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17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。他舉個例子來說:你一個凡夫菩薩離開了佛陀,你單的獨行菩薩道,這叫凡夫的世界。龍樹菩薩說:這個凡夫的世界不是愛就是恨。他說:你受得了嗎?凡夫受得了嗎?他舉一個例子說:像一頭小象。這小象到敵人的陣中,這個毒箭傷害你、刀子殺你,一下子就把這只象給殺死了。這凡夫的愛恨來幹擾你,你這個菩薩,遲早變成敗壞菩薩,退轉了。要到無生法忍的、大菩薩,就這個六牙白象,到敵人的陣營當中,這個毒箭不能傷害它,這可以了。所以龍樹菩薩在《大智度論》上說:這個法身菩薩,他可以離開十方諸佛,單獨的到凡夫的世界,在這個苦惱衆生的世界當中、煩惱的世界當中,建立佛法、廣度衆生,他有這個資格。他內心當中有無生法忍聖道的攝持,可以。凡夫菩薩是不可以的,他不能避免愛恨毒箭的傷害,他沒有辦法,他受不了。窺基大師在唯識學的注解上,他也提出一個觀念,他也知道我們人的果報體,壽命太短了,修學佛法,這個死亡是障道的因緣。你如果二十歲生起善根修學佛法,到八十歲死掉,這六十年當中,你能夠成就什麼聖道呢?死掉以後,有隔陰之迷,下次再重來,就像水永遠煮不開一樣,煮一煮關掉、煮一煮關掉,在這個生死當中不斷的進進退退。所以窺基大師他提出一個看法說:我們可先成就禅定,專修禅定,升到色界四禅。色界四禅當中有一劫的壽命,而且這個禅定有堪能性,以禅定的力量親近十方諸佛。他的看法是這樣的,以色界的果報體來親近十方諸佛、修學聖道。這個色界果報體也不容易有老病的幹擾。不過問題是要有禅定,這不容易。而且你壽命一劫,我看它比不上極樂世界。極樂世界的壽命是無量壽!而極樂世界的果報體,看這個經典上說:他那個神通不可思議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不要說是色界四禅的天人,一個大阿羅漢,他有無漏聖道的禅定力量,一個大阿羅漢,不是一個小阿羅漢,像舍利弗、目犍連那種大阿羅漢,一個大阿羅漢的神通力只能到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他的神通力從這個叁千大千世界,飛到另外一個叁千大千世界,只此而已,只能夠親近一個佛,他不能供養十萬億佛,不可以,他沒有這種力量。所以說我們凡夫,的確,選擇一個隨順于聖道的果報體,是非常重要的。就像你今天要到臺北去,你一定要選擇一輛好車子。你騎著腳踏車,要騎到什麼時候才能到臺北呢?你那個老病死,搞沒多久,好不不容易在人世間遇到佛法,觸動善根,修學佛法,沒多久死掉了。死掉以後到叁惡道去,流轉一段時間又出來,得到人身,又遇到佛法,又生起善根,沒多久又死掉了。這什麼時候才能成就聖道呢?所以說,我們應該要冷靜的思惟一下:「流轉叁界中,何處是依怙?」我們應該依止什麼樣的果報體來修學佛法,能夠早日成就佛?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。你應該在寂靜的心當中,趁你身體健康、心情沒有煩惱幹擾的時候,趕快在心中觀察娑婆跟極樂的差別,內心當中生起一個堅定的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的願力,這個地方要栽培起來。你應該要如此的比較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蕅益大師說「故次信而明願也」,除了信以外,這個願也是非常重要的。好,大家有沒有問題,可以提出來討論一下。

  問:

  答:這個四弘誓願,它是一個通願:衆生無邊誓願度,煩惱無盡誓願斷,法門無量誓願學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這個願包括了上求、下化,這是所有大乘佛法的一個菩提願。但是基本上,這一個廣大的菩薩道,我們要去實踐這個願,你有二個選擇:第一個,你在穢土實踐你的成佛之道,你在叁界裏面得這種卑賤的果報、老病死的果報體,去實踐你四弘誓願,這是你一個選擇的方向。第二個,你覺得這樣子有太多的障礙,你選擇到極樂世界得一個無量壽命的、沒有老病死的、有神通力的果報體,來實踐你的四弘誓願,來實踐你衆生無邊誓願度的,乃至佛道無上誓願成。所以這個四弘誓願是一個總相。那你有二個選擇,當然這個是人各有志,有些人願意在娑婆世界流轉,這也是個人的選擇。但是蕅益大師的意思說:你應該想一想、應該想一想。站在一個凡位菩薩,是不是應該這樣子做?這件事情應該要想一想。當然,無生法忍的菩薩那種大忍的境界,他到哪裏都一樣。如果是一個凡位菩薩,我們是不是應該先到淨土去呢?就像小孩子不應該離開母親一樣,那個小孩子離開母親,他掉到水溝裏面死掉了,怎麼死都不知道。所以說,我們這個上求佛道、下化衆生,這是一個總相。你可以選擇在穢土實踐,也可以選擇在淨土實踐。一般是這樣子的,龍樹菩薩說,菩薩有二種:這個悲增上的菩薩,特別喜歡在娑婆世界流轉。他雖然沒有成就聖道,但是他看到衆生很可憐,說:好了好了好了,我陪你流轉。反正你在叁界當中,你也沒有信心往生淨土,你也沒有能力成就涅槃,好歹我陪你。這衆生說:唉呀,你陪著我,那真好。這悲增上的菩薩,他就是願意陪著衆生在叁界中流轉,因爲悲心太重,這是一種。智增上的菩薩,他不是這樣的看法,他覺得說:是的,衆生無邊誓願度。但是,我們要度化衆生要有方便力,不是陪不陪的問題,要對衆生有幫助,「惠以衆生真實之利」,要有無量無邊的神通、叁昧、陀羅尼。所以這個智增上的菩薩他如是觀察:我應該要爲菩提道求生淨土,我暫時到淨土去,成就那個果報體,再回入娑婆度有情。這是智增上的菩薩願意到淨土去,到佛的淨土去。龍樹菩薩說有這二種差別,這悲增上、智增上的菩薩,他有不同的選擇、有不同的選擇,是這樣子的。

  問:

  答:這也不是每一個人都一樣,你要看他的情況。禅宗他有時候開悟以後,就像有人問蕅益大師說:這開悟以後是什麼境界呢?蕅益大師說:你真正明白你這一念心本自清淨,開悟以後你會熾然修福,他就是有事修了。因爲你知道你這一念心「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」的當下,你一定知道「循業發現」,你動一個念頭,那就無量的緣起,這時候你會熾然修福。所以說,當我們有一個人認爲:這個清淨心是離開緣起,單獨有一個清淨心,這個清淨心跟緣起是二個東西,那你這就是執理廢事了,你這個理就有問題,這個理性是離開緣起事相,另外一個清淨心。所以智者大師說: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它即空的清淨當下,它也是即假。因爲我們的念頭不是停止在清淨心,它不斷的動,它雖然無自性,但是它不斷的活動;不斷的活動,它就不斷的緣起。所以真正明白清淨心的人,知道無自性,「以有空義故,一切法得成。」他知道清淨,他當下一定知道業力不可思議,它受熏。這樣子對理性的明白才真實,才是中道的理性。

  所以我們往生淨土,事實上是隨順菩提道的。因我們一個凡位菩薩,應該要趕快成就聖道。我們看這個經典,佛陀的意思跟曆代大德(龍樹菩薩、智者大師、窺基大師)的開示,所有的佛陀跟祖師,他不同意凡夫來行菩薩道,不同意,看這個意思很明顯的。雖然我們發願上求佛道,下化衆生,但是佛陀跟祖師的意思:凡夫應該偏重在上求佛道,偏重在這個地方。要到無生法忍以後,不退轉了,這個時候,才能夠一方面上求、一方下化;到佛陀,那完全是下化,佛陀不作自利的工作了。所以這也是一個道次第的問題,這不是一個意氣用事的問題,這是一個道次第的問題。

  問:

  答:這個觀就是我們〈附表〉剛剛講的,你可以把娑婆世界的一種障礙性,把它觀出來,這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,當然每一個人的體會不同。比如說有些人病痛多,這個病痛多的人他對這個報障特別有感覺,這個娑婆世界的果報體真的是不好,用沒幾天又生病了,生病了你不去看醫生,它也不會自己好,出去看醫生又浪費時間。有些人煩惱特別重,他總是覺得心中的火燒得特別厲害,他對煩惱的感覺特別強烈,他也不敢流轉下去:我這個煩惱重,萬一下輩子做國王,那不得了,福報大,「君王一怒,血流千裏」,那還得了。就是說你對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可以觀察,你可以單單一個觀察,或者叁個觀察。總之,要讓你真正對娑婆世界生起厭惡的心,我不再流轉了,我不在這邊得果報了。我所有的善業要回向到淨土去,在淨土得果報。那你把極樂世界的功德,再把它觀出來,極樂世界的功德不難觀,因爲在經文的時候,釋迦牟尼佛一層一層的介紹極樂世界。你到極樂世界,你的正報身心是什麼境界?依報的國土是什麼境界?你很容易欣求極樂。問題是我們厭離娑婆,一般不容易,不容易去注意這件事情。

  這二個是同時的,所以蕅益大師講這個願是二門,二門要具足的,厭離娑婆跟欣求極樂這二個門是缺一不可的。你單單欣求極樂,你不厭離娑婆,你對娑婆世界的愛煩惱它是一個熟境界,它就會有問題。

  問:

  答:他是以不生滅心來起觀,不生滅心它不是一種不造作,它是有造作性的。他在觀的時候也是很理性的觀,他站在不生滅心裏面來觀察,事實上世間真的是這麼多緣起,他也是一種很寂靜的狀態來觀,他不是很感性、很沖動的方式,他也是安住在一種不生滅心。但是他也如實的觀察,世間的相貌有這麼多的差別,淨土有這麼多的差別。所以說,我們講「依體起用」,你不是安住在這個體不動,依體要起用,起用的時候,那就要觀差別了。「用還照體」,雖然差別,但是他還是安住在不生滅心。

  問:

  答:它是隨順于佛法的一種理性抉擇,它不會傷害你不生滅心,它是隨順佛法理性的抉擇,是看到生命的如實相,這是一種如實相。

  好,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
  第七卷

  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十頁。

  釋妙行二

   正明行妙

  這是講到本經的宗旨──信、願、持名。這個「妙行」,是說執持名號的法門,它能夠成就微妙而不可思議的功德,所以稱之爲「妙」。這當中分成二科:「正明行妙」,第二個「校量行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