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「即發無上」菩提「心」。不過這個地方的發菩提心,他不是始發,是重發,因爲叁輩往生都要發菩提心,這個人肯定是大乘善根的。我們今天如果經常去參加助念,你會發覺,一個臨命終的人,你跟他講什麼,他不容易改變,凡夫的這個我執、我見,不是叁言二語就能夠改變的。不要說臨命終的人,你看平常這個人,要是佛法的善根薄,你跟他開示佛法,他也不見得能夠接受。但是臨命終的人,在地獄猛火現前的時候,在這麼短暫緊急的情況,居然遇到彌陀的本願,馬上能夠接受、馬上能夠念阿彌陀佛,所以這個人的大乘善根是很強的、大乘的善根是很強的。所以說,它這個地方所說的發無上道心,肯定不是剛開始發的,是重發的,再一次的熏習。
看「下下」品,「造上品十惡者(五逆、十惡、具諸不善)」。這個人的罪業特別的重,他造罪的時候,心也特別的猛利,不但造「十惡」,還造「五逆」,殺父、殺母、殺聖人、破和合僧,「具諸不善」,所有的惡業都幹盡了。臨「命終」的時候,「遇」到善「知識爲說妙法,令稱佛號,具足十念。」爲講大乘妙法,使令他稱念佛名。這個時候你念什麼佛、念什麼聖號、念什麼咒都來不及了,趕快念阿彌陀佛,具足十念。這個時候「見金色蓮華如大日輪,住其人前。」看到這個金蓮華華就像太陽一樣,就現在這個人前面。「于一念頃,往生七寶池蓮華內。經十二劫始開。華開見觀音、勢至,爲說諸法實相,除滅罪法,聞已歡喜,即發菩提之心。」見到「觀音、勢至」菩薩的時候,「爲說」明「諸法實相」,大乘的諸法實相,這個諸法實相就是萬法唯是一心,這「罪從心起將心忏,心若滅時罪亦亡」,講到業性本空,除滅他的罪法,那聽到以後歡喜就發菩提心。
這個地方「除滅罪法」,值得我們注意。過去我們臺灣有一些居士,他提出說:這個淨土法門,帶業往生是沒有根據的,經典上沒有說帶業往生。換句話說,極樂世界這種清淨的功德,你要消業才能往生。這時候有很多的法師、居士,寫了很多的文章來回應。這個當中,主要的根據就在這段經文。因爲一位淨土的法師就提出來說:這個下品下生的經文當中,明白的講到這個往生的人,到了極樂世界以後,經過十二小劫蓮華開,開了以後觀音、勢至爲說諸法實相,除滅罪法。如果他不是帶業往生,爲什麼要除滅罪法呢?既然除滅罪法,表示他內心當中有罪,要不然幹嘛除滅罪法!佛法都是應病與藥,有病才能夠對治的。所以從這個地方,可以證明這個往生的人,他是帶業的,而且還帶罪業的,帶罪業往生的。所以這個除滅罪法,就是一個明顯的證明。這個是講到下品的造惡凡夫。
這個地方有一個問題。在《無量壽經》當中,彌陀的第十八願:「設我得佛,十方衆生,至心信樂,欲生我國,乃至十念,若不生者,不取正覺。唯除五逆,誹謗正法。」在《無量壽經》當中的往生,是遮止五逆往生的,五逆是不能蒙佛攝受的,不能蒙十八願攝受。但是在下品下生當中,居然有五逆的情況出現!我們看下品下生,在經文當中,他造「造上品十惡」,而且「五逆、十惡、具諸不善」,它也攝受五逆。這二部經典就有不同的地方。善導大師就提出說明,他說:這個《觀經》的五逆,是已經忏悔的;前面《無量壽經》所說五逆不能往生,是約沒有忏悔的,如果你五逆當中沒有忏悔,正是遮止你往生。《觀經》裏面的五逆是說:他臨命終已經忏悔。善導大師說:忏悔則清淨,忏悔則安樂。既然是忏悔了,那我們就不能說他有五逆的罪業,因爲他已經忏悔,這個時候他的業就轉了。所以這個意思就是說,因爲約著忏悔、不忏悔來看這個情況。
最後一點值得我們注意的,就是說五逆的忏悔是可以攝受的,但是毀謗大乘、毀謗正法這就不能接受了。因爲毀謗大乘,這個人是不會忏悔的,這個人邪知邪見、謗無因果,說大乘非佛說,這個人肯定不會相信因果,不會相信淨土。所以說,這個五逆的罪業,在《觀經》當中還能夠攝受,約忏悔的力量能夠攝受。但是毀謗正法,不管《無量壽經》、不管《觀經》,都是遮止的,這個人肯定是不能往生的。你一個人有一點罪業,因爲忏悔的力量、因爲彌陀本願的攝持,還可以往生。你一個人邪知邪見,那彌陀本願所不攝持了,在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。
這是講到叁輩九品,這一段剛好是講到《講義》第十二頁,「若執持名號,未斷見思,隨其或散或定,于同居土分叁輩九品。」這是講到凡聖同居土的一種果位差別。我們把《無量壽經》的叁輩,跟《觀經》的九品,把它融通起來觀察,可以得到一個結論:我們往生極樂世界以後,這個品位的高低,跟二個內涵有關系:第一個是你的根性,你是大乘根性、二乘根性、人天根性,這跟你的根性有關系,這決定你的品位;第二個跟你所積集的功德有關系,跟你的福德智慧資糧有關系。跟你的根性有關系、跟你功德的厚薄有關系。不過往生與否,在信願之有無,你要成就往生,還是要靠信、願、持名。好,我們先講到這裏,休息十分鍾。
第十二卷
請打開《講義》第十二頁,「別明力用」,這一段是各別說明本經的力用。那本經的力用有二部分:第一個是往生,往生四種淨土;第二個是不退。往生這一部分我們講過了,這以下講到「不退」。
不退四義
這個「不退」的意思,是指我們修學佛法所成就的戒定慧功德,能夠不退轉。佛法的意思,說我們現前一念的心識,它的情況是剎那剎那生滅,恒轉如瀑流。說我們這一念心,就像一個快速的水流,雖然它恒常相續,但是它可也是前後前後的變化。換句話說,我們這一念心,它不是經常安定在一個固定的點上。我們內心當中,有時候發了菩提心,或者持戒、或者修定、或者能夠把一部經背起來思惟法義。我們內心當中的菩提心跟戒定慧的功德,它是會退轉的。因爲我們這一念心的本質,它是會擾動的、不安的,經常會有退轉的因緣,這是我們修行的一個困難,這個退轉的因緣當然很多:第一個煩惱。內心當中有煩惱活動的時候,就障礙你前進了;或者是你有罪業,你這個罪業剛好起現行了;或者這個果報體老、病、死,這個果報體有老的情況、病的情況、死亡的情況。這個時候你的戒定慧,就會受到破壞。所以我們這一念心這種清淨的力量,經常會有很多很多的煩惱、罪業、果報體的障礙,就有這個退轉的因緣。那極樂世界它的一個殊勝處,它有不退轉的功德。
│ ┌帶業往生,在同居土,
不退有四義┼叁位不退┤
│ └蓮華托質,永離退緣。
這個「不退」有「四」種。我們根據它的生起次第,先講第「叁」個「位不退」。「位不退」這個「位」,指的是無漏的聖位。這個無漏聖位,是說這個人他內心當中有這種無漏的戒、定、慧、解脫、解脫知見,有這種無漏的五分法身。這種五分法身,在他的內心當中是不會退轉的。我們舉一個例子,比如說「戒身」,要是以聖道的情況來說,要初果以上的聖人。初果以上的聖人,他的戒體,有聖道的力量加持,我空的智慧加持,叫做道共戒,這個戒當中有這個道的攝持。這個道共戒有什麼力量呢?說這個初果的聖人,他臨命終的時候沒有到淨土去了,在叁界流轉,流轉在一個殺豬、殺羊的屠夫家庭裏面。父母親命令他去殺豬、殺羊,他甯死不從。雖然他沒有遇到佛法,他也忘掉他過去是個修行人,但是他面對殺生這種事業,他自然就能夠生起防非止惡的功能,他自然會排斥。你問他:你爲什麼不殺羊?他講不出一個所以然,但是他就是不殺。他那個戒身,有這道的力量,不會退轉。你再怎麼用什麼惡因緣去刺激他,他法爾不會破戒,這個就是位不退。他內心這種無漏的聖位,永遠不會退失掉。這個是約一般通途,要初果以上。站在淨土的角度,「帶業往生,在同居土,蓮華托質,永離退緣。」說這個人是一個帶了罪業往生的凡夫,在凡聖同居土「蓮華托質」(這個連字加一個草字頭),在極樂世界是蓮華化生,不是胞胎的。永遠離開這種退轉的功德,就是你在極樂世界的戒定慧,永遠不會退失。永遠不會退失的意思,從諸行無常的角度來觀,就是你不斷的進步,沒有一個情況是保持不動的,就是你經常會增上,是這個意思。
│ ┌見思既落,塵沙亦破,
├二行不退┤
│ └生方便土,進趨極果。
第「二」個「行不退」。這個「行不退」的「行」是指菩薩之行,這種發菩提心所生起的這種六波羅蜜的利他妙行,他不退轉。前面的位不退偏重在自利的功德,自受用的功德。這個菩薩行是一種利他的功德。它的內涵,「見思既落,塵沙亦破,生方便土,進趨極果。」這種情況按照通途的法門要到七住,別教的七住菩薩斷「見思」煩惱。這個菩提心的生起,我們講說:「願代衆生受無量苦,令諸衆生畢竟大樂。」這種利益有情這樣的一種心情,這個菩提心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執,我們凡夫的一種愛著我的一種自私心裏。我們凡夫的這種我執,就會引生我愛、我見、我慢、我癡,執著這個我,愛著這個我。愛著這個我,我們就很難去願代衆生受無量苦,就非常困難。所以我們菩提心會退轉,主要的是被我們心中的無明破壞。我們我執一重的時候,就把我們曾經在佛堂當中所發的願給破壞掉。但是這個七住的菩薩,把我執給破壞了以後,他菩提心的光明在心中,就堅固的現前。在《攝論》上說:這個七住菩薩,一個沒有我的菩薩,他跟我空相應的一個菩薩,他觀察這個叁千大千世界已經起火了,熾然如火;他還是願意到叁界的火宅裏面度衆生,這個火不能障礙他。這個行不退的菩薩,他有這種境界,他對這種身心的愛著已經消失了,他心中所看到的只有衆生的苦而已。所以這個行不退,比前面的位不退更難。因爲前面的位不退只是一種自利,你自己去防非止惡,這個還不是很難;這個行不退,要願代衆生受無量苦,令諸衆生畢竟大樂,這就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