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15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增長「念」佛的力量,心中有一種念力;但是一方面,愛煩惱也念念在增「長」:二個方向都在增長,正憶念在增長,染汙的煩惱也在增長。所以說:

  │  ┌果能敵得這愛麼?

  │  ┌┤

  │且如兒女之情現前│└果能斷得這愛麼?

  └  ┤

  時,回光看這聲佛│┌若斷不得這愛

  └┤

  └畢竟如何了得生死?

  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我們一般念佛的人,要不看經論,就會以爲這個念佛就是一個數目,我今天念五千聲、一萬聲,好,功課做完了。這個內心,只是把佛號當做一種功課。這當中不斷的熏習,心中對佛號有一種強大的念力,這也是事實,不斷的熏習它有力量。但是,並沒有從這個佛號當中生起一種觀行──觀照的智慧,這種厭離娑婆的願力沒有栽培起來。因爲沒有厭離娑婆,所以這個時候,雖然我們不斷的念佛,這個愛煩惱也不斷的增長。世間的事情,你不對治,它也就增長,這個地方就會有問題,臨終時要保持正念就有問題。

  上次我們也講過上海有一個林居士,他是做生意的。他把他的家産,晚年的時候拿出一大部分的錢,蓋了一個頤園(頤和園的頤園),請了很多人來念佛。他臨命終的時候,因爲他布施這個念佛堂,大家很感恩他,很多的信徒來幫他助念。哦,這佛號一現前的時候,那佛號的功德的確不可思議,「清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;佛號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。」這個相貌看起來是安詳自在。但是後來他太太一來的時候(他太太沒有學佛),一來就吵啊、哭啊,說:你離開了以後,我應該怎麼辦呢?哭啊、鬧啊。這個時候,臨命終的人,這個精神(他跟他太太感情很好),一動情執以後,整個臉從安詳當中,轉成一種不安、恐懼,最後死掉了。死掉以後托夢給他兒子說:他生在香港一只小狗。他把這個小狗的相貌講出來,是白色的小狗,頭上有一塊黑黑的。他兒子就尋著這個地址,就找到香港的家裏面,果然這個地方生出了七只小狗。他就如是如是的講,就把那只小狗找出來,帶回來,到寺廟去放生。從這件事情可以看得出來,這個林居士他平常布施念佛堂、他也經常參加念佛,但是他並沒有把這個佛號的操作,轉成心中的一種止跟觀的力量。我們一般都是把佛號做完了就好,不知道這個佛號在操作當中,應該要把這整個佛號的運轉,要在內心當中要生起一種對治的正憶念,止跟觀的對治力。這止跟觀的對治呢,這個箭頭要面對愛取的煩惱,針對愛取煩惱來對治,這個工作我們平常沒有注意,所以臨終的時候就容易出狀況。所以說「回光」返照這「聲佛」號,就「敵」不過這個「愛」、也「斷」不了這個「愛」,當然也就不能了「生死」。看最後一段的總結。爲什麼會這樣子呢?憨山大師他解釋說:

  │  ┌愛緣─多生習熟。

  │┌以┤

  ││ │  ┌纔發心,甚生疏┐

  ││ └念佛┤  ├因此不得力。

  ││  └又不切實───┘

  因爲我們無始劫來在叁界裏面得果報,那無量無邊的次數,就像宗喀巴大師說到:每一個衆生,上至上面的小鳥,下至地上爬的螞蟻,乃至海洋無量無邊的衆生,都曾經做過我的母親。看得出來我們的受生有多少次。這一次一次「愛」取的串習,這個力量很強大的。那我們「念佛」,多分來說今生「纔發心」,非常的「生疏」,念佛的時候又夾雜著妄想,所以這個「力」量很薄弱。所以說,如果我們單單只是想要用止的力量,來對治愛取,那肯定是不行的。所以說:

  ││┌若目前愛境─主張不得。

  └┼┤

  │└則臨命終時─只見生死愛根現前,畢竟主張不得

  我平常就是沒有注意到這個賊的活動,就放縱這個愛煩惱,看到境界還是隨順過去的習氣。這個時候我們不能用佛號來對治這個愛煩惱,「臨命終」的時候「愛」煩惱「現前」,我們就作不了「主」。所以說:

  │  ┌要爲生死心切─┐

  │  │  │

  └故勸念佛人,第一┼要斷生死心切─┤則念念是了生

  │  ├

  │┌要在生死根上┤死時也。

  └┤  │

  └念念斬斷──┘

  這個地方關鍵,是在「生死根上念念斬斷」,就是我們這個信、願、持名,這個叁資糧,在修行的方向上,念念之間要對治叁界的愛取煩惱,在這個「生死根上,念念斬斷」。所以蕅益大師他很強調說:沒有平時的正念,絕無臨終的正念。說我們平常就不能調伏自己的愛取煩惱,那臨終的時候,當然是作不了主,所以這平常的栽培就很重要的。

  好,這一段是說明「以願導行方名正行」,就是在念佛的操作當中,這個「觀」是很重要的,由這個觀行來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。由這個觀行的支持,這個時候佛號的力量就能夠對治愛取。那怎麼修觀呢?我們看第二段,〈補充講表〉第六頁:

  二、正明修觀發願是名切願

  ┌煩惱障┐

  │  │┌惡夢者也

  ┌一、厭離娑婆┼業 障┼┤

  │  │  │└添夢者也

  │  └報 障┘

  │

  │  ┌法身德┐

  │  │  │┌好夢者也

  └二、欣求極樂┼般若德┼┤

  │  │└醒夢者也

  └解脫德┘

  我們這個願力要能夠真實、很切實的生起,那它必須要有觀行的。觀行當中有二個方向:第一個是「厭離娑婆」,第二個是「欣求極樂」。就是說,我們未來的受生,主要有二個方向,就是我們只要今生沒有達到涅槃,我們一定有來生。一定有來生,我們這當中有二個選擇:第一個,我們在叁界裏面繼續得果報,可能我善業強到人天得果報、惡業強到叁惡道得果報,這是第一個,你在娑婆世界繼續的受身,這是你一個選擇;其次,你選擇到極樂世界得果報。這當中有一些差別,我們必須要去觀察一下,有什麼差別。當我們選擇在娑婆世界得果報,這當中有叁種障礙:第一個「煩惱障」,第二個「業障」,第叁個「報障」。我們這個叁界的身心世界,是一個有漏的果報,是有漏的煩惱跟業力所和合成的果報體,若身、若心都是雜染。換句話說,我們這個身心世界去受用這種果報體的時候,我們這一念心,跟外境接觸的時候,就容易有「煩惱」的活動,不是貪就是瞋。隨順我們心情的,我們就有貪欲煩惱的活動;不隨順我們心情的,就是瞋心的活動:不是愛就是恨,我們凡夫的心情就是這樣。換句話說,雖然人天也的確有一些可樂的果報,比如說眷屬的美滿、財富,乃至于尊貴的地位,這個地方是一個安樂的受用,也合乎我們追求安樂的目的吧。但是呢,這個安樂是這樣子的:我們講有這個身安樂、心安樂。身安樂是很粗的一個安樂,主要還是內心的安樂。但是內心要安樂的一個條件,就是必須在寂靜的狀態。在佛法的意思是說:當我們心中有煩惱(煩躁惱動的狀態),我們不能受用安樂,因爲煩躁惱動會破壞你的安樂。當我們心情是煩躁惱動的時候,我們不能夠安樂的,一個躁動的狀態不可能安樂的,所以煩惱會破壞我們心中的安樂。所以雖然你受用很好的東西,但是你還是不快樂,「弟子心不安」,因爲內心有煩惱的活動,這是一個問題。「煩惱障」礙我們安樂的現前。

  第二個「業障」。有些人他過去有重大的罪業,殺、盜、淫、妄的罪業,或者是謗法的罪業,那他心中也容易不安。就是我也沒有起煩惱,我就坐在那個地方,但是我總覺得心中有恐懼不安,這就是有罪業。有罪業也容易障礙你的安樂。我們不知道哪一生曾經造過罪業(這個罪業的本質是擾動的,這個善業的本質是寂靜的),我們這一念心累積了罪業,也使令我們心不安,而這種不安的狀態也障礙我們的安樂。雖然我們福報現前,但是我們總是覺得不安,睡覺也不安、吃飯也不安,罪業障礙我們安樂。

  第叁個是「報障」,我們這個果報體有老病死的問題。你的「病痛」現前了,你在受用五欲的時候也不快樂,因爲你的身體有病毒,使令你這個六根暗鈍。這個「老」現前的時候,也障礙你安樂,因爲年紀大了身體衰弱了。身體衰弱的時候,你去受用五欲的時候,也使令你不快樂。雖然你有這個福報,有這個五欲的境界現前,但是這個「老」這個法出現的時候,障礙你的安樂。「死亡」出現的時候,把你所有的安樂全部破壞,你的財富、眷屬、地位,死亡一出現的時候,這整個全部都消滅掉。老、病、死障礙我們的安樂。所以說,我們選擇在娑婆世界得果報,那就具足叁種的障礙:煩惱障礙你,你的罪業障礙你,你的老病死障礙你,使令你不安樂,使令你不安。

  在經典上,佛陀對這個叁界的果報講出一個評論,他說:這叁界的果報也不是完全都沒有快樂的境界,但是痛苦的成分多。怎麼說呢?「譬如刀上的蜂蜜,不足一餐之美,而有割舌之患。」說這個叁界的果報體,我們偶爾也有一些善業出現,這個刀上的蜂蜜也真的是很甜,但是可惜的是:第一個它的數量不多,這刀鋒上的蜂蜜能夠沾多少呢?最可怕的是它後面有一把刀,當我們的舌頭去接觸這個蜂蜜的時候,在我們受用甜美蜂蜜的同時,也被這個刀深深的割傷了。你愛的越深,這個刀子就傷的你越深。所以說,世間上的事情就是這樣子,它有少數的快樂,它就隱藏很多很多的痛苦。你去愛這個快樂的境界,你就必須爲這個快樂付出很多很多的痛苦,這娑婆世界就是這樣的一個境界。

  假設我們今生選擇在「極樂」世界得果報,那又是一個什麼境界呢?極樂世界有叁種功德:第一個「法身德」。這個極樂世界的果報,我們以後講到淨土莊嚴的時候,蕅益大師會強調:它不是一個業報身,它不是我們自己有漏業力,所成就的一種正報的身心、依報國土,不是。它是彌陀的法身功德,創造了這樣一個身心的果報,而讓我們來受用,所以那個身心世界是無量壽。我們凡夫的業力,不可能招感無量壽,我們凡夫有漏業力的果報,壽命最多能夠一劫,不可能無量壽。所以說,極樂世界的果報體它不是業報身,是一個法身,「大功德法之所莊嚴,是名法身。」他的果報體,他的身相特別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