功德堂
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6

  ..續本文上一頁稱。一切的「大乘經」典都是「以實相爲體」,本經的體是「實相」。這個「實相」是蕅益大師根據《法華經》的諸法實相。這個諸法實相是什麼呢?簡單的說就是現前一念心性,這現前一念心性就是本經的體性,先把本經的體性標出來。以下我們正式的說明,分成叁段,先看第一段「明性量無相」:

   正辨叁

  明性量無相

  ┌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。

  ┌┤

  │└非過去、非現在、非未來。

  │

  │┌非青黃赤白、長短方圓。

  吾人「現前一念心性」┼┤

  │└非香、非味、非觸、非法。

  │

  │┌覓之了不可得─而不可言其「無」。

  ├┤

  │└具造百界千如─而不可言其「有」。

  │  

  「吾現前一念心性」,這個是本經的體性。這個「現前」簡單的說就是「當下」,我們現在當下這一念,能夠明了分別功能的這個心性。現前一念心性開展出來,就是見、聞、嗅、嘗、覺、知,有各式各樣的功能。這以下有五段來說明這個心性的相貌。先看第一段:「不在內、不在外、不在中間。非過去、非現在、非未來。」這一段主要是發明我空的真理──我空真如。我們現前這一念身心,這個五蘊的身心,我們找一個「常一主宰」的我是不可得的。說這個「不在內」,我們在這個身心世界當中找不到我,「在外、在中間」都找不到常一的我,可見得我們這一念心裏面是無我、無我所的,沒有一個常一的自我。這個道理我們很容易明白,過去也講很多了,不再說明。這是約空間上來發明我空的道理,這以下約時間。「非過去、非現在、非未來。」這個自我的體性,它也不是屬于過去,過去已經消失了,未來未成,所以從過去、現在的角度來觀察這一念心,是沒有一個常一的我,這個很容易明白的。現在心爲什麼沒有我呢?因爲現在心是剎那剎那生滅,剎那剎那變化,「生滅變異,虛僞無主」。在整個變化當中,我們沒有主宰性,我們對于這樣的變化性沒有主宰性,所以說現在心也是不可得。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。這是約時間上來發明「我空」。前面是約空間上覓之了不可得,這個我的相貌是不可得,不管是內、外、中間,找一個常一主宰的相貌不可得。這一段是在說明我們這一念心裏面,常一的我是不可得,我空的真理。再看第二段:「非青黃赤白、長短方圓,非香、非味、非觸、非法。」這一段是說明法空。法空,蕅益大師主要是約六塵的境界來解釋。先講這個色塵,「非青黃赤白、長短方圓」。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能夠變現青黃赤白、長短方圓,但是它所變現的這些法,都沒有常一的體性,所以說「非」,這是因緣而生的。也不是「香、味、觸、法」,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省略了聲音,當然這個六塵都是因緣生,本性都是空性的。這是發明法空的道理。這個法空的道理,在唯識學有一個譬喻說:比如說我們看這個水。我們「人」看這個水,就著人法界的這一念心性來觀察這個水,我們看到這個水有水的體性、水的相貌、水的作用。鬼神的世界他那一念心性有罪業,因爲有罪業,所以它看到的水是火。這就表示說這個水是無自性的,它會隨順個人的因緣業力而變化,所以我們知道這個法是空性的,容易明白,它是自性空,因緣有的。如果說這個水有獨立的體性,任何一個法界的心性去觀察這個水,應該都是水,因爲它的體性是常一主宰的,它能夠決定它的性質;但是事實上不是。所以說,我們這一念心性裏面,這些色聲香味觸法都是因緣生,它的本性都是空性的。這二段是發明我們這一念心性,有法空的真如跟我空的真如,這二個真如相應。再看第叁段,第叁段是很重要的觀念:「覓之了不可得,而不可言其無。具造百界千如,而不可言其有。」這個地方就把整個心性的相貌全部標出來。我們這一念心性,它的體性是「覓之了不可得」──我空、法空。就是我們這一念明了的心,這個我不可得、法不可得、一切法不可得,畢竟空、無我、無我所的境界。但是你也不可以說完全沒有,因爲這個不可得指的是自性不可得,我們不能否定它一種相續的作用,它隨順因緣有各式各樣相續的作用。所以說,你不能夠說它完全的斷滅,這個「不可得」指的是自性不可得,我們觀察它常一的自性是不可得,這個是約體性。約作用來說,「具造百界千如,而不可言其有。」這個作用,按天臺的思想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,前面是發明即空,這個「具造百界千如」是約即假。這個「具」就是理具,我們這一念心本來具足十法界的功能,但是這種功能我們是不能受用的。那應該怎麼辦呢?要有事「造」,要有這種造作的因緣才能夠出現,事造法界、理具法界。「具造百界千如」簡單的說,就是我們一念心,這種清淨本然、這個無我無我所的心,你動一念頭,它就能夠創造十法界的依正果報出現。

  蕅益大師在《靈峰宗論》講到當時的一個情況,他說:杭州有一個居民,這個居民的祖先留下幾畝田地給他耕種,他這個人很老實,每天就是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,以耕田爲生。但是沒多久,這個田地被當地的一個地主大富長者,用非法的手段把它搶過去。搶過去以後,他沒有田可種,這個農夫很生氣告到官府去,請官府主持公道。但是這個地主用錢賄賂這個官府,那官府就把這個田地判給了地主。這個農夫非常的生氣、非常的傷心,說:好,你啊欺人太甚,我死了以後饒不過你,我要變成一條毒蛇來咬你。他起了這個惡念。起了這個惡念以後,沒多久就生病,非常的嚴重。生病以後,他看這個情形是好不起來,就把他的兒子叫過來說:我這個病是治不好了,那你要幫我辦後事。辦後事的時候,那個棺材不要完全封死,留一個小洞。他兒子問說:留一個小洞幹什麼呢?他說:這個地主欺我太甚,我死了以後要變成蛇來報仇,所以你留個洞讓這個蛇好跑出去。那他兒子就遵命照辦。那這個做棺材的就問說:诶!你留這個洞幹什麼呢?這個兒子就如是如是的說。後來這件事情就傳出去,傳到這個地主耳朵裏面,知道了。這個地主也是有一點良心的,知過能改,他聽了以後良心發現:別人好端端的種田,我把它搶過來,害他含恨而死!他就拿了地契,准備了一些禮品來拜訪這個農夫說:我過去對不起你,希望你能原諒我,過去的事我們就化解掉吧。就請他喝酒、吃飯。那這個農夫看到對方有慚愧心,把土地歸還,心裏一高興就喝酒。一喝酒的時候,喝太多就吐,就從嘴巴裏面吐出一條毒蛇來,從此病就好了。這個故事是發生在明朝,蕅益大師說當時有的一個實際情況。他肚子裏的毒蛇是怎麼來的呢?他怎麼會有毒蛇呢?是一念的瞋心啊!這個心的力量不可思議,「具造百界千如」。當然我們平常起的念頭,若不是很強烈,還不至于有這樣的情況。這在唯識學上說:強者先牽、強者先牽。就是說,雖然我們現在是一個「人」的果報,在正常的情況下,我們應該是把人的果報壽命結束以後,才會創造一個新的果報。但是有一種特殊的情況,就是你在現前起了一個很大的念頭,或者是善念、或者是惡念,這個念頭的力量太大,雖然你這個「人」的果報還有,但是它可以把你的果報先搶過來,先讓這個強大的念頭先得果報,強者先牽。他後來忏悔了,改變心意了,所以這個果報又消失掉了。所以我們就著我們內心的作用,你動一個念頭,就是一個十法界的因緣、就是一個十法界的因緣。我們平常不斷的動念頭,它就不斷的累積,一直到臨命終的時候再算總帳,「臘月叁十算總帳」,把你一生當中所有的善惡念頭都加以歸類累積,看哪一個念頭最強──強者先牽,就是這樣。所以我們這個生命是怎麼來的呢?就是我們這一念心性,它本性是即空,它本身是沒有一個決定的體性。隨著我們不斷的造作,念念的造作,念念之間就有十法界的差別出現。這個就是講到我們這一念心的相貌──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這裏是把我們內心體性的相貌全部講出來。再看第四段:

  │  ┌緣慮分別

  │  │

  │┌離一切┼語  言

  ││  │

  ├┤  └文 字 相

  ││

  │└而緣慮分別、語言文字、非離此別

  有自性。

  我們這一念心,這個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啊,這個禅宗所謂的本來面目。當然我們現在的心是經常打妄想,我們要從這個妄想的心恢複到本來面目,這個次第,天臺宗講「六即佛」。我們剛開始從「名字位」到「觀行位」、「相似位」的時候,去明白我們這一念心的相貌:我這一念心是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,它是覓之了不可得,但它可又是「具造百界千如」;雖然具造百界千如,可又是覓之了不可得,「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」。我們剛開始明白這個相貌的時候,是假藉語言文字的;但是遇到「分證即佛」,這一念心跟我們本來面目一相應以後,那個現量的境界現前的時候,那是「離一切的緣慮分別、語言、文字相。」心中沒有文字相、沒有名言的。我們中國佛教到了唐朝以後,有各式各樣宗派。有宗派就會有很多爭執,尤其是中觀跟天臺的思想有很多的爭執。中觀批評天臺如來藏思想:如來藏思想有自性執,安立了真如。但是我們看這一段:「離一切緣慮分別、語言、文字相」。天臺宗所謂的真如,我們這一念心跟真如相應的時候、恢複本來面目的時候啊,那心中是沒有名言的、沒有名言的。按照唯識學的思想,這個破遍計執,遠離遍計執,開顯圓成實。心中沒有名言,怎麼會有自性執呢?我們凡夫的執著一定要假藉名言,你不動名言,你怎麼會有執著呢?所以說這個真如法性的境界,那種即空、即假、即中,它是離一切的名言的、離一切的名言。我們剛開始在修觀的過程當中,是假藉名言,但是真正悟入的時候是「離一切緣慮分別、語言、文字相」的,遠離一切的遍計執,是這樣子的。最後一段把前面的四段總結:

  │  ┌離一切相┐┌離故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