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道交;然后,我们能感的是我们这一念清净的信愿力、信愿的信心,然后去接触所缘的名号。当我们这一念的信愿心,跟佛号接触的时候呢,这个时候就能够跟弥陀感应道交,三力不可思议。就能够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、福慧增长,就能够使令我们临终蒙佛接引,往生西方。这个是我们对于净土信心的建立,有三种方向:佛力、法力、心力,三力不可思议。这一段是讲信,大家有没有问题?好,我们看下一段,看第十页。前面是讲「信」的资粮,这以下是讲「愿」的资粮。
释二门二
正明二门
愿的资粮蕅益大师讲「二门」,前面的信是六信。这个愿有二个方向:一个是「厌离娑婆」,这是一门;其次是「欣求极乐」,这也是一个门。由这二个门,就能够引导我们通向净土的功德,叫做「门」。这当中分成二段,第一个「正明二门」:
即自心所感之穢,
┌娑婆─
│ 而自心穢理應───厭離
如此信已,则┤
│ 即自心所感之淨,
└极乐─
而自心淨理應───欣求
这个「愿」,有事相的愿跟理性的愿,这个地方是偏重在「理」。有关事相的愿,我们看「附表」第「二」,先把它作一个说明:
○附表二─欣厌二门
一、总说以愿导行方名正行
这当中我们分二段解释:第一段「总说以愿导行方名正行」。净土的行门,在本经上来说,是「闻说阿弥陀佛,执持名号」。在本经里面,释迦牟尼佛要我们不断的忆念弥陀的名号为「正行」。但这当中有一个条件,就是你在忆念名号的时候,必须是「以愿导行」,你心中的心情有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的愿力,这样子的忆念名号,才算是往生净土的正因,才算是正行。假设我们在念阿弥陀佛的当下,我们不想厌离娑婆,还是贪恋娑婆,这样子,这个念佛的行门不能叫正行,只是一种人天福报,这样的行门是不能通往净土的,不可以的。所以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,必须要「以愿导行」,这样的一种行门才叫「正行」。关于这一段,我们引用憨山大师的一段开示,就容易明白这个道理。请看第二页,大家请合掌,我先念一遍:
念佛求生净土,是要了生死大事,若不知生死根株,毕竟向何处了?古人云:「业不重不生娑婆,爱不断不生净土。」是知爱乃生死根株,自有生死以来,生生世世,舍身受身,皆是爱欲流转。而今念佛,念念要断这爱根。即日用现前,在家念佛,眼见儿女子孙,家缘财产,无一不爱,则无一事一念不是生死活计。正念佛时,心中爱根未曾一念放得下,如此佛只听念,爱只听长。且如儿女之情现前时,回光看这声佛,果能敌得这爱么?果能断得这爱么?若断不得这爱,毕竟如何了得生死?以爱缘多生习熟,念佛纔发心甚生疏,又不切实,因此不得力。若目前爱境主张不得,则临命终时,只见生死爱根现前,毕竟主张不得。故劝念佛人,第一要为生死心切,要断生死心切,要在生死根上念念斩断,则念念是了生死时也。
──憨山大师──
这一段,我们先休息十分钟,再来解释。
第六卷
请看〈补充讲表〉第三页,第三页是讲到「欣厌二门」。这一段我们分成二科:第一科「总说以愿导行方名正行」。这一段我们引用憨山大师的开示,我们把这一段开示分成三段来解释,先看第一段总标生死根源。
┌念佛求生净土─是要了生死大事。
┌┤
│└若不知生死根株,毕竟向何处了?
第一个,是要我们先明白,我们念佛的一个真正目的。说我们平常「念佛求生净土」,当然我们忆念弥陀的名号,这个弥陀的功德可以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、福慧增长,所以佛法也不排除现世的安乐。我们念佛、打佛七,能使令我们身体健康等种种福报;但是我们不能把这个现世的安乐,当作念佛真正的目的。如果这样子的话,就像是拿摩尼宝珠换糖果吃一样。因为现世的安乐是无常的、诸行无常的,一下子就破坏掉了,就像糖果吃完了就没有一样。因此我们念佛的目的,除了现世的安乐以外,其实真正的目的是要「了」断无始的「生死」轮回这件「大事」情。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:我们学习佛法的目的是追求安乐,这个安乐也包括现世暂时的安乐,但是他所强调的还是在来生永恒的安乐、无量生命的安乐。我们每一次的生死轮回,在三界里面,每一个果报,都累积了无量无边的老病死的痛苦,所以要离开痛苦得到安乐,最彻底的办法,就是要了断生死,否则追求安乐就变成是一句空谈。所以说,我们应该要明白我们念佛的真正目的,「是要了生死大事」。「若不知生死根株,毕竟向何处了?」假设我们不知道生死的根源,我们怎么去了断生死?就像《楞严经》上说:我们在修楞严止观的时候,你要知道你这个军队,要对治这个贼,贼在哪里你要知道,否则你这个军队要跟谁打仗也不知道!念佛它是一种能对治的力量,到底这佛号是要对治谁?它的根源在哪里?这个我们应该要清楚,否则「毕竟向何处了?」就没有一个方向,修行就没有一个方向。第二段就正式讲出生死根株:
│ ┌业不重─不生娑婆。
┌┼古人云┤
││ └爱不断─不生净土。
我们在生死流转当中,有二个主要的因缘:第一个是业力的因缘,第二个是爱取的因缘。若从唯识学的十二因缘观察,说我们会有生老病死,第一个有过去的无明,这个我执,主要是执着有一个我,我们认为色受想行识有一个常一主宰的我。这个「我」的观念一动,无明缘行,就是一个有漏的业力,可能是善业、也可能是恶业,总之是有漏。这个业力就会去创造一个阿赖耶识的名色、六入、触、受,可能是一个天上的名色,可能是地狱的名色,一个六道的种子,一个业种子,这都是属于业力,有漏的业力。当然这个有漏的业力,都被阿赖耶识摄持住了。我们这一念微细的阿赖耶识,摄持无量无边的业种,包括人天的业种、包括三恶道的业种,所以讲「业不重不生娑婆」。基本上,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多很多的善业、恶业的种子,被我们的心所摄持住。但是单单是业种,是不能得果报的,还必须有爱取,所以讲这个触受,叫爱、取、有。这个「有」就像是一个种子经过水的滋润以后,能生出芽,有这个得果报的力量,叫做「有」。所以「有」能够引生「生」。这个「有」怎么出现呢?必须是爱取的滋润。你必须对这个果报体有「爱取」的烦恼,去滋润你过去的业种,这个业种才能够变成有、变成生,乃至于老死、忧悲苦恼。所以我们从唯识十二因缘的观察,我们在三界得果报,除了是过去的业力以外,在临终的时候,必须对三界有爱取烦恼的滋润,由过去的业力及现前的爱取,然后在三界投胎,这个生命就是这样出现的。所以这个地方憨山大师作总结:
││是知愛乃生死根株┌生生世世┐
│└ ┤ ├皆是爱欲流转。
| ,自有生死以來 └舍身受身┘
这个地方憨山大师他不讲业力是生死的根株,而是讲「爱」,这当中有一个重要理由。因为,站在净土的角度,它讲「带业往生」,它还不强调你「业尽情空」。说你有无量无边的业力没关系,你不要去触动它,临命终的时候你保持一种正念,「心不贪恋,意不颠倒,正念分明」,你在临终的时候不要去动三界的爱取,不要去触动过去的有漏业力,它不能得果报的。临终的时候,「强者先牵」,临终的时候,你以强大的念力「随念往生」,随着你强大的信、愿、持名的念力,然后使你无量无边的业力都不活动,然后跟弥陀感应道交。所以说,站在净土的角度,这个「爱取」又特别的值得我们对治。因为如果说是「消业往生」,那不知道要消到什么时候!那这个净土法门就不能说是三根普被、万修万人去的法门了。所以基本上我们过去所造的业力,「往者已矣」;我们现在重新改过、忏悔以后,我们要对治我们心中的爱烦恼,就是不要去滋润这个业力。所以我们这个三界的生死,生生世世舍身受身,都是由一次一次「爱欲」的烦恼来滋润才「流转」的。就像飞蛾扑火,你自己去扑火的,不是别人推你进去的。我们三界流转,不是上帝推我们来流转的,是我们自己的爱取烦恼,一次一次的受生。所以这一段是把生死的根源找出来,表示着我们在念佛当中,我们知道对治什么样的烦恼。这个佛号一个的对治方向,是要去对治心中的爱取烦恼,先把这个方向标出来,否则你这个佛号没有方向。好,再看第二段:
│┌而今念佛,念念要断这爱根。
这个很重要,我们想要远离三界,就必须对治「爱根」的烦恼,把它消灭。但是:
││ ┌儿女子孙┐
││┌即日用现前,在家念佛,眼见┤ ├
│││ └家缘财产┘
│││
│││ ┌一事┐
│││ ──无一不爱,则无┤ ├不是生死活计。
│││ └一念┘
但是这个爱的烦恼,这无始劫来的串习,因为它每一次的受生,都是由它的活动,所以它不断的造作,它势力也特别大。我们「日用现前」的时候,「在家」里面,平常看到「儿女子孙」、看到眷属,这个子孙很可爱,这个情执──眷属的情执;或者是你各式各样的事业「财产」很丰富。我们对这种事情,就有一种「爱」的心念,这种世缘所引生的「念」头,都是「生死活计」,都是生死的业力。一般来说,福报大的人,这个生死的业力会更大,这句话是印光大师说的,这当中是有道理的。因为你福报越大,你的眷属越圆满、家庭事业越大,你很容易动爱烦恼。既然你很容易动爱烦恼,表示你在三界的力量就很强。反倒是有一点逆境的人、有一点障碍的人啊,他比较容易厌离娑婆,所以这个地方是有差别的。所以说:
│││正念佛時,心中愛根未┌佛只听念
││└ ┤
││ 曾一念放得下,如此 └爱只听长
假设我们在「念佛」的时候,我们这个佛号的力量并没有面对爱烦恼来对治,这个时候,我们一方面在念佛,…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