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要以戒、定作基础,有持戒,有一点止的力量、有一点寂静的力量,在这寂静的心当中,以这个四念处来观察身心世界,慢慢慢慢的调伏烦恼,不堕爱见,是这样的一个情况,这是一个比丘的正命。比丘做什么事呢?就是做这件事情。「三、怖魔,发心受戒,羯磨成就,魔即怖也。」这个魔王的心情,他是不欢喜涅槃的,他贪恋这个世间的五欲乐,他不但自己贪恋,他还不喜欢别人出去,希望全世界所有人,都陪着他享受五欲的快乐,这个魔王的心情是这样子。这个时候有人「发心受」了「戒」以后,经过三番「羯磨」得到戒体,他就是往出世的圣道迈进,魔王非常的害怕、非常的着急,他的眷属又要减少了。所以这个比丘受戒,也有「怖魔」的意思。这个比丘有「乞士、破恶、怖魔」三层的道理,所以就不翻译了,多义不翻。这个是指比丘。再解释这个「僧」:
僧
释僧居六和
┌─同证无为解脱,名理和。
│
│┌身同住┐
僧者,具云僧伽││ │
┤├口无诤│
,此翻和合眾 ││ │
│├意同悦│
└┤ ├名事和也。
├见同解│
│ │
├戒同修│
│ │
└利同均┘
「僧」也是印度话,但印度话本来是「僧伽」二个字,中国人畏繁要简,就取这个「僧」字。这个「僧」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「和合众」。这个「和合」有二层意思:一个是「理和」,一个是「事和」,就是这个僧团的和合有二层意思。先解释「事和」。这个事和有六和合,身、口、意、戒、见、利。但是六和合生起的次第,第一个是见解的和合,所以我们按照这个次第,先解释「见」。换句话说,你一定是「见、戒、利」的和合,才能引生「身、口、意」的和合。先看第一个「见」。一个僧团的根本和合的条件,就是大家思想要一样。所以古代的丛林,天台宗有天台宗的道场,唯识宗有唯识宗的道场,不能共住的。有些人说:你这个僧团没几个人住,那个僧团也没有几个人住,大家可以住在一起,减少这个处所。讲这句话是外行话(哈──)。因为思想不一样住在一起,这彼此间会争执的。唯识的思想跟天台宗的思想是不一样的。佛法根本思想是缘起,「一切法因缘生」,破除外道邪因缘论、无因缘论。但是是什么因缘生起呢?唯识宗说是阿赖耶识。阿赖耶识,它是剎那剎那生灭、剎那剎那受熏。天台宗认为是真如。这二个怎么能够住在一起呢?(呵──)住在一起,二个思想上就会开始互相争执。所以这个道场第一个是「见」和「同解」。刚开始修行,是允许有法执的,看这个意思。就是你还没有过河之前,佛陀允许你捉住一个船,可以。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。当然每一个人到达究竟的时候,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。但是在整个过程当中,佛陀是允许你选择契合你根机的法门去修行,这个是允许的。所以僧团第一个和合的条件,就是见合同解,这是第一个。第二个「戒」和「同修」,各式各样的戒法、各式各样的制度,大家遵守一个共同的制度,什么时候做早课,什么时候共修,什么时候做晚课,什么时候吃饭,它有一定作息、时间、制度,这个大家的戒法要一样,「戒和同修」。第三「利」和「同均」,饮食、衣服等四事的供养,大家要一致的。不能说你吃的是这个,他吃的是那样,不可以的,这个会引起争执,这个利养要同均,这第三个。由于见、戒、利的和合,我们身、口、意就容易和合。所以我们就很容易身和同住,大家身体住在一起,有一定的作息,大家一起上殿、一起下殿,一起上课,「身」和「同住」。因为思想一致,就容易「口」和「无诤」,我讲的话你也同意,你讲的话我也同意,这个话一讲出来,大家都不会争执。「意」和「同悦」,大家的心情,我包容你、你也赞叹我,大家互相包容、互相赞叹,意和合同悦。我看到你欢喜,你看到我也很欢喜。这样子,大家就有共住的条件,这是这六个条件具足了,这样才是一个和合的僧团,这个叫做「事」相的和合,有六种的条件。这个事和是通于凡圣,通于凡夫、也通于圣人。但是「理和」则专指圣人。我们看理和是一个什么境界呢?「同证无为解脱,名理和。」「无为解脱」,简单的说就是我空、法空的真理。每一个人在趋向我空、法空的方法是不一样的。譬如阿毗达磨的论师,他欢喜修无常,从这个身心的变化,前一剎那的身心,跟下一剎那的身心是不同,无常故苦、苦即无我,从无我当中悟入空性,阿毗达磨的思想、方法是这样子的。中观学者他悟入空性,他不是从无常下手,不是从事相上的差别,他的智慧高,他观察我们身心世界:「诸法不自生,亦不从他生,不共不无因,是故知无生。」从这样的一个道理观察,去悟入无生的空性,虽然方便有多门,但是悟入空性是:「一空无二空,一如无二如」,是无差别的。所以所有的圣人只要透过实修,所证的理性是无差别的。虽然这个方法有很多很多的差别;但是当他们进入这个门以后,有各式各样的门可以进来;但是进了门以后,大家是一家人,同证无为解脱,这理性上是和合的、无差别的。这个理和是专指圣人,这个事和是通于凡圣。不过有理和,也不表示这个人就有事和,也不一定。你看部派佛教(佛在世一百年叫原始佛教,大家没有什么争执;佛灭度后第一个一百年叫做部派佛教。),这个僧团就开始争执了。为什么争执呢?这个思想不一样,对戒律、对教理的解释不同。但是部派佛教的部主都是大阿罗汉,所以道宣律师说:「其入观也,人法双亡;及其出也,不无缘习。」就是这些部主阿罗汉,他们到了佛堂里面入观的时候,观一切法空、无我、无我所的时候,人法双亡,我不可得、法不可得,大家所安住的空性是无诤三昧,我入的空性是如,你也是如,一如无二如。但是从佛堂出来解释名相的时候,大家就有话说了。大阿罗汉那个法执,我们看律藏,那些部主、那些大阿罗汉在解释戒律的时候,每一个的口气都是得理不饶人的,诤得非常厉害。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,因为阿罗汉还有法执,只有佛陀才没有法执。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,事和也不一定理和。这是二种和合的情况。不过是这样子的:如果共住的话是偏重在事和。这个叫做「僧」,就是具足这六个和合的条件,就称为「僧」,或者叫做「和合众」。这个是解释「大比丘僧」,这一科是「明类」,说明声闻众的种类,再看「标数」:
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标数
┌三迦叶师资───共千人┐
│ │
「千二百五十人」者┼身子、目连师资─二百人├
│ │
└耶舍子等────五十人┘
┌感佛深恩
──皆佛成道,先得度脱┤
└常随从也
与会大众有「千二百五十人」的声闻众,这一千二百五十是怎么来的呢?「三迦叶」的「师资」是一「千人」。佛陀成道以后,先度五比丘,第二个就是三迦叶。这三迦叶是三个兄弟:就是优楼频螺迦叶,他领有五百徒众,他是大哥;老二弟名伽耶迦叶,领有二百五十徒众;老三弟名那提迦叶,也是领二百五十徒众。他们在恒河的上中下游修行,他们是事火婆罗门。佛陀先去度化优楼频螺迦叶,佛陀为他说法,就归依了佛陀。归依以后,他就把这些事火的工具丢到河里去。河里的工具就流到中游的地方,被这个伽耶迦叶看到了,以为他大哥出了什么事了,怎么把事火的工具丢到河里面去呢?跑上去看,不是出事,是归依了佛陀。佛陀为他说法,他们也就次第的归依了。就度了三迦叶,他们师父、徒弟加起来有一千人,这是第一个僧团的成立。「身子、目连师资二百人」,舍利弗尊者跟目犍连尊者,当时也是婆罗门外道,各领一百个人在修行。舍利弗一开始不是先见到佛陀,他是先见到马胜比丘,看到马胜比丘威仪具足,就问他说:你的老师是谁呢?说:我的老师是佛陀。你的老师是教你什么法门呢?说:我的老师告诉我说:「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,我佛大沙门,常作如是说。」这舍利弗尊者听到这句话,就证得初果。初果以后,他就把这句话告诉目犍连尊者,后来二个人都归依了佛陀,所以这个时候又多了二百人。第三个是度「耶舍子等五十人」,耶舍就是耶舍长者子,还有他的同参道友,总共五十人。就是「佛成道」以后,最「先度脱」的这些人。这些人可以说是佛陀最早期的弟子,「感佛深恩」,经「常」的「随从」在佛的旁边,「千二百五十人俱」。看这个意思,佛在世的时候,这个僧团是很大,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团。我们台湾好象还没有这么大的僧团,「一千二百五十人俱」!这一段是「明类、标数」,说明法会声闻众的种类还有数目。
戊二、表位叹德
皆是大阿罗汉,众所知识。
这个「表位」是说明这些比丘他的一个阶位,都不是凡夫,都「是大阿罗汉」。这些阿罗汉是怎么阿罗汉法呢?「众所知识」,这是「叹德」,赞叹他们的功德。看蕅益大师的注解:
阿罗汉
表位
┌一应供─即乞士果。
│
┌亦含三义┼二杀贼─即破恶果。
│ │
阿罗汉┤ └三无生─即怖魔果。
先解释「阿罗汉」。「阿罗汉」是比丘的一个果,比丘是「阿罗汉」的因。「阿罗汉」翻成中文有「三」层意思,第「一」个「应供」,他能够应人天的供养,这个是比丘的「果」,比丘只是「乞士」,比丘还要向众生乞求。「阿罗汉」他是应人天供,所以他是一个「乞士果」。「杀贼」是「破恶」的「果」。比丘还在对治烦恼,「阿罗汉」是把这个烦恼贼给杀死了,把一天到晚夺取我们功德法财的这些烦恼贼给杀了,「阿罗汉」的内心他都是太平的,一片的光明寂静,涅槃寂静乐,不再有贼的活动。「三、无生」,无生是「怖魔」的「果」。这个「阿罗汉」称为「无生」,就是他不再招感生死,他生死亡以后,不像我们凡夫还有无量无边的生死在等着我们,他前一…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