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▪P82

  ..续本文上一页这个白象整天听比丘诵经,哦!它的个性改变了。改变以后怎么知道呢?这么一天,有一个死罪犯,就把犯死罪的人丢给白象,它过去用鼻子闻一闻就走了。养象的人看到以后,就报告给国王知道。国王听了以后很紧张:唉呀!这个白象过去的凶性到哪里去了呢?它现在不杀人,这件事情要是让敌国知道,我们这个白象失去了凶性,那不得了,国家会有危险。怎么办呢?有智慧的大臣说:这个白象过去的时候凶性很大,现在没有凶性了,可能是它住在出家人的旁边,整天听经,所以启发了它的善心。应该怎么办呢?有办法。把这个白象移到屠夫的旁边去,它的凶性马上恢复。国王就照这么做,就把这个白象移到杀猪杀羊的旁边去,它整天通到杀猪杀羊那个哀嚎的声音,它的凶性又发作起来。你把死刑犯丢给白象,白象也是一过去,一脚就踩死他。这个地方,从这个白象内心的变化,我们知道:我们凡夫这一念心是有所住,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会受环境的影响。你在娑婆世界流转,你这一心就容易受到娑婆世界杂染因缘的影响,使令你退转。你选择到极乐世界,你这一念心就容易受到这种功德庄严的摄受,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。所以释迦牟尼佛很诚恳的劝我们所有的凡夫菩萨往生的道理,就在这个地方,蕅益大师的心情也是这个意思,「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」!就是说你在选择娑婆世界跟选择极乐世界,你要好好的想一想这个退转的问题。虽然你内心有善业,是的;但是这个会退转,这件事情我们应该想一想。所以在本经当中,佛陀特别强调「众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」,来劝我们发愿往生,这是第一个理由。再看第二个理由:

  丙二、特劝净土殊

  这个是讲他贤圣遍。

  舍利弗,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。所以者何?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。

  佛陀提出第二个理由说:「众生闻者,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」。说一切的凡夫菩萨,你听到前面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以后,你应该做一件事情。做什么事情呢?「应当发愿,愿生彼国。」这是什么道理呢?「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。」我们选择一个国土,我们不但考虑外在环境的庄严美妙,这个国土里面的人也很重要。这个世间上的灾难,当然也有一些是天灾不可避免,但是人祸的因素最多。一个国土灾难的发生,都是跟人有关系的。所以我们在抉择一个国土,我们会考虑那个国土的人民善良不善良?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。所以说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,这也是我们往生的第二个理由。看蕅益大师的注解:

  释上善

  ┌前罗汉、菩萨,但可云善人┐

  ┤   ├其数甚多,故云诸。

  └唯补处居因位之极,故云上┘

  这个「诸」表示很多。什么叫「上善人」呢?就是等觉菩萨,才能够叫「上」,加一个「上」字。就是我们能够跟文殊菩萨、普贤菩萨、弥勒菩萨等这么多的等觉菩萨在一起,这叫「诸上善人俱会一处」。再看蕅益大师秽土与净土的比较,说我们在秽土跟菩萨俱会的情况:

  释一处三

   详示此土粗劣二

  示寻常

  ┌凡┐

  ┌俱会一处,犹言┤ ├同居。

  │  └圣┘

  凡夫跟圣人住在同一个地方,互相的见闻。先看「寻常」:

  │  ┌实圣过去有漏业┐故凡夫得與

  │  ┌由┤  ├  ┐

  ┤  │ └权圣大慈悲愿─┘聖人同居 │

  │┌寻常┤    ├

  ││  │ ┌实圣灰身┐便升沈碩異,  │

  ││  └至┤  ├  ──┘

  ││  └权圣机尽┘苦樂懸殊

  └┤

  │  ┌暂同

  │  ─乃┤

  │  └非究竟同也

  │

  └又天壤之间,见闻者少。幸获见闻,亲近步趋者少

  如果我们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,叫「寻常」。我们有二种情况,会跟圣人暂时在一起:第一「实圣」,就是他是一种真实的情况,他还有一点「有漏业」力,我们一般说「有余依涅槃」。他已经准备要入涅槃,但是因为「过去」的「业力」还在,所以我们也可能会跟圣人接触,这是第一种情况。第二个是「权圣」,说这个菩萨他来到这个娑婆世界,他已经没有业力了,他是「大慈悲愿」力,大权示现,因为这种情况,所以我们也可以跟圣人暂时在一起。但是堕「实圣灰身,权圣机尽」,等到圣人他的业力结束了、他灰身泯智了、或者菩萨示现的机缘成熟了,大家就各奔前程了,「升沉硕异,苦乐悬殊」。当然佛菩萨是超升了,我们就堕落了,这个「硕异」,就是有很大的差异,「苦乐悬殊」。我们在娑婆世界跟圣人在一起是「暂同」,暂时的聚会,不能够经常在一起。「又天壤之间,见闻者少,幸获见闻,亲近步趋者少。」在这个「天壤之间,见闻者少」,在这个世间上,恶人多、凡夫多,而圣人这个宝啊,还是少。所以我们能够「亲近步趋」,「步趋」就是不相远离,跟在旁边的时间也非常少,这种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因缘。前面是约佛陀没有出世的情况,再看佛世:

  示佛世

  ┌如珍如瑞

  ┌又佛世,圣人纵多┤

  ┤  └不能遍满国土,如众星微尘。

  │

  └又居虽同,而所作所办,则迥不同。

  「佛」在「世」的时候,「圣人纵多,如珍如瑞」,一佛出世,千佛护持故。释迦牟尼佛他扮演佛身的机会到了的时候,十方诸佛菩萨就会示现做他的弟子、做阿罗汉、做居士,来护持他、帮助他教化众生。这个时候圣人是比较多,但是毕竟还是「如珍如瑞」,如珍宝之稀有,如祥瑞之无常,「不能遍满国土」,就像「众星微尘」这么多。「又居虽同,而所作所办,则迥不同。」虽然大家在一起,但是在一起又能怎么样呢?各人有各人的业力。唯识学上说一水世界,我们看到一钵水,鬼神看到的是火,佛菩萨看到的是七宝的实报庄严土,就是每一个人还是在受着自己的业力。这个业感缘起,就是说各人去承受各人的业力,所以「所作所办,则迥不同」。这个是讲秽土的情况,再看净土:

   点示彼土超胜二

  示胜异

  ┌以无漏不思议业┐ ┌师┐┌如埙┐┌同尽无明

  今同┤  ├为┤ ├┤  ├┤

  └感生俱会一处─┘ └友┘└如篪┘└同登妙觉

  【伯埙仲篪】

  埙,乐器名。多平底卵形,吹孔在顶端,音孔或一或六,相传为伏羲所创。

  篪,乐器名。形状似笛,横吹,有八孔。

  伯埙仲篪指哥哥吹埙,弟弟吹篪,合奏出旋律优美的音乐。语本诗经˙小雅˙何人斯:「伯氏吹埙,仲氏吹篪。」后比喻兄弟相亲相爱。

  

  

  我们在净土当中,「同以无漏不思议业,感生俱会一处」,这个「无漏不思议业」是信、愿、持名。「为师」为友,同参道友;「如埙、如篪」,这个「埙、篪」都是乐器,这二个乐器它弹奏的时候,要同时弹奏的,缺一不可。表示说我们凡夫跟圣人在极乐世界的修行,大家在那个地方,「同尽无明,同登妙觉。」我们在娑婆世界,我们渴望圣人的出现,我们念观世音菩萨、念地藏王菩萨,哦!一时的感应,观世音菩萨会现身,现出一个卖鱼的色身、现出一个国王身、现出各式各样的色身;但是因为这种感应都是时间很短,所以我们看《感应录》,凡夫跟圣人接触的时候,在娑婆世界,大部分都是破除一时的障碍。你现在有灾难,把你破除;你现在有什么样的困难,就把这个困难去掉。很少说看到圣人成就圣道的,很少,因为时间太短了。要成就无漏的圣道,那你要跟在圣人的旁边长时间的亲近,不断不断的栽培善根,使令这个善根由生转熟,由熟脱落。所以在极乐世界它的一个特色,因为他长时间跟圣人在一起,所以能够「同尽无明,同登妙觉」,成就无漏的功德。

  示超绝

  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,超尽四十一因位─

  若謂是凡夫,卻不歷異生,必  

  ┌   ┐

  │補佛職,與觀音、勢至無別 │  ┌教网所不能收

  ┤   ├此皆┤

  │若謂是一生補處─卻可名凡夫│  └剎网所不能例

  └   ┘

  ,不可名等覺菩薩

  「超绝」的情况是说:「下凡众生」,乃至五逆、十恶众生,在三「不退」当「中」,他能够「超尽四十一」个「因位」。为什么呢?你说他是「凡夫」,但是他「不历异生,必补佛职,与观音、势至无别」。虽然就着断惑证真来说他是「凡夫」,但是他所受用的功德,他也是一生成佛,他也是圆证三不退。就着他内心当中所受用的功德来说,他跟「观音、势至」没有什么多大的差别,也是三不退,也是一生成佛。你如果说他「是一生补处」,但是「却可名凡夫,不可名等觉菩萨」。就是说虽然他受用的功德是三不退,但是约着断德来说,他的确是烦恼还没有断,他还有一段努力的时间,所以你还不能说他是「一生补处」菩萨,你也可以说他是「凡夫」。就是说他的断德是凡夫,但是他受用的却是受用三不退。这种情况是,「教网所不能收,剎网所不能例」,一切的教法所不能收摄,十方的国土绝对没有这样的情况。没有这种的情况,这种情况是怎么来的呢?

   结三不思议

  

  ┌吾人大事因缘,同居一关,最难透脱┐

  当知┤    ├

  └唯极乐同居,超出十方同居之外──┘

  ┌了 此─方能深信弥陀愿力┐

  │   │

  ─┼信佛力─方能深信名号功德┼本不可思议也。

  │   │

  └信持名─方能深信吾人心性┘

  这个地方,蕅益大师提醒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:我们这个「大事因缘」,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,没有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,从无常败坏的角度,你的功名、你的富贵、眷属,随时会破坏。但是成佛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「大事因缘」。在成佛的过程当中,凡圣「同居」土分段生死这「一关,最难透脱」,这一关最难冲过去。虽然说我们通过了凡圣同居土,后面还有二大阿僧祇劫的时间,但至少那个时候就不容易退转了。不像凡夫退的那么厉害,会从一种广大的功德退到地狱去,造五逆、十恶,没那么离谱了。就是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…
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