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佛陀,这明天早上都觉得太晚了,睡觉的时候就翻过来覆过去。到了晚上的时候,他在这个长者家晚上睡觉的时候,这个天人就来引导他,放大光明。他以为是天亮了,就随着这个天人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去见佛陀。他拜下去,佛陀为他说四谛法,当下就证得初果。证得初果以后,内心当中有无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有四不坏信,对三宝有坚固不可破坏的信心,就祈求佛陀能够到舍卫国的地方来弘法。佛陀就答应了。答应了以后,他就回去找一个处所。佛陀是一个很庞大的僧团,千二百五十人俱,不是一个小僧团。这时候就在舍卫国当中,找到了祇陀太子的花园,就希望把这个花园买下来,盖一个道场送给佛陀来这个地方说法。祇陀太子当时的心情是不想卖,他非常喜欢这个花园。但是须达多长者在当时是名称普闻,很有道德、德高望重的一个大臣,又不好拒绝他。就出了一个难题说:你要买我的花园可以,除非你用黄金把我的花园铺满,我才卖给你,黄金铺地就卖给你。须达多长者是证得初果,有四不坏信的人,对三宝的信心特别坚固,就答应了。回去就把他的仓库打开,用黄金铺地。这个时候,祇陀太子就被他感动了。他说:唉呀!这个佛陀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,让你这么恭敬呢?这个时候,须达多长者就如是如是的报告佛陀的功德,祇陀太子也生起了归依的心。就说:这样子,我这个花园有很多很多的树木,这个树木有树干,你也不能够黄金铺地。你把这个树干砍掉,这印度那么热,你把这个树都砍掉,这花园也没有什么作用,那么炎热。那这样子好了,这些树的部分都是我供养(呵),这大地的地方你供养。所以这个花园就二个人供养,就是祇陀太子他供养树,「祇树」;这个大地是给孤独长者供养的,「给孤独园」,二个人合起来就构成了这个道场的名称。这个地方就讲了很多的经典,像《阿弥陀经》《金刚经》《楞严经》都是在这个舍卫国的祇树给孤独园宣说的。
这个地方是说明:弥陀法会前面的五种成就,就是「如是、我闻、一时、佛、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」,信、闻、时、主、处五种成就。好,我们看第十六页:
┌初声闻众
│
○丙二引大众同闻┼二菩萨众
│
└三天人众
这个「丙二」是说明六种成就的第六个成就,叫「众成就」,就是与会大众,「引」出「同闻」的「大众」,叫「引大众同闻」。「同闻」的「大众」有三科:「初、声闻众;二、菩萨众;三、天人众」。一般我们讲大乘的功德,是超过小乘的功德。但是在经典结集的时候,都是把「声闻」比丘,这个与会大众比丘放在前面。这是什么道理呢?蕅益大师作了解释,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:
┌出世相故
│
┌声闻居首者┼常随从故
│ │
│ └佛法赖僧传故
经典的结集,把这个比丘放在第一个,有三层的道理:第一个「出世相故」。就是说虽然他是一个小乘的学者,但是他外表所现的,是三世诸佛清净的幢相。三世诸佛在人间成佛的时候,都是现出剃发染衣的,没有一个佛是现在家相的。所以从外表的相貌来说,他是相似于佛陀的清净幢相,所以这一点值得尊重,「出世相故」。剃发染衣,受持净戒,现出三世诸佛清净幢相,从这一层理由,就值得我们的尊重。第二个「常随从故」。这些比丘经常随从在佛陀的旁边,佛陀到舍卫国就跟到舍卫国,佛陀到王舍城就跟到王舍城,到摩竭陀国就跟到摩竭陀国,这个「常随从」的缘「故」,也值得我们尊重。第三个理由是最重要,「佛法赖僧传故」。站在住持正法的角度,这个出家众是内护(内外的内);这个居士虽然也能够护持佛法,是属于外护,这个居士主要就是安排一个道场,就是属于这种设备、资源的提供。真正的弘扬佛法、住持正法、续佛慧命,是以比丘出家众为主。所以站在一个佛法弘传的角度,也值得尊重,「佛法」是依「赖僧」宝,才能够流「传」下去。有这三层的理由,所以把声闻众放在前面。「菩萨」放在「中」间的理由也有三个:
│
│ ┌相不定故
│ │
├菩萨居中者┼不常随故
│ │
│ └表中道义故
菩虽然也有出家,但是可也有在家,这个相貌有世俗的「相」貌、也有出家的相貌,这个染净「不」决「定」。第二个「不常随故」,菩萨有他的家庭事业,不能经常跟随佛陀,这是一个理由。第三个「表中道义故」,这个人天贪恋生死,声闻众趋向于偏空,一个贪着有相、一个偏在空性,所以都不是中道,只有菩萨是中道。所以安排在中间,也有表示中道的这一层意思。天人排在最后,也有三个理由:
│
│ ┌世间相故
│ │
└天人列后者┼凡圣品杂故
│
└外护职故
天人在后面,因为不管是人、天、阿修罗,这些所现的都是「世」俗「相」貌,这种杂染的相貌。「凡圣品杂故」,有凡夫、有圣人,这个品类是参杂的原故。「外护职故」,这个天人是外护,所以就排在外面,表示有保护的这一层意思。我们看经典上说:文殊菩萨有一次遇到迦叶尊者,但是文殊菩萨让迦叶尊者先走,也有这个意思。照理讲,从内心的功德来说,文殊菩萨的功德是超过迦叶尊者。但是因为迦叶尊者他是「出世相故、常随从故、佛法赖僧传故」,他有这三种功德,所以文殊菩萨就让迦叶尊者先走,尊重你这个出家的身分,有这一层意思。好,我们先休息十分钟。
第十四卷
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十六页。
┌初明类标数 今初。
│
○丁初声闻众又三┼二表位叹德
│
└三列上首名
这一科是「引众同闻」的第一科,「声闻众」,就是说明同闻的大众,第一先列出声闻众。「声闻众」又分三小科:「初、明类标数;二、表位叹德;三、列上首名。今初」。先看第一科「明类标数」,看经文:
丁一、声闻众三
戊一、明类标数
与大比丘僧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这段经文「与大比丘僧」是「明类」,说明声闻众的种类,他不是沙弥,而是「大比丘」,说明他的种类。这些种类有多少呢?「标数」,「千二百五十人俱」,这个叫「明类标数」。看蕅祖的注解。蕅祖的注解,先解释「大比丘僧」,再解释「千二百五十人俱」。先解释「明类」,看「总标」:
大比丘
明类
总标
大比丘─受具足戒出家人也。
这是「受」了「具足戒」的「出家人」,简别他们不是沙弥。看「别释」,「别释」当中,先解「释比丘三义」:
别释
释比丘三义
┌一乞士─一钵资身,无所畜藏,专求出要。
比丘梵語│
┼二破恶─正慧观察,破烦恼恶,不堕爱见。
,含三義│
└三怖魔─发心受戒,羯磨成就,魔即怖也。
「比丘」是印度话,因为它含多义,所以不翻。含多少意思呢?「含三」层意思。第一个「乞士」。就是他「一钵资身,无所畜藏,专求出要。」我们从戒律上来看,佛陀他要出家人的修行方式,就是你一个出家人,你不要从事生产事业,这个从事生产事业叫做邪命。那你不从事生产事业,这个生活怎么办呢?「一钵资身」,你向居士来乞求,上乞佛法以资慧命,下乞饮食以资色身。就是用这个托「钵」的方式来维持生命。这个托钵的原则,「无所畜藏」,就是你每天都要托钵,你不能够说我们今天多托一点,明天偷懒不去了,不可以。你有吃剩的要布施给众生,不能残宿食。今天托多了、居士供养多了,要把它布施出去,明天还要去托钵,「无所畜藏」。靠着托钵生活,你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干什么呢?「专求出要」。就是你要把这个精神、体力、时间保存下来,一心一意的修学出世的圣道。这是佛陀在戒律里面对出家众的一个规定,「一钵资身,无所畜藏,专求出要」,这叫做「乞士」。第二个「破恶。正慧观察,破烦恼恶,不堕爱见。」这个出家众专求出要,是怎么修行出要法呢?主要的是「正慧观察」。这个「正慧观察」,主要是四念处:观身不净、观受是苦、观心无常、观法无我,用这个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的四种智慧,来观察我们的身心世界。
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:我们刚开始出家,只是对三宝一念的信心,我们相信三宝能够救拔我们,我们相信假藉三宝的引导使令我们离苦得乐,就是这一念的信心,就来到僧团。出家以后,也是依止这个信心来持戒,乃至于修忏、修福。这个时候,慢慢慢慢也多少有一点闻慧,就如此而已。但是对于内心粗重的烦恼,还是不能调伏。虽然不能调伏烦恼,但是我们对于业果的信心、对于戒法的信心,来勉强自己去遵从佛陀的戒法,刚开始是这样的情况。就是多少有一点闻慧,知道我们身体是不净的、是苦、是无常、是无我的,依稀仿佛有这么一个概念。但是烦恼活动的时候,还是随顺颠倒的思想,还是起烦恼。但是起烦恼,不敢造业。为什么?因为有这个戒的摄持。就是开始这么一层闻慧。但是我们慢慢慢慢的「专修出要」,这句话很重要。你刚出家不要去做太大的事业,找一个寂静的地方,一方面听闻佛法,有这个解门;一方面能够修止观,实际的去操作。慢慢慢慢的,你一次一次的听闻法义,一次一次用这种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这四种光明的智慧,来照你的身心世界,你就能够对身心世界的这个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的真实相,有一个深刻的理解。这个时候,你过去的那个颠倒,这个常、乐、我、净的颠倒,就能够调伏下来。这个时候就到了思慧的程度了。我们对于身心这种不净、苦、无常、无我,要达到思慧的程度、达到胜解的程度,你就不容易退转了。不会说一点点风吹草动、一点点的恶因缘刺激就还俗,不容易。烦恼多多少少也会活动,但是淡薄了,淡薄了很多。你看到这个不净相、苦相、无常相、无我相的时候,烦恼淡薄了。所以说「正慧观察,破烦恼恶,不堕爱见。」所以说调伏烦恼主要是要靠智慧,但是…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