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▪P81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喝八功德水的甘露味,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:是这样的境界不退的。它五尘的那种力量,跟你的身心一接触的时候,它会使令你内心当中,成就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是这样的一种情况,是依报环境的摄持。再看下一段「点示超绝」,这种情况,是不是有很多的情况呢?

  点示超绝二

   示此土难超

  ┌若是凡夫,则非初果等─┐

  │   │

  ┌┼若是二乘,则非菩萨等 ├┐

  ││   ││

  然據│└若是异生,则非同生性等┘│┌躐等则成大妄

  ┤   ├┤

  教道│ ┌念不退,非复异生──┐│└进步则舍故称

  │ │   ││

  └又┼行不退,非仅见道  ├┘

  │   │

  └位不退,非是人民──┘

  在一般的秽土修行当中,我们根据这个教理,不管是根据唯识、天台、中观的判教,你是「凡夫」就不是「初果」,初果有初果的功德,凡夫有凡夫的障碍。你「是二乘」就不是「菩萨」,二乘的功德只能够自受用,菩萨的功德还能够他受用。你「是异生」就不是「同生性」。这个「异生」指的是无明,「同生性」指的是真如。因为我们凡夫的妄想各式各样,你打你的妄想,他打他的妄想;你今天打的妄想,跟明天也不一样;前一剎那的妄想,跟下一剎那的妄想都不一样。我们内心当中的无明是「异」的,是无量无边的差别。但是一切法身的圣人内心当中,安住在一个如的境界,一如无二如。你的心是如,我的心也是如,一如无二如,这是「同生性」,真如的境界是没有差别的。「念不退,非复异生。行不退,非仅见道。位不退,非是人民。」就是说我们秽土的修行,每一个人的努力不同,有各式各样的功德相貌,所以说「躐等则成大妄,进步则舍故称」。你今天讲出超越你功德的话,变成了大妄语。你进步了以后,就舍掉了你过去的名称,这功德的成就,完全是你内心戒定慧的栽培。极乐世界:

   示彼土超绝

  ┌一切俱非

  唯极乐同居┤

  └一切俱是。

  这个地方是特别的。「一切俱非」,这个地方指的是一种受用的功德,每一个人都受用三不退,这个强调极乐世界的「差即无差」,无差别性。因为极乐世界的人民,每一个人都在受用在极乐世界这么广大的正报庄严当中,所以「一切俱非」就把差别相给消灭了,每一个人都三不退。但是可也是「一切俱是」,「无差成差」。因为每一个人断惑证真不同,这个三不退的内涵,也会有浅深的差异,它也有差异的。虽然是「一切俱是」,有它的差异相,但是可也是每一个人都成就三不退。这就是极乐国土它超绝的地方。「一切俱非」就是「差即无差」,他们的身心世界都表现了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的功德。就着断惑证真来说,可也是「无差成差」,「一切俱是」。这个名称:凡圣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实报庄严土、常寂光净土,可也是有它的差别相。这「一切俱是」就是肯定,「一切俱非」是否定的差别,「一切俱是」把这个差别又肯定下来。这样的一种情况,我们会想:这样子的一种情况是很特别的。蕅益大师就把这个特别因缘讲出来:

   结归

  

  ┌无此名相┐ ┌心性之极致┐

  │  │ │  │

  十方佛土┼无此阶位├非┼持名之奇勋├何以有此!

  │  │ │  │

  └无此法门┘ └弥陀之大愿┘

  「十方佛土无此名相」,任何的自力法门当中,不管是天台、唯识、三论宗,没有这样的名相,也没有这样的「阶位」、也没有这种修持「法门」。极乐世界这种三不退是怎么来的呢?「非心性之极致」,就是我们的心力不可思议,能念的心不可思议;「持名之奇勋」,法力不可思议;「弥陀之大愿」,佛力不可思议。「何以有此?」是三力所成。不退转,在蕅祖的这段开示当中,把它分成二类,说佛陀度化众生,他采取二个办法:第一个是佛陀来到我们众生的世界来度化我们。换句话说,我们每一个人的国土是业感缘起,佛陀对我们的业感,不作任何的调整。就是每一个人,也就是循业发现,你个人的业力、你个人的果报,佛陀是一点办法也没有,「唯为说法令解脱」,你必须去承受你的果报。我们看《阿含经》,释迦牟尼佛的时代,跟佛陀同样的时间出世的正法时代,跟佛陀出家,都有人还俗。说你在无量劫当中,遇到佛陀的出世,亲眼看到佛的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、放大光明的境界,亲耳听到佛陀的说法,还是还俗了,释迦牟尼佛实在是没有办法。就说你在这个自力法门,你要起颠倒,谁也没有办法,这是第一个方式,就是佛陀来到我们凡夫这种杂染的境界,来度化我们。其次,佛陀以他的本愿功德创造了一个清净的国土,这个国土里面没有一点的业力成分在里面,完全没有个人的业力,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的,然后把众生接到这个地方来修行。就是说这个国土不是业力所成,是弥陀事先创造好的,然后把你接过来这个地方,让你的这一念心,跟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的时候,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。这二个地方就有差别。一个是你的业感,你自己业感的世界;一个是佛的本愿功德力所创造的一个清净的国土。所以这个地方就会有退转、不退转的差别在这个地方。所以蕅益大师强调:「非心性之极致、持名之奇勋、弥陀之大愿,何以有此?」假设不是弥陀本愿功德的创造,谁能够成就不退呢?是这三种力量所成就的。

  释补处三

   正释

  ┌只一生补佛位─┐

  一生补处者┤  ├极乐人民─

  └如弥勒、观音等┘

  ┌普皆一生成佛─┐

  ┤  ├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,不可数知也

  └人人必实证补处┘

  「一生补处」菩萨,指的是「弥勒、观音」这种等觉菩萨。「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,人人必实证补处」,所以这个地方很多。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。极乐世界它是三根普被,它也摄受文殊、普贤,也摄受五逆、十恶的众生。极乐世界的人民,他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,他的情况是一种意生身,随你的心意自在。就是说你到极乐世界,你的寿命,你愿意成就法身菩萨,就回入娑婆,也可以。有些人悲心重,他一成就法身菩萨以后,他那个大悲心就受不了,就推动他不忍众生苦,不愿圣教衰,马上回入娑婆,这个也可以。你的心情愿意待到等觉菩萨,弥陀也没有意见,你继续住下去。所以说在极乐世界的等觉菩萨,「其中多有此等上善」人,「不可数知」,有无量无边的等觉菩萨,是这样子来的。

   点示

  ┌释迦一代时教──┐

  复次┤  ├而一生圆满之因,则末后

  └唯华严明一生圆满┘

  ┌十大愿王┐

  〈普贤行愿品〉中┤  ├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

  └导归安养┘

  在「释迦」牟尼佛「一代时教」当中,《华严经》「明一生圆满」,就是你这一期生命当中就成佛,不必经过死亡的阶段。我现在下定决心:我这一生就要成佛。就从我现在的身心开始,我不要经过死亡的阶段就成佛。那可以。怎么办呢?就是以「十大愿王导归」极乐,你修十大愿王,修这个礼敬诸佛、称赞如来、广修供养、忏悔业障、随喜功德、请转*轮、请佛住世,乃至普皆回向,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,这是一个方式。

   嗟叹

  凡夫例登補處,奇倡極談,不可測度。

  ┌

  │《華嚴》所稟,卻在此經!

  嗟乎┤

  │  ┌信鲜疑多┐

  └而天下古今┤  ├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!

  └辞繁义蚀┘

  极乐世界的人民在不退转当中,「例登补处」,迟早一定会登到补处菩萨。这么一个特别殊胜的法门,的确不是我们凡夫的心情所能够去思量的。而想不到「《华严经》一生成佛的关键却在这个地方。因为什么叫做一生成佛呢?说穿了就是要你往生极乐世界,只是你不是用信、愿、持名的方式,你是用十大愿王的方式,导归极乐。原来所谓的一生成佛,还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够成就的。但是「天下古今」对净土法门,「信鲜疑多」,怀疑的多,相信的少。这个义理讲得多,真正能够体会的也是少。蕅益大师说:我「唯有剖心沥血而已!」表达蕅祖对于净土法门那一念很诚恳护法的心情。

  这个地方我们把它说明一下。我们一路学过来,我们看到佛陀在启信的时候的口气,他介绍极乐世界是偏重在有为的功德。你看他讲这个依正二报,这极乐世界它这个生处的庄严,你这个受生的处所,不是在我们凡夫这种污秽的胎内,而是在七宝池、八功德水微妙香洁的莲华受生。受生以后,你的居住环境在哪里呢?在黄金铺地、这个宝树、楼阁放大光明、四宝所成的楼阁。你在极乐世界当中,你经常听到鸟语花香,喝到的八功德水特别甘美,心情不好的时候要去散步,供养他方十万亿佛,这种自在的境界。佛陀在前面启信的角度当中,佛陀是详细的说明极乐世界这种有为的功德。但是他劝我们发愿的时候,他强调不退转。换句话说,因为有为的功德是共于诸天的,就是佛陀真正劝我们往生的理由,还不是前面的那种有为的境界,真正的理由是你到极乐世界以后,你在那种安乐的境界当中,你能够念念之间,成就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你那一念心,就是不断的往圣道的方向趋进,永远不再回头。就是根据这个理由,他劝我们往生。而这样的理由之所以成立,是因为环境的关系。

  佛在世的时候,佛在世的时候,有一个猎人他抓到一只六牙白象(象王),力量很大,就把这个象王送给国王,国王很高兴就送给他很多珍宝。国王就好好的养这六牙白象,它的力量很大,每次跟敌人战争的时候,六牙白象就冲在前面,一下子就把敌人的车队给破坏掉。国王当然就好好的招呼这六牙白象。平常要是有犯罪的人,就把罪人丢到六牙白象的前面,这个白象一过去,一脚就把罪人给踩死。有这么一天,白象的住处起火,仆人很紧张,赶快把白象救出来,就重新盖一个新宫殿给白象住。但是暂时把它放在僧团旁边的房子里面住。…
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