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所以一个有福报的人,他咒愿还是有力量的。他把他过去所做的福报力,把它累积起来,咒愿在这个希望当中,这个希望在法界当中一发动,它就有力量,它就有力量把这个火,把这个业力的火给消灭掉。不过凡夫的境界当然是一种福报力,功能是有限的。其实圣人阿罗汉就好一点,阿罗汉他也咒愿,阿罗汉今天要入灭尽定,他就在这个树下一打坐就咒愿:「我现在要入灭尽定,我入定以后,火不能烧我,水不能淹我,老鼠不能咬我,盗贼不能伤害我。」就入灭尽定了。入定以后在树下打坐,这个农夫这一天早上起床要去工作的时候:唉呀,有个比丘在这边打坐。他也不在意。晚上回来的时候,看到比丘还在。如是的几天看到比丘在树下打坐都不动。这个农夫这一天就好奇跑过去看:这个人是死了?还是活着呢?那入灭尽定的比丘是没有呼吸的,他用手去触他的鼻子:唉!这个比丘已经死掉了,真可怜,没有人为他处理后事。这个农夫就慈悲心,把这个比丘的尸体抬起来,用柴火这个大火去烧比丘的身体。烧了很久以后,把他整个袈裟全部烧光了。但是他身上的发毛一根都不受伤害。所以阿罗汉入定之前的咒愿:火不能烧我。他讲出这个咒愿以后,这世间上所有的火不能烧他的身体。所以阿罗汉的咒愿力也是很有力量的。不过凡夫的福德力、还有圣人无漏的戒定慧力量,这个咒愿都是有限的,而且多分来说是偏重在自受用。那佛陀不同,佛陀无量劫来积功累德,修福、修慧,无量无边的福德、智慧的资粮所加持,他所发的愿啊:「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;唯除五逆、诽谤正法。」阿弥陀佛他无量劫来,积集福德跟智慧的资粮,把这样的福慧资粮,它这种功德力,咒愿在第十八愿,它就能够普遍的面对十方众生、无量无边的众生,上至文殊、普贤,下至五逆、十恶。他能够没有简别的普遍摄受,临终忆念他的名号忆念十句,「十念必生」的一个愿力。所以阿弥陀佛他无量劫来的这种福慧的圆满,他所发的愿在法界当中,这个愿就不是虚愿,那是一个真实的功德力。这个愿,随时等待我们去感应道交,那是一个很强大的力量在法界当中。所以说,我们相信弥陀的这个本愿功德力,在法界当中那是有真实功德的。只要我们信、愿、持名的力量跟这个功德力一接触的时候,我们马上就得到他的加持,所以这是我们必须要有信心的。「弥陀世尊决无虚愿」,那这个弥陀的愿那不得了。「六方诸佛广长舌,决无二言。」这个是在《阿弥陀经》的「流通分」,释迦牟尼佛讲完《阿弥陀经》以后,「六方诸佛」现前,「出广长舌相,遍覆三千大千世界,说诚实言。」说什么呢?「汝等众生」你们应该要「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,一切诸佛所护念经。」这个是本经的经题,你要相信这部经的内容。「六方诸佛」出「广长舌」,都异口同声的赞叹弥陀净土的殊胜。所以我们「随顺诸佛真实教诲,决志求生,更无疑惑,是名信他。」这是一种对于他力的、对于佛力的一种信心。
基本上我们今天对于往生的成就,是二个大方向的建立信心:一种自力,相信我这一念心,本自清净、本自具足,这是一种方向。看早期的大师,尤其是永明延寿大师,他对信自特别强调,永明延寿大师、莲池大师、蕅益大师。到了末代以后呢?印光大师就比较偏向于他力信心。你看印光大师他这个信心是怎么建立的?「信我是业障凡夫,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,了生脱死。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,若有众生,临命终时,念佛名号,求生佛国,其人临命终时,佛必垂慈接引,令生西方。」所以印光大师他所强调的是他力信心。或者,我们在一种次第上,我们刚开始可以先建立「信他」,相信弥陀的本愿功德是存在法界当中,这个时候,我们可以仰仗弥陀本愿的摄持往生,是可以有这样的一种思考。慢慢的我们在大乘经典当中不断的熏习,我们就能够回光返照,慢慢慢慢对我们这一念不生不灭的清净心的功德力,也能够建立信心。从这个他力信心,又能够建立自力信心,自他不二,那就更圆满了。这里是讲到信自、信他。这个六信我们最后把它作一个总结。看「附表」第「一」,「深信三力不可思议」:
○附表一─深信「三力不可思议」
┌一、弥陀大愿力──能应(喻如月)
│
├二、自性功德力┐
│ ├─能感(喻如水)
└三、名号功德力┘
蕅祖在「五重玄义」的时候,他谈到「信」,他广泛的谈到六信。但是到了经文的时候,这个第一大段〔第二六页〕,「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」,他在这一段当中讲这个信,他是把它会归到三力不可思议。「弥陀」的「大愿力」不可思议,佛力不可思议;约着「自性功德力」,我们这一念的心力也不可思议;第三个「名号功德力」,法力不可思议:三力不可思议。到经文的时候,蕅祖把它融通了、把它浓缩。这个弥陀大愿力,这个佛力不可思议,是把前面六信里面的信他、信事、信果,把它融合在这一段里面。弥陀大愿力当中,在智者大师的《净土十疑论》里面,智者大师把弥陀四十八大愿,分成二大类,说:这个四十八愿当中,有一类是成就净土依正庄严的愿。弥陀发了很多愿,说:这个极乐世界的正报,这个寿命有多久、他的正报内心有多少的神通功德、外相长得怎么样的庄严、种种的三昧、陀罗尼。依报呢?有什么宫殿、楼阁、宝树、琉璃地,等等。这四十八愿当中,有一类的愿是属于成就净土依正庄严的愿。第二个是属于摄受十方众生往生的愿。十方众生怎么能够受用这个净土呢?应该忆念名号、或者有的地方要发菩提心、修诸功德等等。有一类的愿是属于摄受十方众生往生的愿。我们在注意这个弥陀大愿力的时候,要偏重在这个摄受众生往生的愿,特别要偏重在第十八大愿。因为以一个现实的角度来观察,极乐世界再怎么庄严,假设没有弥陀的第十八大愿「十念必生愿」啊,我们就很难去了,那你自己要凭本事去了。所以古德赞叹阿弥陀佛说:「十方三世佛,阿弥陀第一。」虽然十方世界有很多清净无漏的国土,为什么六方诸佛偏赞弥陀净土呢?古德解释一个道理:因为十方净土,你要去都是凭你的本事,你有本事你自己过来;弥陀净土它的特色就是说,他发了第十八愿十念必生,你临终的时候忆念他的名号,弥陀能够来到我们有漏世界,带我们过去。这个在后面经文蕅益大师会挑出来,说这个「是人终时,心不颠到」,说我们为什么不颠倒?因为弥陀的现前摄持。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第十八愿,就是弥陀的本愿功德力它在摄持我们,使令我们能够稳定的到达极乐世界,安全的到达极乐世界,这个是我们应该注意的,弥陀大愿力。这个是「能应」,这个是已经成就的功德,就像「月」亮一样,月亮普遍的照十方的有钱众生、贫穷的众生,就像月亮它是无简别的、平等的,照耀法界。那我们怎么跟月亮感应道交呢?就是要有「水」,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。我们应该准备什么资粮呢?二个资粮:第一个是「自性功德力」,我们这一念心心力不可思议。我们在念佛的时候,能念的这个明了心性不可思议,我们这一念心:一念迷,生死浩然;一念悟,轮回顿息。换句话说,我们这一念清净心,当它迷惑的时候,创造很多的烦恼、罪业;但是我们这一念,当我们觉悟了以后,它能够创造很多的功德。这个是我们应该深信的──心力不可思议。这是信自跟信理的融合。第三个是「名号功德力」,信因。我们应该要深信阿弥陀佛的功德,名以召德,阿弥陀佛的功德是摄持在这个名号当中,所以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,所以名号功德也不可思议。这一个名号功德,蕅益大师在后面的经文会解释,有很多很多地方会强调出来。他解释的大方向是说:佛陀的功德有二个内涵:一个是本门,一个是迹门。佛陀的功德,从自受用的角度来说,是佛陀的清净法身跟无量庄严的报身。佛陀那一念清净心安住在法报二身,尽未来际的能够受用常、乐、我、净的功德,这个是佛陀的自受用。但是佛陀的大悲心,他能够从本垂迹,他能够从根本功德当中,开出无量的方便,他能够显出无量种种的相状,应化身;或者是他能够浓缩成一个名号。因为这个法、报二身不是我们凡夫所能见闻觉知的,我们凡夫是不能接触这个法身、报身,不能接触,所以我们不能受用。佛陀把这种功德从本垂迹以后,变现成我们凡夫能够接触的法界。比如说阿弥陀佛他创造一个名号──阿弥陀佛。诶,这个声音我们能够接触,它是存在我们凡夫十八界的一种声尘。那佛陀就把他的功德放在这个声音里面,当我们这一念心跟声音一接触的时候,我们就跟弥陀的功德接触了,所以这个叫做从本垂迹。蕅益大师在后面的解释,他是以这样的方向来解释,所以名号功德就是弥陀的功德。这当中,自性功德力是约能念的心;这名号功德力是约所念,所念的名号。不过我们初学者,刚开始在念佛的时候,可以偏重在所念的佛号,我们可以相信所念的名号、这句弥陀的名号,它就是本尊的化身,是阿弥陀佛所有功德的化身。所以对这个名号,一心归命、通身靠倒。然后慢慢慢慢的再体会:原来我们能念的心,这个心力不可思议,它能够创造十法界。没有我们这一念心去接触佛号,你放录音带,你说佛号功德不可思议,你一个录音机在那边念佛,录音机不能往生。虽然有佛号,但是录音机没有明了性,没有那个能念的心,不能跟弥陀感应道交。所以我们也不能否定心力不可思议,要有能念的心才可以的。当我们这一念能念的信愿,去接触名号的时候,这个时候就像是水出现了,这个时候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月亮就能够现前,这个时候就跟弥陀感应道交了。所以蕅益大师在经文的时候,他告诉我们:我们在实际操作的时候、在念佛的时候,可以忆念三力不可思议,就是:在法界当中,存在弥陀的本愿功德力,随时等待我们去跟他感应…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