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59

  ..續本文上一頁一如妙。」你淨業成就的時候,蓮華從空而降,迎取你的神識,往生到極樂世界的七寶池、八功德水,這件事情動靜一如妙,它能夠動、能夠靜,它有這樣的功德,是妙。第叁個「九品往生,隨其宿修,華開遲速,不相錯謬,是勝劣分明妙。」說你九品往生,隨著你過去在因地宿修所栽培的功德,華開有遲有速,有時候華一天就開,有時候九劫、十二劫,華開的遲速,有時候遲、有時候速,它不相錯謬,這蓮華它一定會控製得好好的,什麼時候該開、什麼時候不該開,這個勝劣分明,殊勝跟低劣的分明妙,說它這個是妙。我只舉出叁個「妙」,大家有興趣,可以把蓮池大師的蓮華十妙讀一讀,就知道,這叫做妙。

  「蓮胞如此,生身可知。」這個地方「蓮胞如此,生身可知」,我們可以再稍微把它說明一下。我們娑婆世界的果報體,這是一個臭皮囊,觀身不淨。怎麼會不淨呢?因爲你剛開始的緣起,這個種子、父精母血,就是一個不淨物。然後你父精母血在哪一個地方醞釀長大呢?就是在生髒之下、熟髒之上,他滋養的地方,居處的地方就是不淨。從生處不淨到住處不淨,就知道這個色身長大以後就是不淨。所以宗喀巴大師說:這個色身你用四大海水來洗滌,洗到最後一個微塵還是不淨,找不到一個幹淨的地方。爲什麼會這樣子呢?因爲因地的時候,就是生處不淨。極樂世界的蓮華,它「微妙香潔」,這當中也露出一個消息,就是極樂世界的果報體特別的微妙香潔。我們學友有一些人不喜歡洗澡,不喜歡洗澡在這個娑婆世界的果報體,這臭皮囊就會不妙,因爲你的臭皮囊會出現一些髒東西。你到極樂世界,你不洗澡可以,因爲微妙香潔。所以不喜歡洗澡的人到極樂世界,是非常適合的,這個果報體不須要洗澡。怎麼知道呢?因爲它微妙香潔。所以我們從極樂世界的蓮華當中,也可以看出極樂世界的果報體,它的本質是微妙香潔的,特別的微妙、特別的香潔。這個地方是講到生處莊嚴。好,我們看「結示佛力」。

   己二、結示佛力

  這莊嚴是怎麼來的?看這段,這段經文是總結前面。

  舍利弗,極樂國土,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
  佛陀作一個總結說:「極樂國土」,前面的住處、生處莊嚴,「是成就如是」的「功德」之所「莊嚴」。是什麼樣的功德呢?蕅益大師解釋,叁種功德力。第一個看佛的功德力:

  約佛釋

  ┌住處┐   ┌大願┐

  明上┤  ├種種莊嚴,皆是阿彌陀佛┤  ├稱性功

  └生處┘   └大行┘

  ┌遍嚴四種淨土────┐

  德之所成就故能┤   ├令往生也

  └普攝十方叁世一切凡聖┘

  前面的「住處」莊嚴,就是「七重欄楯、七重羅網、七重行樹」,這種寶樹上的宮殿的住處;這個「生處」就是「七寶池、八功德水」、蓮華,這種莊嚴是怎麼來的呢?「是阿彌陀佛大願、大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。」我們要成就一期的應化身,第一個要有願力。阿羅漢爲什麼沒又應化身呢?因爲阿羅漢沒有願力。阿羅漢的心情,只想要離開叁界,他不想要成就國土。所以他雖然也積集了很多善業,但是不能夠成就如是功德莊嚴,沒辦法。就是說菩薩在因地的時候,他就有一種願力,他看到這個國家有盜賊,他看到很痛心,就發願:我以後成就的國土,不允許有盜賊。他看到這個世界有叁惡道太痛苦了,他發願:以後我的國土不允許有叁惡道。睡覺的時候,他也發願:「以時寢息,當願衆生,身得安隱,心無動亂。」他發了很多很多的願,他把他的願綜合起來,就是他未來國土的情形。當然這當中要積功累德、六波羅蜜大行。你發的願愈多,你要成就一期應化身,時間就更困難。當然阿彌陀佛的時間很長,所以加一個「大」字,他的「願」已圓滿、他的「行」也特別殊勝,「稱性功德之所成就,故能遍嚴四種淨土」,成就了四種淨土的莊嚴。「普攝十方」的「凡聖」,都能「往生」。所以「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,就佛來說,佛陀的確是創造了這樣的一種莊嚴境界,這是就著佛來說。對我們衆生有什麼樣的關系呢?就著衆生是怎麼回事呢?

  約生釋

  ┌以大願─作衆生多善根之因┐ ┌信願┐

  複次,佛┤   ├令┤  ├

  └以大行─作衆生多福德之緣┘ └持名┘

  ┌─已成

  │

  者─念念成就如是功德,而皆是┤┌非今

  └┤

  └非當

  佛陀以他的「大願」,創造「衆生多善根之因」,說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,得生彼國」,要「多善根」是往生的「因」,「多福德」是「緣」。蕅益大師後面會解釋說:阿彌佛陀的大願,是創造了名號無量光義,這個大行是創造無量壽。說阿彌陀佛的名號憑什麼稱爲無量光、無量壽呢?憑的就是彌陀在因地的時候,有大願跟大行。就是佛陀無量劫來的大願、大行的積功累德,全部的攝持在這個名號當中,所以這句名號有無量光、無量壽的功德。這對我們衆生有什麼好處呢?使「令」我們「信願持名」,我們這一念心去接觸佛號的時候,「念念成就如是功德」莊嚴。就是說前面的生處莊嚴、住處莊嚴是怎麼成就呢?就是你在念佛的當中,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莊嚴,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,就是你在念佛當中,念念成就。而這些功德「皆是已成,非今、非當」,這個都是現成的,這是他力門果地教。你要是講自力法門,你發了願以後,那只是一個理想,點點滴滴要去栽培。所以唐朝懷感大師,他親近善導大師以後,他成就了念佛叁昧,他親身見到佛身現前。他做了《釋淨土群疑論》,他說:一個人修四念處,修十萬億劫,以如救頭然的心情修十萬億劫;比不上一個人至誠懇切的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。如救頭然的心情修十萬億劫!這當中就表示自力門跟他力門的差別,你要憑自己的能力,在你這一念散亂心當中、這個汙濁當中,要去創造一個功德,談何容易啊!你光是要破障、忏悔業障,就不曉得要忏悔多少;然後使令內心寂靜,寂靜以後再修止觀!這個他力法門不是,「清珠投于濁水,濁水不得不清;佛號投于亂心,亂心不得不佛」。就是說這句佛號是彌陀的「大願、大行」所創造的,這個功德是已經成就的。我們所要作的工作,就是「信願」去憶念這句名號,這個時候就「念念成就如是功德」莊嚴,就我們凡夫衆生就是這樣。當然每個人的信願栽培不同,他所代表的生處莊嚴、住處莊嚴就有所不同。所以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,如果落實在我們凡夫來說,那就是各人的「信願、持名」的本事了。這個是講到法力不可思議。再看心力不可思議──自性功德力。

  約不二釋

  ┌以阿彌種種莊嚴作增上本質┐┌全佛即生┐

  此則┤   ├┤  ├

  └帶起衆生自心種種莊嚴──┘└全他即自┘

  ──故曰: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
  這個地方指的是「以阿彌」陀佛的「種種莊嚴」,當然這種種的莊嚴主要是名號的功德,「托彼名號,顯我自心」,作一個「增上」緣,來「帶起」我們自性清淨心所具足的「莊嚴」。所以「全佛即生、全他即自」,這是站在心、佛、衆生叁無差別的角度,所以叫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。就是說:憑什麼阿彌陀佛的善根跟福德可以給我們衆生受用?憑什麼?憑的就是「何其自性,本自清淨」,憑的就是「心佛衆生叁無差別」,所以能夠感應道交。這一句話把佛跟衆生的關系給疏通了,這之間的障礙給疏通了。所以我們講「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」之所「莊嚴」。不過這個地方,「念念成就如是功德」莊嚴,我們可以從二部分來說。就是說從平常因地的栽培,我們平常有共修,念佛半小時,出聲念十五分鍾、止靜念十五分鍾。你每一句佛號都是信願具足,雖然念佛是第六意識,但是第八識把這個功德給保存下來。你念完半小時以後,從佛堂出來,別人看到你好象什麼都沒有改變,你的眼睛還是眼睛、鼻子還是鼻子、嘴巴還是嘴巴;但是你內心當中,「七重欄楯、七重羅網、七重行樹」,「七寶池、八功德水」、種種的蓮華莊嚴,在你的心中已經念念成就了。但這個時候,只是因地的栽培,所以還不能夠受用。我們也可以說:舍利弗,這個衆生已經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。果地的受用,要到臨命終,你必須要到臨命終的時候,達到「心不貪戀、意不顛倒、正念分明」,這個時候你把佛號現出來,跟彌陀感應道交。這樣子,你今生所栽培的這個佛號功德,就全部表現出來。這樣子就真實受用了,臨命終的時候就是你果地的受用了。這個時候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,那就不是因地了,就因種來說,那是你真正能夠受用的。前面的依報,居住環境、生處莊嚴,這個時候你是真正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」,你這個衆生已經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我們平常念佛的時候,是成就如是功德莊嚴的因種、因種,是這個意思,就是叁力所成。所以講「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」,相信什麼呢?相信這種功德莊嚴是叁力所成,是彌陀的本願功德力所成、是名號功德力所成、是自性功德力所成,就是相信這件事情。好,今天講到這裏。向下文長,付在來日,回向。

  第二一卷

  《佛說阿彌陀經》,諸位法師、諸位同學,阿彌陀佛!(阿彌陀佛!)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叁十叁頁,「戊二、合釋能受所受」。

  初約五根

  ┌  ┐  

  戊二合釋能受│五塵明受用│己初┌初正明┐

  ○  ┤  ├  ┤  ├庚

  所受,又二 │次約耳根 │又二└二結示┘

  └  ┘

  聲塵明受用

  今初

  這一科是「正宗分」的第一科「廣陳彼土依正妙果以啓信」。這一科的開始,佛陀是一個「征問」說:「舍利弗,彼土何故名爲極樂?」極樂世界是什麼因緣安立爲極樂呢?佛陀剛開始的回答是分二部分:第一部分是約著「能受用的衆生」說:「其國衆生,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,故名極樂。」佛陀在回答極樂世界的因緣說:往生到極樂世界的衆生,他的身心世界沒有痛苦,只有安樂的情況,所以安立爲極樂,這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