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我們分叁段,先看第一段:
┌初序分 ┐ ┌初善┐序如首──五官具存
入文│ │ │ │
┼二正宗分┼此叁名┼中善├正宗如身─髒腑無阙
分叁│ │ │ │
└叁流通分┘ └後善┘流通如手足─運行不滯
古德解釋經典,在解釋正文分成叁科:「序分、正宗分、流通分」叁分。蕅益大師也是根據古德這樣的一個辦法。這叁分,智者大師解釋這叁分叫:「初善、中善、後善」。智者大師在《法華玄義》上說:佛陀的經典,「譬如蜂蜜,中邊皆甜」。說佛陀這個經文跟祖師的論是不同的,佛陀的經典是自性清淨心所流露,所以「中邊皆甜」,就像蜂蜜一樣,我們吃蜂蜜,這個蜂蜜外邊的甜味跟蜂蜜中間的甜味是一致的。就是說,雖然分成「序、正、流通」,它是一種功能的不同而安立的。換句話說,這整個經文,它前後有互含互攝的情況。所以我們看祖師大德在受持經典,有的祖師在序分的時候開悟,有的祖師是在正宗分的時候開悟,有的祖師是在流通分的時候開悟,所以這表示「序、正、流通分」都是同等重要。這智者大師叫做「初善、中善、後善」。這以下用人來作一個譬喻。說這個「序如首,五官具存。」說這個「序」分,就像我們一個人的頭部,我們要了解一個人,先看他頭的「五官」──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眉毛、嘴巴。我們從五官當中,可以大致的知道這個人的善惡,他愚癡、或智慧的情形。換句話說,「序」,一般在經典上的序,它都是說明本經的緣起,乃至說明本經的大綱,這部經的大意是什麼,這是序的一種功能。就像一個人的頭部,我們從他的眼睛、耳朵、鼻子、眉毛、嘴巴,知道這個人善惡的情況、健康的情況的一個大綱。
「正宗如身,髒腑無阙。」「正宗」就像一個人的「身」體,五「髒」六「腑」都不「阙」少,這是一部經的主要內容,整部經的理論方法、修行次第,都在這個正宗分,這個是最重要的地方。
「流通如手足」,我們有這個「手足」,這個人的身體才能夠從這個地方走到那個地方,「運行不滯」,沒有阻礙。佛在世的時候,沒有所謂的錄音機。佛陀在講經的時候,他希望他的法義不但能夠加被當時的與會大衆,佛陀更希望他的法義能夠流通後世,乃至于通達十方。這個時候(在後面的時候),佛陀就會有所交待,這部經是由誰來負責流通,付囑由哪一位菩薩來流通,使令這部經的文義,能夠「運行不滯」,這是「流通」分的功能。這是以一個人的身、手、足,來譬喻這叁分的情況。這一段是總標,說明這叁分的差別功能。這以下蕅益大師引證,引用智者大師的科判,來證明這叁分的重要性。
┌初一品皆爲序
┌┤
故智者釋│└後十一品半皆爲流通
┤
《法華》│ ┌迹┐二門,各分叁段,則法師等
└又「一時」┤ ├
└本┘五品,皆為「跡門」流通。
蕅益大師就取智者大師解釋《妙法蓮華經》。智者大師解釋《法華經》,他有二個科判。第一個科判就是「初一品皆爲序。後十一品半皆爲流通。」就是第一〈序品〉(就是「序」分),佛陀從白毫當中放光,從這個光明當中,現出十法界這些差別的因果;乃至于從第二的〈方便品〉,到第十七品半的〈分別功德品〉,這是正宗分;從十七品半乃至最後的二十八品,總共有「十一品半」,後面都是「流通」分。這是一種科判。其次,智者大師又作了第二種科判,他是根據「一時迹本二門」。就是說,智者大師在講《法華經》的時候,他先把《法華經》分成二部分:就是前面的十四品叫迹門,後面的十四品叫本門。這個時候,「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王舍城」,這「一時佛」,這個時候有二種的佛。就「迹門」來說,是約著釋迦牟尼佛這一期的應化,就是從二千五百多年前,在迦毗羅衛國的出生,乃至于出家、成道、轉*輪,在娑羅雙樹下入涅槃。約著迹門就是約著一期的應化身,「約迹門開權顯實,開叁乘的方便,顯一佛乘的真實」。這個時候,前面的十四品是約迹門來開權顯實。其次,「一時佛」這時候的佛,我們也可以說是「本門」的佛,從第十五品〈從地湧出品〉,這時候,佛陀講完《法華經》以後,就問與會大衆:哪一個人能夠付囑流通《法華經》呢?這個時候,「從地湧出」,從大地湧出這些法身菩薩。這些法身菩薩,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,種種的叁昧、陀羅尼。這個時候,與會的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都說:這些菩薩是怎麼來的呢?「本所不見,本所不聞。」佛陀說:這些都是我過去教化的弟子。這些菩薩就說:佛陀,你成佛以來,才四十年到五十年左右,時間很短,你怎麼能夠教化這些大菩薩?這些大菩薩都是「已曾供養無量諸佛,植衆德本,久修大事」。佛陀這時候就開迹顯本,就約著本門開近顯遠(遠近的近),開顯久遠劫來已經成佛的法身、報身。所以智者大師他解釋「一時佛在王舍城」的時候,就是弘揚《法華經》的這個「佛」有二個,一個是迹門的佛,就是這一期的佛,前面的十四品就是約迹門開權顯實;第二個佛是約本門,約本門開近顯遠。智者大師先分成迹本二門以後,又把「迹本二門各分叁段」,序、正、流通。「〈法師〉等五品」都是「迹門流通」分。看第二段,第二段把第一段作個總結:
│
│ ┌序必提一經之綱┐
├蓋┤ ├關系非小。
│ └流通則法施不壅┘
│
│ ┌見經文稍涉義理┐ ┌序及┐
└後人不達┤ ├致┤ ├
└便判入正宗──┘ └流通┘
┌初語亦善┐
──僅存故套,安所稱┤ ├也哉!
└後語亦善┘
「蓋」就是因爲「序」分是「提」示「一經」的大「綱」,我們從大綱當中,能夠知道本經的大概內涵。「流通則法施不壅」,流通分使令這樣的法義,能夠流通而沒有障礙,所以這二分都是「關系非小」,這叁分都有它的功能。但是「後人不」明白叁分同等重要的觀念,看到這個「經文稍涉義理」,便就把它「判入正宗」,使令「序」分、「流通」分只是一種形式,「故套」形式。怎麼能夠說是「初語亦善」、中語亦善、「後語亦善也哉」呢?那就只有「中語善」而已、中善而已,初跟後就不善了。
我當初在讀蕅益大師《彌陀要解》,我看到這段文,我不知道蕅益大師的意思是指什麼?但是我去比較古德的科判,我發覺:哦,原來是這樣的一個意思。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。比如說:我們看第二十二頁。這段經文說:「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:從是西方,過十萬億佛土,有世界名曰極樂,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。」這一段過去的大德是把它判作正宗分,就是從前面的六種成就以後,這一段開始是正宗分。但是蕅益大師覺得這不對。因爲這一段文是一個很重要的無問自說,「淨土妙門不可思議,唯佛與佛方能究竟」,所以是佛陀無問自說。而且這段經文它是表示整部經的大綱,因爲後面的經文都是在解釋「有世界名曰極樂」,這種依報的莊嚴;「其土有佛號阿彌陀,今現在說法」,正報莊嚴:講淨土依正二報的功德。所以蕅益大師認爲這一段是一個序分,是一個別序,或者叫做發起序,發起一部經的緣起,而且先大概的解釋這部經的要義,所以他認爲這個是屬于序分,因爲它的功能是屬于序分的功能,這是一點。其次,我們看第六十二頁,佛陀講完這部經的因果以後,「舍利弗,如我今者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。東方」有各式各樣的佛,乃至南、北、西方、下、上。古德是把這個六方佛的贊歎,把它判做正宗分;但是蕅益大師認爲這時候是勸信流通,它這是一種流通分,是普勸大家對這部經的相信,由六方佛的證明,來加強我們的信心。約這個功能來說,是有流通的功能,不應該判作正宗分,這六方佛以後是屬于流通分,這叫勸信流通。
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我們以後看經典,會發覺古大德一個重要的貢獻,就是它把這部經分科判教。這分科判教有什麼好處呢?我們要是不看祖師大德的分科,就是這樣讀下去,也多少能讀到這部經的意思,也能夠依文解義,懂得這部經的一些大綱。但是我們很難理解這部經深妙的意趣、很難理解它的意趣。但是我們看蕅益大師的科判,他作出來以後,哦!你知道這部經的這個意趣是什麼。祖師大德的智慧,他的智慧就在這個地方,他能夠引導我們去明白這部經的意趣所在。所以說我們到了正宗分你就知道,哦!原來這一段判作序分跟判作正宗分,完全不一樣,那個意趣完全不一樣。這一段蕅益大師等于是解釋:他爲什麼要作這樣的分判,就是他完全根據這一部經的功能,它是屬于序分的功能,就判斷序分;它是屬于流通分的功能,就判作流通分:把這部經真實的意趣表達出來。不能夠說看到「經文稍涉義理,便判入正宗。致序及流通,僅存故套,安所稱初語亦善、後語亦善也哉?」這樣子初的序分、後的流通分就沒有什麼價值了,這是不對的。
好,這是蕅益大師的一個說明,他作科判的一種精神,是把這叁分放在同等重要,各有各的功能,是這樣的一種情況。好,我們正式看經文:
┌丙初標法會時處 今初。
┌乙初通序┤
│ └丙二引大衆同聞
○甲初序分二┤
└乙二別序
「甲初」的「序分」又分成二科:「初」是「通序」,「二」是「別序」。「通序」就是它通于一般的經典,又叫做證信序(證明的證,信心的信)。這當中主要是講到六種成就,講到與會的時間、處所跟大衆,有六種成就。第「二」是「別序」,別于一般經典,是這部經特有的,又叫做發起序,它是發起這部經的因緣。這部經是誰來發問的?是在什麼的因緣情況下,佛陀才講這部經的?叫做別序,又叫做發起序。我們先看「通序」,通序當中分二科:「初、標法會時處;二、引大衆同聞」。「標法會時處」,先講前面的五種成就;「引大衆同聞」,再講第六個衆成就。「丙初」,先看第一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