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▼

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▪P62

  ..續本文上一頁《法華經》,我現在的心情想學《法華經》,就過去了。哪一尊佛在那個地方講《華嚴經》,也過去了。我們能夠親近十萬億佛,除了你的神足通以外,你只有神足通,你不知道到哪裏去,那你也是沒有目標。所以這個地方「悉與十方叁寶貫徹無礙」,也是非常重要的。因爲極樂世界的寶樹,它能夠提供你十方世界最快的資訊,你馬上能夠知道十方諸佛在講些什麼經論,他在什麼樣的處所,那這一點也是很重要的。蕅益大師的智慧眼,就看出了這段經文有這麼一個消息。這是講極樂國土的「事事無礙」。

  明法門甚深

  ┌在娑婆─則濁重惡障,與極樂不隔而隔┐

  又顯┤    ├也。

  └生極樂─則功德甚深,與娑婆隔而不隔┘

  這當中強調淨土他力法門的功德甚深。怎麼說呢?說我們在「娑婆」世界,「濁重惡障」,這個身心果報有五濁的障礙,有叁種障礙:煩惱障、業障、報障。跟「極樂」世界的空間,有「不隔而隔」的情形。雖然在法性上,誰也不能障礙我們;但是從業感的角度,的確是有障礙的。我們不要說離不開叁界,我們連要到欲界天都沒有辦法,這空間有障礙。「生極樂則功德甚深」,到極樂世界,它這種「入叁昧樂意生身」功德甚深,跟「娑婆」世界「隔而不隔也」,雖然在空間上有這麼一個區分,但是這樣的空間是不能障礙極樂世界的果報體,「隔而不隔」。

 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的,就是「供養他方十萬億佛」。這個神足通,站在菩薩道的立場來說,是非常重要的,不管是上求佛道、不管是下化衆生。因爲你要上求佛道,你一定要親近十方諸佛、聽聞佛法,這世間上最殊勝的善知識就是佛陀。你有神足通,你隨時能夠把你心中的疑問,向佛陀表達,請佛陀開示對治的法門。所以不管是修福報,修福報也是一樣,我們現在只能夠在禅定當中修觀,觀想佛陀現前,把很多的藍寶石、紅寶石、金剛鑽供佛。當然這樣子也是好,但這樣子畢竟只是內心的作意,你不能實際表達出來。下化衆生也是這樣,我們在修慈悲喜舍,觀想衆生現前,我們把修習的功德,變成種種安樂的境界,五欲樂、叁昧樂、涅槃樂,輸送給衆生。就是我們在「娑婆」世界是「不隔而隔」,我們要去度化衆生有障礙。所以這個神足通度化衆生是非常重要的。

  你看舍利弗尊者有一個弟子叫均提沙彌,他七歲出家以後,沒多久就證得阿羅漢果,七歲小沙彌就證得阿羅漢。這怎麼回事呢?說他的前生是一只白色的小狗。商人隊要去做買賣,就帶著這只小狗去。到了一個地方的時候,大家在煮飯,飯煮好了的時候,這只狗趁人不注意的時候,就把飯菜給偷吃了。被商人發現了以後,就非常的生氣,就拿棍棒把這只狗打得四肢都斷掉了,身體也受了很重的傷。打完了以後,就把它丟到森林裏面去。到了天黑的時候,這只狗臨命終即將死亡,在那個地方呻吟,又饑又渴又恨,心中生起一股怨氣:我只是偷吃你幾口飯,你就把我打成這樣子,心中有恨。這一天晚上,舍利弗尊者在寮房做晚課的時候,一入定,天耳遙聞,聽到有狗在那個地方呻吟。聖人的天耳通它有「明」,天耳明。要是凡夫聽到狗叫,他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有狗叫;但是聖人這個通有光明的智慧:哦,這只狗是怎麼回事被打的,這只狗過去有善根,但是現在被煩惱遮障了,它要墮落到叁惡道去了。如果不去救它,它會因爲瞋心的因緣,墮落到地獄去。這個時候,舍利弗尊者馬上用神足通,入叁昧樂意生身,屈伸臂頃,一下子就到狗的身邊去,拿了一杯牛奶給這只狗喝。狗喝了這杯牛奶以後,心情好了一點。舍利弗尊者就爲它說四谛法門,就觸動了它的善根。這個善根一發動了以後,它心中瞋心的遮障就消滅了。消滅了以後,這狗就死掉了。死掉以後,就生長在舍利弗尊者一個歸依弟子的家裏,一個大富長者。做完這件事情以後,舍利弗又回去入定。哦,這只狗生長在我一個信徒的家裏。就去跟他們講說:你沒多久會生一個小孩。說:師父啊,我們夫妻倆結婚那麼久,到中年都沒有生小孩。他說:你會生個小孩。好,生個小孩以後,我們就送給師父。舍利弗說:好,你說的。七歲以後,就把他給帶走。帶走以後,因爲他在臨命終的時候受到舍利弗的教化,觸動了善根,所以很快就證得阿羅漢果。得到阿羅漢果以後,他有神通,他就去看看我過去是幹什麼?唉呀!我過去是一只小白狗,被打得差一點死掉了,本來應該要墮地獄去的,我師父慈悲救了我。後來他就發願:今生不受比丘戒。在律上,比丘不能做侍者,比丘不能做比丘的侍者。所以他發願盡形壽做沙彌,來服侍舍利弗尊者。所以舍利弗尊者後來入滅以後,整個後事,完全是均提沙彌爲他處理,均提沙彌就一輩子跟著舍利弗尊者,直到他往生爲止。他把舍利弗尊者的舍利子拿回去給佛陀,然後他才入滅。這個地方,我們可以知道一個觀念就是說:今天這個衆生、這只狗,從因緣所生法來說,它即將要墮落了,假設這個時候沒有遇到善知識舍利弗尊者,以神足通的因緣現前,它整個生命的方向,就要流落到叁惡道去了。當然到叁惡道去要再出來,那就是一失足成千古恨,再回頭已百年身,那不知道要經過多少的時間,才會再遇到叁寶。而在這個關鍵時刻,舍利弗尊者的神足通就非常重要,他屈伸臂頃,一下子就能夠把它的心轉過來。

  所以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(當然我們現在有障礙,我們在佛堂裏面觀想也不錯),如果能夠實際采取行動,那就更好。所以這個地方,佛陀在種種神通當中,特別強調神足通。因爲在菩薩道的角度,不管你是親近十方諸佛、不管你是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,你這個神足通、這個交通工具,是非常重要的。你隨時要親近佛陀、隨時要教化衆生,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功能。所以這個地方蕅益大師就提出說:這表示「生極樂則功德甚深,與十方世界隔而不隔」,你隨時能夠去觀照你過去的父母眷屬。唉呀,我那個眷屬到哪去了?屈伸臂頃一下子就到他的面前,爲他說法,使令他能夠解脫。所以這個地方有這麼一層意思。好,看第四段:

  即以食時,還到本國,飯食經行。

  這個地方是講到五塵裏面的味跟觸,滋味跟觸。飯食當然有各式各樣百味的飲食滋味,跟這個經行的觸、黃金爲地的觸。這個「黃金爲地」,極樂世界的黃金,它是柔軟的,這《無量壽經》講得很清楚,它黃金也散發出香氣,所以你在黃金上經行,它有一種很殊勝的質感,這表示觸塵。關于這一點,看蕅益大師的注解:

   釋飯食經行等

  ┌念食食至,不假安排┐ ┌經行金地┐

  飯食經行者┤  ├但┤  ├

  └食畢缽去,不勞舉拭┘ └華樂娛樂┘

  ──任運進修而已。

  這個地方說極樂世界的意生身,他的本質是不須要飲食,但衆生的習氣,他在娑婆世界吃飯吃習慣了,到極樂世界不吃飯,好象少做了一件事情一樣,所以他就會想到要吃飯。他一想到要吃飯,這個百味飲食就現在前,「不假安排」,他不必去買菜、切菜、洗菜、煮菜,他就是「念食食至」,思食得食。「食畢缽去,不勞舉拭。」吃完了以後,它就自動消失了;不像我們還要去洗缽、整理這些殘渣。不過極樂世界的飲食是觸食,見色聞香即飽,所以他沒有排泄的情況,他是觸食,這跟諸天很類似。極樂世界是衣食自然,那在極樂世界是幹什麼事情呢?那麼多的時間幹什麼事呢?「但經行金地、華樂娛樂,任運進修而已。」就是在那個地方,念佛、念法、念僧;或者修供養他方十萬億佛;或者你現在的心情不想到十方世界,你在極樂世界裏面,經行金地,或者看看華、聽聽音樂娛樂,「任運進修而已」。

  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就是「任運進修」。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曾經修行,而修行有各式各樣的法門,禮拜、贊歎、供養,但是主要的還是心地法門,調伏現前的妄想、調伏現前的攀緣心。所以在任何的修行,只要功夫提起來,一定要都攝六根,淨念相繼。說你怎麼能夠淨念相繼呢?要都攝六根。六根要都攝起來,不能念要他念,不能專要他專,煩惱不能斷要他斷,是這樣的一個心情,是逆你的妄想流。看這個意思,極樂世界是不須要都攝六根(哈哈),這極樂世界的六根是放松的。你看看華、聽聽天樂,你在那個地方,法身慧命自然增長,他不必都攝六根,就能夠淨念相繼,是這個意思,這叫「任運進修而已」,他的進修是這樣的情況,是這樣的一個情形。不像我們娑婆世界非常緊張,不是這種情形。這個地方是講「飯食經行」,就說出這一個道理。這一段是說明「五根五塵明受用」,廣泛的說明極樂世界的五根面對五塵的一種受用情況,當然包括了能受用的衆生,也包括了所受用的國土。好,先講到這裏。

  第二二卷

  請大家打開《講義》第叁十五頁:

  庚二、結示

  舍利弗,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。

  這段經文,佛陀招呼了一聲「舍利弗」,作了一個交待說:「極樂國土」的莊嚴,這個地方的莊嚴,特別指的是前面勝妙五塵的莊嚴,極樂「國土,常作天樂,黃金爲地,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華」,乃至「飯食經行」。就是說極樂世界這種殊勝五塵的境界莊嚴,是怎麼來的呢?就是「如是」的「功德」之所「莊嚴」,這如是的功德是講因地,就「舍利弗,極樂國土」是由「如是」的「功德」之所「莊嚴」。是什麼功德呢?我們前面也說過了,從二方面來說:第一個從佛所受用的這方面,當然阿彌陀佛在極樂世界,他自己也在受用極樂世界的國土。佛陀所受用的國土,是彌陀的大願、大行之所莊嚴,是彌陀的本願功德力所創造的。我們也可以說:站在佛所受用的角度來說,極樂國土是成就如是本願功德力之所莊嚴,約佛來說。約我們衆生呢,就是我們信願持名的功德力之所莊嚴,名號功德。我們這一念苦惱的心,沒有資糧的心,接觸佛號的時候,念念的去創造極樂世界的「常作天樂,黃金爲地,晝夜六時,雨天曼陀羅華」,乃至「飯食經行…

《《佛說阿彌陀經要解》講記(淨界法師)》全文未完,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…

菩提下 -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

Copyright © 2020 PuTiXia.Net