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這個白象整天聽比丘誦經,哦!它的個性改變了。改變以後怎麼知道呢?這麼一天,有一個死罪犯,就把犯死罪的人丟給白象,它過去用鼻子聞一聞就走了。養象的人看到以後,就報告給國王知道。國王聽了以後很緊張:唉呀!這個白象過去的凶性到哪裏去了呢?它現在不殺人,這件事情要是讓敵國知道,我們這個白象失去了凶性,那不得了,國家會有危險。怎麼辦呢?有智慧的大臣說:這個白象過去的時候凶性很大,現在沒有凶性了,可能是它住在出家人的旁邊,整天聽經,所以啓發了它的善心。應該怎麼辦呢?有辦法。把這個白象移到屠夫的旁邊去,它的凶性馬上恢複。國王就照這麼做,就把這個白象移到殺豬殺羊的旁邊去,它整天通到殺豬殺羊那個哀嚎的聲音,它的凶性又發作起來。你把死刑犯丟給白象,白象也是一過去,一腳就踩死他。這個地方,從這個白象內心的變化,我們知道:我們凡夫這一念心是有所住,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會受環境的影響。你在娑婆世界流轉,你這一心就容易受到娑婆世界雜染因緣的影響,使令你退轉。你選擇到極樂世界,你這一念心就容易受到這種功德莊嚴的攝受,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。所以釋迦牟尼佛很誠懇的勸我們所有的凡夫菩薩往生的道理,就在這個地方,蕅益大師的心情也是這個意思,「余唯有剖心瀝血而已」!就是說你在選擇娑婆世界跟選擇極樂世界,你要好好的想一想這個退轉的問題。雖然你內心有善業,是的;但是這個會退轉,這件事情我們應該想一想。所以在本經當中,佛陀特別強調「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」,來勸我們發願往生,這是第一個理由。再看第二個理由:
丙二、特勸淨土殊
這個是講他賢聖遍。
舍利弗,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所以者何?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
佛陀提出第二個理由說:「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」。說一切的凡夫菩薩,你聽到前面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以後,你應該做一件事情。做什麼事情呢?「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。」這是什麼道理呢?「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」我們選擇一個國土,我們不但考慮外在環境的莊嚴美妙,這個國土裏面的人也很重要。這個世間上的災難,當然也有一些是天災不可避免,但是人禍的因素最多。一個國土災難的發生,都是跟人有關系的。所以我們在抉擇一個國土,我們會考慮那個國土的人民善良不善良?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考慮因素。所以說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,這也是我們往生的第二個理由。看蕅益大師的注解:
釋上善
┌前羅漢、菩薩,但可雲善人┐
┤ ├其數甚多,故雲諸。
└唯補處居因位之極,故雲上┘
這個「諸」表示很多。什麼叫「上善人」呢?就是等覺菩薩,才能夠叫「上」,加一個「上」字。就是我們能夠跟文殊菩薩、普賢菩薩、彌勒菩薩等這麼多的等覺菩薩在一起,這叫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再看蕅益大師穢土與淨土的比較,說我們在穢土跟菩薩俱會的情況:
釋一處叁
詳示此土粗劣二
示尋常
┌凡┐
┌俱會一處,猶言┤ ├同居。
│ └聖┘
凡夫跟聖人住在同一個地方,互相的見聞。先看「尋常」:
│ ┌實聖過去有漏業┐故凡夫得與
│ ┌由┤ ├ ┐
┤ │ └權聖大慈悲願─┘聖人同居 │
│┌尋常┤ ├
││ │ ┌實聖灰身┐便升沈碩異, │
││ └至┤ ├ ──┘
││ └權聖機盡┘苦樂懸殊
└┤
│ ┌暫同
│ ─乃┤
│ └非究竟同也
│
└又天壤之間,見聞者少。幸獲見聞,親近步趨者少
如果我們生長在沒有佛出世的時候,叫「尋常」。我們有二種情況,會跟聖人暫時在一起:第一「實聖」,就是他是一種真實的情況,他還有一點「有漏業」力,我們一般說「有余依涅槃」。他已經准備要入涅槃,但是因爲「過去」的「業力」還在,所以我們也可能會跟聖人接觸,這是第一種情況。第二個是「權聖」,說這個菩薩他來到這個娑婆世界,他已經沒有業力了,他是「大慈悲願」力,大權示現,因爲這種情況,所以我們也可以跟聖人暫時在一起。但是墮「實聖灰身,權聖機盡」,等到聖人他的業力結束了、他灰身泯智了、或者菩薩示現的機緣成熟了,大家就各奔前程了,「升沈碩異,苦樂懸殊」。當然佛菩薩是超升了,我們就墮落了,這個「碩異」,就是有很大的差異,「苦樂懸殊」。我們在娑婆世界跟聖人在一起是「暫同」,暫時的聚會,不能夠經常在一起。「又天壤之間,見聞者少,幸獲見聞,親近步趨者少。」在這個「天壤之間,見聞者少」,在這個世間上,惡人多、凡夫多,而聖人這個寶啊,還是少。所以我們能夠「親近步趨」,「步趨」就是不相遠離,跟在旁邊的時間也非常少,這種是非常難得的一個因緣。前面是約佛陀沒有出世的情況,再看佛世:
示佛世
┌如珍如瑞
┌又佛世,聖人縱多┤
┤ └不能遍滿國土,如衆星微塵。
│
└又居雖同,而所作所辦,則迥不同。
「佛」在「世」的時候,「聖人縱多,如珍如瑞」,一佛出世,千佛護持故。釋迦牟尼佛他扮演佛身的機會到了的時候,十方諸佛菩薩就會示現做他的弟子、做阿羅漢、做居士,來護持他、幫助他教化衆生。這個時候聖人是比較多,但是畢竟還是「如珍如瑞」,如珍寶之稀有,如祥瑞之無常,「不能遍滿國土」,就像「衆星微塵」這麼多。「又居雖同,而所作所辦,則迥不同。」雖然大家在一起,但是在一起又能怎麼樣呢?各人有各人的業力。唯識學上說一水世界,我們看到一缽水,鬼神看到的是火,佛菩薩看到的是七寶的實報莊嚴土,就是每一個人還是在受著自己的業力。這個業感緣起,就是說各人去承受各人的業力,所以「所作所辦,則迥不同」。這個是講穢土的情況,再看淨土:
點示彼土超勝二
示勝異
┌以無漏不思議業┐ ┌師┐┌如埙┐┌同盡無明
今同┤ ├爲┤ ├┤ ├┤
└感生俱會一處─┘ └友┘└如篪┘└同登妙覺
【伯埙仲篪】
埙,樂器名。多平底卵形,吹孔在頂端,音孔或一或六,相傳爲伏羲所創。
篪,樂器名。形狀似笛,橫吹,有八孔。
伯埙仲篪指哥哥吹埙,弟弟吹篪,合奏出旋律優美的音樂。語本詩經˙小雅˙何人斯:「伯氏吹埙,仲氏吹篪。」後比喻兄弟相親相愛。
我們在淨土當中,「同以無漏不思議業,感生俱會一處」,這個「無漏不思議業」是信、願、持名。「爲師」爲友,同參道友;「如埙、如篪」,這個「埙、篪」都是樂器,這二個樂器它彈奏的時候,要同時彈奏的,缺一不可。表示說我們凡夫跟聖人在極樂世界的修行,大家在那個地方,「同盡無明,同登妙覺。」我們在娑婆世界,我們渴望聖人的出現,我們念觀世音菩薩、念地藏王菩薩,哦!一時的感應,觀世音菩薩會現身,現出一個賣魚的色身、現出一個國王身、現出各式各樣的色身;但是因爲這種感應都是時間很短,所以我們看《感應錄》,凡夫跟聖人接觸的時候,在娑婆世界,大部分都是破除一時的障礙。你現在有災難,把你破除;你現在有什麼樣的困難,就把這個困難去掉。很少說看到聖人成就聖道的,很少,因爲時間太短了。要成就無漏的聖道,那你要跟在聖人的旁邊長時間的親近,不斷不斷的栽培善根,使令這個善根由生轉熟,由熟脫落。所以在極樂世界它的一個特色,因爲他長時間跟聖人在一起,所以能夠「同盡無明,同登妙覺」,成就無漏的功德。
示超絕
是則下凡衆生于念不退中,超盡四十一因位─
若謂是凡夫,卻不歷異生,必
┌ ┐
│補佛職,與觀音、勢至無別 │ ┌教網所不能收
┤ ├此皆┤
│若謂是一生補處─卻可名凡夫│ └剎網所不能例
└ ┘
,不可名等覺菩薩
「超絕」的情況是說:「下凡衆生」,乃至五逆、十惡衆生,在叁「不退」當「中」,他能夠「超盡四十一」個「因位」。爲什麼呢?你說他是「凡夫」,但是他「不曆異生,必補佛職,與觀音、勢至無別」。雖然就著斷惑證真來說他是「凡夫」,但是他所受用的功德,他也是一生成佛,他也是圓證叁不退。就著他內心當中所受用的功德來說,他跟「觀音、勢至」沒有什麼多大的差別,也是叁不退,也是一生成佛。你如果說他「是一生補處」,但是「卻可名凡夫,不可名等覺菩薩」。就是說雖然他受用的功德是叁不退,但是約著斷德來說,他的確是煩惱還沒有斷,他還有一段努力的時間,所以你還不能說他是「一生補處」菩薩,你也可以說他是「凡夫」。就是說他的斷德是凡夫,但是他受用的卻是受用叁不退。這種情況是,「教網所不能收,剎網所不能例」,一切的教法所不能收攝,十方的國土絕對沒有這樣的情況。沒有這種的情況,這種情況是怎麼來的呢?
結叁不思議
┌吾人大事因緣,同居一關,最難透脫┐
當知┤ ├
└唯極樂同居,超出十方同居之外──┘
┌了 此─方能深信彌陀願力┐
│ │
─┼信佛力─方能深信名號功德┼本不可思議也。
│ │
└信持名─方能深信吾人心性┘
這個地方,蕅益大師提醒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說:我們這個「大事因緣」,我們每一個人的生命當中,沒有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,從無常敗壞的角度,你的功名、你的富貴、眷屬,隨時會破壞。但是成佛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「大事因緣」。在成佛的過程當中,凡聖「同居」土分段生死這「一關,最難透脫」,這一關最難沖過去。雖然說我們通過了凡聖同居土,後面還有二大阿僧祇劫的時間,但至少那個時候就不容易退轉了。不像凡夫退的那麼厲害,會從一種廣大的功德退到地獄去,造五逆、十惡,沒那麼離譜了。就是我們在學佛的過程當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