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▼

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▪P15

  ..续本文上一页增长「念」佛的力量,心中有一种念力;但是一方面,爱烦恼也念念在增「长」:二个方向都在增长,正忆念在增长,染污的烦恼也在增长。所以说:

  │  ┌果能敌得这爱么?

  │  ┌┤

  │且如兒女之情現前│└果能断得这爱么?

  └  ┤

  時,回光看這聲佛│┌若断不得这爱

  └┤

  └毕竟如何了得生死?

 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:我们一般念佛的人,要不看经论,就会以为这个念佛就是一个数目,我今天念五千声、一万声,好,功课做完了。这个内心,只是把佛号当做一种功课。这当中不断的熏习,心中对佛号有一种强大的念力,这也是事实,不断的熏习它有力量。但是,并没有从这个佛号当中生起一种观行──观照的智慧,这种厌离娑婆的愿力没有栽培起来。因为没有厌离娑婆,所以这个时候,虽然我们不断的念佛,这个爱烦恼也不断的增长。世间的事情,你不对治,它也就增长,这个地方就会有问题,临终时要保持正念就有问题。

  上次我们也讲过上海有一个林居士,他是做生意的。他把他的家产,晚年的时候拿出一大部分的钱,盖了一个颐园(颐和园的颐园),请了很多人来念佛。他临命终的时候,因为他布施这个念佛堂,大家很感恩他,很多的信徒来帮他助念。哦,这佛号一现前的时候,那佛号的功德的确不可思议,「清珠投于浊水,浊水不得不清;佛号投于乱心,乱心不得不佛。」这个相貌看起来是安详自在。但是后来他太太一来的时候(他太太没有学佛),一来就吵啊、哭啊,说:你离开了以后,我应该怎么办呢?哭啊、闹啊。这个时候,临命终的人,这个精神(他跟他太太感情很好),一动情执以后,整个脸从安详当中,转成一种不安、恐惧,最后死掉了。死掉以后托梦给他儿子说:他生在香港一只小狗。他把这个小狗的相貌讲出来,是白色的小狗,头上有一块黑黑的。他儿子就寻着这个地址,就找到香港的家里面,果然这个地方生出了七只小狗。他就如是如是的讲,就把那只小狗找出来,带回来,到寺庙去放生。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得出来,这个林居士他平常布施念佛堂、他也经常参加念佛,但是他并没有把这个佛号的操作,转成心中的一种止跟观的力量。我们一般都是把佛号做完了就好,不知道这个佛号在操作当中,应该要把这整个佛号的运转,要在内心当中要生起一种对治的正忆念,止跟观的对治力。这止跟观的对治呢,这个箭头要面对爱取的烦恼,针对爱取烦恼来对治,这个工作我们平常没有注意,所以临终的时候就容易出状况。所以说「回光」返照这「声佛」号,就「敌」不过这个「爱」、也「断」不了这个「爱」,当然也就不能了「生死」。看最后一段的总结。为什么会这样子呢?憨山大师他解释说:

  │  ┌爱缘─多生习熟。

  │┌以┤

  ││ │  ┌纔发心,甚生疏┐

  ││ └念佛┤  ├因此不得力。

  ││  └又不切实───┘

  因为我们无始劫来在三界里面得果报,那无量无边的次数,就像宗喀巴大师说到:每一个众生,上至上面的小鸟,下至地上爬的蚂蚁,乃至海洋无量无边的众生,都曾经做过我的母亲。看得出来我们的受生有多少次。这一次一次「爱」取的串习,这个力量很强大的。那我们「念佛」,多分来说今生「纔发心」,非常的「生疏」,念佛的时候又夹杂着妄想,所以这个「力」量很薄弱。所以说,如果我们单单只是想要用止的力量,来对治爱取,那肯定是不行的。所以说:

  ││┌若目前爱境─主张不得。

  └┼┤

  │└则临命终时─只见生死爱根现前,毕竟主张不得

  我平常就是没有注意到这个贼的活动,就放纵这个爱烦恼,看到境界还是随顺过去的习气。这个时候我们不能用佛号来对治这个爱烦恼,「临命终」的时候「爱」烦恼「现前」,我们就作不了「主」。所以说:

  │  ┌要为生死心切─┐

  │  │  │

  └故劝念佛人,第一┼要断生死心切─┤則念念是了生

  │  ├

  │┌要在生死根上┤死時也。

  └┤  │

  └念念斩断──┘

  这个地方关键,是在「生死根上念念斩断」,就是我们这个信、愿、持名,这个三资粮,在修行的方向上,念念之间要对治三界的爱取烦恼,在这个「生死根上,念念斩断」。所以蕅益大师他很强调说:没有平时的正念,绝无临终的正念。说我们平常就不能调伏自己的爱取烦恼,那临终的时候,当然是作不了主,所以这平常的栽培就很重要的。

  好,这一段是说明「以愿导行方名正行」,就是在念佛的操作当中,这个「观」是很重要的,由这个观行来厌离娑婆、欣求极乐。由这个观行的支持,这个时候佛号的力量就能够对治爱取。那怎么修观呢?我们看第二段,〈补充讲表〉第六页:

  二、正明修观发愿是名切愿

  ┌烦恼障┐

  │  │┌恶梦者也

  ┌一、厌离娑婆┼业 障┼┤

  │  │  │└添梦者也

  │  └报 障┘

  │

  │  ┌法身德┐

  │  │  │┌好梦者也

  └二、欣求极乐┼般若德┼┤

  │  │└醒梦者也

  └解脱德┘

  我们这个愿力要能够真实、很切实的生起,那它必须要有观行的。观行当中有二个方向:第一个是「厌离娑婆」,第二个是「欣求极乐」。就是说,我们未来的受生,主要有二个方向,就是我们只要今生没有达到涅槃,我们一定有来生。一定有来生,我们这当中有二个选择:第一个,我们在三界里面继续得果报,可能我善业强到人天得果报、恶业强到三恶道得果报,这是第一个,你在娑婆世界继续的受身,这是你一个选择;其次,你选择到极乐世界得果报。这当中有一些差别,我们必须要去观察一下,有什么差别。当我们选择在娑婆世界得果报,这当中有三种障碍:第一个「烦恼障」,第二个「业障」,第三个「报障」。我们这个三界的身心世界,是一个有漏的果报,是有漏的烦恼跟业力所和合成的果报体,若身、若心都是杂染。换句话说,我们这个身心世界去受用这种果报体的时候,我们这一念心,跟外境接触的时候,就容易有「烦恼」的活动,不是贪就是瞋。随顺我们心情的,我们就有贪欲烦恼的活动;不随顺我们心情的,就是瞋心的活动:不是爱就是恨,我们凡夫的心情就是这样。换句话说,虽然人天也的确有一些可乐的果报,比如说眷属的美满、财富,乃至于尊贵的地位,这个地方是一个安乐的受用,也合乎我们追求安乐的目的吧。但是呢,这个安乐是这样子的:我们讲有这个身安乐、心安乐。身安乐是很粗的一个安乐,主要还是内心的安乐。但是内心要安乐的一个条件,就是必须在寂静的状态。在佛法的意思是说:当我们心中有烦恼(烦躁恼动的状态),我们不能受用安乐,因为烦躁恼动会破坏你的安乐。当我们心情是烦躁恼动的时候,我们不能够安乐的,一个躁动的状态不可能安乐的,所以烦恼会破坏我们心中的安乐。所以虽然你受用很好的东西,但是你还是不快乐,「弟子心不安」,因为内心有烦恼的活动,这是一个问题。「烦恼障」碍我们安乐的现前。

  第二个「业障」。有些人他过去有重大的罪业,杀、盗、淫、妄的罪业,或者是谤法的罪业,那他心中也容易不安。就是我也没有起烦恼,我就坐在那个地方,但是我总觉得心中有恐惧不安,这就是有罪业。有罪业也容易障碍你的安乐。我们不知道哪一生曾经造过罪业(这个罪业的本质是扰动的,这个善业的本质是寂静的),我们这一念心累积了罪业,也使令我们心不安,而这种不安的状态也障碍我们的安乐。虽然我们福报现前,但是我们总是觉得不安,睡觉也不安、吃饭也不安,罪业障碍我们安乐。

  第三个是「报障」,我们这个果报体有老病死的问题。你的「病痛」现前了,你在受用五欲的时候也不快乐,因为你的身体有病毒,使令你这个六根暗钝。这个「老」现前的时候,也障碍你安乐,因为年纪大了身体衰弱了。身体衰弱的时候,你去受用五欲的时候,也使令你不快乐。虽然你有这个福报,有这个五欲的境界现前,但是这个「老」这个法出现的时候,障碍你的安乐。「死亡」出现的时候,把你所有的安乐全部破坏,你的财富、眷属、地位,死亡一出现的时候,这整个全部都消灭掉。老、病、死障碍我们的安乐。所以说,我们选择在娑婆世界得果报,那就具足三种的障碍:烦恼障碍你,你的罪业障碍你,你的老病死障碍你,使令你不安乐,使令你不安。

  在经典上,佛陀对这个三界的果报讲出一个评论,他说:这三界的果报也不是完全都没有快乐的境界,但是痛苦的成分多。怎么说呢?「譬如刀上的蜂蜜,不足一餐之美,而有割舌之患。」说这个三界的果报体,我们偶尔也有一些善业出现,这个刀上的蜂蜜也真的是很甜,但是可惜的是:第一个它的数量不多,这刀锋上的蜂蜜能够沾多少呢?最可怕的是它后面有一把刀,当我们的舌头去接触这个蜂蜜的时候,在我们受用甜美蜂蜜的同时,也被这个刀深深的割伤了。你爱的越深,这个刀子就伤的你越深。所以说,世间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子,它有少数的快乐,它就隐藏很多很多的痛苦。你去爱这个快乐的境界,你就必须为这个快乐付出很多很多的痛苦,这娑婆世界就是这样的一个境界。

  假设我们今生选择在「极乐」世界得果报,那又是一个什么境界呢?极乐世界有三种功德:第一个「法身德」。这个极乐世界的果报,我们以后讲到净土庄严的时候,蕅益大师会强调:它不是一个业报身,它不是我们自己有漏业力,所成就的一种正报的身心、依报国土,不是。它是弥陀的法身功德,创造了这样一个身心的果报,而让我们来受用,所以那个身心世界是无量寿。我们凡夫的业力,不可能招感无量寿,我们凡夫有漏业力的果报,寿命最多能够一劫,不可能无量寿。所以说,极乐世界的果报体它不是业报身,是一个法身,「大功德法之所庄严,是名法身。」他的果报体,他的身相特别…
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

菩提下 -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