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上菩提,合此信願,的爲淨土指南,由此而執持名號,乃爲正行。」我們生起了信心,又能夠發起心中的願力,願生西方極樂世界,這個就是「無上菩提」心了,這個是隨順于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的無上菩提心。我們「合此信」心跟「願」力,這個是「淨土」宗的一個「指南」針。這個「指南」針,就是說它能夠引導我們一個正確的方向。由這種方向的引導,我們去念這句佛號,才能夠變成正行,這一點是很重要的。如果這句佛號,沒有信願的引導,是不能跟彌陀感應道交的。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觀念。再看最後一段:
專重信願
┌十念┐
┌若信願堅固─臨終┤ ├亦決得生────┐
│ └一念┘ │修淨業者,
┌┤ ├
││若無信願─縱┌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┐亦無得│不可不知也
┤└ ┤ ├ ┘
│ 將名號持至 └如銀牆鐵壁相似──┘生之理
│
└大本《阿彌陀經》,亦以發菩提願爲要,正與此同。
──乙二、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」竟──
這個地方,蕅益大師把我們念佛人分成二類。說有一大類的人,他念佛很精進,這句佛號念得很精進,他「信願堅固」,最主要是「信願堅固」。這個「信願堅固」,套一句印光大師大師的話就是:他生起了決定的信願,不能動搖。任何境界現前,不能動搖他對極樂世界的信心跟願力。他有這樣的「信願堅固,臨終」乃至「十念」,甚至只要一句佛號,「亦決得生」,決定可以往生,決定可以跟彌陀感應道交。就是說他這一句佛號,由于有一個明確的指南針、有一個信願的引導,他一定能夠跟彌陀的本願相應,這是第一類人。其次,「若無信願」,如果說我們今天對極樂世界的信願是不決定的,換句話說,我們也發願往生,但是我們可也是貪戀娑婆。「縱將名號持至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如銅牆鐵壁相似,亦無得生之理。」就是說如果我們的信願是不決定,這種情況,就算我們一句佛號,能夠一句接一句,能夠念到「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」,那麼的綿綿密密,像「銅牆鐵壁」那麼的堅固,但是也沒有「得生」的道「理」。「修淨業者,不可不知也!」這個地方是強調:「往生與否,全由信願之有無」的一關鍵。
在《淨土聖賢錄》上說:唐朝有一個僧藏法師,他年紀很小就出家了。出家以後主要是做二件事:第一個他勤修勞務。他爲大衆師服務,任勞任怨。什麼事情別人不做,他就接起來做,任勞;別人對他的任何批評,他無所謂,逆來順受,任怨。這是第一個。其次,他誦經念佛,他工作做完以後,他讀誦大乘經典,這等于是修觀。平常也念佛,一心行道。他的出家生涯,主要是做二件事:第一個勤修勞務,第二個誦經念佛。到臨命終的時候,他那個中陰身,六欲天次第來迎。剛開始四天王天,四天王這種中陰身,這個依報的宮殿,正報的天女,美妙的天女現前,他不爲所動。不爲所動,四天王天就消失掉了。忉利天現前,乃至化樂天、他化自在天,一天比一天殊勝。他的內心當中,都沒有任何的愛取煩惱。最後六欲天全部消失了。極樂世界的七寶池、八功德水、蓮華正式現前,佛菩薩正式現前,然後他正式的往生極樂世界。這個地方值的我們注意的就是:在臨命終的時候,是一個衆苦逼迫、心思散亂的時候,而他卻能夠那麼樣的堅定自己的內心,對于諸天這麼美妙五欲的誘惑,他能夠不爲所動,這個地方是他一個往生的關鍵,他往生的關鍵。
所以我們說一個人,這個人淨業成就、不成就,就是說你這個人的生命已經決定、或者還不決定。這個淨業成就的關鍵,是在這個信願堅固、在這個信願堅固。換句話說,我們平常在念佛的時候,如果我們一路的修止,就是一句佛號念誦聽的時候,一句一句的,從這個內心的專注相續的力量,我們能夠把我們無量無邊的煩惱,暫時的伏住。但是你在那一個寂靜的心中,攝持了無始劫來的顛倒,一點都沒有效力,只是緣缺不生。如果我們一路都沒有修觀想、沒有抉擇,去觀察娑婆的苦、觀察極樂世界的樂,而生起決定的信願。我們在臨命終的時候,我們內心當中有很多的業力,我們也有一些有漏的善業,我們也念佛、也修福、也持戒,萬一在臨終的時候,是諸天先起現行?如果我們內心當中的信願不堅固,那就是「瞥爾情生,叁界枷鎖,萬劫纏繞。一念差池,全體慘。」一念的差錯,今生的努力完全是白費了。所以這個地方,蕅益大師講「修淨業者,不可不知也!」
這個地方,我們要從十二因緣來觀察這件事情。就是說我們的生命會出現,是仰仗衆多的因緣,「諸法因緣生」。從有漏的果報來說,主要還是根據無明,無明緣行、行緣識,就是由自我的執取去推動業力,這個業力可能是善業,也可能是惡業。這個業力一造作以後,這個業力是無常的、剎那剎那的無常,但是他造作完了以後,他會熏習阿賴耶識,它會使令這個識有變化,就會有各式各樣的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。也可能是諸天的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,也可能是叁惡道的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的種子。換句話說,我們從無量劫的生命,到現在爲止,我們每一個人的阿賴耶識當中,有善業、有惡業,有淨土的業力。換句話說,我們下輩子的生命,有無量的可能性、無量的可能性。到底下一輩子的果報,會出現, 什麼果報,就跟「愛、取、有」有關系,愛緣取、取緣有。就是說這個業要變成能夠招感性,去招感果報變成「有」,這個「有」就是這個業已經成熟,它必須有「愛取」的滋潤。如果這個愛取的方向是偏重在叁界的有漏果報,它就去滋潤叁界的業力,使令叁界的業力先得果報,那你淨土的業力以後再說了,「叁界枷鎖,萬劫纏繞」。如果這個愛取的心所,是偏重在淨土的依正莊嚴,這個時候它會去觸動你平時候念佛的業力,使令這個淨業得果報。所以這個關鍵就是在這個地方,就是你的信願是不是成就。蕅益大師在前面的開示當中說:「信願」是一個「慧行」,是一個觀慧;「持名」是「行行」,是一個止。就是說我們打個佛七,我們在七天當中,萬緣放下,一句彌陀念誦聽,不能念要他念,不能專要他專。七天當中,會使令這個佛號在心中,「風吹不入,雨打不濕,如銅牆鐵壁相似」,非常好;但是這個都不能說你淨業成就,不可以這樣子講。你的生命還是不決定。要什麼情況才是淨業成就呢?就是你在打佛七當中,你在寂靜的心當中,你能夠如實的觀察娑婆世界的果報體,具足了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。你從這個當中,真實的生起厭離娑婆的覺受,你跟娑婆苦樂雜,娑婆世界的果報體這種痛苦的相貌,你心中跟這種痛苦的相貌相應了。這個時候,這場佛七下來,可能你念佛的功夫會退失掉,你跟塵勞的接觸還是恢複散散亂亂;但是因爲你曾經很認真的去觀察法義,所得到的那一個覺受、那種勝解,會使令你未來的生命,有決定性的變化。所以這個智慧是不容易退轉的。就是說你真正知道:你未來生命的抉擇在哪裏了。你真正感覺到叁界無安,有如火宅,我肯定不能在叁界裏面投胎。假使讓我的生命在叁界中再重複一次,那真是一場惡夢。你內心當中,真正對叁界的果報體,生起極大的厭離、厭惡;對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,生起極大的好樂,表示你的淨業成就了。就算你的念佛力量並不是很多,乃至一念,亦決定得生,因爲你那個強大信願的攝持。所以這個地方,蕅益大師的慈悲,特別的提醒我們:修淨業者,對這樣的觀念不可以不知道、不可以不知道。蕅益大師提出這樣的觀念,他引用其他的經典作證明,他說:「大本阿彌陀經,亦以發菩提願爲要,正與此同。」不但是《阿彌陀經》強調信願,大本的阿彌陀經,就是《無量壽經》也強調「發菩提心,一向專念」,這當中以發菩提心爲最重要。這句佛號如果沒有菩提心的攝持,這句佛號也是人天的福報。所以說,這二個觀念是一致的。換句話說,佛號的功德再大,也必須有信願的引導,才能夠把佛號的功德,真實的表達出來。所以這個地方,蕅益大師講完信跟願二科以後,他提出了這樣的說明。這個是講到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」。我們思惟極樂世界是好夢者也,極樂世界醒夢者也。內心當中生起了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的一個堅定的願力,這是這一科的大意。我們看「正宗分」的最後一科「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」。
┌丙初正示無上因果
○乙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┤
└丙二重勸
今初
這個信願是一種方向的引導,這個執持名號是一個正式的修行方法,執持名號來確定我們的修行方法。這當中分二科:「初、正示無上因果;二、重勸」。先看第一科「初」,說明淨土的「無上因」跟「無上果」,看經文:
乙叁、正示行者執持名號以立行二
丙一、正示無上因果
舍利弗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舍利弗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、若二日、若叁日、若四日、若五日、若六日、若七日,一心不亂。其人臨命終時,阿彌陀佛與諸聖衆,現在其前。是人終時,心不顛倒,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。
這段經文,我們根據蕅益大師後面的一個解釋來分判,他分成二部分:第一個是總標,第二段是一個別示。總標是「舍利弗,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。」把淨土無上的因果先標出來。佛陀招呼了「舍利弗」說:什麼是極樂世界的無上因呢?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」,這是無上因。換句話說,我們一路的學習過來,我們知道極樂世界的果報,不管是依報、正報,是如此的殊勝。當然它的因地是「不可以少善根」、也不可以少「福德」。換句話說,它一定是一個多善根、多福德的「因緣」所成就的。所以它的無上因,就是多善根、多福德,是這個意思。「不可以少」,換句話是「多」。這是一個無上因。那無上果呢?「得生彼國」。淨土的果,不是求人天福報,也不是求神通,而是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