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▪P83

  ..续本文上一页中,我们可也不是今生才学佛,我们在学佛的舞台当中,进进退退的,也经历了很多的时间,现在还在那边流浪,就是容易退转。所以蕅益大师就讲出一个感叹的话说:「宗乘教义两融通,所悟与佛无异同,惑业未断犹坏器,经雨则化弃前功。」就讲出这么一段感言说:我内心的境界,「宗乘教义两融通」;我所悟的境界,「所悟与佛无异同」,一个言教名字位的无奈;但是我虽然悟到了真如佛性,但是「惑业未断犹坏器,经雨则化弃前功。」我要断除烦恼,可是我的寿命太短了,寿并不允许,没有时间,让我在未断烦恼,就死掉了。好象这个「坏器」(泥土捏好还没有烧,这叫坏。),这个雨一下以后,又变成了泥土。你好不容易把我们要做的艺术品的造形捏出来了,一场雨下来,又恢复成泥土了;你把它捏好了,又下一场雨,又变成泥土了,「经雨则化弃前功」。所以蕅益大师讲:「从此专修念佛行,决欲现生出樊笼。」下定决心,这个生生世世流转这个生死疲劳,这个功德一次一次被死亡破坏,所以他这个地方才正式的觉悟。所以蕅益大师提出说:「吾人大事因缘」凡圣「同居一关,最难透脱」,就是退转。烦恼会障碍你,烦恼障;你过去造的杀盗淫妄的业力会障碍你,业障;老病死也会障碍你,报障。你薄弱的善根当中,经不起这三种障碍,所以「极乐同居」土,「超出十方同居之外」。弥陀的慈悲,知道我们凡夫修行有这个问题,就安排了这么一个殊胜的同居土。我们从这个地方,理解到生死透脱的困难,在凡夫的世界成就善根的困难,我们才能够感受到弥陀的愿力不可思议,也能感受到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,也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心性功德不可思议,三力不可思议。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。

  问:

  答:「异生」就是凡夫,就是初地以前,具有无明的都叫异生,有很多的差异。这无明所创造的惑业苦,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烦恼、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业力、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果报,没有一个人是一样的,这叫异生。

  问:

  答:有什么差别?从因地来说,是没差别的,都是三力所成,这是因。果地上来说,就有差别。因为在「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」当中有四段的经文:「彼佛国土,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」是四段经文,依报就占了三段。生处、住处庄严就一个,这个功德庄严是约着生处、住处来说。这个地方的「彼佛国土,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」这个地方的果地庄严,是约着正报,就是说果报不同,把它分成四部分来说明。但是它成就的因,都是三力不可思议。但是你所成就的果报,是分在四段当中,都是再解释前面的功德。依报有三个,我们可以看一下,比如说:

  第一个出现在第三十二页:「舍利弗,极乐国土,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」这个地方是讲前面的生处、住处所成就的功德,这个是三力所成。

  第二个出现在第三十五页,「舍利弗,极乐国土,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」这个地方是约着五根五尘明受用,广泛的约五根五尘来结示这个功德庄严。这个地方的功德是指着五根五尘的受用。后面是讲这个耳根声尘的情况。

  第三段出现在第四十三页:「舍利弗,其佛国土,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」这个地方是讲到有情无情同宣妙法,这个法音宣流。为什么为有这些鸟的音声?为什么会有宝树的音声?这个是三力所成。

  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,它有四段的结示。依报占了三段,正报占了一段。因地都是一样,但是果地有这种差别。

  问:

  答:极乐世界就可以成佛了,成什么佛?成应化生佛?

  你跟阿弥陀佛抢生意。(诃──)这个法身报身的佛当然是成就了,因为到了极乐世界慢慢慢慢的,在依正二报的摄持之下,你自受用的法身功德可以成就。但是应化身,其实一个应化身的成就,要很多准备的:你要发愿、你要跟众生结缘,否则没有一个众生愿意到你的国土去,那你怎么成就功德庄严?对不对?你一个人在那个地方待着,也不庄严,对不对?所以你要创造一期的应化身,你读读《无量寿经》。当然我们相信阿弥陀佛无量劫来早就成佛了,事实上他也在整个成佛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,他肯定创造很多的国土;但是他这个国土特别的重要,特别的为十方诸佛所赞叹。所以他这很认真的做他这一期的应化身,他把这应化身做得非常好,包括他的发愿非常圆满,他因地的时候也很认的积功累德,成就这么一期应化身的国土,也是十方世界的佛所没有的。当然这个也会过去,过去以后,我们就必须期待下一个人,这么用心的去成就应化身。那你在极乐世界,你不可能成就应化身的,一个国土不可能二尊佛。你在那个地方要准备一下,想一想:诶,我希望我的国土当中,我的水要很干净,你对这个水很重视,就发愿:我的国土当中,我的水有什么样的境界;我的空气的品质是什么境界。那你一定要发很多的愿,然后再开始去积功累德,「成熟众生,庄严净土」,让众生跟你的善根成熟,做他的儿子、做他的父亲、做他的师长,然后慢慢慢慢跟他结缘,他们善根成熟,跟你有缘:哦,他以后念你的名号,到你的国土去受用。然后这个国土结束了,你再创造另外一个国土。所以成佛以后,成佛以后没有什么上求佛道这件事情,看到阿弥陀佛做这个定课,没有这件事情。佛陀就是下化众生,他的事业就是一次一次的去创造国土,他出现佛身。或者他现在暂时没有因缘,有人成就佛土了,他做他的弟子,一佛出世,千佛护持,他护持别人,佛陀没有我执。他做你的弟子、做你的阿罗汉、做你的菩萨,护持别人,帮助你教化。等到我因缘成熟,该我现佛身的时候,你来帮助我,以我为主。比如说你做方丈的时候,别人做你的当家师;你做完的时候,别人做方丈,你做当家师。所以要成就一个应化身的因缘,不容易的。成就法身是容易的,初地就有法身、就有报身;但是要成就应化身,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,这牵涉到众生的因缘,那要一段时间准备的工作,是这样子的。好,我们今天讲到这里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
  第二九卷

  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诸位法师、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五十三页「点出净宗」。

  蕅益大师把本经的「正宗分」分成了三科:第一科是「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」。这一大科当中,佛陀广泛的说明极乐世界的依报跟正报的庄严,来启发我们的信心。这当中所谓的依报庄严,包括了生处的庄严。极乐世界的七宝池、八功德水,以及放大光明的莲华,这个是生处的庄严。乃至于住处庄严,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宫殿、楼阁,有四宝所成的宫殿、楼阁,乃至极乐世界的黄金为地,天乐鸣空,以及中间的鸟音说法、宝树的华香,这些都是属于依报的庄严。正报的庄严当中,有二个情况:第一个是佛的庄严,第二个是菩萨的庄严。正报的庄严当中,也说明了极乐世界是一个「大乘善根界,等无讥嫌名,女人及根缺,二乘种不生。」极乐国土是一个纯一大乘果报的国土。这个国土当中,它简别了三种众生的出现:第一个女人,极乐世界是没有女人的情况;第二个根缺,极乐世界没有六根不足的情况;第三个没有二乘种姓,都是大乘根性的菩萨,都具足了无量光、无量寿的正报身心。在这样一个广大依正二报的功德当中,是怎么来的呢?佛陀在经典当中,有四次很诚恳的作了解释说:「极乐国土,成就如是功德庄严。」换句话说,这么一个广大的依正二报,并不是上帝创造的,也不是自然而有的;而是在我们每一句念佛的当下,一句弥陀念诵听,念从心起、声从口出、音从耳入。每一句佛号在我们心中操作的时候,出现了三力不可思议──心力不可思议、法力不可思议、佛力不可思议,这三种的功德力,成就了极乐世界的依报、正报的庄严。换句话说,在第一大科当中,佛陀要我们相信: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,是我们在念佛当下的三力所成就的,这是第一大科,「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」。第二大科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」,佛陀很慎重的提出二个理由劝我们往生。第一个理由是「众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」。就是你到了极乐世界,在这一个广大的依报国土当中,你有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有三不退的一种正念力量。其次,第二个理由就是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。前面是一种依报庄严的摄持,第二个是正报佛菩萨的摄持。你能够亲近「诸上善人」,跟大菩萨在一起,得到这些善知识的勉励跟开导。这二种因缘,不管是「圆证三不退」的自功德深,或者是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的他贤圣遍,都是成就圣道一个很重要的因缘。所以佛陀很慎重的提醒我们:「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」。我们知道这样一个广大的国土,应该怎么办呢?应该要发愿往生。这是第二个。在蕅益大师解释第二大科以后,他又作了一个说明,「点出净宗」,点出净土一个很重要的宗旨:

  点出净宗

  ┌具此深信──┐

  ┌┤  ├文中应当二字,即指深信。

  │└方能发于大愿┘

  ┤

  │┌深信┐  ┌信┐

  └┤  ├即无上菩提,合此┤ ├的为净土指南,

  └发愿┘  └愿┘

  由此而执持名号,乃为正行。

  「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,所以者何?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。」刚开始我们在第一大科的时候,「深信」,这个深信,主要是深信三力不可思议。相信以后,我们才「发愿」,我们愿意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,所以这个「应当二字指」的是「深信」。换句话说,你为什么会「应当发愿」呢?表示你已经生起信心。如果极乐世界是一个高不可攀的境界,我们也不会发愿求生极乐世界,因为跟我们实在是太遥远了!所以这个地方的「应当二字」,是指我们应该是有信心,然后进一步去发愿。所以这「应当二字」,指的是已经具足信心的意思。这样子讲,我们就可以把「信」跟「愿」「合」起来。说「深信发愿,即无…
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