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8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喝八功德水的甘露味,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:是這樣的境界不退的。它五塵的那種力量,跟你的身心一接觸的時候,它會使令你內心當中,成就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是這樣的一種情況,是依報環境的攝持。再看下一段「點示超絕」,這種情況,是不是有很多的情況呢?

  點示超絕二

   示此土難超

  ┌若是凡夫,則非初果等─┐

  │   │

  ┌┼若是二乘,則非菩薩等 ├┐

  ││   ││

  然據│└若是異生,則非同生性等┘│┌躐等則成大妄

  ┤   ├┤

  教道│ ┌念不退,非複異生──┐│└進步則舍故稱

  │ │   ││

  └又┼行不退,非僅見道  ├┘

  │   │

  └位不退,非是人民──┘

  在一般的穢土修行當中,我們根據這個教理,不管是根據唯識、天臺、中觀的判教,你是「凡夫」就不是「初果」,初果有初果的功德,凡夫有凡夫的障礙。你「是二乘」就不是「菩薩」,二乘的功德只能夠自受用,菩薩的功德還能夠他受用。你「是異生」就不是「同生性」。這個「異生」指的是無明,「同生性」指的是真如。因爲我們凡夫的妄想各式各樣,你打你的妄想,他打他的妄想;你今天打的妄想,跟明天也不一樣;前一剎那的妄想,跟下一剎那的妄想都不一樣。我們內心當中的無明是「異」的,是無量無邊的差別。但是一切法身的聖人內心當中,安住在一個如的境界,一如無二如。你的心是如,我的心也是如,一如無二如,這是「同生性」,真如的境界是沒有差別的。「念不退,非複異生。行不退,非僅見道。位不退,非是人民。」就是說我們穢土的修行,每一個人的努力不同,有各式各樣的功德相貌,所以說「躐等則成大妄,進步則舍故稱」。你今天講出超越你功德的話,變成了大妄語。你進步了以後,就舍掉了你過去的名稱,這功德的成就,完全是你內心戒定慧的栽培。極樂世界:

   示彼土超絕

  ┌一切俱非

  唯極樂同居┤

  └一切俱是。

  這個地方是特別的。「一切俱非」,這個地方指的是一種受用的功德,每一個人都受用叁不退,這個強調極樂世界的「差即無差」,無差別性。因爲極樂世界的人民,每一個人都在受用在極樂世界這麼廣大的正報莊嚴當中,所以「一切俱非」就把差別相給消滅了,每一個人都叁不退。但是可也是「一切俱是」,「無差成差」。因爲每一個人斷惑證真不同,這個叁不退的內涵,也會有淺深的差異,它也有差異的。雖然是「一切俱是」,有它的差異相,但是可也是每一個人都成就叁不退。這就是極樂國土它超絕的地方。「一切俱非」就是「差即無差」,他們的身心世界都表現了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的功德。就著斷惑證真來說,可也是「無差成差」,「一切俱是」。這個名稱:凡聖同居土、方便有余土、實報莊嚴土、常寂光淨土,可也是有它的差別相。這「一切俱是」就是肯定,「一切俱非」是否定的差別,「一切俱是」把這個差別又肯定下來。這樣的一種情況,我們會想:這樣子的一種情況是很特別的。蕅益大師就把這個特別因緣講出來:

   結歸

  

  ┌無此名相┐ ┌心性之極致┐

  │  │ │  │

  十方佛土┼無此階位├非┼持名之奇勳├何以有此!

  │  │ │  │

  └無此法門┘ └彌陀之大願┘

  「十方佛土無此名相」,任何的自力法門當中,不管是天臺、唯識、叁論宗,沒有這樣的名相,也沒有這樣的「階位」、也沒有這種修持「法門」。極樂世界這種叁不退是怎麼來的呢?「非心性之極致」,就是我們的心力不可思議,能念的心不可思議;「持名之奇勳」,法力不可思議;「彌陀之大願」,佛力不可思議。「何以有此?」是叁力所成。不退轉,在蕅祖的這段開示當中,把它分成二類,說佛陀度化衆生,他采取二個辦法:第一個是佛陀來到我們衆生的世界來度化我們。換句話說,我們每一個人的國土是業感緣起,佛陀對我們的業感,不作任何的調整。就是每一個人,也就是循業發現,你個人的業力、你個人的果報,佛陀是一點辦法也沒有,「唯爲說法令解脫」,你必須去承受你的果報。我們看《阿含經》,釋迦牟尼佛的時代,跟佛陀同樣的時間出世的正法時代,跟佛陀出家,都有人還俗。說你在無量劫當中,遇到佛陀的出世,親眼看到佛的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、放大光明的境界,親耳聽到佛陀的說法,還是還俗了,釋迦牟尼佛實在是沒有辦法。就說你在這個自力法門,你要起顛倒,誰也沒有辦法,這是第一個方式,就是佛陀來到我們凡夫這種雜染的境界,來度化我們。其次,佛陀以他的本願功德創造了一個清淨的國土,這個國土裏面沒有一點的業力成分在裏面,完全沒有個人的業力,是彌陀的法身所變現的,然後把衆生接到這個地方來修行。就是說這個國土不是業力所成,是彌陀事先創造好的,然後把你接過來這個地方,讓你的這一念心,跟外在的色聲香味觸法一接觸的時候,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。這二個地方就有差別。一個是你的業感,你自己業感的世界;一個是佛的本願功德力所創造的一個清淨的國土。所以這個地方就會有退轉、不退轉的差別在這個地方。所以蕅益大師強調:「非心性之極致、持名之奇勳、彌陀之大願,何以有此?」假設不是彌陀本願功德的創造,誰能夠成就不退呢?是這叁種力量所成就的。

  釋補處叁

   正釋

  ┌只一生補佛位─┐

  一生補處者┤  ├極樂人民─

  └如彌勒、觀音等┘

  ┌普皆一生成佛─┐

  ┤  ├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,不可數知也

  └人人必實證補處┘

  「一生補處」菩薩,指的是「彌勒、觀音」這種等覺菩薩。「極樂人民普皆一生成佛,人人必實證補處」,所以這個地方很多。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。極樂世界它是叁根普被,它也攝受文殊、普賢,也攝受五逆、十惡的衆生。極樂世界的人民,他的壽命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,他的情況是一種意生身,隨你的心意自在。就是說你到極樂世界,你的壽命,你願意成就法身菩薩,就回入娑婆,也可以。有些人悲心重,他一成就法身菩薩以後,他那個大悲心就受不了,就推動他不忍衆生苦,不願聖教衰,馬上回入娑婆,這個也可以。你的心情願意待到等覺菩薩,彌陀也沒有意見,你繼續住下去。所以說在極樂世界的等覺菩薩,「其中多有此等上善」人,「不可數知」,有無量無邊的等覺菩薩,是這樣子來的。

   點示

  ┌釋迦一代時教──┐

  複次┤  ├而一生圓滿之因,則末後

  └唯華嚴明一生圓滿┘

  ┌十大願王┐

  〈普賢行願品〉中┤  ├且以此勸進華藏海衆

  └導歸安養┘

  在「釋迦」牟尼佛「一代時教」當中,《華嚴經》「明一生圓滿」,就是你這一期生命當中就成佛,不必經過死亡的階段。我現在下定決心:我這一生就要成佛。就從我現在的身心開始,我不要經過死亡的階段就成佛。那可以。怎麼辦呢?就是以「十大願王導歸」極樂,你修十大願王,修這個禮敬諸佛、稱贊如來、廣修供養、忏悔業障、隨喜功德、請轉*輪、請佛住世,乃至普皆回向,十大願王導歸極樂世界,這是一個方式。

   嗟歎

  凡夫例登補處,奇倡極談,不可測度。

  ┌

  │《華嚴》所稟,卻在此經!

  嗟乎┤

  │  ┌信鮮疑多┐

  └而天下古今┤  ├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!

  └辭繁義蝕┘

  極樂世界的人民在不退轉當中,「例登補處」,遲早一定會登到補處菩薩。這麼一個特別殊勝的法門,的確不是我們凡夫的心情所能夠去思量的。而想不到「《華嚴經》一生成佛的關鍵卻在這個地方。因爲什麼叫做一生成佛呢?說穿了就是要你往生極樂世界,只是你不是用信、願、持名的方式,你是用十大願王的方式,導歸極樂。原來所謂的一生成佛,還是要往生極樂世界才能夠成就的。但是「天下古今」對淨土法門,「信鮮疑多」,懷疑的多,相信的少。這個義理講得多,真正能夠體會的也是少。蕅益大師說:我「唯有剖心瀝血而已!」表達蕅祖對于淨土法門那一念很誠懇護法的心情。

  這個地方我們把它說明一下。我們一路學過來,我們看到佛陀在啓信的時候的口氣,他介紹極樂世界是偏重在有爲的功德。你看他講這個依正二報,這極樂世界它這個生處的莊嚴,你這個受生的處所,不是在我們凡夫這種汙穢的胎內,而是在七寶池、八功德水微妙香潔的蓮華受生。受生以後,你的居住環境在哪裏呢?在黃金鋪地、這個寶樹、樓閣放大光明、四寶所成的樓閣。你在極樂世界當中,你經常聽到鳥語花香,喝到的八功德水特別甘美,心情不好的時候要去散步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,這種自在的境界。佛陀在前面啓信的角度當中,佛陀是詳細的說明極樂世界這種有爲的功德。但是他勸我們發願的時候,他強調不退轉。換句話說,因爲有爲的功德是共于諸天的,就是佛陀真正勸我們往生的理由,還不是前面的那種有爲的境界,真正的理由是你到極樂世界以後,你在那種安樂的境界當中,你能夠念念之間,成就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。你那一念心,就是不斷的往聖道的方向趨進,永遠不再回頭。就是根據這個理由,他勸我們往生。而這樣的理由之所以成立,是因爲環境的關系。

  佛在世的時候,佛在世的時候,有一個獵人他抓到一只六牙白象(象王),力量很大,就把這個象王送給國王,國王很高興就送給他很多珍寶。國王就好好的養這六牙白象,它的力量很大,每次跟敵人戰爭的時候,六牙白象就沖在前面,一下子就把敵人的車隊給破壞掉。國王當然就好好的招呼這六牙白象。平常要是有犯罪的人,就把罪人丟到六牙白象的前面,這個白象一過去,一腳就把罪人給踩死。有這麼一天,白象的住處起火,仆人很緊張,趕快把白象救出來,就重新蓋一個新宮殿給白象住。但是暫時把它放在僧團旁邊的房子裏面住。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