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佛陀,這明天早上都覺得太晚了,睡覺的時候就翻過來覆過去。到了晚上的時候,他在這個長者家晚上睡覺的時候,這個天人就來引導他,放大光明。他以爲是天亮了,就隨著這個天人到王舍城的竹林精舍去見佛陀。他拜下去,佛陀爲他說四谛法,當下就證得初果。證得初果以後,內心當中有無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有四不壞信,對叁寶有堅固不可破壞的信心,就祈求佛陀能夠到舍衛國的地方來弘法。佛陀就答應了。答應了以後,他就回去找一個處所。佛陀是一個很龐大的僧團,千二百五十人俱,不是一個小僧團。這時候就在舍衛國當中,找到了祇陀太子的花園,就希望把這個花園買下來,蓋一個道場送給佛陀來這個地方說法。祇陀太子當時的心情是不想賣,他非常喜歡這個花園。但是須達多長者在當時是名稱普聞,很有道德、德高望重的一個大臣,又不好拒絕他。就出了一個難題說:你要買我的花園可以,除非你用黃金把我的花園鋪滿,我才賣給你,黃金鋪地就賣給你。須達多長者是證得初果,有四不壞信的人,對叁寶的信心特別堅固,就答應了。回去就把他的倉庫打開,用黃金鋪地。這個時候,祇陀太子就被他感動了。他說:唉呀!這個佛陀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,讓你這麼恭敬呢?這個時候,須達多長者就如是如是的報告佛陀的功德,祇陀太子也生起了歸依的心。就說:這樣子,我這個花園有很多很多的樹木,這個樹木有樹幹,你也不能夠黃金鋪地。你把這個樹幹砍掉,這印度那麼熱,你把這個樹都砍掉,這花園也沒有什麼作用,那麼炎熱。那這樣子好了,這些樹的部分都是我供養(呵),這大地的地方你供養。所以這個花園就二個人供養,就是祇陀太子他供養樹,「祇樹」;這個大地是給孤獨長者供養的,「給孤獨園」,二個人合起來就構成了這個道場的名稱。這個地方就講了很多的經典,像《阿彌陀經》《金剛經》《楞嚴經》都是在這個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宣說的。
這個地方是說明:彌陀法會前面的五種成就,就是「如是、我聞、一時、佛、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」,信、聞、時、主、處五種成就。好,我們看第十六頁:
┌初聲聞衆
│
○丙二引大衆同聞┼二菩薩衆
│
└叁天人衆
這個「丙二」是說明六種成就的第六個成就,叫「衆成就」,就是與會大衆,「引」出「同聞」的「大衆」,叫「引大衆同聞」。「同聞」的「大衆」有叁科:「初、聲聞衆;二、菩薩衆;叁、天人衆」。一般我們講大乘的功德,是超過小乘的功德。但是在經典結集的時候,都是把「聲聞」比丘,這個與會大衆比丘放在前面。這是什麼道理呢?蕅益大師作了解釋,我們看蕅益大師的解釋:
┌出世相故
│
┌聲聞居首者┼常隨從故
│ │
│ └佛法賴僧傳故
經典的結集,把這個比丘放在第一個,有叁層的道理:第一個「出世相故」。就是說雖然他是一個小乘的學者,但是他外表所現的,是叁世諸佛清淨的幢相。叁世諸佛在人間成佛的時候,都是現出剃發染衣的,沒有一個佛是現在家相的。所以從外表的相貌來說,他是相似于佛陀的清淨幢相,所以這一點值得尊重,「出世相故」。剃發染衣,受持淨戒,現出叁世諸佛清淨幢相,從這一層理由,就值得我們的尊重。第二個「常隨從故」。這些比丘經常隨從在佛陀的旁邊,佛陀到舍衛國就跟到舍衛國,佛陀到王舍城就跟到王舍城,到摩竭陀國就跟到摩竭陀國,這個「常隨從」的緣「故」,也值得我們尊重。第叁個理由是最重要,「佛法賴僧傳故」。站在住持正法的角度,這個出家衆是內護(內外的內);這個居士雖然也能夠護持佛法,是屬于外護,這個居士主要就是安排一個道場,就是屬于這種設備、資源的提供。真正的弘揚佛法、住持正法、續佛慧命,是以比丘出家衆爲主。所以站在一個佛法弘傳的角度,也值得尊重,「佛法」是依「賴僧」寶,才能夠流「傳」下去。有這叁層的理由,所以把聲聞衆放在前面。「菩薩」放在「中」間的理由也有叁個:
│
│ ┌相不定故
│ │
├菩薩居中者┼不常隨故
│ │
│ └表中道義故
菩雖然也有出家,但是可也有在家,這個相貌有世俗的「相」貌、也有出家的相貌,這個染淨「不」決「定」。第二個「不常隨故」,菩薩有他的家庭事業,不能經常跟隨佛陀,這是一個理由。第叁個「表中道義故」,這個人天貪戀生死,聲聞衆趨向于偏空,一個貪著有相、一個偏在空性,所以都不是中道,只有菩薩是中道。所以安排在中間,也有表示中道的這一層意思。天人排在最後,也有叁個理由:
│
│ ┌世間相故
│ │
└天人列後者┼凡聖品雜故
│
└外護職故
天人在後面,因爲不管是人、天、阿修羅,這些所現的都是「世」俗「相」貌,這種雜染的相貌。「凡聖品雜故」,有凡夫、有聖人,這個品類是參雜的原故。「外護職故」,這個天人是外護,所以就排在外面,表示有保護的這一層意思。我們看經典上說:文殊菩薩有一次遇到迦葉尊者,但是文殊菩薩讓迦葉尊者先走,也有這個意思。照理講,從內心的功德來說,文殊菩薩的功德是超過迦葉尊者。但是因爲迦葉尊者他是「出世相故、常隨從故、佛法賴僧傳故」,他有這叁種功德,所以文殊菩薩就讓迦葉尊者先走,尊重你這個出家的身分,有這一層意思。好,我們先休息十分鍾。
第十四卷
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十六頁。
┌初明類標數 今初。
│
○丁初聲聞衆又叁┼二表位歎德
│
└叁列上首名
這一科是「引衆同聞」的第一科,「聲聞衆」,就是說明同聞的大衆,第一先列出聲聞衆。「聲聞衆」又分叁小科:「初、明類標數;二、表位歎德;叁、列上首名。今初」。先看第一科「明類標數」,看經文:
丁一、聲聞衆叁
戊一、明類標數
與大比丘僧,千二百五十人俱。
這段經文「與大比丘僧」是「明類」,說明聲聞衆的種類,他不是沙彌,而是「大比丘」,說明他的種類。這些種類有多少呢?「標數」,「千二百五十人俱」,這個叫「明類標數」。看蕅祖的注解。蕅祖的注解,先解釋「大比丘僧」,再解釋「千二百五十人俱」。先解釋「明類」,看「總標」:
大比丘
明類
總標
大比丘─受具足戒出家人也。
這是「受」了「具足戒」的「出家人」,簡別他們不是沙彌。看「別釋」,「別釋」當中,先解「釋比丘叁義」:
別釋
釋比丘叁義
┌一乞士─一缽資身,無所畜藏,專求出要。
比丘梵語│
┼二破惡─正慧觀察,破煩惱惡,不墮愛見。
,含叁義│
└叁怖魔─發心受戒,羯磨成就,魔即怖也。
「比丘」是印度話,因爲它含多義,所以不翻。含多少意思呢?「含叁」層意思。第一個「乞士」。就是他「一缽資身,無所畜藏,專求出要。」我們從戒律上來看,佛陀他要出家人的修行方式,就是你一個出家人,你不要從事生産事業,這個從事生産事業叫做邪命。那你不從事生産事業,這個生活怎麼辦呢?「一缽資身」,你向居士來乞求,上乞佛法以資慧命,下乞飲食以資色身。就是用這個托「缽」的方式來維持生命。這個托缽的原則,「無所畜藏」,就是你每天都要托缽,你不能夠說我們今天多托一點,明天偷懶不去了,不可以。你有吃剩的要布施給衆生,不能殘宿食。今天托多了、居士供養多了,要把它布施出去,明天還要去托缽,「無所畜藏」。靠著托缽生活,你有很多很多的時間幹什麼呢?「專求出要」。就是你要把這個精神、體力、時間保存下來,一心一意的修學出世的聖道。這是佛陀在戒律裏面對出家衆的一個規定,「一缽資身,無所畜藏,專求出要」,這叫做「乞士」。第二個「破惡。正慧觀察,破煩惱惡,不墮愛見。」這個出家衆專求出要,是怎麼修行出要法呢?主要的是「正慧觀察」。這個「正慧觀察」,主要是四念處:觀身不淨、觀受是苦、觀心無常、觀法無我,用這個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的四種智慧,來觀察我們的身心世界。
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我們剛開始出家,只是對叁寶一念的信心,我們相信叁寶能夠救拔我們,我們相信假藉叁寶的引導使令我們離苦得樂,就是這一念的信心,就來到僧團。出家以後,也是依止這個信心來持戒,乃至于修忏、修福。這個時候,慢慢慢慢也多少有一點聞慧,就如此而已。但是對于內心粗重的煩惱,還是不能調伏。雖然不能調伏煩惱,但是我們對于業果的信心、對于戒法的信心,來勉強自己去遵從佛陀的戒法,剛開始是這樣的情況。就是多少有一點聞慧,知道我們身體是不淨的、是苦、是無常、是無我的,依稀仿佛有這麼一個概念。但是煩惱活動的時候,還是隨順顛倒的思想,還是起煩惱。但是起煩惱,不敢造業。爲什麼?因爲有這個戒的攝持。就是開始這麼一層聞慧。但是我們慢慢慢慢的「專修出要」,這句話很重要。你剛出家不要去做太大的事業,找一個寂靜的地方,一方面聽聞佛法,有這個解門;一方面能夠修止觀,實際的去操作。慢慢慢慢的,你一次一次的聽聞法義,一次一次用這種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這四種光明的智慧,來照你的身心世界,你就能夠對身心世界的這個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的真實相,有一個深刻的理解。這個時候,你過去的那個顛倒,這個常、樂、我、淨的顛倒,就能夠調伏下來。這個時候就到了思慧的程度了。我們對于身心這種不淨、苦、無常、無我,要達到思慧的程度、達到勝解的程度,你就不容易退轉了。不會說一點點風吹草動、一點點的惡因緣刺激就還俗,不容易。煩惱多多少少也會活動,但是淡薄了,淡薄了很多。你看到這個不淨相、苦相、無常相、無我相的時候,煩惱淡薄了。所以說「正慧觀察,破煩惱惡,不墮愛見。」所以說調伏煩惱主要是要靠智慧,但是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