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所以一個有福報的人,他咒願還是有力量的。他把他過去所做的福報力,把它累積起來,咒願在這個希望當中,這個希望在法界當中一發動,它就有力量,它就有力量把這個火,把這個業力的火給消滅掉。不過凡夫的境界當然是一種福報力,功能是有限的。其實聖人阿羅漢就好一點,阿羅漢他也咒願,阿羅漢今天要入滅盡定,他就在這個樹下一打坐就咒願:「我現在要入滅盡定,我入定以後,火不能燒我,水不能淹我,老鼠不能咬我,盜賊不能傷害我。」就入滅盡定了。入定以後在樹下打坐,這個農夫這一天早上起床要去工作的時候:唉呀,有個比丘在這邊打坐。他也不在意。晚上回來的時候,看到比丘還在。如是的幾天看到比丘在樹下打坐都不動。這個農夫這一天就好奇跑過去看:這個人是死了?還是活著呢?那入滅盡定的比丘是沒有呼吸的,他用手去觸他的鼻子:唉!這個比丘已經死掉了,真可憐,沒有人爲他處理後事。這個農夫就慈悲心,把這個比丘的屍體擡起來,用柴火這個大火去燒比丘的身體。燒了很久以後,把他整個袈裟全部燒光了。但是他身上的發毛一根都不受傷害。所以阿羅漢入定之前的咒願:火不能燒我。他講出這個咒願以後,這世間上所有的火不能燒他的身體。所以阿羅漢的咒願力也是很有力量的。不過凡夫的福德力、還有聖人無漏的戒定慧力量,這個咒願都是有限的,而且多分來說是偏重在自受用。那佛陀不同,佛陀無量劫來積功累德,修福、修慧,無量無邊的福德、智慧的資糧所加持,他所發的願啊:「設我得佛,十方衆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;唯除五逆、誹謗正法。」阿彌陀佛他無量劫來,積集福德跟智慧的資糧,把這樣的福慧資糧,它這種功德力,咒願在第十八願,它就能夠普遍的面對十方衆生、無量無邊的衆生,上至文殊、普賢,下至五逆、十惡。他能夠沒有簡別的普遍攝受,臨終憶念他的名號憶念十句,「十念必生」的一個願力。所以阿彌陀佛他無量劫來的這種福慧的圓滿,他所發的願在法界當中,這個願就不是虛願,那是一個真實的功德力。這個願,隨時等待我們去感應道交,那是一個很強大的力量在法界當中。所以說,我們相信彌陀的這個本願功德力,在法界當中那是有真實功德的。只要我們信、願、持名的力量跟這個功德力一接觸的時候,我們馬上就得到他的加持,所以這是我們必須要有信心的。「彌陀世尊決無虛願」,那這個彌陀的願那不得了。「六方諸佛廣長舌,決無二言。」這個是在《阿彌陀經》的「流通分」,釋迦牟尼佛講完《阿彌陀經》以後,「六方諸佛」現前,「出廣長舌相,遍覆叁千大千世界,說誠實言。」說什麼呢?「汝等衆生」你們應該要「信是稱贊不可思議功德,一切諸佛所護念經。」這個是本經的經題,你要相信這部經的內容。「六方諸佛」出「廣長舌」,都異口同聲的贊歎彌陀淨土的殊勝。所以我們「隨順諸佛真實教誨,決志求生,更無疑惑,是名信他。」這是一種對于他力的、對于佛力的一種信心。
基本上我們今天對于往生的成就,是二個大方向的建立信心:一種自力,相信我這一念心,本自清淨、本自具足,這是一種方向。看早期的大師,尤其是永明延壽大師,他對信自特別強調,永明延壽大師、蓮池大師、蕅益大師。到了末代以後呢?印光大師就比較偏向于他力信心。你看印光大師他這個信心是怎麼建立的?「信我是業障凡夫,決定不能仗自力斷惑證真,了生脫死。信阿彌陀佛有大誓願,若有衆生,臨命終時,念佛名號,求生佛國,其人臨命終時,佛必垂慈接引,令生西方。」所以印光大師他所強調的是他力信心。或者,我們在一種次第上,我們剛開始可以先建立「信他」,相信彌陀的本願功德是存在法界當中,這個時候,我們可以仰仗彌陀本願的攝持往生,是可以有這樣的一種思考。慢慢的我們在大乘經典當中不斷的熏習,我們就能夠回光返照,慢慢慢慢對我們這一念不生不滅的清淨心的功德力,也能夠建立信心。從這個他力信心,又能夠建立自力信心,自他不二,那就更圓滿了。這裏是講到信自、信他。這個六信我們最後把它作一個總結。看「附表」第「一」,「深信叁力不可思議」:
○附表一─深信「叁力不可思議」
┌一、彌陀大願力──能應(喻如月)
│
├二、自性功德力┐
│ ├─能感(喻如水)
└叁、名號功德力┘
蕅祖在「五重玄義」的時候,他談到「信」,他廣泛的談到六信。但是到了經文的時候,這個第一大段〔第二六頁〕,「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」,他在這一段當中講這個信,他是把它會歸到叁力不可思議。「彌陀」的「大願力」不可思議,佛力不可思議;約著「自性功德力」,我們這一念的心力也不可思議;第叁個「名號功德力」,法力不可思議:叁力不可思議。到經文的時候,蕅祖把它融通了、把它濃縮。這個彌陀大願力,這個佛力不可思議,是把前面六信裏面的信他、信事、信果,把它融合在這一段裏面。彌陀大願力當中,在智者大師的《淨土十疑論》裏面,智者大師把彌陀四十八大願,分成二大類,說:這個四十八願當中,有一類是成就淨土依正莊嚴的願。彌陀發了很多願,說:這個極樂世界的正報,這個壽命有多久、他的正報內心有多少的神通功德、外相長得怎麼樣的莊嚴、種種的叁昧、陀羅尼。依報呢?有什麼宮殿、樓閣、寶樹、琉璃地,等等。這四十八願當中,有一類的願是屬于成就淨土依正莊嚴的願。第二個是屬于攝受十方衆生往生的願。十方衆生怎麼能夠受用這個淨土呢?應該憶念名號、或者有的地方要發菩提心、修諸功德等等。有一類的願是屬于攝受十方衆生往生的願。我們在注意這個彌陀大願力的時候,要偏重在這個攝受衆生往生的願,特別要偏重在第十八大願。因爲以一個現實的角度來觀察,極樂世界再怎麼莊嚴,假設沒有彌陀的第十八大願「十念必生願」啊,我們就很難去了,那你自己要憑本事去了。所以古德贊歎阿彌陀佛說:「十方叁世佛,阿彌陀第一。」雖然十方世界有很多清淨無漏的國土,爲什麼六方諸佛偏贊彌陀淨土呢?古德解釋一個道理:因爲十方淨土,你要去都是憑你的本事,你有本事你自己過來;彌陀淨土它的特色就是說,他發了第十八願十念必生,你臨終的時候憶念他的名號,彌陀能夠來到我們有漏世界,帶我們過去。這個在後面經文蕅益大師會挑出來,說這個「是人終時,心不顛到」,說我們爲什麼不顛倒?因爲彌陀的現前攝持。所以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第十八願,就是彌陀的本願功德力它在攝持我們,使令我們能夠穩定的到達極樂世界,安全的到達極樂世界,這個是我們應該注意的,彌陀大願力。這個是「能應」,這個是已經成就的功德,就像「月」亮一樣,月亮普遍的照十方的有錢衆生、貧窮的衆生,就像月亮它是無簡別的、平等的,照耀法界。那我們怎麼跟月亮感應道交呢?就是要有「水」,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。我們應該准備什麼資糧呢?二個資糧:第一個是「自性功德力」,我們這一念心心力不可思議。我們在念佛的時候,能念的這個明了心性不可思議,我們這一念心:一念迷,生死浩然;一念悟,輪回頓息。換句話說,我們這一念清淨心,當它迷惑的時候,創造很多的煩惱、罪業;但是我們這一念,當我們覺悟了以後,它能夠創造很多的功德。這個是我們應該深信的──心力不可思議。這是信自跟信理的融合。第叁個是「名號功德力」,信因。我們應該要深信阿彌陀佛的功德,名以召德,阿彌陀佛的功德是攝持在這個名號當中,所以阿彌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議,所以名號功德也不可思議。這一個名號功德,蕅益大師在後面的經文會解釋,有很多很多地方會強調出來。他解釋的大方向是說:佛陀的功德有二個內涵:一個是本門,一個是迹門。佛陀的功德,從自受用的角度來說,是佛陀的清淨法身跟無量莊嚴的報身。佛陀那一念清淨心安住在法報二身,盡未來際的能夠受用常、樂、我、淨的功德,這個是佛陀的自受用。但是佛陀的大悲心,他能夠從本垂迹,他能夠從根本功德當中,開出無量的方便,他能夠顯出無量種種的相狀,應化身;或者是他能夠濃縮成一個名號。因爲這個法、報二身不是我們凡夫所能見聞覺知的,我們凡夫是不能接觸這個法身、報身,不能接觸,所以我們不能受用。佛陀把這種功德從本垂迹以後,變現成我們凡夫能夠接觸的法界。比如說阿彌陀佛他創造一個名號──阿彌陀佛。诶,這個聲音我們能夠接觸,它是存在我們凡夫十八界的一種聲塵。那佛陀就把他的功德放在這個聲音裏面,當我們這一念心跟聲音一接觸的時候,我們就跟彌陀的功德接觸了,所以這個叫做從本垂迹。蕅益大師在後面的解釋,他是以這樣的方向來解釋,所以名號功德就是彌陀的功德。這當中,自性功德力是約能念的心;這名號功德力是約所念,所念的名號。不過我們初學者,剛開始在念佛的時候,可以偏重在所念的佛號,我們可以相信所念的名號、這句彌陀的名號,它就是本尊的化身,是阿彌陀佛所有功德的化身。所以對這個名號,一心歸命、通身靠倒。然後慢慢慢慢的再體會:原來我們能念的心,這個心力不可思議,它能夠創造十法界。沒有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佛號,你放錄音帶,你說佛號功德不可思議,你一個錄音機在那邊念佛,錄音機不能往生。雖然有佛號,但是錄音機沒有明了性,沒有那個能念的心,不能跟彌陀感應道交。所以我們也不能否定心力不可思議,要有能念的心才可以的。當我們這一念能念的信願,去接觸名號的時候,這個時候就像是水出現了,這個時候「千江有水千江月」,月亮就能夠現前,這個時候就跟彌陀感應道交了。所以蕅益大師在經文的時候,他告訴我們:我們在實際操作的時候、在念佛的時候,可以憶念叁力不可思議,就是:在法界當中,存在彌陀的本願功德力,隨時等待我們去跟他感應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