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▪P37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个「标法会时处」:

  甲一序分二

  

   乙一通序二

  丙一标法会时处

  如是我闻,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。

  这一段是「标法会时处」,这个弥陀法会的时处。这个标法会时处,事实上是解释在本经当中的五种成就。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,他的注解有二段:第一段是「总标」,第二段是「别释」。看「总标」:

  总标

  ┌如是──标信顺。

  │

  ├我闻──标师承。

  │

  ┼一时──标机感。

  │

  ├佛───标教主。

  │

  └舍卫等─标说经处也。

  这个「如是」是「标信顺」,由「如是」这二个字,使令我们能够对本经相「信」随「顺」,是属于信成就,这是属于信。「我闻」是「标师承」,是一个闻成就,表示这以下如是的经文,不是我阿难尊者自己能够觉悟的、也不是我自己想出来的,我是亲从佛陀听闻而来的,这是有「师承」的,这表示闻成就。「一时」是「标机感」。这个「机」是讲众生的根机成熟了,这个「感」是感应佛陀的说法,这个叫「一时」,就表示时成就(时间的时)。「佛」,这个法是谁说的呢?「教主」,就是我们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,这是主成就(主人的主)。「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」,「舍卫等标说经」的「处」所,这是一个处成就,是在什么地方说的呢?处成就。就是信、闻、时、主、处,就是五种的成就,这是一个总标。看「别释」:

  如是

  别释

  ┌实相妙理,古今不变─名「如」。

  ┌┤

  │└依实相理,念佛求生净土,决定无非─曰「是」。

  这个「如」就是「古今不变」,叫做「如」。就是说这以下的经文,是不能随时空而有所改变的,经过百千万劫,这个经文的内涵是不能改变的,义理是不能变的,「古今不变」。这个「是」就是说:我们「依」止「实相」的道「理,念佛求生净土」,这个是「决定」没有错「非」的,叫做「是」。这叫「如是」,一方面它是「古今不变」,一方面它是「决定无非」。这二句话是来解释以下的全部经文,都是「如」,都是「是」。这世间的学问跟佛法有不同的地方。世间的学问是有变化的,你提出这样的一种学说,经过一段时间以后,就被推翻了。或者你这个学说拿到外太空、拿到天界去,这个学说就不能成立了,它有时空的限制。但是佛陀所说的法,这个本经的内涵,是「古今不变」的,是「决定无非」的,所以有资格称为「如」、也有资格称为「是」。这个「如是」是总持下面的经文。这个「如是」的经文是谁说的呢?

  我闻

  │ 實相非我、非無我,阿難不壞假名,故仍─稱

  │┌

  ││ 「我」。

  ├┤

  │└耳根发耳识,亲聆圆音,如空印空─名「闻」。

  「实相」,这我们前面说过了,就是现前一念心性。每一个众生都有一念的心性,「阿难」尊者也不例外。这个现前一念心性、这个明了性当中,是剎那剎那生灭的,没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,所以「我」不可得。但是它有各式各样的染净作用,所以它也是「非无我」。既然是「无我」,「阿难」尊者怎么说是「我闻」呢?这个「我」是怎么安立的呢?因为「不坏假名」。就是这是一个名称,不要去破坏这样的一个名称,依止这样的「假名」,这个「我」只是一个假名,所以「仍称」为「我」。「耳根发耳识,亲聆圆音,如空印空。」能听得一念心性是毕竟空,所听的法义它的本性也是空,「如空印空」,所以称为「闻」。这个「我闻」表示师承,是阿难尊者亲从佛那个地方听闻而来的,叫做「我闻」。

  「如是我闻」这四个字,在一般的经典,都是有这四个字。这四个字的安立,从古德注解当中的说明,主要有二层意思:第一层意思是尊佛教敕,尊重佛陀的教敕。这怎么说呢?佛陀临灭度的时候,佛陀的侍者阿难尊者哭得很伤心,因为他只是证得初果,还没有断除爱的烦恼。阿那律尊者就跟阿难尊者说:现在不是哭的时候,现在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去办。什么事情呢?你要问佛陀四件事情:第一件,佛陀灭度后,我们弟子以何为师呢?佛在世的时候以佛为师,佛陀教我们这件事情该做、那件事情不该做,我们就依教奉行。佛灭度以后,我们佛弟子以何为师呢?佛陀说:以戒为师。佛陀所制定的这些戒法,就是我们的导师。第二个,我们这一念心依何而住呢?前面的戒法是身口的轨范,现在讲我们内心云何应住?云何降伏其心呢?佛陀就指示说:以四念处为住,内心当中安住在四念处。第三个,对这些恶性比丘应该怎么办呢?这不听招呼的比丘怎么, 办呢?佛陀说:默摈。你也不要打他、骂他,但是也不要跟他来往,大家都不跟他讲话,保持默然,他没有趣味他就离开了。佛陀指示默摈这个办法,来对治这些恶性比丘。第四个,一切经首当安何字?佛陀灭度以后,我们想把佛陀的这些文字结集、流通后世,在这个经首当中,要安排何字才能够启信于后人?这一切经首当安何字?佛陀就指示说:安立这个「如是我闻」。所以这个「如是我闻」的安立,是尊佛教敕,是佛陀的遗命,尊从佛陀的遗命,这是第一个理由。第二个理由断众疑惑。这个断众疑惑就是说:佛陀灭度以后,佛弟子在结集的时候,阿难尊者(阿难尊者他一个特色,他多闻第一,佛法如大海,流入阿难心。)把佛陀一生所说的教法,完全摄持在一念心中。所以他在背诵佛陀经典的时候,一个字都没有错,非常的流畅。而且阿难尊者具足三十二相。这个时候有些阿罗汉就起了三个疑惑:第一个疑佛重起,怀疑释迦牟尼佛又重新生起,佛陀是不是灭度以后又重新生起?因为阿难尊者的三十二相跟佛很相似,他讲的文字又跟佛陀完全一模一样,这个时候阿罗汉就疑佛重起,是不是佛陀又重新再活过来了?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疑阿难成佛,怀疑阿难尊者是不是成佛了?他也有这么高的智慧,能够觉悟这么多的真理,怀疑阿难成佛。第三个疑他方佛来,哦,阿难尊者不是成佛,是他方的佛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为我们说法?这个时候三重疑惑生起的时候,阿难尊者一升座就宣说:「如是我闻」,这以下的经文是我听闻佛陀演说而来的。这个时候三种疑惑就完全消灭了,它能够断众疑惑,有这样的功能。所以,我们一般的经典,都安立了这四个字,一方面是遵佛教敕,一方面是断众疑惑,这个是「如是我闻」安立的理由。

  一时

  ┼─时无实法,以师资道合,说听周足─名「一时」。

  这「一时」是怎么安立呢?为什么不明确说出说法的时间呢?因为「时」间没有真「实」的「法」。这意思就是说:这个与会的大众有不同法界的众生,有人道、有阿修罗、有天人、有阿罗汉、有菩萨。每一个法界的业感时间不一样。蕅益大师说:「四天王一昼夜,人间五十年,有何实法可念?」这个四天王一天过去,我们人间已经运转五十年;四天王过二天,我们一个人就死掉了。所以蕅益大师说:有何实法可念?这个人生那么的短暂,有什么东西好贪着的呢?既然每一个法界的时间不同,所以这个时间的相貌就不能讲出一个标准,所以只好以这个「师资道合,说听周足」的那个时候,就是老师跟徒弟这二个因缘具足了,说者、听者的因缘具足了,在那个时候就安立为「一时」,就是大家在那个地方集会的那个时候,就叫做「一时」。因为这个与会的大众有很多法界的众生来参加,所以这个时间就不能有一个固定的标准,这叫做「一时」。

  佛

  ├─自觉、觉他、觉行圆满,人天大师─名「佛」。

  这个大家能够明白,前面也说过了。佛陀就是「自觉」,就是从自利的角度,他觉悟了真理;从利他的角度,他有方便来「觉」悟一切有情;「觉行圆满」:这叫「佛」。这个是主成就,看处成就:

  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

  │┌「舍卫」此云闻物。中印度大国之名,波斯匿王

  ││

  ││ 所都也。

  ││

  └┤┌匿王太子─名祇陀,此云战胜──┐

  └┤    ├─

  └匿王大臣─名须达多,此云给孤独┘

  ┌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,供佛及僧┐

  ─┤    ├

  └祇陀感叹,施余未布少地────┘

  ──故并名「祇树给孤独园」也。

  「祇树给孤独园」这个花园,是「舍卫国」的一个花园。这个「舍卫」国,翻成中文叫「闻物」。这个「物」就是国有的财物之丰,叫做「物」。这个国家有很多很多的财物,非常的丰盛,国有财物之丰叫做「物」。这个「闻」呢,人有多闻之德。这些人不但是有钱财,他们欢喜多闻、喜欢追求智慧,人有多闻之德谓之「闻」。可见舍卫国的这些人,富而好理,所以叫做「舍卫」,翻成「闻物」。是「中印度」的一个「大国」的「名」称,它的国王叫「波斯匿王」,波斯匿王的首「都」,叫舍卫国。这个「祇树给孤独园」是怎么安立的呢?波斯「匿王」的「太子」叫做「祇陀」太子,「祇陀」翻成中文叫「战胜」。「须达多」长者是波斯「匿王」的「大臣」,叫「给孤独」。「给孤长者」用黄「金」铺地,「买」下「太子」的花「园」,「供佛及僧」。这个时候「感」动了「祇陀」太子,把树的部分也「布」施出来,所以合起来叫「祇树给孤独园」。

  这个公案我们也简单的解释一下。这个给孤独长者,又叫做须达多长者。当时他是到隔壁的国家叫王舍城,是为他的小儿子去提亲,向一个长者来提亲。当时这个长者很忙录,跑过来跑过去。他说:你是什么事情呢?你一个堂堂大富长者,什么事情让你那么紧张,亲自要去办理呢?他说:我要去供养佛陀,要办很多的饮食,要请佛陀来我们这个地方应供。这个时候须达多长者听到「佛陀」这二个字以后,「身毛皆竖、欢喜无量。」这个身毛都竖起来,心中生大欢喜。这个密宗就说:听到佛陀、听到三宝的声音,能够身毛皆竖、欢喜无量,这个是归依的一个究竟的量,就是这个人三归依的量具足了。他听到佛陀以后呢,他就迫不及待的想赶快见到…
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