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续本文上一页「即发无上」菩提「心」。不过这个地方的发菩提心,他不是始发,是重发,因为三辈往生都要发菩提心,这个人肯定是大乘善根的。我们今天如果经常去参加助念,你会发觉,一个临命终的人,你跟他讲什么,他不容易改变,凡夫的这个我执、我见,不是三言二语就能够改变的。不要说临命终的人,你看平常这个人,要是佛法的善根薄,你跟他开示佛法,他也不见得能够接受。但是临命终的人,在地狱猛火现前的时候,在这么短暂紧急的情况,居然遇到弥陀的本愿,马上能够接受、马上能够念阿弥陀佛,所以这个人的大乘善根是很强的、大乘的善根是很强的。所以说,它这个地方所说的发无上道心,肯定不是刚开始发的,是重发的,再一次的熏习。
看「下下」品,「造上品十恶者(五逆、十恶、具诸不善)」。这个人的罪业特别的重,他造罪的时候,心也特别的猛利,不但造「十恶」,还造「五逆」,杀父、杀母、杀圣人、破和合僧,「具诸不善」,所有的恶业都干尽了。临「命终」的时候,「遇」到善「知识为说妙法,令称佛号,具足十念。」为讲大乘妙法,使令他称念佛名。这个时候你念什么佛、念什么圣号、念什么咒都来不及了,赶快念阿弥陀佛,具足十念。这个时候「见金色莲华如大日轮,住其人前。」看到这个金莲华华就像太阳一样,就现在这个人前面。「于一念顷,往生七宝池莲华内。经十二劫始开。华开见观音、势至,为说诸法实相,除灭罪法,闻已欢喜,即发菩提之心。」见到「观音、势至」菩萨的时候,「为说」明「诸法实相」,大乘的诸法实相,这个诸法实相就是万法唯是一心,这「罪从心起将心忏,心若灭时罪亦亡」,讲到业性本空,除灭他的罪法,那听到以后欢喜就发菩提心。
这个地方「除灭罪法」,值得我们注意。过去我们台湾有一些居士,他提出说:这个净土法门,带业往生是没有根据的,经典上没有说带业往生。换句话说,极乐世界这种清净的功德,你要消业才能往生。这时候有很多的法师、居士,写了很多的文章来回应。这个当中,主要的根据就在这段经文。因为一位净土的法师就提出来说:这个下品下生的经文当中,明白的讲到这个往生的人,到了极乐世界以后,经过十二小劫莲华开,开了以后观音、势至为说诸法实相,除灭罪法。如果他不是带业往生,为什么要除灭罪法呢?既然除灭罪法,表示他内心当中有罪,要不然干嘛除灭罪法!佛法都是应病与药,有病才能够对治的。所以从这个地方,可以证明这个往生的人,他是带业的,而且还带罪业的,带罪业往生的。所以这个除灭罪法,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明。这个是讲到下品的造恶凡夫。
这个地方有一个问题。在《无量寿经》当中,弥陀的第十八愿:「设我得佛,十方众生,至心信乐,欲生我国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觉。唯除五逆,诽谤正法。」在《无量寿经》当中的往生,是遮止五逆往生的,五逆是不能蒙佛摄受的,不能蒙十八愿摄受。但是在下品下生当中,居然有五逆的情况出现!我们看下品下生,在经文当中,他造「造上品十恶」,而且「五逆、十恶、具诸不善」,它也摄受五逆。这二部经典就有不同的地方。善导大师就提出说明,他说:这个《观经》的五逆,是已经忏悔的;前面《无量寿经》所说五逆不能往生,是约没有忏悔的,如果你五逆当中没有忏悔,正是遮止你往生。《观经》里面的五逆是说:他临命终已经忏悔。善导大师说:忏悔则清净,忏悔则安乐。既然是忏悔了,那我们就不能说他有五逆的罪业,因为他已经忏悔,这个时候他的业就转了。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,因为约着忏悔、不忏悔来看这个情况。
最后一点值得我们注意的,就是说五逆的忏悔是可以摄受的,但是毁谤大乘、毁谤正法这就不能接受了。因为毁谤大乘,这个人是不会忏悔的,这个人邪知邪见、谤无因果,说大乘非佛说,这个人肯定不会相信因果,不会相信净土。所以说,这个五逆的罪业,在《观经》当中还能够摄受,约忏悔的力量能够摄受。但是毁谤正法,不管《无量寿经》、不管《观经》,都是遮止的,这个人肯定是不能往生的。你一个人有一点罪业,因为忏悔的力量、因为弥陀本愿的摄持,还可以往生。你一个人邪知邪见,那弥陀本愿所不摄持了,在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。
这是讲到三辈九品,这一段刚好是讲到《讲义》第十二页,「若执持名号,未断见思,随其或散或定,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。」这是讲到凡圣同居土的一种果位差别。我们把《无量寿经》的三辈,跟《观经》的九品,把它融通起来观察,可以得到一个结论: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以后,这个品位的高低,跟二个内涵有关系:第一个是你的根性,你是大乘根性、二乘根性、人天根性,这跟你的根性有关系,这决定你的品位;第二个跟你所积集的功德有关系,跟你的福德智慧资粮有关系。跟你的根性有关系、跟你功德的厚薄有关系。不过往生与否,在信愿之有无,你要成就往生,还是要靠信、愿、持名。好,我们先讲到这里,休息十分钟。
第十二卷
请打开《讲义》第十二页,「别明力用」,这一段是各别说明本经的力用。那本经的力用有二部分:第一个是往生,往生四种净土;第二个是不退。往生这一部分我们讲过了,这以下讲到「不退」。
不退四义
这个「不退」的意思,是指我们修学佛法所成就的戒定慧功德,能够不退转。佛法的意思,说我们现前一念的心识,它的情况是剎那剎那生灭,恒转如瀑流。说我们这一念心,就像一个快速的水流,虽然它恒常相续,但是它可也是前后前后的变化。换句话说,我们这一念心,它不是经常安定在一个固定的点上。我们内心当中,有时候发了菩提心,或者持戒、或者修定、或者能够把一部经背起来思惟法义。我们内心当中的菩提心跟戒定慧的功德,它是会退转的。因为我们这一念心的本质,它是会扰动的、不安的,经常会有退转的因缘,这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困难,这个退转的因缘当然很多:第一个烦恼。内心当中有烦恼活动的时候,就障碍你前进了;或者是你有罪业,你这个罪业刚好起现行了;或者这个果报体老、病、死,这个果报体有老的情况、病的情况、死亡的情况。这个时候你的戒定慧,就会受到破坏。所以我们这一念心这种清净的力量,经常会有很多很多的烦恼、罪业、果报体的障碍,就有这个退转的因缘。那极乐世界它的一个殊胜处,它有不退转的功德。
│ ┌带业往生,在同居土,
不退有四义┼三位不退┤
│ └莲华托质,永离退缘。
这个「不退」有「四」种。我们根据它的生起次第,先讲第「三」个「位不退」。「位不退」这个「位」,指的是无漏的圣位。这个无漏圣位,是说这个人他内心当中有这种无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脱、解脱知见,有这种无漏的五分法身。这种五分法身,在他的内心当中是不会退转的。我们举一个例子,比如说「戒身」,要是以圣道的情况来说,要初果以上的圣人。初果以上的圣人,他的戒体,有圣道的力量加持,我空的智慧加持,叫做道共戒,这个戒当中有这个道的摄持。这个道共戒有什么力量呢?说这个初果的圣人,他临命终的时候没有到净土去了,在三界流转,流转在一个杀猪、杀羊的屠夫家庭里面。父母亲命令他去杀猪、杀羊,他宁死不从。虽然他没有遇到佛法,他也忘掉他过去是个修行人,但是他面对杀生这种事业,他自然就能够生起防非止恶的功能,他自然会排斥。你问他:你为什么不杀羊?他讲不出一个所以然,但是他就是不杀。他那个戒身,有这道的力量,不会退转。你再怎么用什么恶因缘去刺激他,他法尔不会破戒,这个就是位不退。他内心这种无漏的圣位,永远不会退失掉。这个是约一般通途,要初果以上。站在净土的角度,「带业往生,在同居土,莲华托质,永离退缘。」说这个人是一个带了罪业往生的凡夫,在凡圣同居土「莲华托质」(这个连字加一个草字头),在极乐世界是莲华化生,不是胞胎的。永远离开这种退转的功德,就是你在极乐世界的戒定慧,永远不会退失。永远不会退失的意思,从诸行无常的角度来观,就是你不断的进步,没有一个情况是保持不动的,就是你经常会增上,是这个意思。
│ ┌见思既落,尘沙亦破,
├二行不退┤
│ └生方便土,进趋极果。
第「二」个「行不退」。这个「行不退」的「行」是指菩萨之行,这种发菩提心所生起的这种六波罗蜜的利他妙行,他不退转。前面的位不退偏重在自利的功德,自受用的功德。这个菩萨行是一种利他的功德。它的内涵,「见思既落,尘沙亦破,生方便土,进趋极果。」这种情况按照通途的法门要到七住,别教的七住菩萨断「见思」烦恼。这个菩提心的生起,我们讲说:「愿代众生受无量苦,令诸众生毕竟大乐。」这种利益有情这样的一种心情,这个菩提心最大的障碍就是我执,我们凡夫的一种爱着我的一种自私心里。我们凡夫的这种我执,就会引生我爱、我见、我慢、我痴,执着这个我,爱着这个我。爱着这个我,我们就很难去愿代众生受无量苦,就非常困难。所以我们菩提心会退转,主要的是被我们心中的无明破坏。我们我执一重的时候,就把我们曾经在佛堂当中所发的愿给破坏掉。但是这个七住的菩萨,把我执给破坏了以后,他菩提心的光明在心中,就坚固的现前。在《摄论》上说:这个七住菩萨,一个没有我的菩萨,他跟我空相应的一个菩萨,他观察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已经起火了,炽然如火;他还是愿意到三界的火宅里面度众生,这个火不能障碍他。这个行不退的菩萨,他有这种境界,他对这种身心的爱着已经消失了,他心中所看到的只有众生的苦而已。所以这个行不退,比前面的位不退更难。因为前面的位不退只是一种自利,你自己去防非止恶,这个还不是很难;这个行不退,要愿代众生受无量苦,令诸众生毕竟大乐,这就…
《《佛说阿弥陀经要解》讲记(净界法师)》全文未完,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