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妙」。第一科是正式說明這個念佛法門它微妙的地方,第二再跟其他的法門作一個比較。先看第一科:
┌執持名號┐者,「名┌「德」不可思議───┐
言┤ ├ ┤ ├
└一心不亂┘以召德」└故「名號」亦不可思議┘
┌散稱爲佛種┐
──名號功德不可思議,故使┤ ├也。
└執持登不退┘
先說明這個念佛的一個方法,「言執持名號一心不亂者」,本經所強調的念佛方法,蕅益大師分成二部分:第一個,它的下手處是「執持名號」。這個「執持」就是我們用這個手去抓這個東西,用這個手去抓這個扶持,把這個扶持抓住不放,這叫做執持。這當中的意思是指我們這一念心,去憶念,去憶念阿彌陀佛的名號,這樣叫做「執持」,是指心,不是指手。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,不斷的去憶念彌陀的名號,就是「執持名號」。憶念彌陀的名號幹什麼呢?我們不求人天福報、不求健康長壽、也不求神通感應,但求「一心不亂」,根本的功德在于這個佛號的「一心不亂」。這個「一心不亂」,印光大師解釋這個「一心」,說心中除念佛外,不起其他的妄念叫做「一心」。我們這句佛號在心中運轉的時候,一句接一句,除了念佛以外,沒有其他的妄想插進來,這個時候指的是「一心」。那「不亂」呢?就是不爲煩惱所亂。你這個佛號相續的力量,不爲見思所亂,叫做事一心;不爲無明所亂,名爲理一心。這個「一心」主要是一種止的功德,一種念力;但是這個不亂,他不爲見思無明所亂,這個就要有一種觀的功德,不完全是止了,要有一種觀的功德。「執持名號」而達到「一心不亂」,是本經修學的一個宗旨。
這以下就解釋「妙」字。前面解釋「行」字,這個行門的方法。這個行門爲什麼稱之爲「妙」呢?這以下解釋它的理由。「名以召德,德不可思議,故名號亦不可思議。」這個念佛法門的一個特色,就是「名以召德」。基本上我們跟彌陀感應道交,所謂的本尊相應,有叁個方法:觀想、觀像、持名。那本經當中所強調的是「持名」,「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聞說阿彌陀佛,執持名號,若一日……若七日,一心不亂。」這個持名的理由就是:阿彌陀佛的名號,它是「召德」,它能夠總持阿彌陀佛的所有功德。
這個事情我們解釋一下。什麼叫做「名以召德」呢?這個叁乘的聖人,經過長時間的修學,那一念的清淨心,有無量無邊的功德,種種的神通、叁昧、陀羅尼。但是這個功德的根本是一個涅槃,一切的功德是以涅槃作基礎。這個涅槃有小乘跟大乘的差別。小乘的阿羅漢涅槃,我們稱之爲偏真涅槃,「偏」,它是偏于真谛的一部分。換句話說,這個小乘的涅槃,它只是能夠自受用,因爲小乘學者在因地的時候,他發的是出離心,「觀叁界如牢獄,視生死如冤家。」「但期自度,不欲度人。」他觀察這個叁界就像火宅一樣的苦惱,他們急于解脫,他主要是求自身的解脫。這無量無邊的衆生,在生死中流轉,不生好樂,對度化衆生不生好樂,「但期自度,不欲度人」。以這樣的心情來積功累德,他最後的功德涅槃,就是如是因,就招感如是的果,他的涅槃果報只能夠自受用。所以阿羅漢入了涅槃以後,無量無邊的衆生在苦惱當中憶念他的名號,不能得到感應道交,不能得到阿羅漢的加持,因爲他的涅槃境界是自受用。大乘佛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發菩提心,上求下化,所以他所成就的這個涅槃,叫做大般涅槃。爲什麼稱之爲「大」呢?因爲佛陀的涅槃,他能夠自受用,也能夠他受用,「如來現起他受用,十地菩薩所被機。」佛陀在大般涅槃當中,他自己能夠受用這種安樂的功德,一方面他能夠從本垂迹。智者大師說:從這個根本的法身、報身,他能夠示現種種的應化。或者現出身相、或者現出光明,乃至于現出他的名號,使令衆生在見、聞、覺、知的境界當中,得到他的加持。阿彌陀佛所采取的辦法,亦複如是。阿彌陀佛的功德不是我們能夠受用的,所以佛陀從大般涅槃當中,從本垂迹,以他的願力,創造一個佛號。當我們衆生的心跟佛號一接觸的時候,得到彌陀的加被,所以這個地方叫做「名以召德」,佛陀以名號來總持他的功德,這一點是我們要注意的。既然「德不可思議」,阿彌陀佛無量劫來所積功累德的功德不可思議。在本經當中,釋迦牟尼佛提到阿彌陀佛二個主要的功德:一個無量光、一個無量壽,這種功德都是無量無邊的。彌陀的功德不可思議,所以他變現的名號自然是不可思議,所以「名號」功德「不可思議」,使令我們這一念心不斷的憶念彌陀名號,「散稱爲佛種,執持登不退也。」即使在散亂心當中,念念之間,成就一個成佛的種子;何況是能夠念到一心不亂,到最後成就往生,成就叁不退轉。這個地方是解釋「行妙」。這個執持名號的「行」,它的一個微妙處,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就是名以召德。
蕅益大師講這個叁力不可思議,說我們這一念心去憶念彌陀的名號,念念之間,有叁種的功德力出現:第一個是我們這一念能念的心,他這一念信願的心不可思議,心力不可思議;其次,我們所憶念的這個名號,這個萬德洪名,也不可思議;第叁個,在整個法界當中,彌陀的大悲願力,念念的攝持我們,這件事情不可思議。叁種力量。在下手當中,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是「名號功德不可思議」,這是第一個要注意的,這是最重要的。
蕅益大師在《法華會義》中講一件事,他說:佛在的時候,有一個外道的寺廟,這個外道供養他的本尊(這個天神)一個神像,這個神像的身體是用銅做的;但是他的頭因爲特別尊貴的關系,所以用純的黃金打造天神的頭。很多的信徒向他禮拜、供養,得到他的一些加持。有一天,外道所供養的這個天神像的頭,那個黃金做的頭被賊給砍去了,沒有頭了。這件事情傳出去以後,信徒就趕快來參加,地方議論紛紛。其中有一個信徒就講話了,他說:這個天神是一個大威德者,我過去有種種的災難,我向他祈求,他都給我很大很大的幫助。今天這個賊能夠把天神的頭砍掉,可見賊在砍天神的時候,這個天神是不在的,否則他沒有辦法砍這個頭。大家就開始議論紛紛。這當下,這個天神就附在廟主身上,就出來講話了,說:不對,這個賊在砍我的時候,我是在的。這信徒就說:天神啊!過去我們看你這麼威德,這個賊怎麼把你的頭砍掉的呢?這天神說:是的,他剛開始砍我的頭的時候,砍了二次都砍不掉。(诃──)砍不掉這個聲音太大,這個賊很緊張,第叁次的時候這個賊念了一聲「南無佛」,一下子就把我的頭給砍了下來。因爲我聽到「南無佛」的時候,我內心當中驚怖,一驚的時候失掉威德,他第叁次一下子就把我的頭砍掉了。那信徒就說:唉呀!一稱南無佛,諸神驚怖。(呵)那這樣子我們應該要歸依佛陀,你看他只是一個稱念,賊在散亂心當中,他但是稱念「南無佛」,就産生這這麼大的威德,使令這個神産生驚怖。那有很多的外道就因此因緣而歸依叁寶。所以說佛菩薩的聖號,功德不可思議,他跟普通的小乘學者不同。佛菩薩的聖號都是總持佛菩薩的功德,以這個德來立名。
戒律上也講到一件事,律上說提婆達多經常跟佛陀作對。有這麼一天,提婆達多去應供,受居士的供養。這個居士非常虔誠,供養很多美好的乳酪、酥,這種美好的飲食。提婆達多貪吃就吃了很多,吃多了肚子就脹得非常難過(我們吃太飽的時候,那是非常難過的。)。這個時候提婆達多非常難過,就想到佛陀,就稱念南無佛。诶,一下子這肚子就好了。可見得佛陀的這個功德,他不簡別任何衆生。他的無作妙德,任何一個衆生,上至文殊、普賢,下至五逆、十惡的衆生,去憶念彌陀的名號,都能夠平等的受到加持。這個地方是強調「名以召德」。念佛法門的殊勝,就在于這個名號它總持彌陀的功德,所以佛號在我們心中運轉的時候,能夠産生這麼大的加持力,是這個意思。這一段是正式說明執持名號的法門,它的一個微妙處,叫「正明行妙」。第二段,蕅益大師把其他的法門作了一個比較:
較量行妙二
示諸行劣
這當中分二段:「示諸行劣」,「獨顯持名妙」,先把其他的法門講出來。
┌觀像─┐
│ │
├觀想─┤
│ │
然諸經示淨土行├禮拜─┤
┤ ├一一行成,皆生淨土。
,萬別千差,如├供養─┤
│ │
├五悔─┤
│ │
└六念等┘
在淨土的經論當中,日本的一些學者說:《大正藏》裏面,講到淨土的「經」典有一百一十多本。在各式各樣的淨土經典當中,蕅益大師把它作一個會歸,講到念佛法門,就是本尊相應,如何跟彌陀感應道交呢?這以下有幾個方法。第一個「觀像」。這「觀像」的修行,你一定要有一個「像」在你面前,或者是玻璃纖維做的,或者是銅、或者是紙做的,總之有一個佛像在前面。這個時候,你眼睛打開,去取這個佛像的相狀,你看得很清楚;然後你眼睛閉起來,閉起來的時候,你要把之前所看到的相狀,在心中的鏡子當中表現出來。哦,剛開始不太清楚,眼睛再打開,再去取。一次一次的去取這個所緣境的相貌,直到你心中所現的影像,非常的清楚分明爲止,就像鏡子現出影像一樣,這個時候就成就了念佛叁昧。這個在《般舟叁昧經》是講到觀像。不過這個觀像法門,你一定要在佛堂當中用功,它不是二六時中能夠修行的。第二個「觀想」,這個「觀想」是指佛像不現前。佛像不現前,你怎麼能夠取所緣境的相貌呢?它是一種隨文入觀,根據《觀經》裏面所記載,佛陀的相狀是怎麼怎麼的。你隨順文字的義理,把這個相狀表現出來,隨文入觀。當然這個更困難,這要有一點想象力。這個觀想念佛,在經論上說:你業障太重的不行。業障太重的人修觀想念佛,它的相貌會有變化,會有一些障礙,會讓你恐怖。所以這個觀想念佛,多分來說善根福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