..續本文上一頁是第一點。其次,約著「所受用的國土」,就講到了二件事情。第一件是講到「七重欄楯,七重羅網,七重行樹,皆是四寶周匝圍繞,是故彼國名爲極樂。」這一段是講到寶樹的羅網,羅網上的宮殿樓閣,這樣的住處莊嚴。其次,講到池水、蓮華,「七寶池,八功德水」,上有種種的「青色青光、黃色黃光、赤色赤光、白色白光」,有種種放大光明的蓮華,這是講到生處的莊嚴。前面的所受用,講到居住的莊嚴、也講到生處的莊嚴。前面的回答,都是各別就著某一個重點,講到生處、講到住處的一個重點莊嚴。這以下是總合性的回答,極樂世界安立爲極樂的一個理由。
戊二、合釋能受所受二
己一、約五根塵明受用二
庚一、正明
這當中包括了能受用的衆生、也包括了所受用的國土,把它結合起來解釋。這當中分二科:「初、約五根五塵明受用」,就著廣泛的五根接觸五塵的「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」的情況;其次「約耳根聲塵明受用」,單單就著耳根接觸聲塵,來說明極樂世界的受用情形。在「初、約五根五塵明受用」當中,又分成二科:第一個是「正明」,第二個是「結示」。現在先看第一科「約五根五塵明受用」,看經文:
又舍利弗,彼佛國土,常作天樂,黃金爲地。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華。其土衆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祴,盛衆妙華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即以食時,還到本國,飯食經行。
這段經文在講之前,我們看蕅益大師的注解「合科義」。先說明蕅益大師安立這一科的情形,五根對五塵的情況:
合科義
┌樂──是聲塵──┐
│ │
├地──是色塵 │
│ │
├華──是色香二塵│ ┌五 根┐
│ ├衆生┤ ├可知。
┼食──是味塵 │ └對五塵┘
│ │
├盛華┐ │
│ │ │
├散華├是觸塵──┘
│ │
└經行┘
「樂是聲塵」,「常作天樂」是講聲塵;「地是色塵」,「黃金爲地」這個地是講色塵;「華是色、香二塵」,「雨天曼陀羅華」包括色、香二塵;「食是味塵」,這「即以食時」這是講味塵;「盛衆妙華」、「雨天曼陀羅華」乃至「經行」,這「是觸塵」。極樂國土的衆生,他的五根接觸五塵,「無有衆苦,但受諸樂」的情況,就從經文當中看得出來,五根對五塵是可想而知的。這一段是蕅祖安立這一科的一個大義。好,我們詳細來看經文約五根五塵明受用的情況。
「又舍利弗」,這當中佛陀又招呼了一句舍利弗,又講出了極樂世界功德莊嚴的情況。說「彼佛國土,常作天樂」,這第一段。這以下我們分四段,先看第一段:
釋經文四
釋常作天樂等
┌常作者,即六時也。
這個「天樂」,指的一種殊勝美妙的音聲,這種殊勝美妙的音聲是「常」。這個「常」,蕅祖的注解說:就是「六時」,晝夜六時。就是說這種美妙音聲的出現,是經常的,而不是短暫的、或者偶爾的,是經常能夠出現這種殊勝美妙的音聲。關于天樂出生的理由,蓮池大師講出了二種情況:極樂世界的天樂是怎麼來的呢?他說:第一個,極樂世界的天樂是一種天然之樂,這個「然」就是自然,極樂世界的虛空當中有很多的樂器,不彈自鳴,因彌陀的本願功德力,你不用彈它,它自己就能夠彈奏出這種殊勝美妙的音聲,空中有樂器,不彈自鳴。這樣的天樂就是解釋做天然之樂,天然的,彌陀的功德所變現的。其次,第二種情況是天人之樂,這個是天人,當然就是有天,極樂世界有人道、有諸天。這個諸天,就是有明了性的衆生所彈出來的。就是說阿彌陀佛跟蓮池海會這些聖衆,在那個地方修行的時候,諸天起歡喜心,彈奏這種天樂,來供養阿彌陀佛與蓮池海會聖衆,那這樣子也可說是天樂。這個天樂的出現有二種情況:一個是天然之樂,一個是天人所演奏的音樂。這個地方是強調極樂世界聲塵的美妙,聲音。
對比我們娑婆世界的聲音,有很多的雜音,吵雜的音聲擾動我們的心性。現代的醫學家也發現了一件事,說這個小孩子,他在母胎的時候,在懷胎十月當中,如果小孩子的母親經常聽到了一些噪音,這種恐怖的聲音,這個小孩子生出來以後,他就會有一種不安全感,他的穩定性會比較差,動不動就會感到一種急躁不安。假設母親在懷胎的時候,經常聽一些比較柔和的音樂,或者是佛號、或者是菩薩的聖號,這個小孩生出來以後,他的內心比較穩定,不容易被外境所幹擾。所以這個聲音對我們一個人的內心,是有很大的影響。所以這個地方極樂世界它常作天樂,它經常散發出一種殊勝美妙的音聲,這件事情也是非常的殊勝。再看第二段「黃金爲地」,這一段是強調色塵,黃金爲地,看蕅祖的注解,我們對照著看:
├黃金爲地者,七寶所嚴地界,體是黃金也。
極樂世界的依報莊嚴有很多的寶樹、樓閣、種種的蓮華莊嚴,不過這些所有的莊嚴都依止大地而住,所以大地的莊嚴,這個顔色變得很重要。極樂世界的大地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?「黃金爲地」,就是說基本上它的本質是「黃金」,但是在黃金當中,又以「七寶」來加以點綴、加以裝飾,這個叫黃金爲地,這個是一種色塵。所以我們到極樂世界,一望過去,這個地上放出黃金的光明,給人家一種高貴(黃金表示高貴)的氣氛,這是色塵的莊嚴,這第二段。再看第叁段:
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華。其土衆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祴,盛衆妙華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
這一段經文當中就有二部分:我們先約所受用,再約能受用解釋。先講所受用。所受用的話,「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華。」前面的「常作天樂」是強調極樂世界虛空的莊嚴,這虛空當中有音樂來裝飾虛空。「黃金爲地」是講大地的莊嚴,這個大地有黃金跟七寶所莊嚴。「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華」,是在虛空跟大地的中間,是一種中間的莊嚴。說這個虛空跟大地中間,有什麼樣的殊勝境界出現呢?這「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華」,這個「雨天曼陀羅華」,這「曼陀羅華」就是極樂世界寶樹(八千由旬)的華,它經常會從樹上降下來,所以這個雨天曼陀羅華它是色塵跟香塵的莊嚴。色,這個華有美妙的顔色;它也散發出香氣,使令極樂世界的整個空中,散發出華的香味。這一段我們看蕅祖的注解:
┌日分初、中、後,名晝叁時┐
┌┤ ├故雲晝夜六時。
│└夜分初、中、後,名夜叁時┘
古印度的一天,它是分成「六時」,一個時段是四個小時。
│ ┌依┐ ┌日┐
└然彼土┤ ├各有光明,不假┤ ├安分─
└正┘ └月┘
┌晝┐
┤ ├且順此方假說分際耳。
└夜┘
極樂世界不管是「依」報的國「土」、或者是「正」報的身心,都是放大「光明」。它的光明「不」用靠「日月」,所以它沒有白天、晚上的差別。換句話說,極樂世界經常都是白天的情況。我們講「晝夜」六時,是隨「順」我們娑婆世界的一種習氣、概念,來這樣宣說的。這個「雨天曼陀羅華。其土衆生,常以清旦,各以衣祴,盛衆妙華,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。」極樂世界的衆生,他在受用極樂世界的華香之余,在清晨的時候,他第一件事情該做的就是:拿著寶樹的華,用衣祴把它裝起來,然後到十方世界去供養佛。就像我們早上剛起床一樣,早上剛起床到大殿,先供茶、供香;極樂世界也是這樣的一個情況。關于這一點,我們看蕅祖的注解:
釋曼陀羅華等
┌曼陀羅─此雲適意,又雲白華。
「曼陀羅」華翻成中文叫「適意」,就是這種華你一接觸以後,內心會有一種很舒適、歡喜的感覺,所以叫「適意」,又稱爲「白華」。不過蓮池大師解釋這「曼陀羅」華,它是天上才有,不是人間有這種華。一般佛陀講經的時候,都是天人散這個曼陀羅華、摩诃曼陀羅華。這個都是屬于天上的華,特別的舒適、特別的使人歡喜。
├衣祴─是盛華器。
這個衆生就拿這個「衣祴」,衣械「是盛華」的「器」具,是用布做成的一個袋子,就像我們僧袋,略似這種情況。
├衆妙華─明非曼陀羅一種,應如《妙經》四華,表四
│
│ 因位。
「盛衆妙華」,是表示極樂世界的華不是只有曼陀羅華而已,「應」該是──像《妙法蓮華經》上說:佛陀說《妙法蓮華經》的時候,諸天有散「四」種「華」。這四種華:第一個是曼陀羅華。第二個是摩诃曼陀羅華,就是比較大的曼陀羅華,摩诃曼陀羅華。第叁種是曼殊沙華,這個曼殊沙華翻譯成中文叫柔軟,就是我們看到這個華,我們內心當中會有一種柔軟的感覺,不會像過去那種我執、法執那麼堅固。這個柔軟、調柔,在佛法講調柔,都是跟我空、法空相應所表現的一種功德。這曼殊沙華是柔軟義。第四個是摩诃曼殊沙華,這華比前面的曼殊沙華再大一點,所以加「摩诃」,摩诃曼殊沙華。諸天經常用這四種華,來供養說法者。這當中智者大師解釋「四華,表四因位」,華能夠感果,表菩薩的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、十地,住、行、向、地,有四種因位的菩薩,就是用四種華來表示。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,這當中也是有藉事顯理。說這是講什麼道理呢?
│ ┌真因會趨極果
├供養他方佛,表┤
│ └果德無不遍也。
這個「真因」,成佛之因,當然廣泛來說是六波羅蜜;但是根本來說還是智慧。智慧是能證,能夠覺悟真理的還是般若波羅蜜的智慧,這智慧「會趨」向于佛「果」。佛果在哪裏呢?「果德無不遍也。」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,這個果德就是一種真,或者我們講法身佛,真如理性,理性是遍滿的。
這個地方我們解釋一下,蕅祖的意思就是說: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,拿著華到十方世界去供佛;當然事相上也的確是如此。在表法上說:我們到極樂世界去,整個極樂世界是彌陀的法身所變現,這後面會講到。所以我們講「即衆生心,投大覺海」,我們就著凡夫無明的心,整個投入了阿彌陀佛的真…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