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心中有二个愿望:第一个是上求佛道,第二个是下化众生,上求、下化,这是我们的菩提本愿。但是佛陀只有一个愿望,因为佛陀自利已经成就了,佛陀所有的愿望,就是以度众生为愿望。那现在「众生成佛机缘」成熟了,所以佛陀为说这个净土「难信」之法,使令我们在一生当中成就「究竟」解「脱」,所以佛陀当时的心情是欢喜的。所以这个「说」,有欢喜、演说的意思。这个地方讲到「众生成佛机熟」,这是一个很大的因缘,「一大事因缘」。说你这个人往生天界的因缘成熟,这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;说你这个人成就阿罗汉的因缘成熟,这个也不是很难得;但是说这个人要成佛的因缘成熟,这件事情不可思议了。我们看《法华经》《华严经》,这个成佛那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修六波罗蜜的积功累德;而这个地方「众生成佛机熟」,蕅益大师解释说:这里的众生指的是谁呢?他说:乃至一个五逆十恶的众生,他能够信、愿、持名,就表示这个人成佛的因缘成熟了。问题就是说,它这是一个难信之法──信、愿、持名,我们如何对这句名号生起坚定的信心,生起坚定的愿力呢,这件事情就不容易了。所以我们应该透过学习、透过明白道理,来破除我们的疑惑。所以这个「说」,就是众生听闻净土法门的因缘成熟了,换句话说「成佛的因缘成熟了」。佛陀在那个时候,以大欢喜心来介绍阿弥陀佛,所以叫做「说」。第三个「阿弥陀」,这当中分二段,先解释「导师」。
释阿弥陀二
明导师
阿弥陀,所说彼土之导师,以四十八愿,接「信愿念佛
┌生极乐世界┐
」众生┤ ├者也。
└永阶不退 ┘
这「阿弥陀」,就是「彼土」,就是他不是在我们娑婆世界成佛的,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成佛的。那他以「四十八愿」来接引「信愿念佛」的「众生」。到哪里去呢?往「生极乐世界」。往生极乐世界有什么好处呢?「永阶不退位者也。」这个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,我们入经文,会有详细的介绍──依报的庄严、正报的庄严。这当中,蕅益大师把极乐世界的功德,特别以「永阶不退」做代表,可见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。我们凡夫的修学,最大的障碍,就是这个「退转」。所以我们打一个佛七,以一句佛号来熏习我们的身口意,慢慢慢慢内心能够寂静光明;等打完佛七的时候,再与人世的尘劳一接触,又恢复了这种散乱昏沉的境界。就是我们曾经得到的功德容易退失,没有办法坚固的保存下来,没办法累积起来,这是我们凡夫修行最大的困难。你说你今天将《无量寿经》背起来,但是你三天不背就忘掉了;你说你能够拜《八十八佛》,今天拜、明天拜,要拜十几年,乃至尽形寿,就不容易了。就是说我们任何的功德,在环境的障碍当中很容易退失。但极乐世界它有这个好处──不退转,环境使令我们不退转。
《阿含经》有一则故事:有二个比丘,他们是二兄弟。哥哥很努力的修学圣道,成就了阿罗汉果;弟弟欢喜为人说法、欢喜攀缘信徒,整天在外面跑来跑去,还是一个凡夫。他哥哥成就圣道以后,经常用神通来观察弟弟:唉呀!我弟弟内心还是一个烦恼的境界。就劝他弟弟说:你不要一天到晚在那里跑来跑去,你要好好的修习止观。他弟弟不听,好乐修行福报、好乐广结善缘。结果没多久就死了。死了以后,他哥哥用神通观察:还好,得了人身,生为一个大富长者的儿子。有一天大富长者请了一个褓姆来照顾他,这个褓姆抱的时候,不小心掉到地下,掉到地下,这个脑袋撞到石头,脑就碎掉就死掉。因为临命终时起了瞋恨心,就刺激他过去的罪业到地狱去了。所以说,我们今天虽然得到人身,但是我们没有办法决定我们来生要去哪里。诸法无我,这个「无我」的意思就是说:我们对生命没有主宰性,没有主宰性。所以印光大师提出一个警告,他说:「三世怨。」说你今生积极的修福修慧,但是假设我们今天没有成就圣道、也没有到净土去,来生会因为善业的因缘得到大福报──国王、大富长者。但是这个福报现前有什么问题呢?我们心中有烦恼,我们这一念烦恼的心跟福报境界接触的时候,烦恼就开始活动。一个没有福报的人,要造罪业,是没有多大的力量;但是一个国王、一个大富长者,「君王一怒,血流成河」,那还得了!一个大福报的人要造罪,那个势力就大了,今生修福,来生受福报,第三生就投到三恶道去了,就是「三世怨」。这是说明我们凡夫的心情,在没有入正定聚之前,譬如空中的羽毛,可上可下。今生是一个比丘,如法的持戒、如法的忏悔、如法做五堂功课;但是来生就忘了我是谁了,就开始享受今生所积集的功德,开始放逸、造业,第三生就堕落了。所以说,到极乐世界的重点还不是要去享受这样庄严的境界,重点在「永阶不退」,因为极乐世界环境的摄持,使令我们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,使令我们成就不退转。所以蕅益大师在这个地方特别标出来,「永阶不退者也」。接下来看:
明华梵
┌功德智慧┐
│ │
┌此云无量寿┐ ├神通道力┤一一無量
梵语阿弥陀┤ ├要之┤ ├
└亦云无量光┘ ├依正庄严┤也。
│ │
└说法化度┘
「阿弥陀」这句话,本师释迦牟尼佛在本经当中解释说:是「无量」的「寿」命、「无量」的「光」明。「阿弥陀」这句话本来是梵语,我们讲「南无阿弥多婆夜」,「阿弥多」是梵语,翻译成中文是无量的意思。那这个「无量」怎么去体会它呢?本师释迦牟尼佛以二个代表:一个无量寿命,一个无量光明。所以蕅益大师就说:我们念阿弥陀佛,为什么能够招感无量正报的寿命?为什么能够招感这么广大的依报国土?因为这句佛号本身就是无量光、无量寿,如是因,就有如是果。无量寿是代表一种正报的功德,你这一念心跟佛号一接触,你就成就无量寿的功德;你这一念心跟无量光一接触,就能够成就这样广大依报的国土。把这二个开展出来,就是无量的「功德智慧、神通道力、依正庄严、说法度化,一一皆无量也。」这是解释「阿弥陀」的意思。「佛说阿弥陀」是一个别题,这以下讲「经」通题:
释通名
┌通┐
┌一切金口通名为经,对上五字是┤ ├合为题也。
│ └别┘
│
│ ┌通┐
└教、行、理三,各论┤ ├广如台藏所明。
└别┘
「一切金口」,这个「经」有不变义,佛陀所说的法是真理、是不随时空改变的叫做「经」。这个「经」对前面的「五字,是通别合题」,前面是别题,那这个「经」是通题,合起来就是一个经题。智者大师把这个「经」分成三段,就是教经、行经、理经。这个「教」指的是语言文字,这个「行」指修行方法,这个「理」是它的实相道理。这当中有「通」有「别」,每一部经有共同点、有差别点,详细的内容可以看天「台藏」《法华玄义》,智者大师有详细的说明──教经、行经、理经。
关于这个「经」蕅益大师讲的比较省略,我们可以补充一下。根据《阿毗达磨杂集论》,这个经有五个意思:第一个经叫「结缦」。就是说佛陀的这些法语就像花一样,能够放出很多的香味、放出很多的功德。佛陀灭度以后,由弟子把这个线,把无量无边的花串起来,就构成经,就是结集所成的经,结缦,就像一个线把花串起来一样,所以这个经有结缦的意思。它是怎么来的呢?是由后世的弟子把佛陀的言教结集而成的,这是约教经来说。第二个经有「显示」的意思,这文字它能够显示种种的真理、显示种种修行的方法,叫做显示。第三个「绳墨」,这个绳墨它是我们整个行为善恶的标准。这个显示跟绳墨是约行,这些文字它的记载,是我们整个修行的标准。第四「出生」,这是约理经。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经典文字接触的时候,法语在我们心中运转的时候,我们不断的读诵、不断的忆念,它能够使令我们内心生起很多的功德──信、进、念、定、慧等种种的功德,成就五根、五力。所以这个经有出生的意思,本无今有,叫出生。本来我们内心当中是没有功德的;但是我们这一念心去读诵经典以后,我们透过这些文字的运载,我们能够生起功德,生起对三宝的信心、精进心、念心、禅定心跟智慧心,所以「经」有出生的意思。第五「涌泉」,这个经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,就像泉水涌出,今天涌出、明天涌出、白天涌出、晚上涌出。这个经典,经过我们一次又一次的重复,每一次每一次有不同的功德,功德一次一次的深入,一次一次的增长广大,就像涌泉一样,它是没有停止的,这是约理来说。所以这个《阿毗达磨杂集论》说这个「经」有五个意思──结缦、显示、绳墨、出生、涌泉,故名为经。好,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。向下文长,付在来日,回向。
第三卷
《佛说阿弥陀经》,诸位法师、诸位同学,阿弥陀佛!(阿弥陀佛!)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四页。
辨体二
这是「五重玄义」的第二科,这是辨别本经的体性。「体性」这句话,我们先作一个简单的说明。这一切法,我们可以分成体、相、用,来观察这一切法的差别。比如说,我们可以用黄金来做一个杯子。这个杯子有杯子的相状、有杯子的作用。或者我们用黄金做一个椅子,这个椅子就有椅子的相状、椅子的功能作用。或者我们用黄金做一尊佛像,佛像有佛像的相状、有佛像的作用。但是它们的体性都是黄金。就是说,能够做的这个杯子、椅子、佛像,它的体性都是黄金,这个就是体性。本段的「辨体」,主要是要说明:本经所说的极乐世界的依报庄严、正报庄严,它的体性是什么?它是怎么来的?讲一句白话说:这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是怎么来的?它的体性是什么?是讲这件事情。这当中我们分成二段,「标名」跟「正辨」。先看「标名」:
标名
第二辨体。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。
这以下「标」出「体」性的「名」…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