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14

  ..續本文上一頁道交;然後,我們能感的是我們這一念清淨的信願力、信願的信心,然後去接觸所緣的名號。當我們這一念的信願心,跟佛號接觸的時候呢,這個時候就能夠跟彌陀感應道交,叁力不可思議。就能夠使令我們現生業障消除、福慧增長,就能夠使令我們臨終蒙佛接引,往生西方。這個是我們對于淨土信心的建立,有叁種方向:佛力、法力、心力,叁力不可思議。這一段是講信,大家有沒有問題?好,我們看下一段,看第十頁。前面是講「信」的資糧,這以下是講「願」的資糧。

  釋二門二

   正明二門

  願的資糧蕅益大師講「二門」,前面的信是六信。這個願有二個方向:一個是「厭離娑婆」,這是一門;其次是「欣求極樂」,這也是一個門。由這二個門,就能夠引導我們通向淨土的功德,叫做「門」。這當中分成二段,第一個「正明二門」:

  即自心所感之穢,

  ┌娑婆─

  │  而自心穢理應───厭離

  如此信已,則┤

  │  即自心所感之淨,

  └極樂─

  而自心淨理應───欣求

  這個「願」,有事相的願跟理性的願,這個地方是偏重在「理」。有關事相的願,我們看「附表」第「二」,先把它作一個說明:

  ○附表二─欣厭二門

  一、總說以願導行方名正行

  這當中我們分二段解釋:第一段「總說以願導行方名正行」。淨土的行門,在本經上來說,是「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」。在本經裏面,釋迦牟尼佛要我們不斷的憶念彌陀的名號爲「正行」。但這當中有一個條件,就是你在憶念名號的時候,必須是「以願導行」,你心中的心情有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的願力,這樣子的憶念名號,才算是往生淨土的正因,才算是正行。假設我們在念阿彌陀佛的當下,我們不想厭離娑婆,還是貪戀娑婆,這樣子,這個念佛的行門不能叫正行,只是一種人天福報,這樣的行門是不能通往淨土的,不可以的。所以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,必須要「以願導行」,這樣的一種行門才叫「正行」。關于這一段,我們引用憨山大師的一段開示,就容易明白這個道理。請看第二頁,大家請合掌,我先念一遍:

  念佛求生淨土,是要了生死大事,若不知生死根株,畢竟向何處了?古人雲:「業不重不生娑婆,愛不斷不生淨土。」是知愛乃生死根株,自有生死以來,生生世世,舍身受身,皆是愛欲流轉。而今念佛,念念要斷這愛根。即日用現前,在家念佛,眼見兒女子孫,家緣財産,無一不愛,則無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計。正念佛時,心中愛根未曾一念放得下,如此佛只聽念,愛只聽長。且如兒女之情現前時,回光看這聲佛,果能敵得這愛麼?果能斷得這愛麼?若斷不得這愛,畢竟如何了得生死?以愛緣多生習熟,念佛纔發心甚生疏,又不切實,因此不得力。若目前愛境主張不得,則臨命終時,只見生死愛根現前,畢竟主張不得。故勸念佛人,第一要爲生死心切,要斷生死心切,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斬斷,則念念是了生死時也。

  ──憨山大師──

  這一段,我們先休息十分鍾,再來解釋。

  第六卷

  請看〈補充講表〉第叁頁,第叁頁是講到「欣厭二門」。這一段我們分成二科:第一科「總說以願導行方名正行」。這一段我們引用憨山大師的開示,我們把這一段開示分成叁段來解釋,先看第一段總標生死根源。

  ┌念佛求生淨土─是要了生死大事。

  ┌┤

  │└若不知生死根株,畢竟向何處了?

  第一個,是要我們先明白,我們念佛的一個真正目的。說我們平常「念佛求生淨土」,當然我們憶念彌陀的名號,這個彌陀的功德可以使令我們現生業障消除、福慧增長,所以佛法也不排除現世的安樂。我們念佛、打佛七,能使令我們身體健康等種種福報;但是我們不能把這個現世的安樂,當作念佛真正的目的。如果這樣子的話,就像是拿摩尼寶珠換糖果吃一樣。因爲現世的安樂是無常的、諸行無常的,一下子就破壞掉了,就像糖果吃完了就沒有一樣。因此我們念佛的目的,除了現世的安樂以外,其實真正的目的是要「了」斷無始的「生死」輪回這件「大事」情。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我們學習佛法的目的是追求安樂,這個安樂也包括現世暫時的安樂,但是他所強調的還是在來生永恒的安樂、無量生命的安樂。我們每一次的生死輪回,在叁界裏面,每一個果報,都累積了無量無邊的老病死的痛苦,所以要離開痛苦得到安樂,最徹底的辦法,就是要了斷生死,否則追求安樂就變成是一句空談。所以說,我們應該要明白我們念佛的真正目的,「是要了生死大事」。「若不知生死根株,畢竟向何處了?」假設我們不知道生死的根源,我們怎麼去了斷生死?就像《楞嚴經》上說:我們在修楞嚴止觀的時候,你要知道你這個軍隊,要對治這個賊,賊在哪裏你要知道,否則你這個軍隊要跟誰打仗也不知道!念佛它是一種能對治的力量,到底這佛號是要對治誰?它的根源在哪裏?這個我們應該要清楚,否則「畢竟向何處了?」就沒有一個方向,修行就沒有一個方向。第二段就正式講出生死根株:

  │  ┌業不重─不生娑婆。

  ┌┼古人雲┤

  ││  └愛不斷─不生淨土。

  我們在生死流轉當中,有二個主要的因緣:第一個是業力的因緣,第二個是愛取的因緣。若從唯識學的十二因緣觀察,說我們會有生老病死,第一個有過去的無明,這個我執,主要是執著有一個我,我們認爲色受想行識有一個常一主宰的我。這個「我」的觀念一動,無明緣行,就是一個有漏的業力,可能是善業、也可能是惡業,總之是有漏。這個業力就會去創造一個阿賴耶識的名色、六入、觸、受,可能是一個天上的名色,可能是地獄的名色,一個六道的種子,一個業種子,這都是屬于業力,有漏的業力。當然這個有漏的業力,都被阿賴耶識攝持住了。我們這一念微細的阿賴耶識,攝持無量無邊的業種,包括人天的業種、包括叁惡道的業種,所以講「業不重不生娑婆」。基本上,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很多很多的善業、惡業的種子,被我們的心所攝持住。但是單單是業種,是不能得果報的,還必須有愛取,所以講這個觸受,叫愛、取、有。這個「有」就像是一個種子經過水的滋潤以後,能生出芽,有這個得果報的力量,叫做「有」。所以「有」能夠引生「生」。這個「有」怎麼出現呢?必須是愛取的滋潤。你必須對這個果報體有「愛取」的煩惱,去滋潤你過去的業種,這個業種才能夠變成有、變成生,乃至于老死、憂悲苦惱。所以我們從唯識十二因緣的觀察,我們在叁界得果報,除了是過去的業力以外,在臨終的時候,必須對叁界有愛取煩惱的滋潤,由過去的業力及現前的愛取,然後在叁界投胎,這個生命就是這樣出現的。所以這個地方憨山大師作總結:

  ││是知愛乃生死根株┌生生世世┐

  │└  ┤  ├皆是愛欲流轉。

  | ,自有生死以來 └舍身受身┘

  這個地方憨山大師他不講業力是生死的根株,而是講「愛」,這當中有一個重要理由。因爲,站在淨土的角度,它講「帶業往生」,它還不強調你「業盡情空」。說你有無量無邊的業力沒關系,你不要去觸動它,臨命終的時候你保持一種正念,「心不貪戀,意不顛倒,正念分明」,你在臨終的時候不要去動叁界的愛取,不要去觸動過去的有漏業力,它不能得果報的。臨終的時候,「強者先牽」,臨終的時候,你以強大的念力「隨念往生」,隨著你強大的信、願、持名的念力,然後使你無量無邊的業力都不活動,然後跟彌陀感應道交。所以說,站在淨土的角度,這個「愛取」又特別的值得我們對治。因爲如果說是「消業往生」,那不知道要消到什麼時候!那這個淨土法門就不能說是叁根普被、萬修萬人去的法門了。所以基本上我們過去所造的業力,「往者已矣」;我們現在重新改過、忏悔以後,我們要對治我們心中的愛煩惱,就是不要去滋潤這個業力。所以我們這個叁界的生死,生生世世舍身受身,都是由一次一次「愛欲」的煩惱來滋潤才「流轉」的。就像飛蛾撲火,你自己去撲火的,不是別人推你進去的。我們叁界流轉,不是上帝推我們來流轉的,是我們自己的愛取煩惱,一次一次的受生。所以這一段是把生死的根源找出來,表示著我們在念佛當中,我們知道對治什麼樣的煩惱。這個佛號一個的對治方向,是要去對治心中的愛取煩惱,先把這個方向標出來,否則你這個佛號沒有方向。好,再看第二段:

  │┌而今念佛,念念要斷這愛根。

  這個很重要,我們想要遠離叁界,就必須對治「愛根」的煩惱,把它消滅。但是:

  ││    ┌兒女子孫┐

  ││┌即日用現前,在家念佛,眼見┤  ├

  │││   └家緣財産┘

  │││

  │││   ┌一事┐

  │││ ──無一不愛,則無┤  ├不是生死活計。

  │││   └一念┘

  但是這個愛的煩惱,這無始劫來的串習,因爲它每一次的受生,都是由它的活動,所以它不斷的造作,它勢力也特別大。我們「日用現前」的時候,「在家」裏面,平常看到「兒女子孫」、看到眷屬,這個子孫很可愛,這個情執──眷屬的情執;或者是你各式各樣的事業「財産」很豐富。我們對這種事情,就有一種「愛」的心念,這種世緣所引生的「念」頭,都是「生死活計」,都是生死的業力。一般來說,福報大的人,這個生死的業力會更大,這句話是印光大師說的,這當中是有道理的。因爲你福報越大,你的眷屬越圓滿、家庭事業越大,你很容易動愛煩惱。既然你很容易動愛煩惱,表示你在叁界的力量就很強。反倒是有一點逆境的人、有一點障礙的人啊,他比較容易厭離娑婆,所以這個地方是有差別的。所以說:

  │││正念佛時,心中愛根未┌佛只聽念

  ││└   ┤

  ││ 曾一念放得下,如此 └愛只聽長

  假設我們在「念佛」的時候,我們這個佛號的力量並沒有面對愛煩惱來對治,這個時候,我們一方面在念佛,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