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83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中,我們可也不是今生才學佛,我們在學佛的舞臺當中,進進退退的,也經曆了很多的時間,現在還在那邊流浪,就是容易退轉。所以蕅益大師就講出一個感歎的話說:「宗乘教義兩融通,所悟與佛無異同,惑業未斷猶壞器,經雨則化棄前功。」就講出這麼一段感言說:我內心的境界,「宗乘教義兩融通」;我所悟的境界,「所悟與佛無異同」,一個言教名字位的無奈;但是我雖然悟到了真如佛性,但是「惑業未斷猶壞器,經雨則化棄前功。」我要斷除煩惱,可是我的壽命太短了,壽並不允許,沒有時間,讓我在未斷煩惱,就死掉了。好象這個「壞器」(泥土捏好還沒有燒,這叫壞。),這個雨一下以後,又變成了泥土。你好不容易把我們要做的藝術品的造形捏出來了,一場雨下來,又恢複成泥土了;你把它捏好了,又下一場雨,又變成泥土了,「經雨則化棄前功」。所以蕅益大師講:「從此專修念佛行,決欲現生出樊籠。」下定決心,這個生生世世流轉這個生死疲勞,這個功德一次一次被死亡破壞,所以他這個地方才正式的覺悟。所以蕅益大師提出說:「吾人大事因緣」凡聖「同居一關,最難透脫」,就是退轉。煩惱會障礙你,煩惱障;你過去造的殺盜淫妄的業力會障礙你,業障;老病死也會障礙你,報障。你薄弱的善根當中,經不起這叁種障礙,所以「極樂同居」土,「超出十方同居之外」。彌陀的慈悲,知道我們凡夫修行有這個問題,就安排了這麼一個殊勝的同居土。我們從這個地方,理解到生死透脫的困難,在凡夫的世界成就善根的困難,我們才能夠感受到彌陀的願力不可思議,也能感受到名號的功德不可思議,也能夠感受到我們的心性功德不可思議,叁力不可思議。那麼這個地方是講到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

  問:

  答:「異生」就是凡夫,就是初地以前,具有無明的都叫異生,有很多的差異。這無明所創造的惑業苦,每一個人有各式各樣的煩惱、每一個人有各式各樣的業力、每一個人有各式各樣的果報,沒有一個人是一樣的,這叫異生。

  問:

  答:有什麼差別?從因地來說,是沒差別的,都是叁力所成,這是因。果地上來說,就有差別。因爲在「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」當中有四段的經文:「彼佛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」是四段經文,依報就占了叁段。生處、住處莊嚴就一個,這個功德莊嚴是約著生處、住處來說。這個地方的「彼佛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」這個地方的果地莊嚴,是約著正報,就是說果報不同,把它分成四部分來說明。但是它成就的因,都是叁力不可思議。但是你所成就的果報,是分在四段當中,都是再解釋前面的功德。依報有叁個,我們可以看一下,比如說:

  第一個出現在第叁十二頁:「舍利弗,極樂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」這個地方是講前面的生處、住處所成就的功德,這個是叁力所成。

  第二個出現在第叁十五頁,「舍利弗,極樂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」這個地方是約著五根五塵明受用,廣泛的約五根五塵來結示這個功德莊嚴。這個地方的功德是指著五根五塵的受用。後面是講這個耳根聲塵的情況。

  第叁段出現在第四十叁頁:「舍利弗,其佛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」這個地方是講到有情無情同宣妙法,這個法音宣流。爲什麼爲有這些鳥的音聲?爲什麼會有寶樹的音聲?這個是叁力所成。

  所以這個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,它有四段的結示。依報占了叁段,正報占了一段。因地都是一樣,但是果地有這種差別。

  問:

  答:極樂世界就可以成佛了,成什麼佛?成應化生佛?

  你跟阿彌陀佛搶生意。(诃──)這個法身報身的佛當然是成就了,因爲到了極樂世界慢慢慢慢的,在依正二報的攝持之下,你自受用的法身功德可以成就。但是應化身,其實一個應化身的成就,要很多准備的:你要發願、你要跟衆生結緣,否則沒有一個衆生願意到你的國土去,那你怎麼成就功德莊嚴?對不對?你一個人在那個地方待著,也不莊嚴,對不對?所以你要創造一期的應化身,你讀讀《無量壽經》。當然我們相信阿彌陀佛無量劫來早就成佛了,事實上他也在整個成佛利益衆生的事業當中,他肯定創造很多的國土;但是他這個國土特別的重要,特別的爲十方諸佛所贊歎。所以他這很認真的做他這一期的應化身,他把這應化身做得非常好,包括他的發願非常圓滿,他因地的時候也很認的積功累德,成就這麼一期應化身的國土,也是十方世界的佛所沒有的。當然這個也會過去,過去以後,我們就必須期待下一個人,這麼用心的去成就應化身。那你在極樂世界,你不可能成就應化身的,一個國土不可能二尊佛。你在那個地方要准備一下,想一想:诶,我希望我的國土當中,我的水要很幹淨,你對這個水很重視,就發願:我的國土當中,我的水有什麼樣的境界;我的空氣的品質是什麼境界。那你一定要發很多的願,然後再開始去積功累德,「成熟衆生,莊嚴淨土」,讓衆生跟你的善根成熟,做他的兒子、做他的父親、做他的師長,然後慢慢慢慢跟他結緣,他們善根成熟,跟你有緣:哦,他以後念你的名號,到你的國土去受用。然後這個國土結束了,你再創造另外一個國土。所以成佛以後,成佛以後沒有什麼上求佛道這件事情,看到阿彌陀佛做這個定課,沒有這件事情。佛陀就是下化衆生,他的事業就是一次一次的去創造國土,他出現佛身。或者他現在暫時沒有因緣,有人成就佛土了,他做他的弟子,一佛出世,千佛護持,他護持別人,佛陀沒有我執。他做你的弟子、做你的阿羅漢、做你的菩薩,護持別人,幫助你教化。等到我因緣成熟,該我現佛身的時候,你來幫助我,以我爲主。比如說你做方丈的時候,別人做你的當家師;你做完的時候,別人做方丈,你做當家師。所以要成就一個應化身的因緣,不容易的。成就法身是容易的,初地就有法身、就有報身;但是要成就應化身,這不是你個人的問題,這牽涉到衆生的因緣,那要一段時間准備的工作,是這樣子的。好,我們今天講到這裏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
  第二九卷

  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五十叁頁「點出淨宗」。

  蕅益大師把本經的「正宗分」分成了叁科:第一科是「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」。這一大科當中,佛陀廣泛的說明極樂世界的依報跟正報的莊嚴,來啓發我們的信心。這當中所謂的依報莊嚴,包括了生處的莊嚴。極樂世界的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以及放大光明的蓮華,這個是生處的莊嚴。乃至于住處莊嚴,極樂世界有種種的宮殿、樓閣,有四寶所成的宮殿、樓閣,乃至極樂世界的黃金爲地,天樂鳴空,以及中間的鳥音說法、寶樹的華香,這些都是屬于依報的莊嚴。正報的莊嚴當中,有二個情況:第一個是佛的莊嚴,第二個是菩薩的莊嚴。正報的莊嚴當中,也說明了極樂世界是一個「大乘善根界,等無譏嫌名,女人及根缺,二乘種不生。」極樂國土是一個純一大乘果報的國土。這個國土當中,它簡別了叁種衆生的出現:第一個女人,極樂世界是沒有女人的情況;第二個根缺,極樂世界沒有六根不足的情況;第叁個沒有二乘種姓,都是大乘根性的菩薩,都具足了無量光、無量壽的正報身心。在這樣一個廣大依正二報的功德當中,是怎麼來的呢?佛陀在經典當中,有四次很誠懇的作了解釋說:「極樂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」換句話說,這麼一個廣大的依正二報,並不是上帝創造的,也不是自然而有的;而是在我們每一句念佛的當下,一句彌陀念誦聽,念從心起、聲從口出、音從耳入。每一句佛號在我們心中操作的時候,出現了叁力不可思議──心力不可思議、法力不可思議、佛力不可思議,這叁種的功德力,成就了極樂世界的依報、正報的莊嚴。換句話說,在第一大科當中,佛陀要我們相信:極樂世界的依正二報,是我們在念佛當下的叁力所成就的,這是第一大科,「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」。第二大科「特勸衆生應求往生以發願」,佛陀很慎重的提出二個理由勸我們往生。第一個理由是「衆生生者,皆是阿鞞跋致」。就是你到了極樂世界,在這一個廣大的依報國土當中,你有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有叁不退的一種正念力量。其次,第二個理由就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。前面是一種依報莊嚴的攝持,第二個是正報佛菩薩的攝持。你能夠親近「諸上善人」,跟大菩薩在一起,得到這些善知識的勉勵跟開導。這二種因緣,不管是「圓證叁不退」的自功德深,或者是「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」的他賢聖遍,都是成就聖道一個很重要的因緣。所以佛陀很慎重的提醒我們:「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」。我們知道這樣一個廣大的國土,應該怎麼辦呢?應該要發願往生。這是第二個。在蕅益大師解釋第二大科以後,他又作了一個說明,「點出淨宗」,點出淨土一個很重要的宗旨:

  點出淨宗

  ┌具此深信──┐

  ┌┤  ├文中應當二字,即指深信。

  │└方能發于大願┘

  ┤

  │┌深信┐  ┌信┐

  └┤  ├即無上菩提,合此┤ ├的爲淨土指南,

  └發願┘  └願┘

  由此而執持名號,乃爲正行。

  「衆生聞者,應當發願,願生彼國,所以者何?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。」剛開始我們在第一大科的時候,「深信」,這個深信,主要是深信叁力不可思議。相信以後,我們才「發願」,我們願意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,所以這個「應當二字指」的是「深信」。換句話說,你爲什麼會「應當發願」呢?表示你已經生起信心。如果極樂世界是一個高不可攀的境界,我們也不會發願求生極樂世界,因爲跟我們實在是太遙遠了!所以這個地方的「應當二字」,是指我們應該是有信心,然後進一步去發願。所以這「應當二字」,指的是已經具足信心的意思。這樣子講,我們就可以把「信」跟「願」「合」起來。說「深信發願,即無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