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心中有二個願望:第一個是上求佛道,第二個是下化衆生,上求、下化,這是我們的菩提本願。但是佛陀只有一個願望,因爲佛陀自利已經成就了,佛陀所有的願望,就是以度衆生爲願望。那現在「衆生成佛機緣」成熟了,所以佛陀爲說這個淨土「難信」之法,使令我們在一生當中成就「究竟」解「脫」,所以佛陀當時的心情是歡喜的。所以這個「說」,有歡喜、演說的意思。這個地方講到「衆生成佛機熟」,這是一個很大的因緣,「一大事因緣」。說你這個人往生天界的因緣成熟,這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;說你這個人成就阿羅漢的因緣成熟,這個也不是很難得;但是說這個人要成佛的因緣成熟,這件事情不可思議了。我們看《法華經》《華嚴經》,這個成佛那是無量無邊阿僧祇劫修六波羅蜜的積功累德;而這個地方「衆生成佛機熟」,蕅益大師解釋說:這裏的衆生指的是誰呢?他說:乃至一個五逆十惡的衆生,他能夠信、願、持名,就表示這個人成佛的因緣成熟了。問題就是說,它這是一個難信之法──信、願、持名,我們如何對這句名號生起堅定的信心,生起堅定的願力呢,這件事情就不容易了。所以我們應該透過學習、透過明白道理,來破除我們的疑惑。所以這個「說」,就是衆生聽聞淨土法門的因緣成熟了,換句話說「成佛的因緣成熟了」。佛陀在那個時候,以大歡喜心來介紹阿彌陀佛,所以叫做「說」。第叁個「阿彌陀」,這當中分二段,先解釋「導師」。
釋阿彌陀二
明導師
阿彌陀,所說彼土之導師,以四十八願,接「信願念佛
┌生極樂世界┐
」衆生┤ ├者也。
└永階不退 ┘
這「阿彌陀」,就是「彼土」,就是他不是在我們娑婆世界成佛的,是在西方極樂世界成佛的。那他以「四十八願」來接引「信願念佛」的「衆生」。到哪裏去呢?往「生極樂世界」。往生極樂世界有什麼好處呢?「永階不退位者也。」這個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,我們入經文,會有詳細的介紹──依報的莊嚴、正報的莊嚴。這當中,蕅益大師把極樂世界的功德,特別以「永階不退」做代表,可見這件事情是很重要的。我們凡夫的修學,最大的障礙,就是這個「退轉」。所以我們打一個佛七,以一句佛號來熏習我們的身口意,慢慢慢慢內心能夠寂靜光明;等打完佛七的時候,再與人世的塵勞一接觸,又恢複了這種散亂昏沈的境界。就是我們曾經得到的功德容易退失,沒有辦法堅固的保存下來,沒辦法累積起來,這是我們凡夫修行最大的困難。你說你今天將《無量壽經》背起來,但是你叁天不背就忘掉了;你說你能夠拜《八十八佛》,今天拜、明天拜,要拜十幾年,乃至盡形壽,就不容易了。就是說我們任何的功德,在環境的障礙當中很容易退失。但極樂世界它有這個好處──不退轉,環境使令我們不退轉。
《阿含經》有一則故事:有二個比丘,他們是二兄弟。哥哥很努力的修學聖道,成就了阿羅漢果;弟弟歡喜爲人說法、歡喜攀緣信徒,整天在外面跑來跑去,還是一個凡夫。他哥哥成就聖道以後,經常用神通來觀察弟弟:唉呀!我弟弟內心還是一個煩惱的境界。就勸他弟弟說:你不要一天到晚在那裏跑來跑去,你要好好的修習止觀。他弟弟不聽,好樂修行福報、好樂廣結善緣。結果沒多久就死了。死了以後,他哥哥用神通觀察:還好,得了人身,生爲一個大富長者的兒子。有一天大富長者請了一個褓姆來照顧他,這個褓姆抱的時候,不小心掉到地下,掉到地下,這個腦袋撞到石頭,腦就碎掉就死掉。因爲臨命終時起了瞋恨心,就刺激他過去的罪業到地獄去了。所以說,我們今天雖然得到人身,但是我們沒有辦法決定我們來生要去哪裏。諸法無我,這個「無我」的意思就是說:我們對生命沒有主宰性,沒有主宰性。所以印光大師提出一個警告,他說:「叁世怨。」說你今生積極的修福修慧,但是假設我們今天沒有成就聖道、也沒有到淨土去,來生會因爲善業的因緣得到大福報──國王、大富長者。但是這個福報現前有什麼問題呢?我們心中有煩惱,我們這一念煩惱的心跟福報境界接觸的時候,煩惱就開始活動。一個沒有福報的人,要造罪業,是沒有多大的力量;但是一個國王、一個大富長者,「君王一怒,血流成河」,那還得了!一個大福報的人要造罪,那個勢力就大了,今生修福,來生受福報,第叁生就投到叁惡道去了,就是「叁世怨」。這是說明我們凡夫的心情,在沒有入正定聚之前,譬如空中的羽毛,可上可下。今生是一個比丘,如法的持戒、如法的忏悔、如法做五堂功課;但是來生就忘了我是誰了,就開始享受今生所積集的功德,開始放逸、造業,第叁生就墮落了。所以說,到極樂世界的重點還不是要去享受這樣莊嚴的境界,重點在「永階不退」,因爲極樂世界環境的攝持,使令我們自然皆生念佛、念法、念僧之心,使令我們成就不退轉。所以蕅益大師在這個地方特別標出來,「永階不退者也」。接下來看:
明華梵
┌功德智慧┐
│ │
┌此雲無量壽┐ ├神通道力┤一一無量
梵語阿彌陀┤ ├要之┤ ├
└亦雲無量光┘ ├依正莊嚴┤也。
│ │
└說法化度┘
「阿彌陀」這句話,本師釋迦牟尼佛在本經當中解釋說:是「無量」的「壽」命、「無量」的「光」明。「阿彌陀」這句話本來是梵語,我們講「南無阿彌多婆夜」,「阿彌多」是梵語,翻譯成中文是無量的意思。那這個「無量」怎麼去體會它呢?本師釋迦牟尼佛以二個代表:一個無量壽命,一個無量光明。所以蕅益大師就說:我們念阿彌陀佛,爲什麼能夠招感無量正報的壽命?爲什麼能夠招感這麼廣大的依報國土?因爲這句佛號本身就是無量光、無量壽,如是因,就有如是果。無量壽是代表一種正報的功德,你這一念心跟佛號一接觸,你就成就無量壽的功德;你這一念心跟無量光一接觸,就能夠成就這樣廣大依報的國土。把這二個開展出來,就是無量的「功德智慧、神通道力、依正莊嚴、說法度化,一一皆無量也。」這是解釋「阿彌陀」的意思。「佛說阿彌陀」是一個別題,這以下講「經」通題:
釋通名
┌通┐
┌一切金口通名爲經,對上五字是┤ ├合爲題也。
│ └別┘
│
│ ┌通┐
└教、行、理叁,各論┤ ├廣如臺藏所明。
└別┘
「一切金口」,這個「經」有不變義,佛陀所說的法是真理、是不隨時空改變的叫做「經」。這個「經」對前面的「五字,是通別合題」,前面是別題,那這個「經」是通題,合起來就是一個經題。智者大師把這個「經」分成叁段,就是教經、行經、理經。這個「教」指的是語言文字,這個「行」指修行方法,這個「理」是它的實相道理。這當中有「通」有「別」,每一部經有共同點、有差別點,詳細的內容可以看天「臺藏」《法華玄義》,智者大師有詳細的說明──教經、行經、理經。
關于這個「經」蕅益大師講的比較省略,我們可以補充一下。根據《阿毗達磨雜集論》,這個經有五個意思:第一個經叫「結缦」。就是說佛陀的這些法語就像花一樣,能夠放出很多的香味、放出很多的功德。佛陀滅度以後,由弟子把這個線,把無量無邊的花串起來,就構成經,就是結集所成的經,結缦,就像一個線把花串起來一樣,所以這個經有結缦的意思。它是怎麼來的呢?是由後世的弟子把佛陀的言教結集而成的,這是約教經來說。第二個經有「顯示」的意思,這文字它能夠顯示種種的真理、顯示種種修行的方法,叫做顯示。第叁個「繩墨」,這個繩墨它是我們整個行爲善惡的標准。這個顯示跟繩墨是約行,這些文字它的記載,是我們整個修行的標准。第四「出生」,這是約理經。就是我們這一念心跟經典文字接觸的時候,法語在我們心中運轉的時候,我們不斷的讀誦、不斷的憶念,它能夠使令我們內心生起很多的功德──信、進、念、定、慧等種種的功德,成就五根、五力。所以這個經有出生的意思,本無今有,叫出生。本來我們內心當中是沒有功德的;但是我們這一念心去讀誦經典以後,我們透過這些文字的運載,我們能夠生起功德,生起對叁寶的信心、精進心、念心、禅定心跟智慧心,所以「經」有出生的意思。第五「湧泉」,這個經的功德是無量無邊的,就像泉水湧出,今天湧出、明天湧出、白天湧出、晚上湧出。這個經典,經過我們一次又一次的重複,每一次每一次有不同的功德,功德一次一次的深入,一次一次的增長廣大,就像湧泉一樣,它是沒有停止的,這是約理來說。所以這個《阿毗達磨雜集論》說這個「經」有五個意思──結缦、顯示、繩墨、出生、湧泉,故名爲經。好,我們今天就講到這裏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第叁卷
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四頁。
辨體二
這是「五重玄義」的第二科,這是辨別本經的體性。「體性」這句話,我們先作一個簡單的說明。這一切法,我們可以分成體、相、用,來觀察這一切法的差別。比如說,我們可以用黃金來做一個杯子。這個杯子有杯子的相狀、有杯子的作用。或者我們用黃金做一個椅子,這個椅子就有椅子的相狀、椅子的功能作用。或者我們用黃金做一尊佛像,佛像有佛像的相狀、有佛像的作用。但是它們的體性都是黃金。就是說,能夠做的這個杯子、椅子、佛像,它的體性都是黃金,這個就是體性。本段的「辨體」,主要是要說明:本經所說的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、正報莊嚴,它的體性是什麼?它是怎麼來的?講一句白話說:這極樂世界的功德莊嚴是怎麼來的?它的體性是什麼?是講這件事情。這當中我們分成二段,「標名」跟「正辨」。先看「標名」:
標名
第二辨體。大乘經皆以實相爲正體。
這以下「標」出「體」性的「名」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