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3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要以戒、定作基礎,有持戒,有一點止的力量、有一點寂靜的力量,在這寂靜的心當中,以這個四念處來觀察身心世界,慢慢慢慢的調伏煩惱,不墮愛見,是這樣的一個情況,這是一個比丘的正命。比丘做什麼事呢?就是做這件事情。「叁、怖魔,發心受戒,羯磨成就,魔即怖也。」這個魔王的心情,他是不歡喜涅槃的,他貪戀這個世間的五欲樂,他不但自己貪戀,他還不喜歡別人出去,希望全世界所有人,都陪著他享受五欲的快樂,這個魔王的心情是這樣子。這個時候有人「發心受」了「戒」以後,經過叁番「羯磨」得到戒體,他就是往出世的聖道邁進,魔王非常的害怕、非常的著急,他的眷屬又要減少了。所以這個比丘受戒,也有「怖魔」的意思。這個比丘有「乞士、破惡、怖魔」叁層的道理,所以就不翻譯了,多義不翻。這個是指比丘。再解釋這個「僧」:

  僧

  釋僧居六和

  ┌─同證無爲解脫,名理和。

  │

  │┌身同住┐

  僧者,具雲僧伽││  │

  ┤├口無诤│

  ,此翻和合眾 ││  │

  │├意同悅│

  └┤  ├名事和也。

  ├見同解│

  │  │

  ├戒同修│

  │  │

  └利同均┘

  「僧」也是印度話,但印度話本來是「僧伽」二個字,中國人畏繁要簡,就取這個「僧」字。這個「僧」翻成中文的意思叫做「和合衆」。這個「和合」有二層意思:一個是「理和」,一個是「事和」,就是這個僧團的和合有二層意思。先解釋「事和」。這個事和有六和合,身、口、意、戒、見、利。但是六和合生起的次第,第一個是見解的和合,所以我們按照這個次第,先解釋「見」。換句話說,你一定是「見、戒、利」的和合,才能引生「身、口、意」的和合。先看第一個「見」。一個僧團的根本和合的條件,就是大家思想要一樣。所以古代的叢林,天臺宗有天臺宗的道場,唯識宗有唯識宗的道場,不能共住的。有些人說:你這個僧團沒幾個人住,那個僧團也沒有幾個人住,大家可以住在一起,減少這個處所。講這句話是外行話(哈──)。因爲思想不一樣住在一起,這彼此間會爭執的。唯識的思想跟天臺宗的思想是不一樣的。佛法根本思想是緣起,「一切法因緣生」,破除外道邪因緣論、無因緣論。但是是什麼因緣生起呢?唯識宗說是阿賴耶識。阿賴耶識,它是剎那剎那生滅、剎那剎那受熏。天臺宗認爲是真如。這二個怎麼能夠住在一起呢?(呵──)住在一起,二個思想上就會開始互相爭執。所以這個道場第一個是「見」和「同解」。剛開始修行,是允許有法執的,看這個意思。就是你還沒有過河之前,佛陀允許你捉住一個船,可以。方便有多門,歸元無二路。當然每一個人到達究竟的時候,那是一切法如的境界。但是在整個過程當中,佛陀是允許你選擇契合你根機的法門去修行,這個是允許的。所以僧團第一個和合的條件,就是見合同解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「戒」和「同修」,各式各樣的戒法、各式各樣的製度,大家遵守一個共同的製度,什麼時候做早課,什麼時候共修,什麼時候做晚課,什麼時候吃飯,它有一定作息、時間、製度,這個大家的戒法要一樣,「戒和同修」。第叁「利」和「同均」,飲食、衣服等四事的供養,大家要一致的。不能說你吃的是這個,他吃的是那樣,不可以的,這個會引起爭執,這個利養要同均,這第叁個。由于見、戒、利的和合,我們身、口、意就容易和合。所以我們就很容易身和同住,大家身體住在一起,有一定的作息,大家一起上殿、一起下殿,一起上課,「身」和「同住」。因爲思想一致,就容易「口」和「無诤」,我講的話你也同意,你講的話我也同意,這個話一講出來,大家都不會爭執。「意」和「同悅」,大家的心情,我包容你、你也贊歎我,大家互相包容、互相贊歎,意和合同悅。我看到你歡喜,你看到我也很歡喜。這樣子,大家就有共住的條件,這是這六個條件具足了,這樣才是一個和合的僧團,這個叫做「事」相的和合,有六種的條件。這個事和是通于凡聖,通于凡夫、也通于聖人。但是「理和」則專指聖人。我們看理和是一個什麼境界呢?「同證無爲解脫,名理和。」「無爲解脫」,簡單的說就是我空、法空的真理。每一個人在趨向我空、法空的方法是不一樣的。譬如阿毗達磨的論師,他歡喜修無常,從這個身心的變化,前一剎那的身心,跟下一剎那的身心是不同,無常故苦、苦即無我,從無我當中悟入空性,阿毗達磨的思想、方法是這樣子的。中觀學者他悟入空性,他不是從無常下手,不是從事相上的差別,他的智慧高,他觀察我們身心世界:「諸法不自生,亦不從他生,不共不無因,是故知無生。」從這樣的一個道理觀察,去悟入無生的空性,雖然方便有多門,但是悟入空性是:「一空無二空,一如無二如」,是無差別的。所以所有的聖人只要透過實修,所證的理性是無差別的。雖然這個方法有很多很多的差別;但是當他們進入這個門以後,有各式各樣的門可以進來;但是進了門以後,大家是一家人,同證無爲解脫,這理性上是和合的、無差別的。這個理和是專指聖人,這個事和是通于凡聖。不過有理和,也不表示這個人就有事和,也不一定。你看部派佛教(佛在世一百年叫原始佛教,大家沒有什麼爭執;佛滅度後第一個一百年叫做部派佛教。),這個僧團就開始爭執了。爲什麼爭執呢?這個思想不一樣,對戒律、對教理的解釋不同。但是部派佛教的部主都是大阿羅漢,所以道宣律師說:「其入觀也,人法雙亡;及其出也,不無緣習。」就是這些部主阿羅漢,他們到了佛堂裏面入觀的時候,觀一切法空、無我、無我所的時候,人法雙亡,我不可得、法不可得,大家所安住的空性是無诤叁昧,我入的空性是如,你也是如,一如無二如。但是從佛堂出來解釋名相的時候,大家就有話說了。大阿羅漢那個法執,我們看律藏,那些部主、那些大阿羅漢在解釋戒律的時候,每一個的口氣都是得理不饒人的,诤得非常厲害。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,因爲阿羅漢還有法執,只有佛陀才沒有法執。所以理和不一定事和,事和也不一定理和。這是二種和合的情況。不過是這樣子的:如果共住的話是偏重在事和。這個叫做「僧」,就是具足這六個和合的條件,就稱爲「僧」,或者叫做「和合衆」。這個是解釋「大比丘僧」,這一科是「明類」,說明聲聞衆的種類,再看「標數」:

  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
  標數

  ┌叁迦葉師資───共千人┐

  │   │

  「千二百五十人」者┼身子、目連師資─二百人├

  │   │

  └耶舍子等────五十人┘

  ┌感佛深恩

  ──皆佛成道,先得度脫┤

  └常隨從也

  與會大衆有「千二百五十人」的聲聞衆,這一千二百五十是怎麼來的呢?「叁迦葉」的「師資」是一「千人」。佛陀成道以後,先度五比丘,第二個就是叁迦葉。這叁迦葉是叁個兄弟:就是優樓頻螺迦葉,他領有五百徒衆,他是大哥;老二弟名伽耶迦葉,領有二百五十徒衆;老叁弟名那提迦葉,也是領二百五十徒衆。他們在恒河的上中下遊修行,他們是事火婆羅門。佛陀先去度化優樓頻螺迦葉,佛陀爲他說法,就歸依了佛陀。歸依以後,他就把這些事火的工具丟到河裏去。河裏的工具就流到中遊的地方,被這個伽耶迦葉看到了,以爲他大哥出了什麼事了,怎麼把事火的工具丟到河裏面去呢?跑上去看,不是出事,是歸依了佛陀。佛陀爲他說法,他們也就次第的歸依了。就度了叁迦葉,他們師父、徒弟加起來有一千人,這是第一個僧團的成立。「身子、目連師資二百人」,舍利弗尊者跟目犍連尊者,當時也是婆羅門外道,各領一百個人在修行。舍利弗一開始不是先見到佛陀,他是先見到馬勝比丘,看到馬勝比丘威儀具足,就問他說:你的老師是誰呢?說:我的老師是佛陀。你的老師是教你什麼法門呢?說:我的老師告訴我說:「諸法因緣生,諸法因緣滅,我佛大沙門,常作如是說。」這舍利弗尊者聽到這句話,就證得初果。初果以後,他就把這句話告訴目犍連尊者,後來二個人都歸依了佛陀,所以這個時候又多了二百人。第叁個是度「耶舍子等五十人」,耶舍就是耶舍長者子,還有他的同參道友,總共五十人。就是「佛成道」以後,最「先度脫」的這些人。這些人可以說是佛陀最早期的弟子,「感佛深恩」,經「常」的「隨從」在佛的旁邊,「千二百五十人俱」。看這個意思,佛在世的時候,這個僧團是很大,一千二百五十人的僧團。我們臺灣好象還沒有這麼大的僧團,「一千二百五十人俱」!這一段是「明類、標數」,說明法會聲聞衆的種類還有數目。

  戊二、表位歎德

  皆是大阿羅漢,衆所知識。

  這個「表位」是說明這些比丘他的一個階位,都不是凡夫,都「是大阿羅漢」。這些阿羅漢是怎麼阿羅漢法呢?「衆所知識」,這是「歎德」,贊歎他們的功德。看蕅益大師的注解:

  阿羅漢

  表位

  

  ┌一應供─即乞士果。

  │

  ┌亦含叁義┼二殺賊─即破惡果。

  │  │

  阿羅漢┤  └叁無生─即怖魔果。

  先解釋「阿羅漢」。「阿羅漢」是比丘的一個果,比丘是「阿羅漢」的因。「阿羅漢」翻成中文有「叁」層意思,第「一」個「應供」,他能夠應人天的供養,這個是比丘的「果」,比丘只是「乞士」,比丘還要向衆生乞求。「阿羅漢」他是應人天供,所以他是一個「乞士果」。「殺賊」是「破惡」的「果」。比丘還在對治煩惱,「阿羅漢」是把這個煩惱賊給殺死了,把一天到晚奪取我們功德法財的這些煩惱賊給殺了,「阿羅漢」的內心他都是太平的,一片的光明寂靜,涅槃寂靜樂,不再有賊的活動。「叁、無生」,無生是「怖魔」的「果」。這個「阿羅漢」稱爲「無生」,就是他不再招感生死,他生死亡以後,不像我們凡夫還有無量無邊的生死在等著我們,他前一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