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不容易了。所以有煩惱的衆生是不容易做到,所以一定要「見思」脫「落」以後,「塵沙」也「破」了一部分,這個塵沙是破所知障,這個觀察衆生根機差別的這種障礙。「生」到「方便」有余「土」,「進趨極果」,這個是「行不退」。
┌破無明,顯佛性,
┌一念不退┤
│ └徑生實報,分證寂光。
第「一」個「念不退,破無明,顯佛性,徑生實報,分證寂光。」這個「念」指的是中道的正念不退轉。凡夫是執著有,有一個我、有一個我所,這是有相的分別;二乘人是偏空,他偏重在空性這一部分;只有菩薩能夠合乎中道正念。這個中道正念簡單的說,就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這個中道的正念在經論上說:這個念不退的菩薩,初地分證,八地圓滿。這個分證跟圓滿怎麼分別呢?說這個初地菩薩,他要入觀的時候,他我空觀、法空觀現前的時候,他能夠跟中道正念相應,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但是他一出觀的時候,他就有困難,他利益有情的時候,就像唯識學上說:「極喜初心平等性,俱生猶自現纏眠。」他內心當中俱生微細的煩惱,就會幹擾他,他對衆生還是會有一些法執,還是會有一些愛著。但是他一回到佛堂一入觀的時候,他愛著的煩惱心又停止下來。所以說這個初地菩薩他的念不退,只是在他入觀的時候;他出觀的時候,有時候會偏重在空、有時候偏重在有,還是很難去平衡他空有的境界。要到八地以上,「無功用行我恒摧」,把這俱生的煩惱給破壞了。那八地菩薩,不管是入觀、出觀,他內心當中都是即空、即假、即中。所以這個念不退,真正到念不退要到八地以上,「破無明,顯佛性,徑生實報,分證寂光。」這個就是「實報」跟常「寂光」土。我們講圓證叁不退,是約著往生以後的情形。就是說我們往生到四土以後,每一土都具足叁不退,這個後面會說明。一般的說法,是講圓證叁不退;但是蕅益大師又提出另外一個叫做「畢竟不退」。這個「畢竟不退」是約著沒有往生的情況,就是說我念阿彌陀佛,但是我又不想厭離娑婆、欣求極樂,那這個佛號對我有什麼意義呢?他就有「畢竟不退」的意義。我們看:
│ ┌至心┐
│ ┌┤ ├┐
│ │└散心┘│
│ │ │
│ │┌有心┐│
└四畢竟不退─不論┼┤ ├┼但─
│└無心┘│
│ │
│┌或解┐│
└┤ ├┘
└不解┘
┌彌陀名號─┐ ┌假使千萬劫後,畢竟因斯度脫。
│ │一經│
┼或六方佛名┼ ┤ ┌聞塗毒鼓,遠近皆喪┐
│ │於耳└如┤ ├也。
└此經名字─┘ └食少金剛,決定不消┘
說假設我們今天念這句佛號,臨命終的時候有差錯了,就起了顛倒,沒有往生。沒有往生的話,我們今生念佛不是白費了嗎?不白費!就是還有一種「畢竟」的功德存在。他說:你在念這句佛號的時候,有六種情況:第一個「至心、散心」:你很至誠懇切的心,很專心的念佛;或者你根本就是散亂心,「口念彌陀心散亂」,又是打妄想、又是念佛,散心。或者是「有心、無心」:你內心當中真正有信願,有這樣的作意在念佛;或者你根本就沒有心要念佛,你看到別人念佛,你也念幾句,你內心當中根本沒有信願,叫無心念佛。或者是「解」、或者「不解」:你能夠理解彌陀的本願,能夠理解名號的功德,知道「名以召德」;或者是不理解。都沒有關系,只要是「彌陀」的「名號」、「或」者是「六方」諸「佛」的「名」號、或者是本「經」的經題,這叁種任何一個,「一經于耳」,它能夠假藉這個聲音的傳布,把這個聲音進入到你的耳根,他的意思就是進入到你的心中,假藉耳根,這個法寶入到心中。「假使千萬劫後,畢竟因斯度脫。」就算是你在千萬劫流轉當中,你總有一生會因爲你曾經栽培的這個善根,「因斯」就依止這個法寶的力量,而度脫生死。這種情況,他講出二個譬喻,來解釋什麼叫做「假使千萬劫後,畢竟因斯度脫。」第一個「如聞塗毒鼓,遠近皆喪。」這個「塗毒鼓」是古時候的一種兵器,這種兵器就是把毒藥塗在鼓上面,然後你把鼓敲響,這個毒藥它就能隨順這個聲音散布出去,不管是近的人、遠的人,一聽到這個聲音,「遠近皆喪」,雖然不是馬上死亡,但是遲早一定會死亡。不管近距離的、遠距離的,只要你能夠聞,你聽這個鼓的聲音,這個毒藥就進到你的身體裏面去。這個是約破惡。說萬德洪名在心中,只要這個佛號進入你心中,它就有一種破惡的力量,它就能滅除你無量的生死罪障,這是第一個。第二個「如食少金剛,決定不消也。」前面的「聞塗毒鼓」是破惡,這個是約生善。我們吃到這個「金剛」鑽石,雖然吃得很少,今天吃一點、明天吃一點、後天吃一點,但是這個金剛有一個好處,它有一種不退轉的力量。也就是說:我們這個胃裏面的胃酸,它沒有辦法去消化這個金剛,沒辦法。就是說它一進去以後,它永遠存在了。你今天吃一點金剛、你明天吃一點金剛,它是怎麼樣呢?「決定不消」。這種功德力,不會因爲你造罪業、墮落,而這個佛號的善根,不會退失的,它決定不消,這種生善的功德,這個就是「畢竟不退」。
這個事情是這樣子的:我們在叁歸依的時候,歸依佛、歸依法、歸依僧,但正式的歸依是歸依法。這個歸依法,在《成唯識論》當中提出二點:第一個是歸依清淨法界,就是大般涅槃,這是第一個歸依境;第二個,你還要歸依清淨法界等流正法,就說雖然它不是清淨法界,但是它是它的等流正法。這個智者大師講得更明白,說我們歸依實法、也歸依權法。約實法來說,我們所歸依的是佛的大般涅槃,但是佛的大般涅槃是我們不能見聞覺知的,那是佛陀自受用的。佛陀內心當中,安住在這種甚深的法性叁昧,那是佛陀自受用的。我們凡夫能夠見聞覺知的是什麼呢?就從這個大般涅槃當中,所流露出來的這些法寶、這些語言文字,我們能夠接觸的。所以說,我們剛開始栽培善根,還得從有相的這個名號來栽培起,是這個意思。
你看《維摩诘經》也是有這種情況。《維摩诘經》它是度化二乘,彈偏斥小、歎大褒圓。維摩诘居士托病弘道,文殊師利菩薩帶了一大群阿羅漢的聲聞弟子去參訪、慰問。慰問的時候,維摩诘居士這個丈室,它裏面來多少人都能夠坐得下。這個時候,維摩诘居士就到十方佛土去請菩薩的金剛寶座,叁萬由旬這麼高,就請大家升座。菩薩就升座,但阿羅漢爬不上去。阿羅漢爬不上去,看了就是很不莊嚴的境界。維摩诘居士就說:你們應該要憶念釋迦牟尼佛的名號,就能夠上去。他們就:「南無釋迦牟尼佛」,乘佛威神力就升上去了。升上去以後,維摩诘居士就跟文殊師利菩薩二個就談論「不二法門」。聽了一段時間以後,舍利弗尊者就開始看外面:唉呀!不要過午才好,這個時間快到了,要吃飯了。維摩诘居士知道吃飯時間到了,就到香積佛國拿了一桶飯過來。阿羅漢心裏打妄想說:我們這麼多人,這一桶飯不知道夠不夠吃啊?維摩诘居士就說:無量無邊的衆生,這個飯都是吃不盡的。就分給大家吃。吃完飯以後,這個香積國的飯有二個特色:第一個,他吃下去以後,它飯的營養散發香氣,每一個人身上都有香氣,大乘的香氣。這種香氣七天就消失掉了,隨著營養就消失掉了。第二種功德就畢竟不消了,他說第二種,就是這個飯你吃進去以後,有一種力量在,就是它有一種功德,就是說「要到發菩提心,勢力乃消。」就是說,你只要吃了這碗飯,你就有一種力量要發菩提心(呵──),這種力量。除非你發菩提心,要不然這個營養還是在的,有這種境界的。
就是說,佛菩薩的功德力,他能夠把他的功德攝持在這種色聲香味觸法的境界,爲實施權。阿彌陀佛名號亦複如是。阿彌陀佛無量無邊的功德,攝持在這個佛號當中,就算你不想往生,或者你在臨命終的時候有一點差錯沒有往生;但是你也不要灰心,你曾經在念佛堂所栽培的佛號,它是什麼境界呢?「一經于耳,假使千萬劫後,畢竟因斯度脫。如聞塗毒鼓,遠近皆喪;如食少金剛,決定不消也。」是這種境界。我們平常在念佛的時候,念佛有時候是有一點枯燥;但是我們讀一讀祖師的開示,會給我們一些鼓勵的作用。我們在念佛當中,念念之間,成就大乘的善根,「散稱爲佛種,執持登不退」,事實上是功不唐捐的。這個叫做畢竟不退,蕅益大師特別提醒我們它有這種功德。這個「畢竟不退」是約沒有往生的情況。假設我們能夠往生,那當然是「執持登不退」──位不退、行不退、念不退,叁種不退。這一段是說「別明力用」。
最後我們看蕅益大師的一個「較判」,把這個「力用」作一個總結,先看「指出力用」:
較判力用叁
指出力用
┌皆與補處俱
複次祇帶業生同居淨,證位不退者┤
└亦皆一生必補佛位
假設我們今天把四土當中最低的凡聖同居土拿出來說明,說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帶業往生,還帶了無量無邊的罪業,帶了通身罪業。臨命終的時候,信、願、持名,蒙佛接引到「同居」土,成就位不退。這樣子都能夠跟一生「補處」菩薩在一起,也能夠「一生必補佛位」,就是在這一期的生命當中,就能夠成就等覺菩薩的階位。這極樂世界不能成佛的,一世無二佛,到極樂世界能夠到達等覺菩薩,要成佛還要到凡夫的世界。這個當中所謂的「皆與補處俱,亦皆一生必補佛位」,這下面一段解釋了:
正判力用
┌是生同居,
┌「上善一處」┤
│ └即已橫生上叁土
夫┤
│ ┌是位不退,
└「一生補佛」┤
└即已圓證叁不退。
這個是引用經文,在經文當中的「正宗分」,蕅益大師分成叁段:信、願、持名。第一個是「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」,廣泛的講到極樂世界的正報莊嚴、依報莊嚴,來啓發我們的信心。這個信心主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