」─名「大千世界」──────┘

  

  ┌十萬億┐

  ─過如此佛土┤  ├是「極樂世界」也。

  └之西─┘

  什麼是叁千大千世界呢?蕅益大師解釋說:以「一須彌山」爲中心,「東西南北各一」個「洲」,就是東勝神洲、西牛賀洲、南贍部洲、北俱盧洲。這一個須彌山有一個太陽、有一個月亮,在這個須彌山頂上照耀;外邊有一個「鐵圍山」圍「繞」,這樣子叫做一個「四天下」,這就是佛法講國土的單位,一個最小的單位叫四天下。然後我們累積一千個「四天下」,叫一個「小千世界」;再把一千個「小千」世界加起來,叫「中千世界」;再把一千個「中千」世界加起來,叫做「大千世界」。這個就是所謂的叁千大千世界。這個「叁千」怎麼說呢?不是說叁千個大千世界,不是。因爲這個世界是有叁個千,是小千、中千、大千,這樣累積起來叫叁千。其實叁千大千世界簡單的說,就是一個大千世界。它是有一千個四天下,一千個小千世界,一千個中千世界,合起來才叫叁千大千世界。「過如此佛土十萬億之西,是極樂世界也。」這個地方是講出極樂世界的方向跟距離。不過這地方,這是約業感來說的,約衆生的業感。所以智者大師說:如果我們淨業成就,「臨終在定之心,即淨土受生之心也。」所以臨終的時候,你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