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個「標法會時處」:
甲一序分二
乙一通序二
丙一標法會時處
如是我聞,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。
這一段是「標法會時處」,這個彌陀法會的時處。這個標法會時處,事實上是解釋在本經當中的五種成就。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,他的注解有二段:第一段是「總標」,第二段是「別釋」。看「總標」:
總標
┌如是──標信順。
│
├我聞──標師承。
│
┼一時──標機感。
│
├佛───標教主。
│
└舍衛等─標說經處也。
這個「如是」是「標信順」,由「如是」這二個字,使令我們能夠對本經相「信」隨「順」,是屬于信成就,這是屬于信。「我聞」是「標師承」,是一個聞成就,表示這以下如是的經文,不是我阿難尊者自己能夠覺悟的、也不是我自己想出來的,我是親從佛陀聽聞而來的,這是有「師承」的,這表示聞成就。「一時」是「標機感」。這個「機」是講衆生的根機成熟了,這個「感」是感應佛陀的說法,這個叫「一時」,就表示時成就(時間的時)。「佛」,這個法是誰說的呢?「教主」,就是我們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,這是主成就(主人的主)。「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」,「舍衛等標說經」的「處」所,這是一個處成就,是在什麼地方說的呢?處成就。就是信、聞、時、主、處,就是五種的成就,這是一個總標。看「別釋」:
如是
別釋
┌實相妙理,古今不變─名「如」。
┌┤
│└依實相理,念佛求生淨土,決定無非─曰「是」。
這個「如」就是「古今不變」,叫做「如」。就是說這以下的經文,是不能隨時空而有所改變的,經過百千萬劫,這個經文的內涵是不能改變的,義理是不能變的,「古今不變」。這個「是」就是說:我們「依」止「實相」的道「理,念佛求生淨土」,這個是「決定」沒有錯「非」的,叫做「是」。這叫「如是」,一方面它是「古今不變」,一方面它是「決定無非」。這二句話是來解釋以下的全部經文,都是「如」,都是「是」。這世間的學問跟佛法有不同的地方。世間的學問是有變化的,你提出這樣的一種學說,經過一段時間以後,就被推翻了。或者你這個學說拿到外太空、拿到天界去,這個學說就不能成立了,它有時空的限製。但是佛陀所說的法,這個本經的內涵,是「古今不變」的,是「決定無非」的,所以有資格稱爲「如」、也有資格稱爲「是」。這個「如是」是總持下面的經文。這個「如是」的經文是誰說的呢?
我聞
│ 實相非我、非無我,阿難不壞假名,故仍─稱
│┌
││ 「我」。
├┤
│└耳根發耳識,親聆圓音,如空印空─名「聞」。
「實相」,這我們前面說過了,就是現前一念心性。每一個衆生都有一念的心性,「阿難」尊者也不例外。這個現前一念心性、這個明了性當中,是剎那剎那生滅的,沒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,所以「我」不可得。但是它有各式各樣的染淨作用,所以它也是「非無我」。既然是「無我」,「阿難」尊者怎麼說是「我聞」呢?這個「我」是怎麼安立的呢?因爲「不壞假名」。就是這是一個名稱,不要去破壞這樣的一個名稱,依止這樣的「假名」,這個「我」只是一個假名,所以「仍稱」爲「我」。「耳根發耳識,親聆圓音,如空印空。」能聽得一念心性是畢竟空,所聽的法義它的本性也是空,「如空印空」,所以稱爲「聞」。這個「我聞」表示師承,是阿難尊者親從佛那個地方聽聞而來的,叫做「我聞」。
「如是我聞」這四個字,在一般的經典,都是有這四個字。這四個字的安立,從古德注解當中的說明,主要有二層意思:第一層意思是尊佛教敕,尊重佛陀的教敕。這怎麼說呢?佛陀臨滅度的時候,佛陀的侍者阿難尊者哭得很傷心,因爲他只是證得初果,還沒有斷除愛的煩惱。阿那律尊者就跟阿難尊者說:現在不是哭的時候,現在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去辦。什麼事情呢?你要問佛陀四件事情:第一件,佛陀滅度後,我們弟子以何爲師呢?佛在世的時候以佛爲師,佛陀教我們這件事情該做、那件事情不該做,我們就依教奉行。佛滅度以後,我們佛弟子以何爲師呢?佛陀說:以戒爲師。佛陀所製定的這些戒法,就是我們的導師。第二個,我們這一念心依何而住呢?前面的戒法是身口的軌範,現在講我們內心雲何應住?雲何降伏其心呢?佛陀就指示說:以四念處爲住,內心當中安住在四念處。第叁個,對這些惡性比丘應該怎麼辦呢?這不聽招呼的比丘怎麼, 辦呢?佛陀說:默擯。你也不要打他、罵他,但是也不要跟他來往,大家都不跟他講話,保持默然,他沒有趣味他就離開了。佛陀指示默擯這個辦法,來對治這些惡性比丘。第四個,一切經首當安何字?佛陀滅度以後,我們想把佛陀的這些文字結集、流通後世,在這個經首當中,要安排何字才能夠啓信于後人?這一切經首當安何字?佛陀就指示說:安立這個「如是我聞」。所以這個「如是我聞」的安立,是尊佛教敕,是佛陀的遺命,尊從佛陀的遺命,這是第一個理由。第二個理由斷衆疑惑。這個斷衆疑惑就是說:佛陀滅度以後,佛弟子在結集的時候,阿難尊者(阿難尊者他一個特色,他多聞第一,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難心。)把佛陀一生所說的教法,完全攝持在一念心中。所以他在背誦佛陀經典的時候,一個字都沒有錯,非常的流暢。而且阿難尊者具足叁十二相。這個時候有些阿羅漢就起了叁個疑惑:第一個疑佛重起,懷疑釋迦牟尼佛又重新生起,佛陀是不是滅度以後又重新生起?因爲阿難尊者的叁十二相跟佛很相似,他講的文字又跟佛陀完全一模一樣,這個時候阿羅漢就疑佛重起,是不是佛陀又重新再活過來了?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疑阿難成佛,懷疑阿難尊者是不是成佛了?他也有這麼高的智慧,能夠覺悟這麼多的真理,懷疑阿難成佛。第叁個疑他方佛來,哦,阿難尊者不是成佛,是他方的佛來到我們這個世界爲我們說法?這個時候叁重疑惑生起的時候,阿難尊者一升座就宣說:「如是我聞」,這以下的經文是我聽聞佛陀演說而來的。這個時候叁種疑惑就完全消滅了,它能夠斷衆疑惑,有這樣的功能。所以,我們一般的經典,都安立了這四個字,一方面是遵佛教敕,一方面是斷衆疑惑,這個是「如是我聞」安立的理由。
一時
┼─時無實法,以師資道合,說聽周足─名「一時」。
這「一時」是怎麼安立呢?爲什麼不明確說出說法的時間呢?因爲「時」間沒有真「實」的「法」。這意思就是說:這個與會的大衆有不同法界的衆生,有人道、有阿修羅、有天人、有阿羅漢、有菩薩。每一個法界的業感時間不一樣。蕅益大師說:「四天王一晝夜,人間五十年,有何實法可念?」這個四天王一天過去,我們人間已經運轉五十年;四天王過二天,我們一個人就死掉了。所以蕅益大師說:有何實法可念?這個人生那麼的短暫,有什麼東西好貪著的呢?既然每一個法界的時間不同,所以這個時間的相貌就不能講出一個標准,所以只好以這個「師資道合,說聽周足」的那個時候,就是老師跟徒弟這二個因緣具足了,說者、聽者的因緣具足了,在那個時候就安立爲「一時」,就是大家在那個地方集會的那個時候,就叫做「一時」。因爲這個與會的大衆有很多法界的衆生來參加,所以這個時間就不能有一個固定的標准,這叫做「一時」。
佛
├─自覺、覺他、覺行圓滿,人天大師─名「佛」。
這個大家能夠明白,前面也說過了。佛陀就是「自覺」,就是從自利的角度,他覺悟了真理;從利他的角度,他有方便來「覺」悟一切有情;「覺行圓滿」:這叫「佛」。這個是主成就,看處成就:
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
│┌「舍衛」此雲聞物。中印度大國之名,波斯匿王
││
││ 所都也。
││
└┤┌匿王太子─名祇陀,此雲戰勝──┐
└┤ ├─
└匿王大臣─名須達多,此雲給孤獨┘
┌給孤長者布金買太子園,供佛及僧┐
─┤ ├
└祇陀感歎,施余未布少地────┘
──故並名「祇樹給孤獨園」也。
「祇樹給孤獨園」這個花園,是「舍衛國」的一個花園。這個「舍衛」國,翻成中文叫「聞物」。這個「物」就是國有的財物之豐,叫做「物」。這個國家有很多很多的財物,非常的豐盛,國有財物之豐叫做「物」。這個「聞」呢,人有多聞之德。這些人不但是有錢財,他們歡喜多聞、喜歡追求智慧,人有多聞之德謂之「聞」。可見舍衛國的這些人,富而好理,所以叫做「舍衛」,翻成「聞物」。是「中印度」的一個「大國」的「名」稱,它的國王叫「波斯匿王」,波斯匿王的首「都」,叫舍衛國。這個「祇樹給孤獨園」是怎麼安立的呢?波斯「匿王」的「太子」叫做「祇陀」太子,「祇陀」翻成中文叫「戰勝」。「須達多」長者是波斯「匿王」的「大臣」,叫「給孤獨」。「給孤長者」用黃「金」鋪地,「買」下「太子」的花「園」,「供佛及僧」。這個時候「感」動了「祇陀」太子,把樹的部分也「布」施出來,所以合起來叫「祇樹給孤獨園」。
這個公案我們也簡單的解釋一下。這個給孤獨長者,又叫做須達多長者。當時他是到隔壁的國家叫王舍城,是爲他的小兒子去提親,向一個長者來提親。當時這個長者很忙錄,跑過來跑過去。他說:你是什麼事情呢?你一個堂堂大富長者,什麼事情讓你那麼緊張,親自要去辦理呢?他說:我要去供養佛陀,要辦很多的飲食,要請佛陀來我們這個地方應供。這個時候須達多長者聽到「佛陀」這二個字以後,「身毛皆豎、歡喜無量。」這個身毛都豎起來,心中生大歡喜。這個密宗就說:聽到佛陀、聽到叁寶的聲音,能夠身毛皆豎、歡喜無量,這個是歸依的一個究竟的量,就是這個人叁歸依的量具足了。他聽到佛陀以後呢,他就迫不及待的想趕快見到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