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莊嚴,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,這個身相不會老、不會病、不會死,老病死不能幹擾你,不能破壞你的身相。你的內心當中有五種神通,這個神通力可以供養他方十萬億佛,遨遊十方世界,親近十方諸佛、聽聞佛法。所以這也是一個殊勝的功德,他的果報體是法身。
第二個「般若德」。極樂世界當中,雖然有煩惱的種子,但是沒有煩惱的活動。因爲極樂世界,它的依正莊嚴,會使令我們念佛、念法、念僧。彌陀的淨土,它有一種聖道的力量在裏面,使令我們接觸、受用的時候,诶,他不起煩惱。不像我們叁界的果報體,我們接觸的時候會引生煩惱。這個極樂世界的美好飲食、美好宮殿,它有一種聖道的攝持。我們這一念心一接觸這個宮殿、嘗這個美食的時候,诶,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,它不容易生煩惱活動,這是般若德。
我們剛出家,也不知道什麼叫煩惱活動;但是你要出家一段時間,我們不斷的去調伏自己內心的煩惱,你會覺得煩惱會慢慢慢慢的淡薄,這個時候你會覺得身心有一種很輕松的感覺。這個時候你會明白:原來有煩惱,這個是很粗重的,就像一個人拿了很重的擔子一樣,這個煩惱是粗重的,你對「粗重」這二個字,會有一點體會。所以忏公師父說:「這個出家是享清福,在家是享洪福。」你出家的越久,你會越肯定這句話,的確是這樣。你煩惱淡薄以後,你整個一天會很輕松,就算喝一杯白開水都覺得很輕松。回想過去,那種粗重性,會厭惡、會厭惡的。所以在極樂世界,它沒有煩惱的活動,有般若的功德。
第叁個「解脫德」,它沒有障道的罪業因緣的系縛。這樣子講,我們可以作一籠總的比較。比如說,我們講凡夫這個無明大夢,只要沒有了生死,都是在大夢當中。但是這個夢有差別,因爲這個娑婆世界是「惡夢者也」。娑婆世界的流轉、無量無邊的痛苦,就像一場惡夢,尤其是這個叁惡道。這個娑婆世界最大的問題在這個叁惡道,它有叁惡道的果報。有畜生道這種系縛打殺的果報,在畜生道裏面整天都被打、被殺,恐懼不安;有餓鬼道的饑渴果報;有地獄的刀山油鍋的果報:是一場惡夢。第二個是「添夢者也」。在叁界流轉當中,我們愈流轉愈糊塗了。你看這只狗,有的狗它的眼神特別的明利、靈性特別高,肯定這只狗它是第一次做狗,它剛剛做狗沒有多久;如果它狗做久了以後,你看它二個眼神都呆滯了,那個癡心所就越來越明顯。所以這個叁界的果報體的確會障礙我們。我們雖然有佛性,但是我們不斷的得這種有漏的果報體,這時間久了以後,你這個佛性的力量就薄弱,煩惱的勢力就強。所以經典上說:從畜生道來的人,特別愚癡。因爲什麼?你這個果報體,它就是讓你愚癡。這個一方面,你在這個叁惡道裏面,你這一段時間就停止了聽聞佛法的這種因緣,聽聞佛法就斷掉了,所以也容易讓你愚癡。所以這個叁界當中,除了它的「惡夢」以外,它還「添夢」,它一次一次的流轉,使令你愈流轉愈糊塗、善根愈來愈薄了、煩惱愈來愈重了。
但是我們到極樂世界有二種好處:第一個,極樂世界「好夢者也」。極樂世界的果報體,「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」。阿彌陀佛所安排的,就是你在那個地方得到那個果報體,不管是正報的身心、依報的環境,它不會讓你有痛苦的感覺出現。所以,「舍利弗,彼土何故名爲極樂?」釋迦牟尼佛說:舍利弗,你知道這個國土它憑什麼理由安立做極樂嗎?憑什麼?釋迦牟尼佛說:「其國衆生無有衆苦受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」這個佛菩薩的淨土,它每一個名號的安立,都有真實的功德才能安立的。不像我們凡夫的世界,你這個名字可以自己取(呵──),你叫長壽,你不一定長壽。極樂世界它「極樂」的安立呢?它「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」,「好夢者也」。第二個「醒夢者也」,這個是重點。我們在這個極樂世界當中,能夠生起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,栽培善根,容易成就聖道。這個是我們平常要把娑婆世界跟極樂世界作一個比較。
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我們相信佛法以後,我們第一個觀念:相信這個生命相續、業果相續。基本上我們相信有來生,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。比如說沒有來生,這個生命只有今生,那我們在斷惡、修善、歸依叁寶,就沒有意義了。但是我們相信有來生的時候,我們就必須爲來生作一個抉擇。到底「流轉叁界中,何處是依怙」?我在叁界裏面流轉,到底我來生要去哪裏?這件事情你應該要想一想。就像蕅益大師說的:有些人他對來生他不作安排的。蕅益大師說:這是不對的。蕅益大師說:你晚上要睡覺的時候,這六七個小時的安眠,你就知道要把枕頭放好、把床墊鋪好、蓋上棉被,你這樣子一個晚上的安眠,就知道要稍微的准備一下;怎麼你對無量生命,來生這件事情,你就不准備?這是不合道理的。我們不准備,世間上的事情不會自然出現的。我們不准備、不安排一下來生去哪裏,那肯定是隨業流轉。所以我們來生有二個方向的去處:第一個我們繼續在娑婆世界流轉,第二個我們選擇極樂世界,這二個方向,你應該加以抉擇比較,把這二個的好壞比較出來。內心當中能夠生起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世的願力出現。這個時候,再念佛,這個時候佛號才能變成往生的資糧,是這樣子的。好,我們回歸到《講義》。
前面是一種事相的比較,把娑婆世界的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跟極樂世界的法身德、般若德、解脫德作一個比較,生起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的一種力量。這以下蕅益大師把它會歸到理性,會歸到我們的一心。
如此信┌娑婆─即自心所感之穢,而自心穢理應─厭離
┤
已,則└極樂─即自心所感之淨,而自心淨理應─欣求
當然我們也可以把這個國土往道上會,它不是心外的一個國土。「娑婆」世界是怎麼有的呢?是由內心的煩惱跟業力所招感的「穢」土。既然是「自心」的「穢」土,「理應厭離」。「極樂」世界它也不是心外有極樂世界,是內心的信、願、持名的功德所顯現的「淨」土,而「自心」的「淨」土「理應欣求」。基本上,我們內心的狀態,我們對于厭惡雜染、欣求清淨,這個是很合理的,在修學的過程當中斷惡、修善,這個是很合理的。遠離雜染、追求淨土、清淨,這個是合理的。所以說,就算用理觀會歸到一心,我們也應該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的。第二段再說明「取舍」的「事理」,看「正文」:
明取舍事理二
正明二
正文
┌厭穢─須舍至究竟─方無可舍。
┌┤
│└欣淨─須取至究竟─方無可取。
┤
└─故《妙宗》雲:取舍若極,與不取舍,亦非異轍。
我們這個「厭」離「穢」土,必「須」要徹底的厭離,乃至到這個汙穢的境界完全消失,這個時我們才可以說沒有什麼東西「可」以「舍」。「欣」求淨土,一定要這個清淨的功德完全成就,才可以說是「方無可取」,才有資格這樣子講。這以下「引證」,引「《妙宗》」,就是智者大師的《觀經妙宗疏》:
引證
└─故《妙宗》雲:取舍若極,與不取舍,亦非異轍。
智者大師說:「取舍若極,與不取舍,亦非異轍。」就是說我們從事相上的「取舍」,從事相上的取淨土、厭離穢土,要到徹底了以後,跟我們佛性說的清淨心「不取不舍」,這是同一條路,是隨順的。
破執
┌設不從事取舍┐ ┌既廢于事,
┌┤ ├即是執理廢事┤
│└但尚不取不舍┘ └理亦不圓。
┤
我們剛開始下手,如果「不從事」相上來「取舍」,一開始你就觀察我們這一念心本自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,你以這樣的理來礙事,「執理廢事」,你說:我們這一念心本來就沒有所謂的淨跟穢,在娑婆世界就跟淨土一樣的。那執理廢事,「既廢于事,理亦不圓」。因爲你今天忽略了去找一個隨順于修行聖道的因緣啊,對這個事相的取舍忽略了,你這個理性也不容易圓滿、也不容易開顯。這意思就是說:我們今天要渡過這個河,這個生死大海,你剛開始要依止船的。你一定要有所依止,等到船載你到彼岸以後,你說我不需要船,那是可以的,你可以這樣子講。因爲你到了彼岸就不需要船,「取舍若極」嗎,「與不取舍,亦非異轍」。但是你剛開始下手的時候,你就不依止船,你沒有本事遊過這個生死大海,沒有本事的。
過去佛學院一個老和尚,他是禅宗的大德,上達下理老和尚,他有一次到一個佛學院去上課(呵──),有一個學生就說:老和尚,你們禅宗都不持戒的。老和尚說:你怎麼知道?他說:六祖大師說的啊,心平何勞持戒。老和尚說:你心平了沒有?他說:我還沒有心平。老和尚說:你敢快去持戒。(呵──)是啊,心平何勞持戒。換句話說,我們剛開始要依止戒相來調伏自己的身口罪業,但是當我們內心當中達到「平」了,已經沒有煩惱活動的時候,那這個戒相就不需要了。但是剛開始的時候,如果我們不從事相取舍,「但尚不取不舍」,「執理廢事」,你否定了事修的差別、事修的取舍,你的真如理性也不容易圓融、也不容易開顯。這怎麼辦呢?
│ ┌全事┐ ┌取亦即理┐┌一取┐
└─若達┤ ├則┤ ├┤ ├─
└即理┘ └舍亦即理┘└一舍┘
──無非法界,故次信而明願也。
當我們明白「全事即理」,就是說我們整個事相的這種對治、差別、取舍,其實都是在隨順我們的佛性。因爲我們往生淨土,正是對佛性的開顯有幫助的、相隨順的。所以說,我們「取」淨土是隨順于「理」性,「舍」娑婆也是隨順「理」性,「一取、一舍」都是合乎我們的清淨「法界」。所以在講完這個「信」以後呢,就必須要發「明願」的重要性。
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我們看經典上:我們在成就聖道,這當中,親近十方諸佛、聽聞佛法是非常重要的。我看龍樹菩薩的《大智度論》說:一個凡夫菩薩,不應該投生在一個沒有佛的地方,不應該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