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念滅,後一念入涅槃了。爲什麼不能說「無死」,而說「無生」呢?因爲「阿羅漢」他還要面臨最後一次的死亡,他的死亡還有一次,所以說他是「無生」,說他沒有這個生了,沒有受生的因緣,但是他還要面臨一次的死亡,所以只能夠說是「無生」。這個是解釋「阿羅漢」有「叁義」,「應供、殺賊、無生」。下面二段是蕅益大師解釋這個「大」字:
大
爲什麼阿羅漢前面要加一個「大」字呢?這有二層意思:
│ ┌慧解脫─┐
│ │ │叁種不同,今是無疑解
├複有──┼俱解脫─┼
│ │ │脫阿羅漢,故名「大」
│ └無疑解脫┘
│
│ ┌本是法身大士┐證此淨土不思議法
└又───┤ ├
└示作聲聞──┘,故名「大」也。
《阿含經》講到阿羅漢,有叁種阿羅漢。第一個是「慧解脫」的阿羅漢。衆生的善根有各式各樣,有些人禅定的善根強,他在修行的過程當中,先得到禅定,當然有禅定就有神通,但是他還是凡夫,心中還是有煩惱的活動,遇到惡因緣還會造業、還會墮落,這個叫做「心解脫」(內心的心)。他內心當中有大自在,有禅定的人那還得了,他說這個糊紙是黃金,這個糊紙就要變成黃金,他的心有這種堪能性、自在力,這叫「心解脫」。另外一種叫做「慧解脫」,這個人宿世對智慧的栽培善根強,但是有些人你要他專一安住、相續安住有困難,他修禅定有困難。就是說有些人他會先成就聖道,再成就禅定。這種多分來說都是在未到地定,有的阿毗達磨的論典說是欲界定也可以,不過多分來說都是認爲要到未到地定。所以在未到地定的時候修我空觀,成就阿羅漢果,但是沒有神通,這個阿羅漢沒有神通,這個阿羅漢跟平常人一樣。你問他過去的事、未來的事,他一概不知;但是他是一個阿羅漢漢,他內心當中已經是應供、殺賊、無生,有叁種功德,這個叫做「慧解脫」,就是他還沒有得到禅定。第二個「俱解脫」,這個「俱解脫」是包括了慧解脫、心解脫,他不但是有我空的智慧,而且他還具足了禅定(我們一般講禅定講四禅: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)。這種阿羅漢就有神通,叁明、六通、八解脫,有各式各樣的神通。第叁是「無疑解脫」,「無疑解脫」就是說:他不但是俱解脫阿羅漢,還通達一切阿毗達磨的文義,若文、若義都通達,心中沒有任何的疑惑,這是最高級的阿羅漢。這個地方所指的阿羅漢是「無疑解脫」,所以稱之爲「大」,這個「「大」就是有殊勝的意思。這個阿羅漢不是慧解脫、也不是俱解脫,是無疑解脫的阿羅漢,是特別殊勝的阿羅漢,所以稱爲「大」。
│ ┌本是法身大士┐證此淨土不思議法
└又───┤ ├
└示作聲聞──┘,故名「大」。
他們的本地風光「本是法身」菩薩,爲了要幫忙佛陀演說佛法,「示」現「聲聞」,作常隨衆,來「證」明「淨土」的「不思議法」門,所以稱爲「大」。也可以這樣講,因爲他內心當中是發了大菩提心,也可以說是「大」。這個是「表位」,「皆是大阿羅漢」。再看「歎德」:
衆所知識。
歎德
┌從佛轉輪┐
┤ ├故爲「衆所知識」。
└廣利人天┘
這些阿羅漢有各式各樣,有些阿羅漢成就阿羅漢以後,他也不度化衆生,早上就是去托缽,托完缽以後,腳洗一洗就入定,入定以後就咒願,咒願說:下次吃飯的時間再出定。吃飯的時候出定,出定以後拿了缽再去托缽,做衆生的福田。他吃飽飯以後,腳洗一洗,再打坐入定,就等涅槃的來臨。但是有一種阿羅漢,他是主動積極的度化衆生。是怎麼度化法呢?「從佛轉輪,廣利人天」,隨順佛陀去轉*輪,廣利人、廣利天,所以是「衆所知識」。這個「知」是「聞名」叫知,我聽過這個法師的名稱叫做「知」,我知道這個法師,「聞名」。這個「識」是「見面」,我親自跟他見過面、親自跟他請教過問題,這個「見面」叫「識」。這個意思是說:這千二百五十人是阿羅漢,他們經常隨順佛陀轉*輪、廣利人天,所以在整個印度當中,爲這個百官、大臣、婆羅門,乃至諸天,所知、所識,這些人是名稱普聞。你只要講舍利弗、目犍連,大家都知道,在整個印度當中,是衆所知、衆所識的阿羅漢。
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我們說阿羅漢是小乘學者,但是這個阿羅漢「從佛轉輪,廣利人天,故爲衆所知識。」我們講「小乘」,是說小乘的學者,他度化衆生,僅限于沒有入涅槃之前,他能夠「從佛轉輪、廣利人天」;但是他入了涅槃以後,他就全面休息了。菩薩度化衆生不是這樣,「衆生界盡,衆生業盡, 衆生煩惱盡,我十大願王無有窮盡。」這菩薩他不但今生「從佛轉輪、廣利人天」,他死亡以後,馬上又到衆生的世界,再得一個果報,再繼續的繼續的「從佛轉輪、廣利人天」,他是盡未來際的,沒有休息,就差在這個地方。所以阿羅漢他度化衆生的時間是有限的,就是這一期的生命,所以我們稱他爲「小乘」是對的。這是講到「表位、歎德」,再看第叁段「戊叁、列上首名」,看經文:
戊叁、列上首名
長老舍利弗、摩诃目犍連、摩诃迦葉、摩诃迦旃延、摩诃拘絺羅、離婆多、周利盤陀伽、難陀、阿難陀、羅羅、憍梵波提、賓頭盧頗羅墮、迦留陀夷、摩诃劫賓那、薄拘羅、阿樓馱,如是等諸大弟子。
這一科是「戊叁、列上首名」。前面的彌陀法會大衆有「千二百五十」個大阿羅漢參加;但是人數這麼多,結集經典的人當然不可能一一列出來,所以只好列出十六個上座來做一個代表。看蕅益大師的注解:
┌德┐
│ ├俱尊,故名「長老」──
└臘┘
這個「長老」是貫穿下面所有的阿羅漢,這個「長老」這句話,是包括了舍利弗,乃至阿樓馱,有十六位的尊者都是長老。爲什麼能夠稱爲「長老」呢?因爲「德臘俱尊」,不管是內心的功德、不管是戒臘,都特別的尊貴。好,我們就簡要的解釋這些阿羅漢的功德。先看第一個舍利弗尊者:
┌身子尊者─聲聞衆中,智慧第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┐
│ │
在佛弟子當中,菩薩衆智慧第一的是文殊菩薩,聲聞衆當中「智慧第一」的是舍利弗「尊者」。這「舍利弗」的智慧,我們也簡單的講一下。舍利弗尊者,在他的〈傳記〉上說:他母親本來的智慧是很平常。但是他母親開始懷孕舍利弗的時候,這個母親在懷孕的時候,母子連心,這個小孩在胎的時候,就使令他的母親變得非常有智慧、非常有辯才,有這種事情。他母親把他生出來以後,他母親的智慧又變得很平常。這舍利弗在胎的時候,就有高超的智慧。其次,在他八歲的時候,參加印度一個辯論大賽,八歲的時候,在這大賽當中,「議論無雙」,得到整個大賽的第一名,這個是非常不容易的。我們看印度這個國家,古印度的國家跟現在不太一樣。古印度的國家文化非常高,這個印度人他們對物質很淡薄,但是不管是佛弟子、非佛弟子,對于智慧的追求,那是主動積極的。一生當中,把全部的精神體力去探討生命的真相,所以那些外道的智慧是不得了的,就差那麼一點而已。所以舍利弗能夠在八歲的時候議論無雙,這件事情是非常不容易的。乃至于他後來出家以後,在七天之內就證得阿羅漢果,乃至七天之內通達所有佛陀的小乘教義。這個舍利弗尊者有一件事情值得我們一提:就是佛在世的時候,佛陀有一天在龍宮說法,當時候舍利弗並沒有參加這個法會。但是龍王就動了一個念頭,龍王當然是主人,請佛陀來說法,他就起心動念說:唉呀!要是舍利弗尊者在場有多好。佛陀當然知道這件事情,就命令目犍連尊者去把舍利弗尊者請過來。目犍連尊者神通第一,一剎那間就到了舍利弗的寮房,舍利弗在那個地方縫衣服。目犍連尊者就說:佛陀請你到龍宮去聽法。舍利弗說:好,你先去,我隨後就到。目犍連尊者就不太高興,說:佛陀請你去,你怎麼說隨後就到?現在就應該去啊。目犍連尊者是神通第一,他一只手可以把須彌山擡起來,他就想用強迫的方式,拉著舍利弗的衣角想把他拉過去。舍利弗尊者說:哦,你要顯神通,好,我看你神通到什麼境界。舍利弗尊者把這個針往地上一插,目犍連尊者不能動他的身體,沒辦法。好,那你先去好了。就先去了。先去的時候,目犍連尊者到了與會的時候,舍利弗早就到了。佛陀說:目犍連啊,舍利弗尊者入的叁昧名稱,你都不知道啊,你還敢想把他抓過來!我們看這個意思,這個智慧是特別重要的,善巧,在整個波羅蜜當中,這個智慧是第一波羅蜜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禅定如果沒有智慧的善巧,這前面的善法在操作,就使令我們事倍功半。所以舍利弗尊者,你看《阿含經》,看他不管在辦事情、不管在入叁昧,他特別有善巧。佛陀很多的道場,這個蓋道場都是請舍利弗去監工,像祇樹給孤獨園,也是請舍利弗去監工的,因爲他有智慧、有善巧。所以我們經常聽聞佛法,來增強自己的智慧,是很重要的。因爲他智慧第一的緣故,所以安排在第一個,就是聲聞衆中智慧第一的「長老舍利弗」。
├目連尊者─神通第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┤
│ │
這是第二個,「摩诃目犍連」。目犍連尊者在所有的大阿羅漢當中,他的「神通」是「第一」。這個神通是要修來的,就是你在這個初禅、二禅、叁禅、四禅,在禅定當中,修行這個神通的法門。每一個人修行的巧妙不同,在操作的時候,神通的變化就各式各樣的不同。所有的神通當中,目犍連尊者他在操作神通這方面,他是最爲第一。舉一例子,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大富長者,這個大富長者想要到大海中去取寶,帶了一個商團要到大海去取寶。古時候也沒有什麼天氣預測,到大海去很危險的,這個去是不是能夠回來,誰也不敢講。他就到神廟的地方發願說:我如果能夠安全的取寶回來,我要辦一個無遮大會,供養印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