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61

  ..續本文上一頁如大功德海裏面,你所接觸的顔色、聽到的聲音、你所吃到的飯菜,都是阿彌陀佛的法身所變現。換句話說,我們在極樂世界當然不可能待一輩子,因爲你在那個地方,每受用五塵一次,你的智慧就增長一分。就是你能夠覺悟的智慧,慢慢的增長,你總有一天能夠覺悟到這個五塵的本體那個真如理。就是能證的智慧,遲早會去接觸到真如理。就是說因地的華去供養佛,這個華有趨向于佛的一種力量。我們在極樂世界的這種「真因」、這種智慧的栽培,一定會有一種力量,使令我們趨向于真如的理性,是這個意思。所以這個地方,蕅益大師說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,有這一層的表法。

  │┌且據娑婆言十萬億佛,意顯生極樂已,還供釋迦、

  ││

  └┤ 彌勒,皆不難耳。

  │

  └若阿彌神力所加,何遠不到哉!

  這個地方是約著我們娑婆世界的衆生來說,我們這個「娑婆」世界離極樂世界,剛好是「十萬億」的「佛」土,所以佛陀強調「十萬億佛」。表示我們到了「極樂」世界,要「供」養「釋迦」佛、或者當來下生「彌勒」尊佛,都「不難」。這是怎麼回事呢?是「阿彌神力所加」,阿彌陀佛的本願功德力所加被的,不是我們自己的功德所成就的。這個地方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,蓮池大師他認爲:這一段的經文重點在修福,就是表顯了極樂世界的, 菩薩,他修習福德資糧的一個殊勝。蓮池大師認爲下一段的經文,「演說五根、五力、七菩提分、八聖道分,如是等法」,是表顯極樂世界的一種智慧,成就智慧的殊勝。這是說我們到極樂世界(我們一個菩薩是爲菩提道求生淨土),當然不是爲了去那個地方住在寶樹、樓閣,欣賞「黃金爲地,雨天曼陀羅華」如此而已,要緊的是積集福德、智慧的資糧。這個地方蓮池大師講: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,因爲佛是最殊勝的福田,所以這個地方是很重要的一個關鍵,所以釋迦牟尼佛特別說明出來。在經典上說:我們一個人能夠供養到真佛,這個果報會讓你現身就能夠得到現生的果報,供到真佛,不是供養佛像。你能夠遇到真佛,能夠如實的供養,這個果報你馬上就能夠受用。

  佛在世的時候,佛陀在舍衛國叁個月結夏安居,結夏安居完了以後,就到隔壁中印度的波羅奈國去。這個波羅奈國的國王是信奉婆羅門教,所以婆羅門的老師就建議國王說:佛陀要來到我們這個地方遊化,他有很多很多的真理要宣說,有廣大的攝受力,你要規定所有的人民,都不可以去供養佛陀,否則我們婆羅門的眷屬就會減少。國王就召告整個國家,他說:佛陀要來我們波羅奈國遊化的時候,誰敢供養佛陀,罰五百金。就貼出這樣的公告。當釋迦牟尼佛來的時候,第一天帶著比丘去托缽,就托空缽而回。正當佛陀要回到精舍的時候,這當中有一個老婦人,她也不認識字(哈哈),這公告寫什麼她也不知道。她那一天准備要煮中飯,把米洗完了,米水要拿去倒。要倒的時候,看到佛從正中央走過來,叁十二相、八十種好、放大光明。因爲她不知道告示上寫些什麼東西,她就很真誠的拿米水供養佛陀。佛陀就歡喜心接受了,當下就把米水喝下去。喝下去以後,佛陀當衆爲她授記。這個時候,很多人很驚訝的說:你怎麼敢公然的違背法律呢?很多的婆羅門就圍過來。圍過來以後,佛陀就爲他授記說:你供養的功德,我爲你宣說一下:你今生死了以後,你就到天上去,到四天王天;四天王天完了以後,到忉利天;忉利天以後到六欲天;六欲天完了以後,再到人間來。你只要到人間,就是受大富長者的福報,要不就到天上去。在人天往返十五劫,十五劫的時間,這麼長。然後,出生爲人的時候,生長在一個沒有佛的時代,證得辟支佛果。佛陀講完這句話的時候,這些婆羅門的大德就不服氣了,就跟佛陀說:佛陀啊,你是一個剎帝利主,你是淨飯王的兒子,是高貴的種姓,你怎麼能爲了飲食而說謊呢?說她供養你洗米水而已,你怎麼能說她有這麼大的功德呢?佛陀這個時候出廣長舌相,把舌頭伸出來,把整個頭都蓋住。在當時的印度,每一個人都知道:舌頭能夠蓋住頭部,那是生生世世不打妄語的。這時候婆羅門的這些長老就生起了恭敬心:唉呀!這是一個有道德的人,是一個不講妄語的人;但是你要講出個道理來聽看看。佛陀就指著前面的一棵尼拘陀樹說:這個尼拘陀樹它現在的樹能夠庇蔭五百個人,五百個人可以在下面乘涼;但是這棵樹剛開始的種子,只有叁分之一個芥子這麼大,這個芥子像芝麻那麼大。它剛開始的因地,只有叁分之一芥子大的種子。它爲什麼能夠長成這麼大呢?因爲它掉在一塊肥沃的田地上,吸收大地的水分、礦物質。這樣子慢慢慢慢,就能夠長到像這樣能夠庇蔭五百個人的大樹。佛陀說:供佛亦複如是,雖然她那是那麼一個小小的米水;但是她所供養的是一個殊勝的福田。所以她這小小的因地,就能像那叁分之一芥子大的種子一樣,就能夠長成庇蔭五百個人的大樹。這個時候婆羅門就對佛陀生起了恭敬心,很多人就歸順了佛陀。這意思是說:我們在生命當中,如果能夠遇到真佛,不是看到佛像,不是供養佛像而已,你看到佛陀而作如實真心的供養,那個福報是非常廣大的。

  我們看曆史上,包括中國曆史、印度曆史,很多的國王,他之所以做國王,他的福報都是跟供佛有關的。你看阿育王、中國的梁武帝也是,梁武帝也是供佛的關系。我們今天要供佛,蓮池大師強調修福是對的。這當中還有一層意思,就是你供佛,你跟佛陀結緣,你生生世世就能夠跟佛陀在同一個地方出世。這件事情也是很重要的,跟叁寶結緣。所以這個地方,佛陀在這段經文當中強調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,這個地方就是:你在極樂世界的人民,你要修福報、要跟十方諸佛結緣,那是非常容易的。這一段是講到約所受用的情況。這當中還有一層深義,約著能受用的衆生,這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還有一層深義,這當中我們看蕅祖注解。這一段經文的主題應該是在這個地方,看第叁十四頁。「釋即以食時等」,「即以食時,還到本國,飯食經行。」這當中蕅益大師把它分成叁段來說明:第一個「明神足難思」。

   釋即以食時等叁

  明神足難思

  ┌食時,即清旦,故雲即以。

  │

  │  ┌不離彼土┐

  └明其神足不可思議┤  ├不假逾時回還也。

  └常遍十方┘

  這個地方講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以後,他什麼時候回來呢?「即以食時」,這個是「清」晨吃飯的時候,所以叫「即以」。「即以」就是說馬上就回來了,時間很短暫。爲什麼他到「十萬億佛土」去供佛以後,馬上能夠回來呢?這當中有一層道理,「明其神足不可思議」,因爲極樂世界的神足通不可思議。極樂世界有五種神通,在這當中強調神足通的功德廣大。是怎麼個不可思議法呢?「不離彼土,常遍十方」,所以「不假逾時回還也」,不必假藉長久的時間回還。「不離彼土,常遍十方」,蓮池大師解釋說:我們凡夫這個娑婆世界的色身,是一個業報身,所以有這個業力,就有時空的障礙,有空間。我現在要到美國去,你不可以去,要坐飛機才能去。當然我們活動的範圍不能夠離開叁界的,甚至不能離開欲界。極樂世界的果報體,是一個意生身,蓮池大師強調意生身,這當中有叁種意生身:第一個叫做「入叁昧樂意生身」,入叁昧樂。這個是約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的衆生來說的。這個凡聖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的衆生,他的意生身呢,他要供養他方十萬億佛,必須要入定,他要在這個樹下入定、或者在他的寶樹樓閣、在他的房間裏面入定。他入定以後,他就能夠「不離彼土,常遍十方」。他在定中,能夠現出意生身,遨遊十方世界,一下子又回到原來的國土去了。這是講「入叁昧樂意生身」。其次,「覺法自性意生身」。「覺法」,覺悟這個法,當然這個法不是一般的有爲法,這個是講真如的法。「覺法自性意生身」這是實報莊嚴土。前面的「入叁昧樂意生身」要入定,他一出定就沒有這種功能,沒有所謂「不離彼土,常遍十方」,他要稍微入定一下,靜一靜。這個實報莊嚴土,他任運,他只要隨便一作意,想到:诶,要去供佛、或者聞法,他一作意就能夠「不離彼土,常遍十方」,這個是更加的殊勝,「覺法自性意生身」。第叁種是「種類俱生無作行意生身」,那是佛陀,種類俱生無作行,那連作意都不要作意,那是任運的能夠「不離彼土,常遍十方」,那是常寂光土,佛的境界。這個地方,我們姑且約凡聖同居土,就是「入叁昧樂意生身」。極樂世界的國土,它的神足通,他只要一入定,就能夠「不離彼土,常遍十方」,就有這種廣大神足通的境界。這個是約能受用的衆生來解釋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的情況。另外一個約所受用的國土,我們看「明事事無礙」,極樂世界的國土是事事無礙:

  明事事無礙

  ┌一聲────┐

  │  │

  ├一塵  │

  此文顯極樂┤  ├悉與十方叁寶貫徹無礙。

  ├一剎那  │

  │  │

  └乃至跨步彈指┘

  這當中也透出了一個消息說:這經文要表示什麼意思呢?說「極樂」世界的一個「聲」音、一個色「塵」,這個是約空間來說,這個極樂世界的空間有聲塵、色塵。就時間來說,「一剎那」、或者是「跨步彈指」這麼一個短暫的時間。這個極樂世界的時空跟「十方」的佛淨土,是「貫徹無礙」的。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?講一句現在的名詞,就是極樂世界的資訊系統很發達。說你爲能夠知道要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呢?你一定要知道哪一個國土有佛在說法,你一定要先得到這樣的資訊,你才能夠明確的應用你的神足通,去供養哪一個世界的哪一尊佛。所以說你能夠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、你能夠親近十萬億佛,你一定是在極樂世界寶樹、樓閣,很多的寶樹下,唉呀,在哪一個國土有普光佛在講《楞嚴經》,我現在的心情剛好想聽《楞嚴經》,馬上就過去。哪一個地方有哪一尊佛在講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